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2020-12-19 紅色智庫信息

這次疫情,除了前方一線醫護人員與軍民共同戰疫情之外,舉國一致,許多人宅在家裡。有的練習繪畫,有的撰寫文章,有的研究學問,有的讀書悟道,等等。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其實,家國情懷是近代特殊社會歷史的思想產物,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斷下移,是士大夫精神在整個民族遭受苦難之後精神的重構,千錘百鍊,浴火重生。近代的「家國情懷」帶有很強的積極、正面意義。任何事物都是隨著時代變化,家國情懷具有時代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超越民族、意識形態的優秀文化傳統在社會建設、國家統一、展現民族凝聚力方面都開始發揮作用。那麼,我們當前所說的家國情懷就應該是作為個體的人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對價值共同體持有的一種高度認同,並促使認知共同體朝著積極、正面、良性的方向發展的一種思想和理念……

這次疫情期間,大家宅家裡,都是對國家的貢獻,看一看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多麼厚重,但是在中國它是那麼的親切與賦有智慧。你看這是多麼一種深厚的家國情懷的境界啊。這種情懷在國外是不可能想像的,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是以資本和利益為目的,唯利是圖的,怎麼可能讓你宅在家裡還發錢發工資呢?所以,家國情懷屬於我們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與文化自信。自古以來,我們就有許多家國情懷的人物和事跡,包括一些名言都在告訴我們家國情懷就是愛國主義的一種重要形式與深刻。對家國情懷的理解每個人是不同的,但是家國情懷無論在什麼樣的地域,只要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它都有獨特的理解。這次疫情發生以後,海外的華僑踴躍捐款捐物。這也是家國情懷的體現。

14億中國人,在國家的一聲號令之下迅速出動,各個方面馳援武漢,這充分體現了家國情懷的愛國主義行為。宅家裡,整理了一些家國情懷方面內容的句子,供大家參考——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嶽陽樓記》;位卑未敢忘憂——-陸遊《病起書懷》;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精忠報國——《宋史·嶽飛列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明·于謙: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忠家;宋·陸遊: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三國志:憂國忘家,捐軀濟難;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病起書懷》;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宋之問;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新華社高級編輯 楊兆波)

相關焦點

  • 家國兩相依——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如果「家」與「國」在時間上的相連只是一個美妙的巧合,那麼在文化上的牽連則是一抔悠久的情懷。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如何形成的?為何能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價值理念?本報就此對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國史教研室主任王學斌。家國情懷可溯源至西周時期的分封制記者:中國人有深入到骨子裡的家國情懷,它是如何形成的?
  • 家國情懷時時在
    在庚子年的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裡,中國人夜以繼日抗擊疫情,讓我們看到了那曾讓人熱血沸騰熱淚盈眶的家國情懷,原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早已融入了血脈,不善於訴說。國家英雄鍾南山那濃濃情懷,藏在年逾八旬的老人捐出的那一疊泛黃的積蓄裡,寫在一批批青年醫護工作者不計報酬、不論生死的請戰書裡,這種愛與情懷融入在小學生一張張繪聲繪色的戰役手抄報裡,這種愛與情懷更體現在每一個中國人宅在家裡不出門
  • 流淌在中國人骨血裡的家國情懷
    「從《我和我的祖國》到《我和我的家鄉》,印刻的是中國人骨血裡千年不變的家國情懷。」主旋律與真情懷恰到好處的銜接國慶檔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作為《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延續了其集體創作的方式,由張藝謀擔當總監製,寧浩擔任總導演,張一白擔任總策劃,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和彭大魔、鄧超和俞白眉分別執導五個故事。
  • 評論稱中美家國情懷相通 米歇爾演講觸動中國人
    中國人向來對美國如何競選總統沒什麼興趣,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對參選人為爭選票而往往面紅耳赤口無遮攔、信口開河攻訐傷人,更是嗤之以鼻。可這回,米歇爾夫人,不僅美國人,也有中國人,真的在讚賞你的演講了。  美國人評論說,細看米歇爾的演講,其實並無太多驚人之語,講的多是家庭故事。然而可能就是這些平凡的家庭故事,讓每個聽眾都感同身受。
  • 中國人歷來抱有家國情懷(習近平講故事)
    中國人歷來抱有家國情懷,崇尚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和衷共濟、風雨同舟,倡導守望相助、尊老愛幼,講求自由和自律統一、權利和責任統一。在這次抗疫鬥爭中,14億中國人民顯示出高度的責任意識、自律觀念、奉獻精神、友愛情懷,鑄就起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精神防線。
  • 疫情下的家國情懷
    災難面前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一個家庭是脆弱的,但每個中國人的力量匯聚起來,方可聚沙成塔,眾志成城。「有國才有家」。正是因為家國情懷的集體「爆發」,才讓千千萬萬個同胞忘記昔日同行們的競爭,放棄行業之間的偏見,也拋開趁機賺一筆的小夢想。一切都只為了打贏這場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 也說說客家人的家國情懷
    客家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國愛家、勤勞謙遜的群體。歷史上湧現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名人,分布於各行各業。時代久遠的就不說了,光是近現代的名人,把名字羅列出來都得有一匹布那麼長。這句話是出自於另外一句同樣有名的話: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有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品質,有勤懇創造、隨遇而安的開拓者精神,有耕讀傳家、忠孝兩全的捍衛者德風。總而言之,客家人的各種優點,其實源自於客家人「與生俱來」的「家國情懷」。
  • 家國情懷溯源
    家國情懷作為個人對家庭和國家共同體的認同與熱愛,是愛國主義精神產生的倫理基礎和情感狀態,在中華文明數千年演進歷程中有著深厚的滋生土壤和歷史淵源。  二  與此同時,中國社會演進到夏商周時期,「家國同構」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以血緣親情為本位的家庭或家族管理形式,不僅父權與君權互為表裡,而且兩者的傳承方式也如出一轍。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裡,國與家雖有大小之別、上下之分,卻仿佛一個有機體的微小局部與龐大整體的關係,既息息相關不可分割,又命運相連休戚與共。
  • 《詩詞與家國情懷》在深首發
    據了解,《詩詞與家國情懷》是一本針對青少年家國情懷教育的親子讀物,由作家王蒙書名題詞,王京生作序推薦。該書通過禪師與兩位少年詩詞達人本本、空空的詩詞遊歷之旅,以三人間的對話來詮釋詩人詞家的家國情懷,配以生動有趣的詩詞插圖,將家國之思、故土之戀、黍離之悲娓娓道來。 劉建彪創立了壹讀書會、愛詩家,致力於文學精品有聲閱讀推廣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
  • 國際時評 | 「雙慶」時刻,為中國人的家國天下情懷動容
    9月30日,遊客在東單路口的「安居樂業」花壇前合影。歷史行至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夢想,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夢的現階段目標,充滿了感召力和凝聚力。夢想照進現實,敢於奮鬥、善於奮鬥的中國人實現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近1億驟降到去年的500多萬,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更將前所未有地實現「兩不愁」——不愁吃、不愁穿和「三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 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的原因——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從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詞,這個詞的背後是幾千年來無數華夏兒女為保護腳下這片比四周肥沃的多的養育了先進的不同於戎狄蠻夷的「華夏」文明的土的而流的鮮血,還有無數勞動人民在這片土地上一代代辛勤勞作的汗水。人們太喜歡穩定的生產生活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了,往往太平和盛世聯繫在一起。
  • 林家有:孫中山的家國情懷
    作者: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林家有孫中山是既愛國又愛家的典範,他的行為和家國情懷對我們當今的中國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何謂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有婚姻才有家庭。」但他又說「每個原始家庭,至遲經過幾代以後是一定要分裂的。」
  • 家國情懷精忠魂
    嶽飛一生精忠報國,家國情懷光照日月。他不是格薩爾王、不是嘎達梅林,也不是成吉思汗,他是曠古的民族英雄,直讓這些人與他面前都會黯然失色。嶽飛面臨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發出「還我河山」的巨人般的吼聲,驚天地而泣鬼神;「直搗黃龍」的鋼鐵般誓言,激勵三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他率領嶽家軍百戰沙場、鐵蹄錚錚、烽火狼煙,車錯轂兮矢交墜,嚴殺盡兮棄原野,飛鳴鏑,萬馬戰猶酣。為了國家民族的安危,他誓與匈奴共存亡,飢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英雄的史詩,譜寫著家國情懷鐵血丹心,輝映著精忠報國赤子胸襟,滋潤著千古潁淮大地。
  • 讓家國情懷成為中秋節的最美底色
    作為文化基因的紐帶,家國情懷的相承,中秋承載著深厚的故鄉情、家國情。每到中秋,遠方的親人們總會不辭勞苦地返回家鄉,哪怕路途遙遠,哪怕長途跋涉,只為團團圓圓。中秋之夜,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吃一塊美味的月餅,喝一杯桂花蜜酒,把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把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感悟愛的味道、家的溫暖,也是別有一番甜蜜在心頭。
  • 抗疫文藝中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國人素有的思想情感,更是推動中華民族傳承賡續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抗擊疫情中,「家國情懷」始終貫穿著文藝創作的各方面全過程,發揮著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凝聚起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家國敘事呈現三種創作邏輯。第一, 從「家」出發的微小敘事。家,是烙印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記。
  • 王虹:如何樹立孩子的家國情懷
    從古至今,中國人的血脈當中一直都有家國情懷的氣象,古人的家國情懷體現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麼現在,我們該如何結合現代社會的現實,樹立孩子的家國情懷?我們將從樹立家國情懷的4個方面逐一闡述。
  • 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家國情懷
    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家國情懷」,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又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上眾多志士仁人的傑出表現,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可缺少的精神狀態。為此,新時代我們要大力弘揚這種家國情懷。
  • 以愛國主義精神厚植家國情懷
    而家國情懷與文化自覺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歸宿與文化基礎。  回顧中華文明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個人與國家命運的統一幾乎成為世代中國人的共識。漢代的司馬遷「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北宋的陸遊「位卑未敢忘憂國」,這種共識滲透在每一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理念當中,它來自於個人對客觀歷史的認知,也體現出了個人對國家共同體中維護其他同胞利益的責任感,更成為了中華文化中象徵著自強、自尊和自愛的集體文化基因,它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認同的要素,並且構成了一套完整的使得個人經由國家最終又回歸個人的作為價值追求的家國體系。
  • 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
    一    家國情懷是一種人類的共通意識,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有它的特殊性。    第一,家與國的統一性。中國社會以家為本位。    家國情懷究其本是一種哲學意識,是人對其本——家與國的意識。與別的哲學意識不同的是家國意識的突出特點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國情懷與其說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理念,還不如說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情感——一種既厚重又綿長的家國濃情。正因為如此,家國情懷也被視為一種美學情懷。
  • 國慶逢中秋,體悟深沉家國情懷
    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裡,公曆10月1日與農曆八月十五浪漫邂逅,國慶節與中秋節同時到來,舉國歡騰和闔家團圓在喜氣洋洋的節日氛圍裡氤氳出更深沉的家國情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與國從來都是一體,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