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剛過,廣袤的江蘇丹陽大地收成大好。通過緊扣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綠色農業,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丹陽這座全國產糧大縣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就了一幅現代農業的綠色壯美畫卷,奏響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田園交響曲」。
生產方式,圍繞「四化」創新現代農業經營機制
在丹陽市延陵鎮延星村種糧大戶吳雙才的水稻基地,年已六旬的老吳說起現在農業生產方式帶來的巨大變革,感慨萬千:「過去農民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如今各種農機應有盡有,真是省工省時又省力。我流轉承包的1300多畝土地實現了稻麥的種植、植保、收割、烘乾、秸稈還田等環節的機械化一條龍作業。今年還購買了無人植保機,一天能噴施二三百畝地,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近年來,丹陽市農機化工作緊緊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目標,通過行政推動、機制創新、政策扶持、技術保障、示範創建等一系列措施,將糧食生產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加以推進,農機裝備結構持續優化,農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機新技術推廣不斷深入。截至2018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38.25萬千瓦,農機裝備總值6.83億元,農機化水平達到91.7%,其中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95.3%,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51.2%。2017年和2018年,丹陽分別獲得「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和「江蘇省首批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稱號。
農機裝備的不斷升級,使丹陽實現了糧食生產、設施水產、畜禽和園藝的機械化全覆蓋,農業主要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和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大批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增收致富的大道越走越寬廣。
2013年,繼呂城鎮「姜愛芬家庭農場」在丹陽第一個註冊登記成為家庭農場後,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丹陽不斷發展壯大,解決了未來「誰來種地、地怎麼種」的共性難題。截至2019年8月底,丹陽全市家庭農場已達480家,其中省級示範家庭農場30家,鎮江市級示範家庭農場118個,糧食生產80%的作業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成,其規模經營比重達到72%。
科技引領,農業產業化和園區建設亮點紛呈
走進江蘇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員工正有條不紊地對金針菇等進行分揀、包裝,一批又一批康韻牌食用菌銷往長三角和北京等地市場。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促進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江南生物不僅建立了國際領先水平的草菇、金針菇工廠化自動生產線,形成日產草菇十噸、金針菇五六十噸的規模,還通過深加工開發了即食性食用菌休閒食品。2019年上半年,他們從日本引進栽培的新品種菌菇——鹿茸菇已實現規模化栽培、工廠化生產,現已達到日產20噸鹿茸菇的生產能力,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鹿茸菇生產基地。
為促進農業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近年來,丹陽市科學規劃,高標準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著力打造8個「綠色、有機、生態、循環」鎮江市級農業園區。丹陽通過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投資農業,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提高引進項目的科技含量和園區建設水平,使全市農業園區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2018年,各農業園區共實現銷售90多億元,園區內從事種養的農民較非園區農民年均增收2000元左右。
在農業園區「強筋壯骨」的同時,丹陽著力培優做強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優勢產業。全市各級農業龍頭企業已達到105個,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12家,形成了糧油加工、木業加工、食用菌加工等為特色的農業產業。
隨著科技興農步伐的不斷加快,丹陽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5%,建有吟春碧芽、江南生物、田園聖樹3個院士工作站。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吟春碧芽公司實施的「智能綠色農業機械的研究和開發」成為國家863計劃中唯一的農業科研課題;江南生物公司憑藉自主研發的《優質草菇周年高效栽培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成果還獲得了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調優結構,「優新綠」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主旋律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變,人們已經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如何調結構、促轉型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必然要求。為此,丹陽市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和綠色農業新模式。「優新綠」成為丹陽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旋律,農業的標準化、品牌化之路也越走越寬。全市共有綠色農產品24個,有機食品5個,涵蓋稻米、麵粉、食用菌、茶葉、水蜜桃等。
「在農業新型業態方面,丹陽依託資源優勢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促進了農業融合發展。」該市農業農村局有關人士介紹,目前,丹陽已形成了基地綜合型、生態旅遊型、特色農業園區型等五種休閒觀光農業發展模式,擁有省級農業觀光園2個和多個全國休閒與鄉村旅遊四星級示範點、省休閒觀光農業示範村和鄉村休閒主題創意農園。越來越多的市民走進田野,享受農業採摘和觀光的樂趣。
在加快「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發展方面,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和新型農民紛紛利用多種平臺主動爭當電商,使本地名特優農產品搭上了「電商快車」,進入全國各大市場。2019年丹陽全市農產品網上銷售收入有望突破3億元。此外,農業物聯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糧食、漁業、畜牧等產業,推動了丹陽傳統農業向現代智慧農業嬗變。(蔣須俊 蕭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