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古人不孝會受到怎樣的懲罰——以江南不孝女子為例

2020-12-06 深夜博客

陝西一男子將79歲的癱瘓母親活埋!老人在墓坑中存活3天,被救後為兒子求情!最讓人不理解的地方是,58歲的馬某居然要活埋自己的親生母親;而報案人,則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說,親生兒子要殺母親,最終兒媳婦報警救了婆婆!

關於這個話題,在網絡上引起熱議。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曾經以孝文化為支撐的舉孝廉更是統治者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由此可見,孝文化是多麼的重要。那麼,不孝肯定會受到嚴重的唾棄與懲罰。這篇文章我們就走進古代的江南地區,看一看這裡不孝的女子受到了怎樣的懲罰。

「孝」的觀念被無限擴大,在性質上,它不僅作為道德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及人們的內心信念約束人們的行為,而且出禮入法,具有法律規範的強制性。「不孝」作為不赦之大罪,為歷朝法律所嚴刑禁止。從內容上,對「孝」的要求超出子女對直系尊親屬的贍養侍奉而涉足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各個家族也在族法、家規中對不孝做出了具體而詳細的規定,大體可分為五種不同程度、類型的懲罰。

第一種是懲戒和警告,包括訓斥和記過,這是最輕的。江蘇武進《徐氏家譜·家規》:「一定各要子盡子職,婦循婦道。儻堂上無歡心,階前有異志,準用家法重懲不恕。」嘉慶七年江蘇鎮江《潤州朱方鎮尤氏族譜·家訓十條》「孝父母」規定,族中若有不孝父母的子孫,「長房當以孝道教訓,委曲開示。教而不改,然後治以家法。

再如順治十五年浙江《餘姚朱氏宗譜·一本堂前代宗規》載:「一本子弟,敢有不孝不悌,先懲後罰,董之家督。家督不能治其罪,正之宗長;宗長不能正其罪,公鳴當事,以為不法者戒。」由此可見,每個家族對族中不孝之人先給予懲戒和教導,沒有效果再給予處罰,這表明家族期望不孝子孫能主動改過自新。同時也規定了懲治執行者的級別,亦是一級一級遞增,先是每個小家庭的家長或家族中每一分支的長房即長子,然後是宗長即族長,最後是官府以國法處之。

第二種是解除或部分解除與家族的關係,如停米、革胙、不給田產、革祭、被休等。常熟鄒氏家族規定:「不孝不悌、賭博、健訟、酗酒、無賴並僧道、屠戶、壯年遊惰、蕩費祖墓及為不可言事,自取困窮者,概不準給。」這就明文規定了族中若有不孝者,不許給予田產,從而約束族人的倫理與行為規範。

在幾個解除與家族關係的措施中,「革祭」和「出族」的懲罰程度最重,因為「宗族成員只有姓氏入譜,才算真正獲取族籍,生前入族,死所歸宗,有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依託。」而出族就意味著將在族譜中除名,更不可能進入祠堂。如乾隆四十四年江蘇鎮江《大港趙氏宗譜·宗訓》規定:「不孝不弟之人,與眾共棄,不許入祠。」光緒五年浙江紹興《會稽中望坊沈氏家譜·宗約》載:「祖宗垂訓子孫,如有不孝父母,及不敬尊長者,必先治以家法,責令改悔。若再違犯,分別輕重,革祭鳴官。」「革祭」即死後不許入祠。

再如同治四年江蘇丹陽《延陵荊村吳氏宗譜·祠規》「禁不孝」:「父母一身之本,孝順百行之原。人若不孝,何以為人?但不孝多端,為非以父母,尤不孝之大者,如犯此等重則,送官痛治。輕則量加責罰,許其自新。再犯各加一倍,甚至毆辱父母,比重倍加,生不入祠,死不立主。如婦不孝,輕重照前,坐夫。」丹陽吳氏宗譜就明確規定了如果媳婦不孝順,重則送官,輕則責罰;若屢教不改,則生不能入祠,死不能立主,同時丈夫還要連帶懲罰。清代江南家族對「休妻」還是很慎重的,但是對於屢教不改的不孝女子絕不手軟。

如同治十二年江蘇《毗陵孫氏家乘·宗約》規定:族中若有「悍妒之婦,不孝翁姑,不敬夫子,不和妯娌,不顧子嗣,而其夫懦弱不能制者,族眾至其家,面為勸諭,講明柔和順從之婦道,令其改過自新。諭之三次不改,亦公議以不孝去、妒去、多言去之條告祠而出之,即命婦及巨室之女,亦不可留。」而被休對於女子而言是最嚴厲的懲罰,因為被休的女子既不能入夫家祠堂和族譜,亦不能入娘家祠堂和族譜,成為「無根」之人。

第三種是刑罰,即通過武力等強制手段懲罰,如罰跪、鎖禁、笞杖等。如光緒十五年江蘇無錫《毘陵安尚橋邵氏宗譜·家訓六條》規定:「如有忤逆不孝者,凡在族中,便揭此篇朗誦,罰令跪聽而痛懲之,不可任其長惡,有愧祖宗也。」再如康熙十二年江蘇武進《毗陵周氏宗譜·家訓》:「族中若不順從父母者,議杖議罰;如有輿父母垢誶之聲者,倍杖倍罰。」

道光十三年江蘇《江陰袁氏宗譜·族範》:「族中倘有不孝,宜於祠內懲之。再不後悔,責以公刑。」對於不孝者,先在祠堂內部由族長、家長等進行責罰,如讓其跪聽家訓,期許能改過自新;若不能悔改,則要召集全族成員,對其杖罰。那杖罰的程度如何呢?

康熙三十五年江蘇《長溝朱氏宗譜·祠規》規定:「族中子弟以孝悌為先,如不孝不悌,確有實據,或夫兄出首,或鄉黨公舉,不孝責四十板,不悌責二十板;再犯復擇;三犯為人類所不齒,逐出祠外。」同治十一年江蘇常州《夫椒鈕氏家乘初編·祖法》:「事親不孝,鳴之通族,重責四十,斷不可貸。」可知,清代江南家族對不孝者的杖罰一般為四十板。

第四種是處死,如《戴氏宗譜》:「倘族眾不受族房長約束,仍有妄作妄為等事,族房長查出帶至公所,嚴加懲治,以警將來,設或罪犯重條,不必送官,或捆埋土中,或捆沉河內。」對於家族是否有處死族人的權利,清代各朝政府持不一樣的態度,這一問題在後面會專門討論。

第五種是鳴官,即送交官府,依國法懲治。光緒十八年江蘇常熟《範氏宗譜·義莊宗禁》:「孝為百行之先,本良能之至性,逆乃五刑首禁,為國法所不容,有犯必誅,宜思其咎。」光緒十四年江蘇崑山《遷昆李氏家譜·族規》:「各總有大不孝者,其父母告與大宗,而合族無異詞,乃告於祖廟、告於官,以正其罪。」

再如嘉慶二十一年江蘇《金沙魯莊石氏族譜·家規十二則》:「孝為百行之原,若為非遺累,即甘旨供親,亦不得為孝。更有怒色惡聲,觸犯父母,缺奉養而不顧,其於禽獸何異?初犯者輕為戒飭,令其速改;再犯者,會眾依律處治。」可見,送官依律懲處是家族教育、懲罰都不能奏效後的無奈舉措。

綜上可見,雖清代江南各個家族對不孝的懲戒方式不盡相同,但仍有一些共性,首先對初犯者都秉承寬恕心態,期盼通過警告、教育等方式能改過自新;其次對屢教不改者則嚴懲不貸,或刑罰或處死或送官;再次懲戒方式有輕重之分,輕則依家法戒飭、停胙、杖責;重則革祭、削譜、送官甚至處死。

相關焦點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什麼?
    如果到了年齡還沒有完成這些事情的話,那就會被認為是非常失敗的人生;不僅會受到家裡人的責備,還會遭到周圍人異樣的眼光。 不僅是這樣,這些人生大事,作為兒女來說是沒有權利自己做決定的。不像我們現在,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工作,選擇自己愛的人。但是在古代父母的命令和旨意就是最大的,沒有可反抗的餘地,從這點上來看不得不說古人還是很可憐的。
  •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難道沒有兒子,就是大不孝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大家很熟悉,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孝有三種,沒有後代為最大,再具體一點,就是沒有生兒子,就是大不孝。所以這句話經常用來勸別人結婚生子,甚至被當成重男輕女的理由。如果這樣想法,那就嚴重誤解古人的意思了。
  • 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無後」真的指沒有子嗣嗎?
  • 古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不孝指什麼?
    古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不孝指什麼?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儒家思想一直深受各個朝代統治者的喜愛。古人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著名的儒家代表孟子,這句話的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據說這句話是孟子在評論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大致的意思就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如果沒有娶妻生子就是最大的不孝。舜在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本分)。
  •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趕緊來看看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趕緊來看看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幾千年的歷史積澱。在這樣悠久的歷史中,也有許多記載古人智慧的書,例如「論語」,記載了孔子的言行,值得後人學習。例如,當我們被催促結婚,我們經常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其實流傳了幾千年。孔子的弟子孟子在「孟子」中第一次提到這句話,書中有一個明確的意思,那就是有三件事是不孝的,最糟糕的是沒有後代,這句話幾千年來一直作為一句明智的諺語流傳下來。但我們都知道,最嚴重的不孝是無後,那麼剩下的兩個不孝是什麼,你知道嗎?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那另兩個不孝是什麼?
    1.古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裡的三是個虛數還是確有所指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種不孝是哪兩種?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管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無論是電視劇還是日常生活中,老人們總是會搬出這句話來教育後代,那就是希望後代能夠多多生育子女,而且儘量早婚早育。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孝道」。
  • 謀反、不孝、內亂
    《齊律》曰:"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八議制度也是《齊律》首創的被後世廣泛借鑑的律令之一,是專門為封建特權人物犯罪減免處罰的法律規定。《齊律》明文規定:犯重罪十條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   十惡不赦到底是哪十惡?
  • 中國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是哪三大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種情況,其中以沒有後代為最重要。舜沒有向父母稟告就娶妻結婚了,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還沒有後代。所以,在君子看來結婚生子比稟告父母還要孝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不孝到底是什麼?
  •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的兩不孝指的是什麼?
    古語:「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另外的兩不孝指的是什麼?導語:我國是一個有五千歷史的國家,在文化源流上也是非常長久,而我國歷史最主流的意識形態就是儒家思想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語也是古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話,其大概意思是說,不能替家族傳宗接代被看作是不孝順的表現之一了。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不孝是指什麼呢?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
  • 不孝有三,是指哪三個不孝?
    不孝有三,是哪三孝?百事孝為先,孝這個字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中華子孫的腦海裡,孩子如果不孝順必然成為過街的老鼠,那麼什麼是不孝?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本意是什麼?另外兩個不孝又指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是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
  • 「不孝有三」是哪三種不孝?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的《離婁上》,是孟子在評論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當時,舜的父母不是賢明的人,所以總是對舜的婚姻橫加幹預,導致了舜帝一直不能婚娶,舜帝對此很不滿意。後來,舜帝遇到了自己喜歡的人,為了能夠保住與這位女子之間的關係,就沒有將有關這位女子的事情告訴父母,甚至私自做主迎娶這位女子,孟子認為舜帝的這種做法不是君子所為,是不孝順的表現。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 古人重禮教,常說「不孝有三」,除「無後」外另兩個不孝未必知道
    「無後為大」最初為孟子提出《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大舜結婚是事情起源當然了這並非是大舜心中沒有父母,只是當時大舜的身份比較特殊,和自己這位妻子的感情又比較好,他擔心把婚事告訴了父母會惹來反對,甚至是結婚之後不能正常的傳宗接代,這在大舜看來沒有後代才是最大的不孝。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分別指哪三個「不孝」?為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說:天底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沒有子嗣,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舜帝背著父母娶妻,是因為害怕沒有後代。君子認為舜帝不告而娶,實際上是符合孝道的。但是,這一句話的意思,在學術界一直有著比較大的爭議。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無後為大」。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可以說是他們這一生中收到的最好的禮物,對於每一位父母來講,孩子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因為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每時每刻都在為孩子的將來考慮著,直至孩子長大成人了,做父母的也會有操不完的心。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兩個不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經常被父母用來當做「逼婚」的口頭禪出自《孟子》。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註疏》原文:「於禮有不孝者三,一不孝: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二不孝: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不孝: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那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不要曲解「無後」的意思,「無後」中間省略一個告訴的告字,為「無告後」,其實就是沒有告知父母之後而去做。現在都曲解為沒有後代! 不孝有三並非只有三種不孝的行為。無後為大,指的應該是無子氏,古人歷來注重香火延續,隨時都要和別的氏族打仗,沒有男丁是萬萬不可的,男丁越多打仗時勝算就越大,如果祖宗香火傳到那一代沒有生男孩,就視為斷了香火,這在民間被視為祖上或家人罪孽深重,視為對不起祖宗,所以無後被視為大不孝。在計劃生育前,誰家中無男孩,都會被左鄰右舍歧視。這也可能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曆久不衰的原因吧。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指的是什麼?不妨看看
    百善孝為先,何為孝道?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孝道文化「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有三個不孝,那後面兩個是什麼呢?
    孝道一直以來就被人們所推崇,從古人的臥冰求鯉,到父母之命不可違。雖然這裡可能也會出現一些比較封建一點的思想,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沒有脫離一個字,那就是「孝」。而我們也有一句關於孝道俗語流傳至今,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這裡有著三個不孝,那麼後面的兩個「不孝」分別是什麼呢?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中國古人認為,天地君親師,是這個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關係。除了天與地,人需要處理好人間最重要的關係就是君與親。當然,人一生下來就要依靠父母撫養,也就是說,父母有撫養教育孩子的權利和義務,與之對應,孩子也應該有贍養聽從父母的義務,這就是孝的起源。而忠其實是孝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