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880~1964),美國陸軍五星上將。他是唯一一個參加過一戰,二戰和韓戰的美國將軍,曾是當時「美國最年輕的準將、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美國陸軍歷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同時也是美國最具爭議的將軍,堪稱一代奇才。
名言妙語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沒有必勝的決心,戰爭必敗無疑。
生平介紹
麥克阿瑟1880年1月26日生於美國阿肯色州的小石城。13歲時他就進了西德克薩斯軍校,4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1899年夏天,考入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在西點軍校,麥克阿瑟的學習成績有3年名列首位,因此獲得了學員團的最高軍階。
1903年從西點軍校畢業後,麥克阿瑟先到菲律賓服役1年。回國後,被指派為日俄戰爭的軍事觀察員,1906年成為美國陸軍工兵學校學員,兼任羅斯福總統的軍事副官。1908年,調任工兵營連長,因訓練有方而晉升為營部副官,稍後成為騎兵學校教官。1911年晉升為上尉,次年調入陸軍參謀部任職。1915年晉升為少校。1916年,調任陸軍部長貝克的副官。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各州國民警衛隊抽調人員組成第42步兵師。麥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師參謀長,晉升為上校,赴法國參戰。他聲稱該師人員來自美國各地,猶如跨越長空的彩虹,故將其稱之為「彩虹師」。1918年,升任第84旅準將旅長,曾是最年輕的準將。一戰結束後,麥克阿瑟擔任彩虹師代師長,並成為授勳最多的軍官之一。
1919年4月,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校長。任內整頓紀律,增設課程,主張訓練要著眼於未來戰爭,推行現代化軍事教育。1925年,麥克阿瑟晉升為少將,先後在亞特蘭大和巴爾的摩任軍長。1927年秋出任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率美國代表隊參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獲得冠軍。此後,麥克阿瑟調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
1930年,麥克阿瑟被任命為美國陸軍參謀長,由兩星少將一躍而為四星上將。這時,世界正處於全球性經濟蕭條時期,國會意圖裁減陸軍數額。麥克阿瑟則極力阻止,大聲疾呼:「沒有足夠數量的軍官去指揮,戰鬥是註定要失敗的。」他每年都成功地阻止了削減陸軍人數的議案,1935年美國甚至還增加了陸軍的數量,而且他還使美軍的飛機數量增加到2300架。正是由於麥克阿瑟的堅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才擁有一支裝備較好的軍隊。
1941年日本佔領了印度支那半島,麥克阿瑟被任命為美國遠東軍司令。12月10日,日本開始進攻菲律賓。麥克阿瑟指揮的遠東軍不論人數和裝備,都極為可憐。在日本的強大攻勢下,麥克阿瑟只得將部隊撤到巴丹半島抵禦。1942年3月,日軍向巴丹大規模增兵,日本方面宣布,若能生擒麥克阿瑟,將在東京帝國廣場當眾絞死他。美國政府命令麥克阿瑟把軍隊指揮權交給溫賴特將軍,去擔任新建立的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總司令,著手整頓澳大利亞防務,積蓄反攻力量。麥克阿瑟十分強調太平洋戰場的重要性,並認為:「在有關這場戰爭的所有錯誤決定中,最莫名其妙的恐怕是沒有建立太平洋的統一指揮。」經過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和1943年的瓜達卡納爾戰役,盟軍才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
1943年7月至1944年1月,麥克阿瑟指揮南太平洋盟軍取得巴布亞戰役的勝利,隨後揮師西進,運用「蛙跳」戰術多次實施兩棲登陸,1944年7月奪取紐幾內亞。同年10月開始實施菲律賓戰役,12月攻取萊特島,並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1945年1月他率部在呂宋島登陸,3月初攻佔馬尼拉,7月佔領整個菲律賓群島,8月被任命為盟軍最高統帥,執行對日佔領任務。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麥克阿瑟代表盟國在「密蘇裡號」軍艦上接受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後,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盟國駐日本佔領軍最高總司令。在長達5年半的時間裡,麥克阿瑟成了日本的太上皇,地位凌駕於日本天皇之上。他在日本進行了大張旗鼓的民主改革,對戰後日本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麥克阿瑟被任命為遠東美軍總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指揮侵朝戰爭。在美國第二十四步兵師被殲之後,麥克阿瑟組織指揮仁川登陸獲得成功,進而指揮「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侵佔平壤,並瘋狂地向鴨綠江推進。麥克阿瑟有些得意忘形了,他向杜魯門總統誇下海口,稱韓戰將在感恩節前結束。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有力反擊下,聯合國軍節節敗退,被迫退守三八線以南地區。此時,麥克阿瑟提出轟炸中國東北,擴大戰爭規模的計劃,希望以此挽回敗局。但美圍政府不同意這一計劃,於是他公開指責杜魯門總統的全球戰略,結果在1951年4月被解職。
回國後,麥克阿瑟曾在國會發表演講,繼續主張擴大侵略戰爭,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慫恿蔣介石反攻大陸等政策。美國國會亦曾舉行麥克阿瑟聽證會。1952年,麥克阿瑟參加總統競選,但未能成功。同年,他出任雷明頓——蘭德公司董事長。1962年5月應邀到西點軍校發表著名的「責任、榮譽、國家」的演說,並獲塞耶獎章。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因病在沃爾特·裡德陸軍醫院去世。
經典戰役
中途島戰役後,太平洋戰局向著有利於美軍的方向發展,麥克阿瑟提出了反攻拉包爾的計劃,企圖迫使日軍北撤700英裡。不料,日軍先發起了對莫爾茲比港的進攻,妄圖切斷美澳交通線。1942年7月,日本陸軍南海支隊先遣隊約2000人在巴布亞半島北部布納附近登陸,攻佔了科科達及附近機場。麥克阿瑟大意之下,竟讓日軍於9月越過海拔2000米的歐文·斯坦利嶺進抵莫爾茲比港東北50公裡處。
這時,日軍鑑於瓜達爾卡納爾島形勢急轉直下,遂推遲了攻佔莫爾茲比港的時間,要求南海支隊撤退。盟軍乘機反擊,10月麥克阿瑟調集澳軍和美軍兵力2個師,分三路向巴布亞半島北岸發起攻擊,切斷了日軍補給線。12月攻佔哥納,次年2月攻克布納,日軍殘部逃住萊城。此役,日軍損失約1.2萬人,盟軍傷亡8500多人。
到1943年夏,麥克阿瑟已擁有17個師。海軍編為第7艦隊,擁有各型飛機1400架。麥克阿瑟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在紐幾內亞收復薩拉莫阿,肅清胡昂半島,然後繼續向西北推進,從左翼迂迴新不列顛島同時向西奪取紐幾內亞西部地區,為收復菲律賓開闢道路。麥克阿瑟揮師西進,運用「蛙跳」戰術多次成功地實施兩棲登陸,到1944年7月底控制了整個紐幾內亞。
所謂的「蛙跳戰術」是基於減少盟軍傷亡、加速戰爭進程的一個大膽戰法。即在有限的兵力下,進攻部隊不脫離己方航空兵的掩護,沿著前進的軸心線,向幾個重要目標外圍作跳躍式進攻。麥克阿瑟說:「這同所謂的『越島作戰』恰恰相反。後者是以直接的正面兵力迫使敵人逐漸向後退卻,其結果必然招致重大傷亡。現在不必向敵人控制下的眾多島嶼橫衝直撞。『越島作戰』損失巨大,進展緩慢,不符合我的以最低代價儘快結束戰爭的理想。」這種麥氏戰法的精髓是「避實擊虛」,即避免以大量的傷亡進行正面攻擊,而是打擊敵之薄弱部位,進而切斷補給線以孤立敵軍,使其無所作為,自行窒息而亡。運用這一新穎而富有想像力的戰法,美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進攻的速度不僅快,且傷亡小。原來估計美軍的傷亡將是日軍的2倍,結果卻相反,日軍的傷亡是美軍的2倍。
1944年夏,在進攻日本的路線上,麥克阿瑟與尼米茲發生了嚴重分歧。尼米茲認為應當繞過菲律賓呂宋島,進攻臺灣和中國沿海地區,以便直接打擊日本本土,而麥克阿瑟認為應當首先解放菲律賓,說繞過菲律賓是不可能的。他批評道:「如果我們不能解放菲律賓人,就會給美國的榮譽抹黑。」為解決兩邊的分歧,羅斯福總統於7月專程赴珍珠港召開會議,設法縮小雙方分歧。麥克阿瑟的雄辯與熱情打動了有「蠻牛」之稱的固執的海軍上將哈爾西,關鍵是哈爾西派出的飛機深入菲律賓中部摧毀了日軍478架飛機,自己只損失了8架,這表明,日軍在菲中部的空中力量幾乎是空殼。由此整個戰區的全盤戰略握到了麥克阿瑟手中。
9月21日,麥克阿瑟籤發了進攻萊特的計劃,這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大、最複雜的一次戰役。突擊部隊達20萬人,艦船700多艘。10月19日上午,在金凱德艦隊震耳欲聾的炮聲後,麥克阿瑟麾下克魯格4個師的突擊梯隊冒著日軍密集的炮火登上了灘頭。下午2點,在濛濛細雨中,麥克阿瑟通過無線廣播電臺發表講話:「菲律賓人民,我,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回來了!」
日本聯合艦隊集中殘餘兵力再次與美國艦隊決戰,在雷伊泰灣海戰中遭慘敗。1945年5月,菲律賓戰役宣告結束。
人物點評
麥克阿瑟的軍事才華集中體現在一個「奇」字上,出奇制勝是他成功戰例的特點。太平洋戰爭中,「蛙跳戰術」是他的拿手好戲,體現了他在軍事上的敢於冒險和創新的精神。除了軍事指揮藝術出眾,麥克阿瑟還是一名優秀的軍事教育家。在他的領導下,西點軍校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西方軍界普遍認為他「把傳統的西點軍校帶進了現代化的20世紀」,並將他譽為「現代軍校教育的奠基人」。同時,麥克阿瑟也有著狂妄自大、唯我獨尊、好出風頭、愛慕虛榮、喜歡頌揚的毛病,以致最後發展到公然抗上的地步。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對麥克阿瑟曾這樣評價道:「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將領之一,也是一位最招搖的將領……他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他的性格就像一個傳奇故事一樣,色彩斑斕而又充滿矛盾。」如此看來,正是麥克阿瑟的性格成就了他的軍事奇蹟,也斷送了他的軍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