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沽源支行支持沽源發展馬鈴薯產業

2021-01-16 河北新聞網

小土豆圓了脫貧夢

——農行沽源支行支持沽源發展馬鈴薯產業

弘基農業正在繁育土豆新品種。 白林攝

□白林 張寧

「俺家的土豆今年豐收了,以後娃娃上學的費用再也不用發愁了。」田老漢咧著嘴高興地說。他拿起幾個土豆看了又看,就是靠這些土豆,養育他一家上下7口人,圓了他的脫貧夢。近兩年來,農行沽源支行累計發放支持馬鈴薯種植、收購、儲鮮、育種等農業產業化貸款達5.3億元。做強一個龍頭、搞活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使小土豆變成「金豆豆」,農民靠種植馬鈴薯走上脫貧致富路。

鼎力相助,做強一個龍頭

「今天的弘基農業馬鈴薯全粉加工和良種繁育均居全國前三,這都離不開農行的鼎力相助。」張家口弘基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弘基農業」)財務負責人趙秉印說。為促進沽源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農行沽源支行通過支持當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弘基農業馬鈴薯種植、加工、銷售,讓一個產業帶動了一方經濟發展,實現了政銀企戶多方共贏。

筆者從農行沽源支行處獲悉,該行在了解到弘基農業建設馬鈴薯全粉加工項目計劃後,積極跟進,經過省、市、縣三級行上下協力,成功發放首筆貸款7000萬,支持馬鈴薯全粉加工及薯種培育、種植、銷售、儲藏。隨後陸續發放了良種繁育貸款、上下遊產業鏈貸款等,建立起長期合作關係。

以點帶面,搞活一個產業

弘基農業只是一個點,如何挑起一個鏈條,撬動起一個面呢?

據農行沽源支行有關負責人介紹,該行從上下遊客戶延伸,輻射帶動起整個產業,重點支持千畝以上規模種植戶1000萬元,支持土豆種植散戶9400多萬元,支持馬鈴薯收購、儲鮮、農機、籽種、灌溉、農資等關聯行業的專營戶貸款達4000多萬元,扶持起沽源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

該行在馬鈴薯種植集中地塞北管理區增設一家二級支行,在沽源鄉村建立惠農通服務點282個,方便馬鈴薯種植和收購大戶在田間地頭結算。他們還每年數次組織馬鈴薯行業客戶沙龍,交流市場、行情、金融服務等,打響了當地搞活馬鈴薯產業的農行品牌。

潤物無聲,助一方百姓脫貧致富

農行沽源支行通過支持弘基農業發展,利用流轉土地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000多名致富,通過「扶貧+就業」解決周邊400多名農民就業,通過「公司+專業大戶」的「訂單種植」合作模式輻射帶動周邊50多戶專業種植戶,通過政府增信機制,創新「合作扶貧貸」,向27戶貧困戶發放合作扶貧貸款130萬元支持農戶參與馬鈴薯種植。依託馬鈴薯種植及產業鏈條,帶動了區域內6萬多農戶增收,160餘家鮮儲商戶增收,4000多戶種植戶致富,馬鈴薯產業成功帶動1.5萬戶貧困戶實現了穩定脫貧。

現如今,馬鈴薯已經成為沽源縣的主導產業,沽源縣被評為「中國馬鈴薯之鄉」。當地的農民有的把土地流轉給規模種植戶、有的到馬鈴薯產業鏈企業打工,有的乾脆大規模種植馬鈴薯。在該行的有力支持下,小土豆圓了當地百姓的脫貧夢,百姓走上了致富路。截至目前,該行已發放馬鈴薯及行業相關貸款達7億多元。

相關焦點

  • 草原天路全線開通沽源旅遊成「樣板村」……
    沽源天路全線貫通對於「草原天路」的延續——沽源段該項目全長115.5公裡總投入2.75億元擬建服務區4個規劃觀景平臺7個建設標準四級公路沽源「草原天路」草全線貫通對改善道路通行條件提高沽源縣交通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帶動周邊旅遊項目的建設進一步促進沿線貧困村發展民宿、農家樂等特色旅遊扶貧產業和旅遊扶貧項目實現沿線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 河北沽源:農墾移民,改變了沽源的歷史文化
    據沽源文史資料記載,遙遠的古代,這片草豐水美的地方,處處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繁茂景象。>到北魏時期,統治者為捍衛平城,在大宏城設置御夷城,在沽源境內開始有少量牧民定居元代,畜牧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除馬群、駝群、牛群增多外,羊群的數量也開始大幅度增加。
  • 長篇小說《龍興沽源》正式發行
    12月25日,長篇小說《龍興沽源》發行儀式在沽源縣政府一樓會議室舉行。沽源籍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文化部高級美術家、高級書法家紀文普,河北省作家協會理事、張家口作家協會副主席、《長城文藝》編委韓仰熙,張家口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白薇,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同志出席發行儀式,參與龍興沽源創作者、歷史研究協會、各鄉鎮宣傳委員、作協、詩詞協會等廣大文化愛好者參加發行儀式。
  • 河北沽源:從「窮的揪心」到「美得入畫」
    脫貧攻堅以來,沽源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完善基礎設施,夯實產業基礎,健全防返貧機制,全縣綜合貧困發生率由36.3%下降到0.79%。沽源大地,脫貧攻堅如股股清泉滋潤著貧困群眾期盼已久的心田……易地搬遷,突圍山水之困2019年11月,在北京打工6年的李桂桃夫婦,終於回到了老家沽源縣九連城鎮冰河營子村。
  • 沽源:從「窮得揪心」到「美得入畫」
    脫貧攻堅以來,沽源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完善基礎設施,夯實產業基礎,健全防返貧機制,全縣綜合貧困發生率由36.3%下降到0.79%。通訊員梁志剛攝產業扶貧,助農民穩定增收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治本之策。沽源著力構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扶貧產業體系,將貧困群眾深度嵌入產業鏈條中,帶動持續脫貧致富。波光粼粼的閃電湖,猶如一顆璀璨明珠,嵌在一望無際的壩上草原。
  • 草原天路張北、尚義、沽源段怎麼發展?由你來決定……
    通過農旅一體發展,提高農業附加值;其次,引導農民進行職能轉換,資產入股成為股東,勞動力合作由農民變成產業職工:一是作為鄉村合作社的產業職員,二是作為鄉村民宿接待服務人員,三是作為天路旅遊創業者;再次,農村通過環境風貌治理,將閒置院落/資產等開發成民宿聚落、共享農莊或農村幸福院(老人社區),吸納遊客食宿,參與天路旅遊發展。通過三農轉型,實現旅遊扶貧,帶動天路沿線鄉村經濟發展。
  • 張家口沽源:從「窮得揪心」到「美得入畫」
    河北日報通訊員 梁志剛攝  脫貧攻堅以來,沽源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完善基礎設施,夯實產業基礎,健全防返貧機制,全縣綜合貧困發生率由36.3%下降到0.79%  遼闊的草原,蜿蜒的湖泊,茂密的植被,清新的空氣……來過沽源的人常常感嘆這裡「美得入畫」,然而又有誰知道這裡曾經「窮得揪心」?
  • 河北沽源國家野外草地站舉辦建站十五周年座談會共話山水林田湖草...
    本網訊  8月21日,中國農業大學河北沽源國家野外草地站十五周年座談會暨北方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塞北管理區召開。會議由河北沽源國家野外草地站主辦,張家口市塞北管理區管委會承辦,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協辦。
  • 壩上行之四:沽源城門祭拜英靈
    路過沽源,要到縣城平定堡鎮,看看縣容縣貌,看看有沒有古城的存在,在城門祭祀一下革命烈士範東洲。因範東洲烈士被敵人殺害後頭顱在平定堡南城門懸掛數天。這是我對我跟隨報導老革命的承諾。她是楊克冰(1909一2009年),我黨幾位老大姐之一。 她出生在海城縣貧苦農民家庭,11歲時父病逝。去奉天當傭人,「九一八」事變後,隨人入內。
  • 沽源:易地搬遷拔窮根
    「一方水土不能養一方人」,挪窮窩、拔窮根是沽源脫貧攻堅的核心之舉,他們積極探索,以鄉愁吸引、兩園同建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易地搬遷工作中,實現搬得出、住的好、早日擺脫貧困。  「政府+企業+農戶」,讓人們搬得出  從沽源縣城沿244省道西行60多公裡,就到了九連城鎮錄園村,這個行政村有4個自然村。
  • 河北沽源: 沽源縣名的由來與治所的變遷
    一、縣名的由來翻閱頁頁歷史檔案,不難看出,每一個新縣名的出現,都是社會變革和經濟進步發展的產物到清光緒之年,居住在沽源草原上的農人多了起來。聚落村莊逐漸取代了遊牧人遊動的氈帳。新的社會結構,新的產業方式,需要有一種新的管理體制來管理和統治。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推翻了帝制,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宣告滅亡。新的共和國制踏上了歷史舞臺。新生的民國政府廢除了清制,改紀年為民國紀年,1911年為民國元年。民國三年(1914年)改廳設縣。
  • 張家口沽源,這片古老的土地,迷人有味
    事實上,沽源地名最早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夏商周王朝。歷史文化十分悠久,但卻因戰亂頻繁,所以,導致沽源的地名曾出現過斷檔。原來,作為自古以來的邊塞之地,沽源經常處於一種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犬牙交錯,輪流統治的狀態,進而出現了地名的多次變更。
  • 河北沽源:自古以來就是以遊牧為主的少數民族和漢族雜居的地方
    由於歷朝歷代都經常兵戎相見,而沽源地勢較平坦,特別是壩上,無險可守,所以相對具他地方來說,沽源沒有發生時間跨度大、涉及範圍廣和破壞程度極其嚴重的大戰役戰鬥。他們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到十五日和公曆七月、八月都會來沽源祭敖包和尋根訪祖。
  • 沽源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壩上地區,北靠內蒙東依承德!
    景色各異,風光無限,沽源是鑲嵌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南緣金蓮川之上的璀燦明珠,以碧水、藍天、白雲、草原等雄渾秀美的大漠景觀和熱情服務迎候海內外遊客的到來。新石器時代沽源縣開始有人類居住。據梁東細石器遺址在平定堡鄉距沽源縣城偏東7.3裡,出土的部分石器表明,距今大約6000年以前,人類祖先已涉足沽源這一廣闊地帶。
  • 沽源的歷史是一部厚重的移民史:(四)從清代中葉開始,跨越長城關隘,歷經了風霜雪雨,創建了農耕文明。
    光緒年間,沽源移民數量達到歷史高峰,一直延續到民國。關內的漢族農民連年進入沽源草原,成了這片厚土的主人。他們移居到沽源的目的,是看好了這片肥沃的土地,謀求發展。當時清政府也採取了鼓勵移民開荒耕種的政策,水田三年生課稅,旱田六年生課稅,災年酌情減免。這部分人是最早的紳士富戶,也是農耕文明的播種人。緊跟其後的是大部分破產農民、逃荒人,他們是移民的主體,是富戶人家的佃戶、長工,也是農耕文明的拓荒者、耕耘人。
  • 河北沽源:第一處治所(縣城)及幾次的歷史變遷,獨石口是沽源縣的第一個治所
    民國五年(1916年),沽源縣知事黃凌雲,稱沽源公署僑居赤城,借地行政,多有不便,鞭長莫及,首尾不能相顧為由九月三十日,直隸省都統批准沽源縣城仿照張北縣城圖式興建。民國六年劉鐵山接任沽源知事,加快建城準備工作進度(主要是縣城內的售地規則及地價,招領富戶、商人進城建房、居住辦法)。民國七年(1918年)開始正式施工,縣衙治所隨即從獨石口遷至小河子。民國十四年(1925年)縣城所有建築工程全部竣工,佔地1500畝。凡一、三區大戶、富戶以及工商業者十有八九皆遷居城內。
  • 河北沽源:作為中原與草原交界地,成了移民出口外的中轉站和落腳點,他們搭起窩棚,與沽源結下了永世之緣。
    作為當時的人口大省山東來說,人稠地窄的弊端不但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更影響了人們的生存而作為中原與草原交界地的.沽源,成了移民出口外的中轉站和溶腳點,有的在此稍做停留轉道去了內蒙古式關外,有的放下行囊,搭起窩棚,與沽源結下了永世之緣。
  • 沽源的歷史是一部厚重的移民史:(三)少數民族融入創造了多民族的多元文化
    在民間通常把這部分人叫作「旗人」,他們是繼蒙古族人之後遷移到沽源境內的第二期移民——滿族人。後來留住的人口不斷增多,成了長期有人居住的村落,逐漸建成了沽源境內的商貿重鎮——二豪鎮。東部的荊棚大道,是由山東通往克旗的商道;中部的官道,是直隸通往二豪鎮的商道,這是元代的一條主要驛道;西部的張庫大道,輻射的區域很廣,主要有三條,其中就有經沽源過二豪鎮到多倫的一條,山西商人到大二號多走此道。
  • 沽源 八百裡金蓮川 張家口壩上草原 想起來就讓人心動的那道閃電
    冰山梁、賽外莊園、沽水福源、灤河神韻、忽必烈行宮 站在並不高聳的馬神廟村旁轉佛山上,放眼望去四周都是無盡的壩上草原風光冒著炊煙的村落,飛著禽鳥的湖泊劃著長長地壠的農田和那條流出神秘圖案的閃電河這裡開發旅遊後,成為國家級溼地公園迎來一批一批的外地遊客十年前,國風曾多次北上塞外水鄉沽源
  • 有著元代親王古墓群的沽源,是你該來轉轉的草原世界哦
    草原世界首先咱們來了解一下沽源地名的由來吧。據《察哈爾蒙旗各縣概況》:「以沽河(今名白河)源出城北(按指縣舊治獨石口北,沽河源實在今沽源縣南九龍泉),繞城東西而南流,故易名沽源。」(中國地名語源詞典)沽源秋景接下來咱們來了解一下沽源的歷史沿革。春秋戰國屬燕國。秦屬上谷郡。漢仍屬上谷郡,後為鮮卑地。北魏屬御夷鎮。隋為涿郡北境地。唐為突厥地,屬單于都護府。遼屬西京道奉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