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通脹並不是貨幣超發的唯一表現方式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迅雷

總之,認清大趨勢對於通脹或通縮的判斷至關重要,不能只看單月或單季經濟數據變化作為判斷依據。畢竟在全球結構性問題空前突出的背景下,今後全球經濟步入衰退的概率較大,經濟增速下臺階,需求被壓縮,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近來對於通脹或通縮的爭議頗大,甚至有觀點認為將面臨滯脹。雖然我不太認可會出現通脹,但也沒有斷然否定出現通脹的可能性。因為未來經濟總是存在不確定性,是否會出現通脹或通縮,無非就是一個概率判斷問題。但從全球各國的經驗數據看,經濟增速低的發達國家,在貨幣政策刺激下發生通脹的概率卻很低,也就是說,通脹從某種意義上看,它並不僅僅是貨幣(供給)現象,更是一種經濟(需求)現象。基於以往經驗,我提出的一些猜想供討論,未作實證分析。

通脹並不是貨幣超發的唯一表現方式

通脹直觀理解為物價的變化,反映了宏觀經濟體中總供求關係的變化。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給超過需求將引發通脹,故弗裡德曼認為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疫情爆發以來,主要經濟體都在大肆投放貨幣,中國的M2增速也超過了11%,由此來推理,通脹必將出現。

但是,就國內而言,5月份PPI為-3.1%,CPI則從2月份的5.4%降低到了2.4%。對此,有人認為通脹將在今後會出現,隨著全球經濟復甦,貨幣超發效應會體現在物價上漲上。那麼,如果經濟遲遲不復甦呢?因此,通脹發生還是有前提的。

如我之前文章的觀點,貨幣超發不僅影響物價,還會影響金融資產價格。根據費雪方程式,MV=PQ,擴展為MV=P1Q1+P2Q2+…+F1Q1+F2Q2+…其中P為某種商品價格,F為某類金融產品價格。如美國在這次疫情之後,4月份CPI環比負增長,但股市卻出現了技術性牛市。

因此,影響物價的因素很多,貨幣只是其中一個因素。2018年我們專門寫了一篇報告《通脹如何看,通脹影響誰》,認為影響通脹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工業原料價格:根據細分產業鏈的成本驅動因素,影響通脹的上遊原料主要有:原油、煤炭、水泥、鋼鐵、有色金屬。原油的影響力與領先性最強,鋼鐵和有色的可一定程度相互替代。2、農業供給:受季節性影響,若豬肉和蔬菜在淡旺季的價格環比明顯異於往年同期水平,往往是價格拐點的信號。3、政策影響:受環保限產及供給側改革影響,2015年後PPI波動較大,如需求面好轉,則對價格上升有更強的彈性。4、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經濟增速較高時,M2增長/GDP增長應保持在一定水平附近,若超過這一水平,說明貨幣超發,PPI隨之上升,反之亦然。5、產出缺口:當產出缺口為正值時,代表當下需求過大,超過長期產出水平,帶來通脹壓力;反之則帶來緊縮壓力。

可見,影響通脹的因素很多,遠不止貨幣流量這一種因素。如日本長期以來的貨幣擴張規模都很大,且實行負利率,但通脹率卻始終很低,在日本,通脹已經成為一種奢望。

貨幣流向或可解釋通脹率較低的原因

這輪疫情實際上是讓經濟停擺,它不同於2008年的次貸危機,畢竟次貸危機只是金融危機,日常社會和經濟活動不受影響,只要貨幣供給增加,經濟就能恢復正常。但疫情導致人們日常的社會和經濟活動受阻,即便美聯儲釋放無限量流動性,美國財政部大幅度補貼企業和居民部門,都不能讓實體經濟恢復活力。

4月份美國個人儲蓄佔可支配收入比例上升至33%,為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歷史高位,儲蓄率的飆升,源於政府的一次性現金補助和失業救濟金發放,如推出的CARES法案,對失業人口的補貼幅度甚至比他們未失業前的收入還高,抵消並超過原有的工薪收入,同時,由於服務業遭受疫情打擊最大,相應消費的減少,使得儲蓄相應增加。

那麼因消費減少而增加的收入又去哪裡了呢?從Yodlee披露的數據來看,美國政府針對疫情推出收入補貼法案,以允許人們在由於冠狀病毒而被迫經濟停工期間繼續支付帳單,而消費者反過來又用大量的錢在股市進行投機。年收入在35,000至75,000美元之間的人們在收到收入補貼後,股票交易量比前一周增加了90%;年收入在100,000美元至150,000美元之間的美國人的交易量增加了82%;而收入超過150,000美元的美國人的交易頻率則增加了約50%。

美國股市三月份暴跌,三大股指跌幅超過30%,進入所謂技術性熊市,四月份大幅反彈,漲幅超過40%,進入所謂技術性牛市,屬於很典型的資金驅動型市場。

再看看中國股市,我國今年前五月A股市場的新開戶個數與去年同期幾乎持平,為644萬個。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開戶數還能與行情較好的去年上半年幾乎持平,說明個人投資意願還是比較強。此外,前5個月公募基金募集資金規模超過8000億元,創同期歷史新高,其中權益類基金髮行規模超過5500億元。

因此,在這輪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遠大於次貸危機的疫情,中國及歐美股市的跌幅卻遠小於次貸危機時股市的跌幅,納指還創了歷史新高。

從居民部門的負債看,美國居民的儲蓄率創歷史新高,而中國居民的槓桿率增速則出現了下降。如今年前5個月新增住戶貸款額比去年同期下降14%,1-4月份房地產銷售額同比下降18.6%。當然,房地產的銷售額的下降,與疫情關聯度比較大,但居民新增房貸規模自2016年達到最高額後,這些年一直沒有再創新高,也說明房地產的周期已經從上行趨勢轉為下行趨勢了。

而且,住戶部門的短期貸款增速也在回落,說明居民加槓桿的意願下降,與消費增速下滑一致。但同時又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奢侈品消費增速大幅上升。根據阿里拍賣提供的數據,2020中國3月奢侈品銷售額同比增長超100%,月環比增長超50%,與全球奢侈品行業銷售額萎縮近三成的現狀形成強烈反差。LVMH財務長表示,從3月中下旬起,LVMH旗下品牌在中國的大多數門店銷售出現同比增長,4月份勢頭更猛,有些品牌甚至超過了50%。

這是否意味著,儘管央行大放水,但貨幣的流向卻沒有大比例地流到實體或中低端的消費品領域,卻大比例地流向了資本市場,或者流向高端消費品領域。從居民收入分層結構看,流向高收入組的規模要明顯超過中低收入組的規模,即水往「高處」流。

因此,資金流向的結構可以表明,推動PPI和CPI各項權重上行的資金比重並不高,故通脹的概率就會比較低,甚至不排除出現通縮的可能,如果經濟難以復甦的話。實際上,在疫情爆發之前,全球經濟已經出現了減速趨勢,疫情只是加速了這一趨勢,難道僅僅通過刺激政策就可以抵消疫情的影響,甚至扭轉經濟頹勢?

從貨幣流向的長期趨勢看,也不支持通脹率上升的邏輯。例如,2016-2019年,我國高收入組的可支配收入累計增長29%,中等收入組累計增長19%,而CPI主要反映的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費價格指數,這部分群體的收入增速過去幾年明顯放緩,這次疫情將更使得他們的收入增速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導致有效需求不足,通縮壓力加大,通脹從何談起?

發達經濟體和製造業大國是否都不會出現高通脹

從過往的數據看,發達經濟體(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很少出現高通脹的案例,甚至還面臨通縮的壓力。例如,美國在過去50年裡,除了70年代到80年代初出現過高通脹之外,絕大多數年份的CPI都在3%以下。

日本、德國等發達經濟體的CPI也都很低,而且都非常穩定。這也可以解釋為何發達國家之間的匯率非常穩定的原因,如果這些國家的CPI很不穩定,且差距較大,那麼,彼此的匯率就不可能穩定了。

發達經濟體低通脹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經濟相對平穩,在貿易全球化背景下,利用自身國際化貨幣的地位,通過進出口貿易和移民政策來平抑物價和服務價格。例如,美國長期存在貿易逆差,通過擴大進口來保持國內商品價格的穩定,它甚至還指責中國輸出通縮,導致美國失業率上升。

第二,貧富差距擴大,導致總需求不足。貨幣代表供給,經濟代表需求,貨幣的供給存在扭曲,導致歐美中產階級數量減少。從需求角度看,當產出缺口為正值時,代表當下需求過大,超過長期產出水平,帶來通脹壓力;反之,當產出缺口為負值時,代表需求小於長期供給,帶來緊縮壓力。文獻研究表明,歐美的產出缺口對通脹有較好的領先性。

第三,導致有效需求不足除了貧富差距擴大之外,還有長期和平格局使得全球產能維持較高水平,以及人口老齡化導致需求不足。應該說,如今是人類歷史上產能最大的時代,也是人類壽命最長的時代,由此也使得產能過剩問題長期化。

中國雖然屬於發展中國家,但經過過去40年的努力,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雖然不是強國,全球十大工業強國分別是: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瑞典、韓國、加拿大、義大利、瑞士。這些國家那麼多年來幾乎就沒有出現過高通脹。製造業大國或強國都具有巨大產能和核心技術優勢,本幣的國際化也是一種競爭優勢,兩者似乎都支持不會出現高通脹的邏輯。

相比之下,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國雖然也有一定的製造業規模,但製造業的體量還是太小,而且巴西、俄羅斯都屬於資源大國,資源價格的波動大會導致其經濟波動大,故出現高通脹的頻率就相對高,與此相對應的是,匯率貶值幅度也很大。

我猜想,GDP增速、通脹和匯率的波動存在一定相關性,如中國在2010年之前十年,這三項指標的波動幅度要大於2010年之後十年;而在2000年之前的十年,更大於2000年之後的十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持續下行,通脹和匯率的波動幅度也隨之下降。

如今,疫情還是全球肆虐,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國家,面臨的產能過剩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前不久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為幫扶涉及近2億人就業的外貿企業紓困發展,在鼓勵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同時,支持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開拓國內市場」,這意味著國內的商品供給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而需求則不增反降(就業和開工不足壓力下居民收入減少)。

總之,認清大趨勢對於通脹或通縮的判斷至關重要,不能只看單月或單季經濟數據變化作為判斷依據。畢竟在全球結構性問題空前突出的背景下,今後全球經濟步入衰退的概率較大,經濟增速下臺階,需求被壓縮,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相關焦點

  • 央行官員:「超發貨幣43萬億引發通脹」無依據
    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超發貨幣43萬億引發通脹」無依據◆貨幣是個存量概念,GDP是個流量概念,不能直接相減◆貨幣與經濟總量之間也不存在固定的最優比值◆去年M2/GDP大幅上升是一個特殊現象◆下一階段央行會繼續引導貨幣條件逐步回歸常態水平本報訊近期有媒體報導
  • 國金證券:貨幣超發的禍害從通脹轉向金融不穩定
    以美聯儲為首的主要國家政策利率處於下限,但提升通脹的能力明顯受到了制約,資金更多流向資本市場,表明「貨幣刺激」的使用效果已不受傳統路徑的控制,未來貨幣回歸常態的過程對資產價格造成的衝擊也將超預期,更多風險管控問題將被拿上檯面。本文通過對貨幣主義學派的通脹理論的進一步剖析,分析為何當前貨幣超發但並未引發全面通脹,以及這種現象對未來金融市場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 貨幣超發導致資產通脹
    追根到底,存款人產生的利息它來自於貨幣超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跟貨幣超發是同步的,經濟發展有多快,它的貨幣超發只能在其上,不可能在其下。基金怎麼賺錢的就不言而喻了,追根到底錢是從貨幣超發來的。貨幣超發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CPI,一般消費者物價指數,產品和服務通脹;另一種則是資產膨脹。#通貨膨脹#這裡先不提通脹,先來看各種基金是怎麼賺錢的。
  • 央行:超發貨幣43萬億元引發通脹說法沒有依據
    和訊消息 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稱,近期出現的「央行超發貨幣43萬億元人民幣引發通脹」的說法沒有依據;去年M2/GDP大幅上升是特殊現象,不能因此得出M2/GDP還會進一步攀升的結論。  張健華在接受金融時報(中國)採訪時並重申,下一階段應儘快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央行也會通過多種方式,利用各種政策工具,繼續引導貨幣條件逐步回歸常態水平。   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4%,創下25個月新高,通脹問題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有媒體報導稱,目前貨幣已經超發,這直接加劇了通脹壓力。
  • 專家稱央行貨幣超發43萬億通脹風險大 加息太晚
    升值與通脹  人民幣超發43萬億之後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談佳隆|上海報導  10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作出了令外界頗感意外的加息之舉。  為什麼中國貨幣政策轉向來的那麼突然?  有學者評論認為,此次央行加息不僅是「極度寬鬆」貨幣政策的終結,更是對過去10年,甚至30年過度依靠貨幣推動經濟的一次重要的貨幣政策轉向。  貨幣超發43萬億元  「央行加息其實來的太晚了,貨幣超發已經那麼嚴重,早就應該實施收緊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
  • 李迅雷:近年來貨幣政策與股價呈「弱相關性」
    作者|李迅雷 唐軍「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李迅雷系首席經濟學家」  文章|《中國金融》2017年第17期  貨幣政策調整會影響貨幣的流動性,即改變貨幣的流量和流向,進而擾動商品和資產的價格。本文主要從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對流動性的影響角度,探討貨幣政策變化與股票價格波動間的相關性。  貨幣供應量變化對股價影響趨弱  貨幣政策工具非常多,但調控不外乎總是從兩個方向發揮作用,一個是價格即利率,另一個是數量即貨幣流動性,且量與價又相互關聯。
  • 澤平宏觀:貨幣超發與資產價格 國際經驗
    貨幣供應對經濟增長、通脹、就業、資產價格、收入分配等都有顯著影響,而貨幣超發將導致通脹高企、資產價格大漲、金融債務風險上升、財富分配差距拉大,對刺激經濟增長在短期有效、但長期「鈍化」,長期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制度改革、技術創新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本文旨在從國際案例視角研究貨幣超發對通脹和資產價格的影響。
  • 貨幣超發時代結束!兩類資產迎來機遇
    紙幣時代,貨幣超發導致通脹。但是進入20世紀以後,金本位的缺陷開始顯現,因為黃金的產量是有限的,沒法滿足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國家相繼都廢除了金本位,美國也在1933年進入了紙幣時代。而美國的通脹也在1933年以後產生,其20世紀的平均通脹達到3%,遠高於上一個世紀的0%。但從經濟增長來看,其20世紀的GDP實際增速平均為3.3%,反而還低於19世紀的4.1%。
  • 中國「超發貨幣」多少?
    【財新網】(記者 朱長徵 特約作者 曾輝)「央行超發43萬億人民幣引發通脹」。11月2日,這篇報導被多家網站轉載,並引來議論。  初看起來,多數人確有此感覺:由於近年中國貨幣投放過多,已致流動性過剩,資產價格,特別是房地產價格猛漲,通脹預期加劇,資源或商品或藝術品,只要稀缺,只要小宗,就可能被暴炒。  不過,結果可能類似,邏輯起點卻並非如此。  「超發貨幣43萬億元」是這麼得出的: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間的比例在進一步加大。
  • 任澤平:貨幣超發易滋生泡沫 極端下引發經濟危機
    與實物貨幣及貴金屬本位制下的貨幣創造不同,在信用貨幣時代,貨幣主要由央行和商業銀行通過資產擴張的方式創造出來,從央行層面來看,基礎貨幣主要通過三種方式投放:外匯佔款、公開市場操作以及包括財政存款、黃金佔款等在內的其他項目。從商業銀行層面來看,我國信用貨幣派生的主要來源同樣可分為三類:各類貸款派生、商業銀行證券淨投資以及金融業同業派生。
  • 朱長徵 曾輝:中國超發貨幣43萬億?
    朱長徵 曾輝 經濟學者原題:中國超發貨幣,43萬億,不是57萬億?「央行超發43萬億人民幣引發通脹」。11月2日,這篇報導被多家網站轉載,並引來議論。初看起來,多數人確有此感覺:由於近年中國貨幣投放過多,已致流動性過剩,資產價格,特別是房地產價格猛漲,通脹預期加劇,資源或商品或藝術品,只要稀缺,只要小宗,就可能被暴炒。 不過,結果可能類似,邏輯起點卻並非如此。 「超發貨幣43萬億元」是這麼得出的: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間的比例在進一步加大。
  • 李迅雷:改革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疫情推動改革
    因為美國經濟的增速是下行的,即便是通過貨幣超發、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和大量舉債的所謂財政支持政策,它能夠使得經濟不停擺,能夠使得流動性危機不爆發,但它導致的副作用就是債務的增長。當然,我認為債務的最大風險不是美國,而是歐洲。在歐洲,主要還是被稱為歐洲五國的那幾個國家,比如希臘、義大利、葡萄牙,這些國家存在的問題會更加嚴峻。
  • 貨幣超發為何沒有引發高通脹:從日本案例說起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貨幣超發為何沒有引發高通脹:從日本案例說起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全球普遍通過大規模貨幣寬鬆進行應對,如此大量的貨幣超發是否會造成通脹高企?作為參考,我們不妨仔細回顧一下日本的情況,因為日本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了持續的貨幣寬鬆,但似乎並沒有擺脫物價的長期低迷。貨幣超發為什麼推不動通脹?超發的貨幣去了哪裡?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些梳理和探討。
  • 李迅雷: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與投資思考
    從終端消費品價格表現來看,美國的核心通脹從6月份以後就開始企穩反彈,而我國的核心通脹水平卻不斷向下。中美放水模式不同,導致水流方向不同,將對後續經濟走勢產生重要影響。當時黃金價格在一年時間裡暴跌了28%,可以說,美國超發貨幣節奏的放緩,是黃金牛市結束的最直接原因。超發方向不變、但節奏放緩,黃金仍是中長期配置方向。2020年海外受疫情影響較大,貨幣超發節奏快;但2021年隨著美國經濟逐漸向好,通脹抬升,預計貨幣超發步伐會明顯放緩,貴金屬的行情會轉向震蕩。
  • 王松奇:央行不應承擔所謂貨幣超發的責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王松奇於今日發表題為《「央行貨幣超發」之謎》博文,他認為,解釋通貨膨脹解釋M2的超速增長還應該有一個新的理論入手點,從理論意義上說,假定不存在財政直接透支的體制基礎,央行如果存在貨幣超發的主觀故意,除了購買中央政府債務和為某些金融機構提供彌補虧損窟窿的再貸款這兩種渠道外,正常現金投放和購買外匯行為都不能算做是貨幣超發。
  • 中國的貨幣超發問題研究——M2/GDP過高的原因、影響與未來趨勢研判
    一是M2/GDP的升高說明當前貨幣並未形成通脹,「消失的貨幣」可能引發未來的嚴重通脹;二是M2/GDP的上升表明社會整體槓桿升高,信用快速擴張可能導致金融穩定問題;三是M2/GDP的上升可能影響幣值穩定。  二、貨幣與信用的內涵、創造機制及我國的歷史發展  要理解中國「貨幣超發」的本質,首先要從理解貨幣、信用與債務的內涵與創造機制入手。
  • 放水帶來通脹?中泰宏觀:茅臺會更貴 豬肉會更賤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梁中華 張陳 來源:李迅雷金融與投資(ID:lixunlei0722)所以並不是2000年之後的貨幣超發沒有帶來通脹,而是如果沒有貨幣超發,通脹水平可能會更低,貨幣超發對通脹仍是有推動作用的。3、貧富分化的時代:資產「通脹」更嚴重。超發的紙幣,總要有個流向,如果流向「窮人」,就會推升通脹水平;如果流向「富人」,就會推升資產價格。
  • 2021中國,通脹與通縮的華山論劍
    這種轉型是在通脹環境下轉型,還是在通縮環境下轉型,其結果和政策路徑完全不同。通貨膨脹派這種我們叫做通脹派,通脹派的觀點最主要的就來源於貨幣的超發。上半年,我國廣義貨幣增速為11.1%。這個數據是2017年2月以來的最高值。
  • 超發的貨幣都去哪裡了?
    GDP的增長速度保持同步,那麼多出的貨幣就會轉化為增加的社會產值,對應的物價也不會有變化,這樣的貨幣增速是不算超發的,只能是正常的社會需求。 但是過去10年時間,我國的GDP只增長了1.47倍,而且M2卻增長2.13倍,相當於貨幣超發66%以上,那超發的這些貨幣跑到哪裡去了呢?這裡面主要有幾個去向。 1、轉化為物價。
  • 央行研究局張健華解析「貨幣超發」
    近期,部分分析人士熱議的貨幣超發,以及貨幣超發引發通貨膨脹等問題,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甚至市場上還出現「央行超發貨幣43萬億元引發通脹」的說法。到底我國是否存在貨幣超發問題?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採取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如何?未來央行貨幣政策有何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獨家採訪了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