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國際學校真相:學費幾十萬為什麼還要上?

2021-01-13 搜狐網

  對國際學校的質疑與熱情,似乎成為一枚硬幣正反兩面。也許,正因為有這樣的熱情,才引發了對國際學校那麼多的質疑與擔心。

《環球》雜誌2013年第10期封面報導

  搜索關於中國國際學校的新聞,我們得到的結果幾乎都是負面的:英國性侵案嫌疑犯潛伏於北京國際學校任教;為了滿足先富人群的需求,中國國際學校蔓延至二線城市,以每年幾十萬的學費來打造水平參差的所謂「國際教育」;一些國際學校、國際班居然根本沒有註冊,學生上當受騙者不時與聞……

  但是,如果我們檢視媒體及網頁上的各類廣告,會看到國際學校成為許多房地產項目吸引客戶的噱頭:

  南京紫金上河苑,以直升南京師範大學附中樹人國際學校相標榜,一月熱銷30套;「名校進社區,芳草地國際學校與遠洋地產再度合作」,北京遠洋·萬和城的宣傳材料中,芳草地國際學校的入住被稱為樓盤「紮實的教育含金量」……

  對國際學校的質疑與熱情,似乎成為一枚硬幣正反兩面。

  也許,正因為有這樣的熱情,才引發了對國際學校那麼多的質疑與擔心。

  在《環球》雜誌聯合搜狐新聞所做的相關調查中,最受人們關注的有關國際學校的問題,包括四大方面:學校是否有合格資質、師資是否能夠過關、高學費是否物有所值、壓力不大以留學為目的的教學是否能得到認可。針對這四個方面,《環球》雜誌採訪了多位國際學校的相關負責人、留學機構的中介、教育問題專家、送孩子去國際學校的家長以及在國際學校就讀的學生,試圖釐清其中脈絡。

  亂象的確存在,但與所有的行業、與公立學校一樣,國際學校並沒有100%的好,也沒有100%的壞。在灰色利益鏈的背後,也有真正想把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引入國內、為中國孩子提供傳統教育體制外的另一種選擇的踏實想法。

  對國際學校的思考,也恰是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思考。是經過市場的優勝劣汰成為中國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是讓它們長期游離於教育體制之外無所適從,這不僅是國際學校要思考的,也是所有關心教育的人所應該思考的。

  中國有多少國際學校

  這兩類學校所教授的國際課程「走的並不是學歷教育的路子」,有很多來自民辦教育機構、培訓機構甚至是公司,因此它們的審查部門既不完全屬於當地的教育機關,也沒有納入工商部門的管理,「屬於灰色地帶」。

  《環球》雜誌記者/樂豔娜

  「在中國,真正的國際學校是不能招收超過6歲的中國國籍學生的。現在所謂的國際學校,充其量就算是個雙語學校!」

  「鋪天蓋地的所謂國際學校、國際班,只是誘騙消費,有幾個能真正教人的?」

  這是在《環球》雜誌聯合搜狐新聞所進行的關於國際學校的調查中網友們的留言。在許多人看來,國際學校=少量外籍教師+雙語教學+高學費,基本上都是騙人的。

  那麼,真相是否如此?什麼樣的學校,才能叫國際學校?

  最早的國際學校1973年的美國聯絡處子女學校

  在中國的教育法體系中,並沒有對所謂「國際學校」的明確規定。在國際上,國際學校一般是指跟隨外國僑民母國的教育制度、為外國僑民提供母語教育的學校。

  也就是說,國際學校只能招收外籍人員的子女,而非本國學生。

  不過,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介紹,這只是指最狹義的國際學校,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它應該被稱為外籍人員子女學校。21世紀教育研究院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以教育公共政策研究、教育創新研究為主的民辦非營利性組織。

  1987年9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外國駐中國使館開辦使館人員子女學校的暫行規定》中規定,駐華大使館可以開辦使館人員子女學校。此後,設在北京以外地區的外國駐華領事館,也被批准參照《暫行規定》註冊子女學校。在後來的政府文件中,此類學校全稱為外交人員子女學校。

  外交人員子女學校是我國最早能被稱為國際學校的機構。

  1973年,尚未與中國建交的美國在北京設立聯絡處,並開辦子女學校,校址位於三裡屯兩套公寓房間的電梯門廳過道,僅有8名外國學生和2名教師。

  1980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五國大使館,合辦北京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eijing, ISB,也就是現在的北京順義國際學校)。1988年,根據暫行規定,正式註冊為外交人員子女學校。1997年底,統一為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1995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開辦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暫行管理辦法》,規定在中國境內合法設立的外國機構、外資企業、國際組織的駐華機構和合法居留的外國人,可以申請開辦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此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增長迅猛,根據2009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此類學校已有102所,分布在全國16個省、直轄市。學校包括中學、小學和幼兒園,課程設置、教材和教學計劃由學校自行確定,一般是以學校開辦者母國的學制,也有自己創設的學制,如德威英國國際學校、北京哈羅公學等。

  不過,管理辦法規定,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只能招收在中國境內持有居留證件的外籍學生,不得招收中國內地的公民入學。

  「灰色地帶」的廣義國際學校,質量參差不齊

  熊丙奇介紹說,除了這類狹義上的「純」國際學校外,在中國還有兩類具有國際性質的學校,如果從廣義上理解,它們也可以被稱作國際學校。

  一類是經過教委批准成立,同時具有招收中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資格的全日制學校,如北京世青國際學校、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牛津國際公學常州分校等。這類學校採用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如獲得國際文憑組織IBO的認證,成為IB成員學校,使用IB國際或A-Level課程授課,有獨立的校園,其課程體系、教育理念、硬體設施、教師和學生構成都呈現國際化特點。

  另一類是中國學校開設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國際部,只招收中國學生,大多是由外國機構與中國學校合作辦學的方式,課程設置是將外國的課程(包括IB、A-Level等)與中國高中課程進行融合。在這種項目就讀的學生可以享受與所在學校本部(主攻高考)的學生同樣的軟硬體資源支持,並參與學生會、社團活動。北京人大附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首師大附中國際部的中美高中實驗課程項目、北師大二附中的PGA項目等,都屬於這一類。

  在熊丙奇看來,國際學校之所以給人們留下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欺詐騙人的印象,多半來自後兩類學校。這兩類學校所教授的國際課程「走的並不是學歷教育的路子」,有很多來自民辦教育機構、培訓機構甚至是公司,因此它們的審查部門既不完全屬於當地的教育機關,也沒有納入工商部門的管理,「屬於灰色地帶」。

  更有甚者,「有的『國際班』『國際部』,或是直接稱為『國際學校』的辦學機構,根本就沒有註冊,也沒有經過審批」,是商人的「逐利行為」,這樣的學校,教育質量可想而之。

  另一方面,由於目前學校招收外籍教師和留學生的資格是由地方教育機關決定的,這也使許多國際學校臨時上馬,資質處於尷尬境地。

  牛津國際公學中國區總經理盧敏軍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目前已經開學一年的常州分校,資質還屬於「臨時性質」,沒有得到最後的確定。

  他介紹說,常州市夾在蘇州與南京、上海中間,為了吸引外資,需要為外籍人員的子女提供就學環境。但已經在上海和蘇州設校的國際教育集團,並不想再在常州設校。而且常州並沒有太多外國人,只招收外籍人員子女的話,可能五六年後學校也只有二三百人。這樣,要麼政府無限補貼,學校虧損運營,但這樣學校不可能良好地運行,要麼學校就可以招收今後想出國的本地孩子。

  2011年,考慮設立國際學校已三四年的常州市政府與牛津公學所在的教育集團進行談判,經過半年的協商,確定學校可以招收本地學生和外籍學生,才有所突破。

  「但最後的資質還沒有確定,還在規劃中。」盧敏軍說。

  越來越多,但沒人知道到底有多少

  當記者詢問中國國際學校具體有多少家的時候,熊丙奇犯了難。他告訴記者,由於後兩類學校性質不明,所以需要在不同的平臺上進行查詢,很難有準確的數據。不過,近年來,由於「留學熱」升溫,這類學校開辦得越來越多,不僅在一線城市數量眾多,更深入到許多二三線城市。而在《環球》雜誌在網絡上所發起的相關調查中,就「你所在的城市是否有國際學校」的回答,1477人中的1000人選擇了「有」,149人「不知道」。

  今年1月,路透社引用英國國際學校諮詢集團常務董事尼古拉斯·布魯米特的話稱,在過去12年間,在中國大陸註冊的國際學校數量直線上升,由22家增至338家,同期,學生報名人數上漲25倍,達到18萬多人。

  國際學校聯盟(ISC)是一個致力於推動教育國際化的非營利國際教育組織,其總部設在美國。據其2011年9月發布的報告稱,截至2011年9月,中國國際學校的總數為276家,國際學校學生的總數為14萬多人。

  不過,熊丙奇表示,不確定國外機構是如何進行統計的,因為很多國際學校並沒有經過註冊,也不確定國際班是否在統計數字以內。

  他認為,要使國際學校的質量得到整體的提高,減少不法、逐利行為的產生,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門按照舉辦者的性質,建立不同的審批、監管機制,避免監管的缺位和混亂;另一方面,則需要受教育者的理性選擇,隨著這類學校的增加,受教育者多了選擇權,而這些選擇權,再加上市場的自然規律,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就能實現優勝劣汰。

  國際學校裡的國際課程

  國際IB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是由國際文憑組織設置的為期兩年的課程。學生必須在規定的六個學科組中每組選一門課程進行學習,其中至少三門是高等級,每門課程的最高分數為7分,加上拓展論文與知識論文的3分獎勵分數,滿分為45分。六個學科組分別是:語言A與世界文學、語言B(母語以外的現代語)、個人與社會學、實驗科學、數學、藝術與選修。目前全世界已有1000多所大學認可IB國際文憑。

  A-Level課程,是英國高中課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的簡稱,它是英國的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高級水平課程,其課程證書被幾乎所有英語授課的大學作為招收新生的入學標準。它包括70多門課供學生選擇,一般學生選擇3~4門來學習,課程結構包括基礎數學、進階數學、物理學、商科、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A-Level的成績最佳為A,對於世界一流大學如牛津、劍橋、哈佛等名校來說,要求申請學生3門課的成績達到AAA或AAB。

  「狼外教」為什麼也能任教

  不少教育集團均可提供「外派外教」的服務,還有一些中介公司將無教師資歷的外國人的簡歷進行包裝,打造成「王牌」教師,提供給有外教需求的學校。

  《環球》雜誌記者/樂豔娜(發自北京)

  《環球》雜誌記者/李紹富陶維洲金鳳(發自南京)

  《環球》雜誌特約記者/陳維(發自大連)

  尼爾·羅賓森,男,46歲,涉嫌在2000年到2002年間傳播淫穢兒童照片和性侵1名兒童,被英國警方通輯。2010年至2012年,在北京世青國際學校任教。此前,他還曾在大連及哈爾濱等地擔任過教務主任。

  普萊斯,男,69歲,被控對13歲以下兒童性侵併藏有相關照片,2012年由中國引渡到英國,在利物浦被判刑7年零8個月。此前,他用假護照逃到中國,並在湖北某學校擔任外教。

  WSG(化名),男,63歲,美國聯邦政府性犯罪資料庫中有兩次犯罪記錄,分別是2004年8月26日和2007年8月23日,被控擁有兒童色情電影、錄像帶及照片。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他在南京一家英語培訓機構就職。

  ……

  4月26日,隨著尼爾·羅賓森自首並被北京警方拘押,近兩年來關於外籍教師的醜聞不斷被曝出。人們擔心,更多有犯罪可能、未經嚴格審查把關的外國人,憑著一張外國面孔和幾句地道的英文,就成為國際學校招生的幌子。那麼,這些質量不過關的所謂外籍教師,是如何當上中國國際學校的外教的?有關外教的資格和背景是如何通過監管和審查的呢?

  「狼外教」竟持外國專家證

  北京世青學校在這次的事件中處於風口浪尖。在剛剛了解這樁新聞的人們看來,這也許是家極不正規、「掛羊頭賣狗肉」的學校。

  但據成立於2002年、致力於美國留學的諮詢機構天道教育集團的經理高奕向《環球》雜誌記者介紹,北京世青學校是一家成立多年、在業界頗有口碑的國際學校,自2001年建校以來,先後有600多名學子從學校畢業,其中200多名進入如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學,並獲得獎學金。這其中還包括許多國外外交人員的子女。

  而在該校的網站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建校史:2001年11月,被國際文憑組織授權為國際文憑學校;2004年4月,經國家外國專家局批准,開始直接聘用外籍教育專家;2005~2009年間,多次被授予全國優秀民辦學校稱號。

  那麼,這樣一所有著多年聘請國際教師經驗的學校,為何這次會在陰溝裡翻船?

  北京世青國際學校的發言人在尼爾被捕後表示,尼爾僅在學校工作了6個月,當時他持有外國專家證,在校期間,並沒有收到投訴。而《環球》雜誌記者試圖聯繫該校負責人、在校就讀學生及學生家長,均被告知不便接受採訪。

  那麼,尼爾的外國專家證是怎麼來的?

  我國規定,報請外籍文教專家從事教學活動,需要經過國家外國專家局的審批,並在每一年接受年檢。目前,北京市有337家中等以下教育機構可聘請外國文教專家,北京世青國際學校也是其中一家。

  據北京外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來京工作的外國專家想取得《外國專家證》有一整套程序:獲得聘用外國專家資格的單位向北京市外專局提交申請材料,外專局按照國家規定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外教發放《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外國專家本人憑許可等材料到所在國中國使領館,申請到工作籤證後入境,入境30天內到北京外專局辦理《外國專家證》,再到北京市公安局外管處辦理居留手續。

  「外教崇拜」令規定形同虛設

  這麼嚴格的一套制度下,為何卻屢有漏網者?

  北京外專局的解釋是,由於各國的犯罪記錄並不共享,要查詢相關信息,需要在入境前在駐外使館幫助下了解。一旦合法入境,就很難審查到相關信息。

  據南京市外國專家局的工作人員介紹,聘用外籍專家時,一般會詳細了解其學歷、工作經歷等,但在省人社廳、教育廳於2012年6月聯合頒發的《江蘇省外國專家管理辦法》中,並沒有明確條款要求外教提供無犯罪記錄方面的證明。

  南京的英語培訓機構就是通過一家有外籍人才推薦資格的中介公司,招聘了來自美國的WSG,他具有正規大學學歷和多年教育工作經驗。該機構負責人稱:「他到我們培訓機構上班前,證件齊全,都是通過相關部門審核過的。而在工作兩年期間,沒發現他對異性有騷擾和其他作風方面的問題,也沒有任何投訴記錄。」

  但是,《環球》雜誌記者在開心網上看到,2010年時,一位網友曾發帖反映WSG的問題,稱WSG任職時,曾「晚上邀請13歲的女學生去他家玩牌」,另一個女學生收到過他的email,內容稱「她讓他感到火辣」。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環球》雜誌記者,我國關於外籍專家的聘請和監管其實都有比較具體的法律和機構,但根本「無法落實」,「甚至有一些監管單位自身就陷入聘請外教的利益鏈條」。

  他認為,許多中國人存在著盲目的「外教崇拜」,這就催生了旺盛的「外教需求」,隨之就有機構看到其中的商機,做製造「外教」的服務。不少教育集團均可提供「外派外教」的服務,還有一些中介公司將無教師資歷的外國人的簡歷進行包裝,打造成「王牌」教師,提供給有外教需求的學校。

  甄別責任在學校

  那麼,國際學校如何杜絕「假外教」和「狼外教」?

  楓葉教育集團市場總監申宗剛告訴記者,主管部門外專局一般其實只是對辦學場所進行評估和頒發聘用外教的資格,公關部門負責籤證相關手續,教師資質的把關權還是在學校,由學校自己承擔風險。楓葉教育集團有370名外教,有自己的專業團隊來進行審核,而一些劣質的國際學校往往缺少這樣的團隊。因為全程使用加拿大課程體系,所以要在加拿大擁有教師資格證,才能進行教學,給學生以學分。

  牛津國際公學也有自己的一套程序。其中國區總經理盧敏軍介紹說,他們招聘的外教,除了在本國具有教師資質,還必須是「主流教師」,也就是說,他們是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主動選擇三到四年來到中國進行教學工作,而不是因為被淘汰或迫於生計才接受中國的教職工作。另外,招聘途徑也是需要考慮的地方。牛津國際公學是與當地的獵頭進行合作,請他們在當地物色教師,然後在該國的招聘大會上進行正式招聘。

  他還透露,一般這種「主流教師」的年薪都在3萬~4萬英鎊,「那些可以接受1萬英鎊左右一年的教師,說明他在自己國內也混得不怎麼樣」。後者往往就被拒之門外。

  不過,較為嚴格的招聘模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之一,是外籍教師的缺乏和難以更替。今年剛從人大附中國際部畢業的小宛(化名)就提到,由於沒有相應的老師,自己所在的年級就沒有開設音樂、繪畫等選修課。而自己所選的經濟課程,儘管自己與其他同學都覺得老師不盡如人意,但這門課程僅有3位老師,很難更替。她坦言,儘管學校每年也在學生間對教師的表現進行測評,但「似乎沒有什麼用」,她沒有聽說哪位外籍教師因此被辭退。

  學費動輒幾十萬

  昂貴學費的絕大部分,是用來支付外籍教師薪酬的,因為他們的年薪為3萬~4萬英鎊。「不用這個價錢,根本請不來好老師。」

  《環球》雜誌記者/樂豔娜

  2013年初,對於牛津國際公學中國區總經理盧敏軍來說,並不能算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1月,路透社在一篇《「國際學校」在中國遍地開花》的報導中,拿牛津國際公學常州分校「開刀」,一方面指出國際學校開到二線城市,是「為了謀求開發不斷擴大的中國富人的市場」,這些富人們「願意支付每年高達26萬元人民幣的費用,讓子女接受西式教育並獲得海外大學的『入場券";另一方面,稱牛津國際公學與牛津大學毫無關係,選擇這樣的名字並製造國際氛圍,是為「說服野心勃勃的中國父母支付高昂學費的關鍵」。

  此後,這篇將中國國際學校增長迅猛的執著與中國富人的增加直接掛鈎的文章,掀起了不小的風浪。不少網友認為,國際學校收費高昂,純粹是為了騙錢。

  在《環球》雜誌所進行的網絡調查中,對「不送孩子到國際學校就讀的原因」的回答,48.82%的人的選擇了「學費昂貴」,相比之下,選擇「教育資質不明」(19.36%)和「教育質量良莠不齊」(16.38%)的要少得多。

  對此,盧敏軍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表示很無奈。他坦言,路透社的報導使他一度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對媒體的各類報導也深表憂心。

  「其實,路透社對我們所收取的學費進行了誇張。我們的學費平均下來差不多是14萬一年,其中11萬左右是學費,其他還包括住宿費用、就餐費用以及其他學雜費。」盧敏軍說。在牛津國際公學常州校區,所有的學生都是寄宿制,一個月只有兩次回家時間。

  對於校名,盧敏軍表示,「我們從未在任何宣傳上稱我們與牛津大學有關係。牛津只是一個地名,而且我們公司確實在牛津地區有分校。取名字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是個學問,取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比較能夠聯想。我們取這個名字,在商業和法律上沒有任何問題。」

  那麼,一年14萬的費用,到底貴不貴?這些費用能換來等值的服務嗎?

  盧敏軍告訴記者,學費的絕大部分是用來支付外籍教師薪酬的,因為他們的年薪為3萬~4萬英鎊。「不用這個價錢,根本請不來好老師。現在我們還沒有搬到新校區,只有60個左右孩子,但已經聘請了十幾個外教,所以算下來就知道,我們所收的費用並不算誇張。」

  伊頓教育諮詢(成都)有限公司總經理廖立力也指出,教師的成本是學費較貴的主要原因。伊頓國際教育集團是一家新加坡公司,在中國的8個城市設立了幼兒園和國際學校。成都是該公司在西部的主要拓展地區,已經設立了卓錦城幼兒園和時代豪庭幼兒園,並將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再開辦4所幼兒園,並打入重慶市場。

  該幼兒園設有國際部和國內部,由於學前教育並不在義務教育的範圍內,所以在教育部註冊後,可以同時招收中國本地兒童和外籍兒童。國際部是指班主任是外籍教師,全天都會陪伴孩子,用英語授課,所以孩子們一直生活在國際氛圍內;國內部的班主任則是英語較好的中國老師,外籍教師只進行教學活動,不負責陪伴孩子們。

  「國際部目前的收費是10萬一年,國內部時代豪庭收費5萬一年,卓錦城是老園,一年35000元,因為它的外教只有兩名,比較少。其實相比大城市來說,這只能算是一個中檔的收費。它比一般幼兒園收費高,一方面是外籍教師成本較高,另一方面是小班授課,每個班不超過20人。」廖立力介紹說。

  剛剛從人大國際班畢業、已經拿到聖地牙哥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小宛(化名)告訴記者,自己一年的學費是4萬,比本部的確是高了一些,但從結果來看,她覺得很滿意,「我沒有在本部上課,不確定我如果上本部,能不能拿到這個offer,但從目前的結果以及我學到的東西來說,我認為是物有所值的。」

  「學費高,與高收費但沒有達到承諾的效果,這是兩個範疇的問題。」熊丙奇說。據他了解,從國外引進學制、師資,開設幾十甚至上百門課供學生選修,再加上一些學校定期組織遊歷活動,甚至是出國比賽和遊學,收費貴是肯定的。

  「我認為家長們不是糾結學費貴,而是糾結於這麼高的學費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現在確實有一些『國際學校』『國際班』是騙錢的,但這是教育體制的問題,不能一概批評國際學校收費貴。」他說,「家長們選擇時要睜大雙眼,找能提供優質服務的學校,這才是關鍵。」

  上國際學校,就是一條「不歸路」,因為中外兩種教育體制的理念、授課方式有非常大的不同,接受國際學校教育的學生,很難再回到傳統的教育體制裡。

  《環球》雜誌記者/樂豔娜(發自北京)

  《環球》雜誌記者/陳維(發自大連)

  為什麼要上國際學校?

  50.71%的家長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孩子壓力小,能獲得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21.67%的家長認為國際學校教學質量好,對孩子上大學、出國留學、找工作都有好處。

  可是,教育學專家和國際學校的負責人卻告訴我們,情況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

  「我們學校採用的是A-Level課程,要想考入牛津、哈佛這樣的名校,必須要有3個A,不是每個學生都可以做到的。」牛津國際公學中國區總經理盧敏軍介紹說。

  他指出,許多家長對國際學校的教育存在著理解上的誤區,認為學生在這裡便不用太專心課程,唱唱跳跳,參加些社會活動,僅此而已。但其實像麻省理工這樣的學校,其招生門檻就是AAA,另外一條很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學生在未來能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西方很多學校的招生觀念,並不是招好的學生,而是招未來能有所成就、回報社會的學生。像比爾·蓋茨和賈伯斯這樣的學生,公立學校不太可能教出來。」

  熊丙奇也指出,國際學校只是為家長和學生提供了一條與傳統教育不同的途徑,至於學生是否能考入好的大學,是否能成才,也要看學生本身的努力情況,並不是所有進入國際學校的學生都能獲得智商和情商方面的全面發展。更何況,有的國際學校和國際班並不是完全採取西方教程體系,學生一方面應對留學考試,另一方面還要應對國內的中考,壓力反而更大。

  那麼,國際學校的學生接受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呢?

  楓葉教育集團市場總監申宗剛介紹說,由於1995年就進入中國,該校的課程體系已經根據中國的情況進行了改良,現在比較適合中國的發展。理科的課程以國外課程為主,當然這也獲得了中方教育主管部門的認可,用英語授課;文科課程以中國課程為主,加拿大教育主管部門也會進行認可,用中文授課。

  在學分體系方面,楓葉教育集團的學校規定,學生需至少修滿80學分,必修學分48個,選修學分28個及畢業過渡課程學分4個。在選修課方面則有200多門選修課,每門課的授課教師要向學生推廣自己的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進行選修。下午三點之後,學生們進入社團課程,並不是不學習,而是通過課外活動學習。

  另外,申宗剛補充到,學校有完備的育人體系。小學是「快樂教育」,中學是「三好習慣教育體系」,大學是「理想教育體系」,對學生品行的評價需要計入學分。

  而對於牛津國際公學常州分校的學生來說,課堂上好好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課外的學習也很重要。

  3月30日,該學校就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遠距離拉練。儘管天氣乍暖還寒,儘管此前1個月每周也都練習徒步6公裡(從學校至常州西太湖藍月灣來回),也做了徒步的準備和耐力訓練,但背上約5公斤重的露營背包,徒步15公裡,在自己搭的帳篷裡露營,對於這些十幾歲的學生來說,仍不是件「沒有壓力」的事情。而學生們從這一活動中所獲得的,也因人而異,但至少有助於體能的提高。

  那麼,所有這些教育,是否真的有利於留學?

  天道教育集團經理高奕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在該公司所做的留學諮詢案例中,有不少孩子來自國際學校。

  「許多孩子上國際學校的目的就是出國留學。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是出國就行,現在,他們更多的是非常有抱負的,想上耶魯、哈佛這樣的名校。」高奕說,「來自一些正規國際學校的學生,素質非常不錯,由於所學課程與國際接軌,社會活動和實踐能力很強,很多還有特長,相對來說,更能為國外名校錄取。」

  申宗剛則表示,該校的學生幾乎全部選擇海外留學,特別是去加拿大。2013年的畢業生有1500人,幾乎人人能拿到了國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認為,儘管現在面臨著經濟危機,許多國家的就業環境不理想,但「留學熱」仍居高不退。「但是,在想去留學的人中,有許多人目的不明確,缺乏準備。80%以上的人出去就是學語言。我們學校的學生,經過多年的教育,對出國目的有著正確的認識,這樣,在國外的生活就能有更大的收穫。」

  不過,他也指出,該校學生選擇海外留學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接受過現有的教育體系後,已基本失去能力去參加高考。

  對此,盧敏軍有著更為形象的比喻:上國際學校,就是一條「不歸路」,因為中外兩種教育體制的理念、授課方式有非常大的不同,接受國際學校教育的學生,很難再回到傳統的教育體制裡。

  「歸根到底,這是一個學歷承認體系問題。」熊丙奇說,「我國是通過中高考這個統一的體系來認證你的學歷,而國外是通過課程、學校來認證的。目前國際學校的教育還是屬於非學歷教育,沒有學歷,就只能選擇海外留學。」

  我為什麼送孩子去國際學校

  我的孩子,在國際學校的4年,上的是音樂選修課,不是淺顯意義上的唱歌什麼的,而是深層次的,要上音樂史,要學作曲和演奏,要參與合唱,還要與戲劇社合作搞音樂劇。

  Sophie(化名)

  「我們這裡的孩子都是絕頂聰明的。」

  這句話,使我決定把孩子送進德威英國國際學校這是一所國際學校。現在,我的孩子已經考上了美國非常棒的大學,我覺得自己的決定沒有錯。

  這句話是我的孩子中考以後,準備選擇高中時,人大附中和北大附中的校長們跟我說的。這是一種極為陳舊的教育觀念。孩子的智商能有多大差別?學校應該注意的不是孩子的個性與差異性嗎?

  在我看來,傳統的教育體制就像是過獨木橋,只能有一種選擇。結果是,即使是最好的學校出來的學生,也未必非常出色。他們苦讀十幾年,一直是「好學生」,結果畢業後發現,這個社會並不只為好學生而留,付出那麼多,一接觸實踐可能就完了。

  國際學校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性,一種未必比中國傳統教育體制差的可能。

  中國傳統教育體制是一種記憶式教學,老師教給學生,學生背了再還給老師,是一種應試教育,這已經非常落伍了。這種以知識集成為教學方式的教育不能適應現代時代的發展,因為這些知識在谷歌和百度這樣的網站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獲取了。

  而一些國際學校沿襲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它強調個性的發展,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找到自己的興趣點。許多人對國際學校的教育有誤解,其實它的強度也是很大的。它讓孩子們有時間可以去多讀些課外的書,讓孩子在初高中階段參與社會活動,比如關注社會和弱勢群體的活動,這樣他們可以較早地了解社會,並富有愛心。他們還可以自己組織很多活動,比如我的孩子,在高中的時候就自己與同學們創立了個項目,給孤兒和農民工子弟做體檢,並進行簡單的治療,像矯正視力之類的。孩子們到各個企業去遊說,希望它們能對項目有所捐助。最後,成功為400多個孩子做了體檢。

  這些方面也許要花費許多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時間,甚至可以說沒什麼重大意義,但對孩子來說,他們從中得到的對社會、企業、人性的了解,是會影響他們一生的。

  在副科方面,比如音樂和體育,中國的應試教育裡它們是可有可無的,但在國際學校這是一門專業,不僅有相關的活動和課程,還經常在國內外有大型的演出活動。孩子們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內發展,對於他們開闊眼界是非常有用的,這也會對他們的一生起作用。

  比如我的孩子,在國際學校的4年,上的是音樂選修課,不是淺顯意義上的唱歌什麼的,而是深層次的,要上音樂史,要學作曲和演奏,要參與合唱,還要與戲劇社合作搞音樂劇。

  最初我對這些也有看法,因為他是從公立學校轉到國際學校的,英語需要提升,我認為這樣的音樂課很耽誤時間,但孩子樂在其中,還跟我表示音樂會追隨他一輩子。

  除了音樂,學校還開了繪畫、雕塑等很多課程,讓孩子在知識之外更有發展。

  在課程以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國際學校啟發了孩子的思考能力,讓他們有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孩子們一起做各種項目,不是接受考試,而是考核,並不以單一的成績作為標準,而是綜合考量。即使是考試,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實務成績為主。

  在公立學校,一個不喜歡數學的孩子可能上不了大學,但在國際學校,他可能有更大的發展。比如我的孩子,其實他的數學成績在公立大學不算撥尖的,因為人家都上奧數班,他沒有,但在國際學校裡,他的成績已經很不錯了,甚至可以代表學校去比賽。我認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了解基本的數學知識就可以了,不一定人人都要學那麼深,都成為數學專家。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國際學校,職業規劃也是課程的一部分,會引導孩子在這方面有所思考。現在有很多孩子,到了大三大四,你去問他以後想做什麼,他可能還是很茫然。但我的孩子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多想法,他現在在學校也很吃得開,這些都與他在國際學校接受的教育有關。

  當然,我並不是說,國際學校就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而且國際學校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教師的流動性大、穩定性差,而且收費真的比較昂貴。

  但是,它起碼提供了一種體制之外的選擇。據我了解,像北京非常好的中學,比如四中、十一學校都在這方面有所嘗試,一方面是向傳統教育體制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面,中國本土來進行這樣的試探,總比所有的錢都流向境外教育集團的口袋要好。

  (本文根據《環球》雜誌記者對作者的採訪所整理。作者的兒子小誠已經就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從高中起就讀於一所國際學校。按作者的要求,全文採用化名)

");}

相關焦點

  • 國際學校收費為什麼這麼貴?(附上海國際高中學費)
    一提到國際學校、國際高中,我們想到的除了高大上、國際化,當然也少不了學費高昂。總體而言,上海多數國際高中收費在10-25萬之間,至於少部分收費相對較低的公辦高中國際部不在我們探討的範圍內。大部分家長知道國際學校貴,卻不知道國際學校為什麼這麼貴、憑什麼這麼貴。今天,小擇就為大家解開這個疑惑——國際學校為什麼那麼貴!三個方面讓大家知道你的錢花在了哪裡。
  • 國際學校學費構成及學費用處分析
    國際教育與體制內教育在校園建設、師資建設上有很大不同,也會比體制內學校耗費更多金錢。就拿北京國際學校學費構成為例,外籍子女是費用最高的,一年學費將近三十萬;民辦學校居中,一學年十萬到二十萬左右;公立學校國際部(班)在十萬左右。為何學費會這麼貴?學費都花在哪些地方了?接下來就為大家具體分析一下,看看學費的去向和貴的理由。
  • 北京熱門國際學校及學費匯總
    每年春季開始,國際學校招生工作陸續啟動,開放日、說明會層出不窮。北京市共有86所國際學校(含公立國際部),面對眾多的國際學校,家長應該如何選擇? 綜合衡量學校的硬體、軟體、競爭激烈程度、國際頂級大學升學率、家長口碑等幾個維度,整理出北京地區熱門國際學校及學費僅供各位家長們做擇校參考。
  • 2019年秋上海國際學校新學期學費匯總來了!
    學費是家長們最為關心的一個話題,每年國際學校學費都有一定的上調,上調比例一般不超過5%,有些學校2019年秋季沒漲學費,我們一起看一下2019年秋季上海各大國際學校學費情況吧!2019秋季上海國際學校學費情況上海16區國際高中收費情況一年0~10萬學費都說年齡段越高,學費就越貴。但在國際教育圈,一些優質的公辦學校課程班因為有國家補助的關係,所以學生的費用竟然比小學還少一半,但招生要求卻非常嚴苛。
  • 2019北京國際學校學費收費情況
    如果將北京的國際學校學費按三個層次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30萬檔,20萬檔,10萬檔。在中學階段北京地區學費最貴的學費高達39.6萬,小學階段北京地區學費高達26萬。其中在十萬檔學費的學校主要開設的是澳大利亞加拿大或是德國班等課程,這類課程學費相對要低一些。20-30萬檔的學校主要開設一些目前主流的課程,包括IB、A-level、AP等,學費保持較高收費標準。根據目前的入學情況來看,北京地區多數家庭還是會選擇私立國際學校就讀小編按照這三個檔位,整理部分私立國際學校,供家長們參考選擇。
  • 北京國際高中學費多少?京城六所學校學費對比
    國際學校越來越多,北京作為首都,自然是集結地之一。而家長們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學費是眾多參考因素中較為重要的一點。因辦學條件、課程設置、師資等條件上存在差異,各國際學校的學費也自然有所不同。下面安於老師就收集了六所學校的簡介及學費對比。
  • 最新天津18所國際學校學費匯總
    正值開學季,家長們最常討論的話題應該就是:孩子上哪所學校了啊? 惠靈頓國際學校 參考學費:20萬-30萬/年 位置:紅橋區南運河南路義德道1號 天津惠靈頓學校成立於2011年,坐落於天津市紅橋區,是擁有160年歷史的英國惠靈頓公學第一所海外合作學校,為2-18歲的學生提供優質的國際教育
  • 北京地區國際學校學費有多貴?
    坦途網今天要講國際學校的學費問題,各位家長可以拿起手中的筆記,開始劃重點記錄啦!國際學校可以分為純外籍學生上的外籍子女國際學校、私立性質的民辦國際學校以及公立學校國際部,每個類別的學校學費情況都有所不同,不同地區的學校費用也會有差別,而北京作為一線城市,匯聚了全國各地的家長,同時也擁有著優質的教育資源。
  • 上海國際學校學費、入學條件一覽表
    >>公立學校國際部隨著本科出國留學人數的不斷增多,從2008年起,一些實力極強的公辦示範性高中或一貫制學校開始開設國際部,從國際課程到招生對象,每個學校的國際部都有自己的特色與標準,優勢就是孩子們更能適應這裡的學習環境。
  • 山東國際學校學費、招生及介紹一覽表
    現在正是國際學校 招生的重要階段,除了 北上廣深外,山東地區學校的教育資源也很不錯,家長們近期諮詢山東學校也比較多,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山東地區學校的學費及招生情況等
  • 深圳國際學校最全匯總,學費平均一年漲一萬
    來源 | 深圳國際擇校全攻略   「   國際學校學費問題一直被大家廣為關注,在有資源、有餘力的富裕家庭,他們在教育選擇上的苛刻和投入,是大部分人難以想像的。
  • 到廚師學校學廚師技術,學費多少錢?
    對於很多年輕學子,甚至是在社會上耕耘多年未果的社會人都有很大的益處。學廚師技術的好處不言而喻,那麼學廚師一般學費貴不貴呢?到廚師學校學廚師技術,學費多少錢?廚師學校學廚師技術當前我國餐飲業發展迅猛,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最快的行業。隨著中國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中國務工人員的大流動帶來了餐飲旅遊業的蓬勃發展。
  • 深圳熱門民辦學校學費盤點!
    百外學費近兩年猛漲,深圳其他民辦也陸續在漲,雖然上民辦有補貼,但一年10萬普通家庭也很難負擔得起。 今天就整理了深圳各區熱門民辦學校,快來看看它們的收費怎麼樣?還能不能上得起?
  • 北京國際學校學費差距大,一年20萬和一年5萬區別究竟在哪?
    提到國際學校,家長們第一個想到的內容是什麼?「學費貴」「高大上」「國際化氛圍」……不一樣的家長有著不一樣的答案。但不管怎樣,繞來繞去,學費就像一座高山,是每個人都會關注的話題。>小學:238,000元/年初高中:258,000元/年 (註:此學費為順義校區學費,更多校區可單獨查詢)以上提到的學校均為北京雙語國際學校,目前都是沒有國籍戶籍限制的,這些學校學費學費昂貴的原因除了北京寸土寸金之外,還有其師資優質、各種高大上的遊學活動、課程引進等等原因。
  • 新加坡留學|2021學年政府學校學費公布,國際學生學費小幅上漲!
    新加坡教育部昨天發表文告,就讀新加坡政府學校和政府輔助學校的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PR)和東協國際學生,明年的學費將維持不變。非東協學生的學費則會上調。非東協就包含中國了,那中國學生就讀新加坡政府學校,各階段的學費是多少呢?
  • 想上北京排名靠前的國際學校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如果想要進北京排名非常靠前的國際學校,光有錢還不行的,想進排名好的國際學校,家長們需要知道以下這幾點!第一得「拼身份」北京排名靠前的幾所國際學校對學生的國籍是有要求的,必須是非中國籍學生,即你就算不是外國籍友人,也必須是持港澳臺身份或者是拿國外綠卡的。
  • 學費不斷刷上限!深圳南山區哪所學校最貴?
    這兩年,深圳落地了不少新的國際學校,學費都不低,不少新的學校一落地,就突破深圳最貴學費,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上限。那麼國際學校眾多的南山區各學校的收費情況如何?為什麼學費會漲?這些學校是否真的「物有所值」?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註:整理數據僅供參考,具體以學校官網為準。
  • 杭州最貴國際學校 一年學費竟是這個數!
    那麼,就讓我們看看杭州有哪些優質國際學校吧!杭州公辦學校國際部杭州的公辦學校國際部較民辦或私立國際學校更受學生家長青睞,上表是杭城主流熱門公辦學校國際部,每年為了進這些學校國際部的學生那可繞西湖一圈。其中,杭州外國語學校劍橋高中部在胡潤2020中國國際學校百強中,位列第35名。
  • 北京朝陽區世青國際學校怎麼樣?學費一年多少?
    北京世青國際學校創建於2001年,是一所經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批准的、可招收5至18歲中外籍學生的全日制學校,目前有來自20多個國家的學生在校學習。世青在完成國家標準課程的同時,融合了國際小學課程(IPC)、國際文憑中學項目(IBMYP)、大學預科項目(IBDP)以及英國海外高中項目(IGCSE)的部分內容。2019年,世青獲得了美國西部院校聯盟(WASC)為期六年的全面認證。世青的座右銘是「立足本土,放眼全球」,致力於培養知識豐富、熱愛本土文化且具有全球意識和思辨能力的終身學習者。
  • 鄭州幼兒園到大學學費排名出爐 土豪學校竟是他們
    鄭州有這麼多所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到底哪些學校學費最貴,你知道嗎?小編收集了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前十六名,發現學費最貴的16所學校竟然是他們!【PS:這裡統計了每學年的學費(部分不包括住宿費等其他費用)】幼兒園篇註:學費僅供參考,以學校當屆通知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