快手是靠普惠+技術驅動,吸引普通人記錄和分享生活;抖音是靠強運營+中心化,以紅人、達人和明星為驅動製造流行。可以說,:快手更像「市場經濟」,抖音更像「計劃經濟」。
拋開小哥哥、小姐姐,拋開段子和雙擊666,當我們談論短視頻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縱觀過去十年,從土豆、優酷,到美拍、秒拍,再到快手、抖音,起起伏伏中,所有參與者都在解同一個題——一個UGC短視頻社區到底用什麼方式,以哪個人群為突破口,去架構和驅動。
到今天為止,成功解了這道題的只有兩個平臺——快手和抖音,但它們走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
快手是靠普惠+技術驅動,吸引普通人記錄和分享生活;抖音是靠強運營+中心化,以紅人、達人和明星為驅動製造流行。
你別小看這種不同。
兩個平臺的差異有多大?
打個比方,就像一輛車,雖然表面都是四個輪子,但一輛是汽油車,而另一輛是電動車。驅動方式不同,既決定了兩個平臺內部生態的不同,也決定了與外部連接方式、能量交互方式的不同。
抖音比較簡單直接,鎖定優質生產內容者強運營,通過極致的觀看體驗獲取用戶,自上而下俯衝,爆發力強。從創立到日活過億,僅僅用了一年半。
到今天為止,依然有太多人看不懂快手。7年時間,日活超過1.3億,月活超過3億,每天超過1000萬條UGC短視頻上傳,支撐海量用戶一直活躍於此的密碼是什麼?
之所以看不透,是因為太多人研究短視頻,只停留在內容層面,最多到產品層面。要看懂抖音、快手的過去和未來,就必須深入它們的地基和用戶生態。快手之所以成為快手,抖音之所以成為抖音,不僅源於創始人不同的價值觀,更源於由此形成的不同「發動機」、社區生態和調控機制。
社區驅動:「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
一個社會的經濟增長與發展,資源配置方式是一個核心問題。也就是,由哪種機制決定社會產生什麼,怎麼生產,如何分配。
經濟學概念上,中心化控制資源配置就是計劃經濟;減少幹預、由需求和價格引導資源配置就是市場經濟。
將這個問題平移到網際網路上,對一個社區或者社交平臺來說,面對的根本問題其實一樣,即社區主要由誰、生產什麼內容,流量如何分配。沿著這樣一個視角,去觀察快手和抖音,你會發現兩個平臺的崛起密碼完全不同:快手更像「市場經濟」,抖音更像「計劃經濟」。
1. 開放生產,還是平臺主導?
一個社區要發展起來,必須引導用戶持續生產內容。
快手出現之前,UGC短視頻平臺多通過補貼或廣告分帳刺激用戶上傳內容,重視大V和明星運營,但由於生產門檻較高,用戶規模一直無法突破。
快手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創始人有鮮明的價值觀——普惠,讓普通人記錄生活。快手沒有選擇強運營、強幹預刺激內容生產,而是通過普惠和產品設計瞬間降低了短視頻生產門檻。
當時,在中國沒有任何一款短視頻產品,能對用戶的出身、生產的內容質量足夠包容,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風序良俗,都能被推薦分發。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和下沉,長尾人群強烈的記錄和表達需求,讓簡單易用的快手迅速崛起。
快手對內容生產的解放,體現在最初幾年幾乎沒有運營,只負責制定和執行社區規則,不幹預內容生產,不打擾用戶,非常佛系。
抖音的崛起則走了另一個極端。啟動之初,就籤約了幾百名民族舞大學生,對她們進行培訓,生產優質內容。自誕生起,抖音就對內容生產進行強幹預,不僅設置各種玩法,而且直接挖掘和籤約紅人,提供基本工資,並協助他們進行內容生產。
抖音設置了比較高的門檻,追求精品內容,製造爆款和流行。在由誰生產、生產什麼和如何生產方面,抖音起著引導甚至主導的作用。抖音做這一切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極致的觀看體驗,讓每條短視頻都「有毒」,讓觀看者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相比抖音重視觀看體驗,快手更重視生產者利益,用戶如何更方便生產內容,更公平獲得流量,如何在平臺上找到志趣相投的人,看到更大世界。
這導致的一個結果是:雖然都是DAU過億的平臺,由於很少幹預內容,快手的內容更多元,更真實,用戶生產積極性高,超過60%的用戶上傳過內容。
抖音用戶構成中,達人、大v和明星則成為生產主力。《2018抖音研究報告》披露:佔比4.7%的頭部生產者,覆蓋了平臺粉絲總量的97.7%,大部分用戶是觀看者,很少貢獻內容。
2. 流量分發重視公平,還是計劃性扶植?
無論快手還是抖音,現在都是流量大戶,但兩個平臺流量分發上有本質區別。
抖音由於強幹預,流量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會對達人、大v和明星進行明確的流量扶持,大量向用戶推送高贊內容。對優質內容的流量傾斜,導致了明顯的馬太效應。
你會發現:同樣是日活過億的平臺,抖音的內容更好看,很多視頻的點讚和評論數特別高。
如果照此判斷抖音更火就大錯特錯了,實際情況是,快手對普惠理念近乎固執地堅持,在流量分發上講究公平,即便是普通用戶和一般作品也要公平地給予一定展示量,這種更均勻的流量分發抑制了馬太效應。
一個數據是,在快手粉絲超過100萬的用戶,快手官方通過算法明顯降低了其作品在推薦頁的曝光權重,比例控制在極低的個位數,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快手的邏輯是,當獲得超過100萬粉絲後,網紅、大v和明星們在關注頁已經可以獲取足夠多的流量,如果再上熱門,讓強者更強,有違社區公平。
說到這裡,也就基本觸及了快手整個社區的核心,其驅動力主要源於普惠和公平,不幹預或少幹預,重視對長尾作品和長尾用戶的分發與連接,而這些基本都是市場經濟的特徵。
抖音的驅動力則來自中心化的控制和引導,在算法和人為幹預中流量主要向達人、大V和明星集中,這種「計劃經濟」讓抖音成為超級放大器,但普通用戶很難獲得流量。
社區生態:從用戶成長到基尼係數
上文說到,快手的社區機制更像市場經濟,而抖音更像計劃經濟。這一點,從市場主體的培育也能說明。
我們知道,市場經濟環境下,活躍的主體多是通過相對自由的競爭和優勝劣汰產生,有一條很明顯的成長邏輯:小微企業——中型企業——巨頭。
多年來,快手為什麼對普惠和公平如此堅持?
原因很簡單,如果把快手比作一個巨大的湖,決策者們不希望湖中有些生物過大,這會妨礙底部和腰部大量生物的成長,進而損害整個生態的活力。
短視頻是一個典型的雙邊平臺,一端是生產者,一端是消費者。快手更重視生產者體驗,一方面因為快手的核心是記錄和分享,另一方面只有培育大量的底部生產者,才能從中不斷篩選出優質作者。
2018年是快手創業的第7年。 7年時間,快手生態中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底部用戶,數量眾多的腰部用戶,以及少數頭部用戶。
根據快手提供的數據,用戶從0開始玩快手,正常情況下,平均800多天可以積累100萬粉絲。這基本上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快手大量的頭部用戶來源於腰部用戶,而腰部用戶又是從底部成長起來的。
有意思的是,快手並不希望頭部用戶成長過快。也許在他們看來,速成的頭部會讓底部用戶缺乏足夠的耐心,從而損害成長機制。快手的這種用戶沉澱、成長機制,需要時間積累。
從社區氛圍看,其用戶確實也具有明顯的「養成」特徵,從底部成長起來的快手用戶,對平臺有很強的忠誠度,「感謝官方」是用戶在平臺上最常標註的一句話。
再來說說抖音。抖音極度重視消費端體驗,生產端其實是走了捷徑。它的優質生產者不是靠底部自然生長出來,是靠錢來保障的,直接花錢去買優質作者,驅動整個社區生產,同時給予定向的流量傾斜。
快手作者的成長和優勝劣汰需要時間,而抖音的這種「計劃經濟」不需要。由於作者體系投入巨大,必須計算投入產出比,因此抖音的商業化比快手更迫切。
綜上,無論生產、消費,還是分發和用戶成長,快手的崛起和成功,其實是「市場經濟」的成功,而抖音則是「計劃經濟」的逆襲。
當然,「市場經濟」也有失靈的時候,完全靠市場選擇,同樣可能產生巨大的貧富差距。
國際上,為解決市場經濟可能產生的貧富差距,採用了基尼係數這個通用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標。基尼係數介於0-1之間,基尼係數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快手在多年以前,就意識到社區生態中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的風險,於是將經濟學中的基尼係數引入社區生態的調控中,作為一個嚴格落地的量化指標。據了解,快手進行內容分發的每個策略,包括短視頻播放量和評論點讚,都有基尼係數的約束性考核,避免生產者之間貧富差距過大。
將基尼係數引入社區生態調控,這在全球網際網路社區和社交平臺中是獨創。一位短視頻行業專家評價,正是這種先進的社區治理方式,讓快手一直保持著良好生態與活力。
對短視頻平臺來說,「市場經濟」好還是「計劃經濟」好?
這取決於不同的價值觀和階段性發展需要。「計劃經濟」的抖音雖然短期爆發力強,生態上卻較為脆弱,主要靠少部分達人和紅人提供優質內容,創意總有枯竭的一天,如今抖音大量重複性內容的存在,已經開始讓用戶感到疲憊。
快手的運營和商業化不如抖音強悍,卻是一個活力藏於內的平臺,普惠激勵著用戶持續創作、不斷進化,在社區生態底部,始終為普通人留著一條成長通道。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7億普通人會發現和選擇快手,這比抖音讓優者更優,讓強者更強的流量價值觀更能打動人。
社區進化:不同調性下的商業未來
抖音的崛起改寫了短視頻行業,形成了快手、抖音雙霸主格局。除了壓力,抖音的出現,對快手還意味著什麼?
據說,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快手創始人分享了行業競爭加劇的正面意義,那就是快手真的開始變「快」,加速迭代和進化。
一方面,快手在不斷低調地孵化新產品;另一方面,快手主App在不斷推出新功能,加快進化。
對比來看,快手和抖音的進化方向基本一致:
一是強化社交屬性,成為短視頻社交平臺;二是開啟商業化,為平臺用戶變現打造基礎設施,同時打通平臺自身的商業閉環。
雖然兩家的進化方向接近,但路線的差異可能會很大,因為兩者的社區生態、調性和基礎大不一樣。
快手強調的是記錄和分享,用戶以普通人為主。這種平等關係,基於真實生活的分享,讓用戶之間的距離感很小,互動性很強,社區擁有很濃烈的社交屬性,呈現出比較強的溫度、信任度和忠誠度。
快手流量池中,既有「推薦頁」代表的公域流量,也有「關注頁」代表的私域流量。這樣的流量分布,再加上直播互動、同城和異地漫遊,整個快手基於人的交互非常頻繁,社交關係穩固。
而抖音在社交進化上,尚未形成穩定的關注頁流量,直播發展面臨瓶頸,主要流量仍然集中在推薦頁。相比而言,升級為短視頻社交平臺難度較大,普通用戶與達人、大V、明星之間有很強的距離感。
當然,這並不妨礙抖音有自己鮮明的社區調性——潮、酷、年輕,也許不夠真實,但足夠好看。
不同的社區生態,造就了不同的社區調性和用戶關係,而不同的社區調性和用戶關係又影響著兩家平臺的商業化方向。
抖音的商業化推進更迅速,主要集中在公域流量的變現,包括信息流廣告、開屏廣告以及各種挑戰賽,並推出了星圖平臺。快手在商業化方面的特點是潛力大,但動作慢,平臺既有強大的公域流量,也有強大的私域流量,在信息流廣告方面有著更獨特的社交優勢。
過去7年,為了用戶體驗,快手一直在壓抑商業化衝動。到今天為止,快手的整個社區生態還是一片商業化藍海。在中國,同時具備溫度、信任度和忠誠度的網際網路平臺極其稀少。不過,無論商業系統能力還是變現效率,剛剛啟動商業化的快手與抖音還有明顯差距,需要更大的投入和組織支撐。
說到底,快手是一家願景和價值觀驅動的企業,抖音是一家商業利益驅動的企業,前者考慮的事情足夠長遠、足夠有情懷和追求,但後者更純粹。
商業競爭是殘酷的,企業競爭不止是價值觀的戰爭,更是進化能力、組織能力和變現能力的全面較量。
快手在強大的AI技術、社區理念和價值觀之外,需要加強的是商業狼性、系統化能力,以及不被路徑和既有觀念所束縛的進攻。從最近幾個月的跡象看,快手正在發起這種主動進攻,尤其在商業化方面值得期待。
作者:王冠雄,著名觀察家,中國十大自媒體(見各大權威榜單)。主持和參與4次IPO,傳統企業「網際網路+」轉型教練。
本文由 @王冠雄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