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co
周迅新劇《不完美的她》,已推出全集超前點播。
沒想到播出不久就被網友爆料,發現劇中有些臺詞,抄襲了英劇《公關》。
這段抄襲來的臺詞,主要圍繞一對情侶的日常吵架展開。男方向女方炫耀自己被搭訕,然後女反唇相譏:「就是不太清楚你想表達什麼,你沒出軌,還想要朵小紅花嗎?」
兩相對比,明顯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事情一經爆出,《不完美的她》即刻便被推上風口浪尖,不少觀眾都認為「真的是浪費了演員和題材,為什麼要這麼做?」
而且該劇本來就翻拍自日版,如今又在翻拍的基礎上抄襲其他英劇,實在不應該。
拋開抄襲醜聞不談,《不完美的他》又能否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翻拍劇呢?
就演員、體量、題材、質感來看,主創顯然懷有巨大的野心,想要將這部劇打造成一部精品劇。
可即便如此,作為一部改編劇來說,《不完美的她》所表現出的整體水準,卻依然不足以讓觀眾真正滿意。
劇中故事,由2010年問世的日劇《母親》改編而來。
原劇豆瓣評分9.4,是部不折不扣的經典口碑劇。
它以「誘拐兒童」作為全劇主線,中間穿插了五位母親從覺醒到擁抱希望的蛻變過程,充滿了彼此治癒、守護希望的感人情節,情感爆發力極強。
《母親》的成功之處,主要可以歸結為兩點——
其一,它不但直面家庭創傷,而且還對創傷療愈予以了更深入的剖析與解讀。
其二,它通過刻畫女性群像,闡釋出了「母親」身份所具有的共同性與多面性。
劇中的很多臺詞,都令人印象深刻:
「世界上有三類人,男人、女人,還有一類是母親。」
「所謂幸福,就是有一個珍惜的人,找到比自己生命還值得珍惜的東西,沒有什麼比擁有這個更幸福了」
得益於文本上的成功,《母親》之後又被不同國家翻拍出了多個版本:韓國、泰國、中國。
其中,尤以韓國版,翻拍得最為成功。
韓版在人物背景和故事走向方面,做出了較大改動,將女主從受過家庭傷害的普通職員改為了瀟灑肆意、喜歡四處漂泊的富二代。
除此之外,劇中還增添了很多懸疑情節,來助推劇情,完善故事。既有恰到好處的催淚,又有懸念叢生的鋪陳,可看性極強,十分吸引人。一經翻拍,就成功引爆口碑。
與韓版相比,《不完美的她》在改編方面,則顯得遜色很多,豆瓣評分只有區區6.6分。
目前,《不完美的她》已經開通超前點播。
看過22集之後,我們可以站在全觀性的視野,總結出這部劇比較突出的三大亮點。
其一,五位母親的群像化展現。
女主林緒之(周迅 飾),是個事業有成、家境優渥的白帽子(網絡安全家)。
林緒之自小被養母袁玲(惠英紅 飾)收養。幼時被拋棄的童年陰影,此後伴隨林緒之一生,嚴重影響了她的性格與成長。
她悲觀、冷漠、迷茫,難以對他人產生信任與依賴,活在深深的自我懷疑當中——是我做錯了什麼嗎?不然為什麼要拋棄我呢?
為了找回童年記憶,找到「我是誰」的答案,她主動屏蔽了外界所有的友好信號,轉而將尋找生母視作是唯一的解脫。
在她看來,只有搞清楚自己的過去,才能真正的活在當下。
尋找母親的過程中,林緒之遇到一個名叫蓮生的女孩。
兩人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就感受到了濃濃的共通性:都受過創傷。
她們兩個人,一個曾經被人傷害,一個正在被人傷害。
蓮生生活在一個惡劣的畸形家庭裡。父親去世後,母親找了新男友。
被視為是拖油瓶的蓮生,常常被母親的新男友惡意捉弄,弄得渾身布滿傷痕。
蓮生的母親,總是為了討好男友,將蓮生置於次要地位,甚至幾次三番的想要拋棄蓮生。
瀕臨絕境時,林緒之以一個救助者的姿態,出現在了蓮生的生活裡。她帶蓮生出逃,踏上了一條重建自我的放逐之路。
《不完美的她》通過群像化的方式,前後刻畫出了五位母親形象。
這種角色刻畫,主要承襲於日版。
它在女性的多重身份上找到了一個巧妙的突破點——
當女性的婚戀情感與母親身份發生衝突時,我們該如何選擇?
未經孕育的林緒之,用成為「母親」的方式,找到了童年缺失的母親。
除林緒之之外,劇中其他四位母親,都先後經歷了無比煎熬的矛盾選擇。
林緒之的生母鍾惠,嫁給了一個讓她飽受折磨的病態男人。她對女兒骨子裡的基因遺傳充滿惶恐,擔心女兒也像丈夫一樣,會在心理上發生扭曲、異化。
可即便如此,當變故發生時,她還是挺身而出,用十五年牢獄的代價,幫女兒承擔了一切。
林緒之的養母袁玲在婚姻當中,也曾面臨過類似考驗。
她丈夫嗜賭成性且重男輕女,無望的婚姻曾一度讓她瀕臨絕望。
多虧新生命(女兒)的到來,才讓她重新燃起希望,為之奮鬥。
袁玲的二女兒林亦之,是個未婚媽媽。
她的未婚夫國棟,是個典型的媽寶男,因為家庭反對而臨陣退縮,拋棄了已有身孕的林亦之。
自這之後,林亦之便一直在墮胎與產子之間遊移不定。
最終,經母親袁玲勸說,她勇敢地做出了抉擇。
穆蓮生的生母穆靜,是個中年喪偶的單身母親。
單身母親的個人困境,在她身上得到了最突出的投射與詮釋:窮困潦倒、卑微不堪、自我壓抑……
她將自己生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男友尚武身上,結果所託非人,陷入了更大的不幸。
與以往國產劇相比,《不完美的她》從現實出發,關照了不同特徵的母親形象:生母、養母、未婚媽媽、單身媽媽。
從這個角度來看,該劇可謂立意深遠。
它站在母親的立場上為女性發聲,詳細解讀了生育的艱難和撫養的苦澀。
只不過,礙於大篇幅的懸念鋪陳,該劇浮於表面,並沒有更加細膩地去挖掘人物,讓原本頗具力度的一記重拳打到了棉花之上。
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了創作者對純女性題材在市場上所表現出的「不信任」。
與此同時,劇中還出現了一些頗具女性意識的個人表達。
這些表達,在以往國產劇當中,一直都極其稀缺,非常少見。
它們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女性一直以來所面臨的困境與誤解。
但由於劇情缺乏支撐、過渡,所以很多時候,這些臺詞都出現的過於突兀,帶有明顯的喊話色彩。
比如,婦產科醫生產檢時對女性生育的反思式發言,
又或者林緒之做飯時對蓮生的突然叮囑。
其二,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互相映照。
《不完美的她》前期主要鋪陳出了四條故事脈絡:1、林緒之的尋找生母線,2、林緒之的拯救蓮生線,4、林緒之被李澤威脅的懸疑線,3、林緒之因工作原因介入的長川製藥造假案。
幾條線索相互交織,增加了敘事上的懸疑性,引出的豐富的社會議題:關懷兒童成長、內涵醫藥造假案、問詢自媒體人的職業操守……
涉及的話題過多,反而模糊了焦點。
其中大部分議題都淺嘗輒止,只被一筆帶過,沒有深入挖掘,有著明顯的工具性。線索太多,剪輯較亂,讓人看得一頭霧水,難以代入劇情。
黃覺 飾 自媒體人田放
劇情之所以如此龐雜,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通過改編,讓劇情真實貼地,變得更本土化一些。
只不過,就這方面來看,《不完美的她》還是與現實相差甚遠,沒有準確的暗合當下。
比如蓮生的原生家庭,看起來就非常的水土不服。穆靜和尚武這對情侶,在日劇裡本是一對「喪系情侶」,與日劇中「喪文化」緊密相連。
可翻拍之後,這對情侶卻失去根基,變得有些四不像。
一方面,他們無依無靠,沒有鄰居,沒有親戚,像極了日本相對獨立的宅喪文化。
另一方面,角色的種種行為又缺乏動機,讓人難以信服,無法將其帶入到真實的親子關係當中。
尚武對蓮生的恨意,在很大程度上,是源於他對蓮生母親佔有欲和控制欲。
可是劇中卻並沒有很深入地表現他這種複雜情感,而是直接呈現出了他對蓮生的赤裸惡意。
這種缺乏鋪墊的做法,讓角色看起來人設牽強,缺乏邏輯。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不完美的她》並沒有單純地局限於成人,而且還極具突破性地關照了兒童。
林緒之帶穆蓮生踏上逃亡,她的舉動到底是誘拐還是救助?
藉由法律,劇中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如果林緒之一口咬定要做穆蓮生的母親,那就大大超出了要救孩子脫離虐待的範圍。」
大人在滿足自我欲望時,常常會忘記去兼顧孩子的個人意願。
一如鍾惠所說:「我最後悔的,是當初沒有問問孩子,她想怎麼選擇。」
那些所謂的「為了孩子」,其實都只是片面的一家之言,甚少顧忌孩子心裡的真實想法。
而《不完美的她》,就巧妙地填補了這個空缺,延伸出了更飽滿的思考。
其三,周迅演技可圈可點。
劇中,周迅僅用幾個細微動作,就可以輕易地傳遞出角色的內心起伏,表演極具層次感。
即便和熟悉的人進行親密接觸,林緒之也都充滿了心理戒備。
因為養母的一個擁抱,她整個人立馬僵住,陷入了緊繃的狀態,帶有明顯的排斥。
林緒之平時很少直視交談對象,通常眼神飄忽,異常閃躲。就算目光偶有交匯,也都充滿惶恐,飽含戒備。
偶爾和不熟悉的人對話,她還會不自覺地陷入口吃,侷促地重複一個字。
可以說,這個複雜的角色,在某種程度上,還是給周迅的演技帶來了不小的釋放空間。
不過,與周迅的表演相比,日版松雪泰子的表演,則顯得溫和、舒展許多。
兩種表演,各有利弊。周迅強在塑造角色,突出角色的前後轉變。松雪泰子強在流露情感,呈現出角色細膩的內心世界。
我們不難看出,對於一部翻拍劇來說,只單單立意深遠、演技爆棚,顯然還是遠遠不夠的。
在翻拍劇大行其道的今天,當觸及家庭暴力、女性成長這些嚴肅話題時,我們還是更期待看到一些更具創新性、更真摯動人的新穎作品。
而《不完美的她》最大的失敗之處,主要就在於它只是模仿原作的故事內核,而沒有在原作和本土化之間找到平衡點,使得全劇看起來宛如用熱門話題討好觀眾一般。
它贏在了題材,卻輸在了劇作,白白浪費了原版版權和豪華卡司。
不難看出,我們距離推出一部真正的爆款翻拍劇,依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