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位陝軍後人祭奠英烈 八旬老人尋父親犧牲地

2020-12-10 中國新聞網

  4月16日,平陸縣洪池鄉西鄭村,雨後的大地上草木蔥鬱、綠意盎然,村北300米處的一處小溝岔裡,孤零零地立著一座亭子,亭子的正中矗立著一塊四面均刻有文字的石碑——後死碑,碑額四周刻有「為國捐軀」四個大字,28位陝軍抗日英烈在這裡長眠。

  迎著中條山颯颯的山風,30多位陝軍後人來到後死碑前祭奠,49歲的王克兵便是其中的一員。走進紀念亭,看到亭子裡灑落著之前祭奠遺留下來的花圈、祭品,他一個人悄悄地回到不遠處的大巴上,借了一把笤帚,默默地清掃著地面上的東西,眼睛裡含著淚水,「太荒涼了,掃一掃也是晚輩的一點兒心意……」

  後人約定延續生死之交的「血脈」

  「爺爺,我又來看你了……」撫摸著後死碑上的碑文,王克兵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情緒。

  「一等兵王振峻年二十六歲甘肅天水北鄉一保四甲」,雖然歷經70多年風雨,後死碑上的文字已經日漸模糊,需要澆上水才能看清楚,但王克兵卻清楚地記得祖父的名字刻在哪個地方,「爺爺殉國時,父親才3歲,當年離家時,只是說去打日本人……」王克兵說,爺爺這一去,家裡人幾十年不知道音訊,「直到2009年後死碑尋親時,才知道了爺爺是在中條山抗擊日軍時犧牲的。」王克兵說確認爺爺的消息後,父親激動地把全家都召集到一起,來到後死碑祭奠,「老人家當時老淚縱橫,既傷心也自豪。」

  今年是王克兵第三次來到後死碑前祭奠祖父,「第一次找到爺爺的名字時五味雜陳,有一份怨在心中,爺爺沒有告訴家人,讓家人揪心了一輩子,到死都沒有他的音訊。」如今,隨著對於那段歷史的了解,王克兵心中的怨沒有了,「爺爺是個民族英雄,是為了國家捐軀的。」

  「為陸軍第一百七十七師五百三十旅第一千零五十九團陣亡將士紀念碑,營長張玉亭暨全連官兵敬立。民國二十八年春,本營奉命扼守中條山南之磨凹、壇道、朱家窯等地。元月二十三日,芮城縣之倭寇以步炮騎兵聯合兩千餘,經風疙瘩向我三路進犯,我全營官兵英勇奮戰……是役,我英勇將士二十八人俱以大無畏的精神,為國家和民族壯烈犧牲……」碑身祭文上清楚地記錄著那場戰鬥的經歷。今年65歲的張志富是張玉亭營長的兒子,第一次來到父親部隊當年戰鬥過的地方,張志富百感交集,「父親的部隊軍紀嚴明,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擁護,父親對士兵也是倍加呵護,愛兵如子。」張志富說,即使是在當時戰鬥那麼激烈的環境中,父親依然安排當地人置辦好棺板,把陣亡烈士的信息全刻到碑上,「後死碑就是他們這些時刻準備犧牲的人為已經犧牲的戰友立的碑。」

  此次祭奠,王克兵和張志富最大的收穫就是他們作為英烈的後人第一次相見了,「一路上聊了很多,先輩們是生死之交,是比血緣還親的親人,我們晚輩們約定也要延續這種『血脈』。」離開後死碑時,兩人戀戀不捨,又拿起笤帚把紀念亭周圍清掃得乾乾淨淨。

  八旬老人尋找父親犧牲的地方

  今年83歲的田開闊老人是祭奠團中年齡最大的,去中條山看看父親田景華當年戰鬥犧牲的地方是老人幾十年來的未了心願。不久前得知此次祭奠活動,老人不顧身患糖尿病、腿腳疼痛等,毅然決定參加。「機會難得,好得很!好得很!」15日清晨,在家人的陪伴下,老人早早就來到集合的地點,期待著前往山西。

  當天中午時分,黃河兩岸下起了小雨,雨點打在車玻璃上,泛起了層層霧氣,從陝西合陽過了黃河浮橋便駛進了山西境內,老人再也坐不下了,不斷地張望著窗外。

  田開闊老人的父親叫田景華,1907年生於渭南,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騎兵科,參加過西安事變,1937年底升任中校團副,次年春,所在部隊改編為96軍獨立47旅,7月奉命東渡黃河開赴山西對日作戰。

  15日下午,在臨猗縣的吳王渡和嵋陽鎮,淅淅瀝瀝的小雨越下越大,地上泥濘不堪,但老人仍然不顧溼滑,堅持下車祭拜,「這些都是父親當年戰鬥過的地方,都想看看。」提起父親,老人老淚縱橫,1938年臘月初八是老人一生都難以忘記的日子,父親就是在那天殉國的,當時老人只有5歲,「父親唯一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他回過一次家,要給我穿皮鞋,但那時候我不穿,就打父親,把他臉上挖的……」老人說,年幼的他當時只想著背盒子槍,卻沒有去體會那僅有的一次父愛,「想父親,看著他的像就很想……」說著,老人已是泣不成聲,「一直想去父親陣亡的地方看看,父親當時給家裡寫的信我都看了。」說起父親的生平,老人說,「父親小時候學習很好,考入了陝西省立第三中學。」老人的話語中洋溢著自豪,「當年犧牲後,靈柩回到故鄉時,送行的鄉親們排了兩裡路。」

  16日,祭奠團來到了永濟市張營鎮,撫摸著新立的紀念碑,老人淚流滿面,不斷地念叨著「圓夢了」,「我想讓父親跟我回家。」老人告訴記者,父親的最後一戰是在永濟市虞鄉一帶,「當時父親感冒還發著高燒,但報國心切,不顧勸阻仍然冒著炮火指揮,不幸中彈……」老人指著虞鄉方向,「儘管這次沒能到父親犧牲的地方,但也可以告慰他的英靈了。」老人說,明年只要身體能行,還要再來,去父親犧牲的地方祭拜。

  代父圓夢 感謝山西父老救了父親

  16日下午,車輛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一邊是綿延的中條山脈,一邊是隱約可見的黃河,王選利倚靠著車窗,並沒有太多的心思去欣賞窗外的風景,只是盯著遠處的山脈,「我這次是代替父親前來祭拜他的戰友們,父親臨走前囑託我一定要到一個叫『疙瘩』的地方去看看,看看那裡的鄉親們現在過得怎麼樣。」王選利說,父親常說他的生命是山西的老百姓給的,沒有山西的老百姓他就不可能走出日本人的包圍圈。

  王選利的父親王福厚,今年已經96歲高齡了,是僅剩不多的參加過中條山保衛戰的健在老兵。1937年,年僅17歲的王福厚自願參軍,成為了96軍177師1060團的醫護上等兵,「父親念過書,字寫得好,團長本來想讓他留下來做文書,但父親說打仗期間就要上戰場,他主動要求到戰鬥一線,後來被送到師部參加了醫護兵的培訓,學會了用藥包紮,一個月以後就上了戰場。」王選利說。

  王選利說,父親告訴他,1938年父親隨部隊開赴中條山。到了以後戰士上山打仗,他在山下扎帳篷,那時候戰爭慘烈,傷員被送來後,輕傷員繃帶一綁就返回戰場,重傷員吃點止疼藥簡單包紮後抬到後方。「父親沒受過傷,但救治了很多人,他常說救治過的人沒法計算,包紮都包紮不過來。」

  戰爭是慘烈的,但王福厚經常惦念的卻是山西的老百姓,「父親說當地老鄉對陝軍很有感情,自己家吃不上也要給部隊上送雞蛋、送油餅子。」王選利說,1939年6月,父親參加了中條山保衛戰中最為慘烈的「六六戰役」,「那場戰役中,陝軍被打敗了,父親等到傷員撤離,收拾好藥物後就與團裡失聯了,是山西的老鄉救了他。」王選利告訴記者,當時父親抱著一箱藥,背著十字包,沒有目的地撤退時遇上一位當地的村民,「老鄉告訴父親前面就有日軍站崗,不能再走了,就拉著父親躲到他家,不放心父親自己去找部隊,老鄉出去探路,到第二天晚上趁著夜色,指引父親從『疙瘩』翻過山去找到了部隊,得以生還。」

  2013年清明節前夕,93歲高齡的王福厚來到山西給死去的戰友獻花,但因為天氣原因,並沒能如願來到「疙瘩」。這回,王選利替父親回來看一看,父親口中的「疙瘩」,就是現在的圪塔村,王選利拿手機拍下了照片,「能給老人有個交代了。」他說,他還要告訴父親,自己親眼看到了山西人民對陝軍的感情,「一路上一聽說是烈士後人來祭奠,一位大姐不怕繞遠給我們帶路,還有採沙場的兩位老鄉放下手頭的活兒騎摩託車給我們引路,而且老鄉們也會自發祭奠。幾十年過去了,這份感情代代相傳。」說著,王選利的眼眶有些發紅,「感謝。陝軍的後人感謝山西人民。」王選利說。

  ○對話

  這次祭奠更是一次緬懷之旅

  15日,此次活動的組織者、長期從事陝軍歷史研究的西北大學教師張恆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講述了活動的初衷。

  山西晚報:此次活動並不像以往的祭奠活動,有什麼具體的特點?

  張恆:主辦這次活動的初衷,一是陝軍後人,尤其是96軍177師的後人一直希望能到先輩戰鬥過的地方去看一看,二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陝軍的抗戰歷史,不是某一個士兵、某一個營、某一個團的抗戰,陝軍能在中條山與日軍相持三年之久,是各個戰場的抗戰,尤其是河防抗戰,有必要讓這些被遺忘的歷史為後人所知。因而,這次祭奠活動,安排陝軍後人走進當年的戰場,像陝西朝邑、山西的吳王村等。吳王是山西的,但部隊在這裡打仗與陝西密不可分,誰打、怎麼打,過了黃河以後又該如何戰鬥,這些真實的歷史應該告訴公眾,因而我們把那段歷史刻成碑,讓後人銘記。

  山西晚報:以往的祭奠是單純的紀念前輩,這次有什麼不同呢?

  張恆:這次更多的是一場緬懷之旅。讓後人們了解歷史,讓歷史更完整一些,陝軍抗戰是三萬子弟兵用鮮血換來的,黃河兩岸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只是在中條山裡,中條山外也有。

相關焦點

  • 滕縣保衛戰80周年 抗日英烈趙渭濱後人回川祭奠 講述「絕筆家書」
    時任川軍41軍122師參謀長的趙渭濱,與師長王銘章一同率隊堅守滕縣,均壯烈犧牲。但他們用生命,為臺兒莊大捷奠定了重要基礎。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趙渭濱位列其中。與這個榮譽相比,他的一封絕筆家書更令人關注。「爺爺的思想至今影響了我們一家。」
  • [威海]遼瀋戰役時犧牲 八旬老人終於探聽到大哥安葬地
    3月30日,一位中年女子哽咽著給本報打來了認親電話,表示她就是烈士初秀珠的侄女初迎紅。3月30日,一位中年女子哽咽著給本報打來了認親電話,表示她就是烈士初秀珠的侄女初迎紅。  「瓦房店」永遠牽動家人心  瓦房店是遼寧省大連市的一個縣級市,可對於家住威海的初家人來說,卻是個時刻牽動他們內心的地方。  「家裡人都知道大伯在參加遼瀋戰役時,犧牲在了瓦房店。」
  • 2020清明節祭奠英烈寄語怎麼寫 清明節思念親人祭奠英烈的寄語
    也許是季節的緣故,不知怎地,連續幾天夢見仙世多年的父母,兩位老人的音容笑貌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總是揮之不去忘卻不了。因而靜下心來,認真回憶父母雙親生前的一些往事。 2020清明節思念親人祭奠英烈的寄語11、父親曾說,死了以後不要孤伶伶地呆在山上,也不想每年的清明,我和媽媽奔波勞累地上山看他,他說他想變成一株米蘭花,清幽淡雅地活在另一個世界看著我們。於是家裡多了一盆米蘭花,高大沉重的花盆底處就是我父親的骨灰。媽媽總說,想你爸爸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他了。
  • 奔波上萬公裡 寧夏中寧縣一陵園尋訪120位英烈後人
    新華社銀川4月5日電 題:奔波上萬公裡 寧夏中寧縣一陵園尋訪120位英烈後人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楊穩璽從2011年9月到2012年3月,歷時近3000小時,奔波上萬公裡,走過全縣11個鄉鎮,踏訪近百個村莊。
  • 【地評線】捍衛英烈,我們永不忘記!
    4月3日,第六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在韓國舉行,漂泊異鄉60餘年的10位烈士回歸故裡!2014年3月28日,第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437位烈士回家。從這一年開始,每至清明節前,我們總能等到一批批英雄榮歸故裡。到2018年,已有5批589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60年前的硝煙、60年前的英勇就義,我們從未忘記!
  • 鞍山:海城籍英烈金海山後人 你在哪?
    鞍山:海城籍英烈金海山後人 你在哪?  近日,一條「尋找遼寧海城英烈金海山後人」的消息在朋友圈中被不斷轉發,記者聯繫到發布尋人消息的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紀念館正在為臺兒莊戰役中犧牲的英烈尋找後代親人,而金海山正是其中一位戰役中犧牲的烈士,目前尚未尋找到其親人,紀念館也希望通過這樣的公益活動,讓英烈後代知曉烈士犧牲地點,方便親人祭拜。
  • 尋找英烈後人 | 助英魂回家 找尋48名臺兒莊戰役犧牲湘籍烈士親人
    在《英雄烈士保護法》實施一周年之際 ,紅網時刻新聞聯合今日頭條,特別推出「尋找英烈後人」專欄,尋訪在革命戰爭年代犧牲的革命烈士後人,讓湖湘英烈魂歸故裡。在近半個月的激烈戰鬥中,三萬多名將士為國捐軀,但有名可查的烈士只有4000多人。本次要幫助尋找的就是在此次戰役中犧牲的48名湘籍烈士。整個臺兒莊大戰從前期阻擊到最後決戰,經歷了池淮阻擊戰、濟寧、汶上攻擊戰、藤縣保衛戰等多場戰役。
  • 抗日英烈彭仕復後人將捐贈烈士遺物給紀念館 希望更多人了解抗戰
    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 實習生 金玲9月3日,退役軍人事務部公布第三批185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袁治、彭為工、彭仕復3名川籍抗日英烈被列入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9月5日,彭仕復烈士後人回到成都後,拿到了彭仕復當年使用過印章、水壺等4件遺物。「得到列入烈士名單後,我們都很激動。」彭仕復後人表示,他們本打算回彭仕復當年犧牲地祭拜,但因身體原因暫時無法成行,「希望把這些遺物捐贈給當地紀念館,讓更多後人了解抗戰歷史,學習抗戰精神。」
  • 那些讓我們淚目的守陵人,祭奠不僅僅因為懷念
    後來,班長犧牲了,副班長犧牲了,最終全班只剩他一人倖免於難。  一座豐碑, 20餘畝墓園, 2400多位抗戰英魂,他們是歐興田的生死戰友。一諾千金,一諾一生!為了一句承諾,老兵歐興田以一己之力為犧牲的戰友們建立陵園,並堅持守墓30多年。  2016年3月歐興田老人與世長辭,享年91歲。
  • 2019清明節祭奠英烈寄語怎麼寫 清明節祭奠英烈寄語大全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我們會祭拜祖先逝世親人,也會祭奠英烈先人。那麼,2019清明節祭奠英烈寄語怎麼寫呢?整理40句關於清明節祭奠英烈寄語大全,一起來緬懷先輩前輩英烈吧! 1、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2、網上祭英烈,英雄永垂不朽。 3、「網上祭英烈」,不忘烈士拋忠骨,民族復興中國夢!
  • 67歲老人62個響頭跪拜在抗日空戰中犧牲的父親
    老人跪拜抗日父親 頂著烈日跪在地上,62個響頭磕得「砰砰」響……昨天是中國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2周年紀念日,上午11時許,在人民公園東大門,67歲的教授邵英俠老人跪在川軍抗日紀念碑前,用62個響頭祭奠父親及其戰友———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川軍將士。
  • 砥礪報國之志,江蘇1100多萬人次線上祭奠英烈
    3月16日,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啟動江蘇「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網上祭掃活動,發布「朵朵鮮花敬英烈」網上祭掃平臺。活動開展僅20天,就有1100多萬人次通過平臺向烈士獻花。  在常州革命烈士陵園「三傑廳」,安放著124位烈士骨灰,整個大廳莊嚴肅穆。志願者們仔細擦拭每一位烈士骨灰格位,為每名烈士敬獻鮮花,向革命烈士行鞠躬禮,並通過網絡對外直播。
  • 老人苦尋30多年終圓夢,淚如雨下站在30多年前犧牲的兒子墓前
    在戰爭中犧牲最多的就是普通的戰士,他們在肩負起重任之前也都是父母身邊備受寵愛的青年。為了祖國大家庭這些軍人們毅然決然地拋棄了自己的小家,在他們眼裡,人民的利益永遠高於一切,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與和平他們甚至能夠犧牲自己的生命。如今的中國雖然已經坐擁了幾十年的和平,但這份安穩的環境卻是無數軍人的犧牲換回來的。
  • 陝西抗日英烈紀念碑在何文鼎將軍墓旁落成
    中條山保衛戰中,共有2.1萬人犧牲,他們大多是陝籍士兵,這群年輕的陝軍先後粉碎了日軍的11次大掃蕩,使日軍始終未能越過黃河進入陝西,其中800勇士跳黃河,更是陝軍上演的最令國人撞擊靈魂的壯舉。原創抗戰歌曲 《在中條山的路上》抗戰勝利已過70多年了,當年的陝軍2萬多英烈,屍骨無人收埋,姓名少人提及,他們靈魂在飄蕩,精神沒有歸宿。這確是歷史留下的悲劇。
  • 著名抗日英烈李家鈺之孫赴河南代川人遙祭英魂
    四川成都到河南新安,相距一千多公裡。在今年清明到來前,成都人民公園外,及新安象山紀念園外,不少人都在做同樣的事——獻花、哀思、祭奠,眼裡噙滿淚水。   「他們都是打鬼子犧牲的,我們當然要記住」、「他們是我的父輩、祖輩,我是代表川人來看望他們的。」曾經,埋在這裡的人,在青春年華時,遇上民族危亡,他們一腔熱血,挺身而出。用最差的裝備,卻打出川人抗戰的決心與骨氣。
  • 中山艦英烈後裔祭奠先輩
    長江商報消息本報訊 (記者 熊輝 通訊員 劉念)昨日,中山艦艦長薩師俊的孫子薩百升、中山艦槍炮長魏振基之子魏英偉等中山艦英烈後裔和武漢百餘名駐軍代表,在中山艦博物館在艦體陳列廳開展「9·30烈士紀念日—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紀念活動,緬懷抗日英烈,祭奠陣亡將士。
  • 跨省「雲接力」為烈士尋親 南京八旬老人找到犧牲70年的三哥
    中國江蘇網3月31日訊 清明節前夕,家住南京市玄武區的86歲老奶奶倪桂芳做夢也沒想到,70年前犧牲的三哥倪進宏突然有了消息——他被安葬在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烈士陵園。3月24日,倪桂芳的原籍地——南京市江寧區及街道、社區三級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機構的代表,一起上門慰問通報情況,並和倪桂芳一起進行「雲祭掃」活動。
  • 潛伏臺灣的中共特工就義70周年,羅援等多位隱蔽戰線後人深情緬懷
    【撰文/李影 攝影/王學民 統籌/王梅梅】今日(6月10日)上午9時,「祭奠革命英烈 傳承紅色基因」暨臺灣隱蔽戰線英烈就義70周年祭奠活動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無名英雄紀念廣場舉行。活動首先進行了奏唱國歌、向英烈默哀致敬和敬獻花籃環節。之後,隱藏戰線領導人羅青長之子、退役少將羅援、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黨支部書記韓誠、隱蔽戰線烈士劉光典之子劉玉平、金門登陸戰役前線指揮員、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十兵團第二十八軍副軍長蕭鋒將軍之女蕭南溪等相繼在祭奠活動上發言。
  • 祭奠英烈的話語簡短寫給烈士的一句話 清明節網上祭奠英烈作文
    今年清明節正值疫情防控期間,各地便開展了「疫」風易俗祭英烈清明節網上祭祀系列活動。以下為小編整理的祭奠英烈的句子和作文參考。他們為了革命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殘暴折磨中,他們沒有透露半點消息,寧願死也要守住黨的秘密,他們寧願做光榮犧牲英雄,也不願做苟且偷生的叛徒,這就是我們中國烈士的特點。  網上祭奠英烈作文:  今天是清明節,也是紀念革命先烈的好時節,我參加了「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活動,不禁想起了許多英烈勇敢殺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