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段昊書 通訊員託亞
連日來,太平洋上的「颱風三兄弟」成為公眾關注焦點。今年第10號颱風「蓮花」、第9號颱風「燦鴻」以及第11號颱風「浪卡」,一度在洋面上從西至東一字排開,從衛星雲圖上看來,蔚為壯觀。根據中央氣象臺預報,除了「浪卡」不大可能影響我國之外,「蓮花」「燦鴻」都有可能登陸我國。
相對而言,「三兄弟」最早誕生、能量最大、生命歷程也最為曲折的「燦鴻」受到的關注度最高。更有不少氣象愛好者認為,「燦鴻」與2006年第8號颱風「桑美」極為類似,堪稱「翻版」。「桑美」颱風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至今讓人難以忘懷,昔日的一幕會重演嗎?
「桑美」與「燦鴻」有三點相似
浙江省氣象臺2006年8月8日18時發布的紅外雲圖
9號颱風「燦鴻」(中)、10號颱風「蓮花」(左)、11號颱風「浪卡」(右)
FY-2G氣象衛星監測圖(7月7日07:55)
在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正研級高工高拴柱看來,「燦鴻」與2006年的「桑美」確有相似之處。
兩者第一個相似之處在於,這兩次「三颱風共存」的時間都比較長。高拴柱說,「三颱風共存」的情況並不罕見,平均每年會出現1.5次。然而,這種現象的持續時間一般不會太久,共存時間不足24小時的情況接近這一現象總數的五成。在2006年,「桑美」「寶霞」「瑪利亞」共存時間接近70小時,而此次「燦鴻」「蓮花」「浪卡」共存時間超過5天。
2006年8月9日5:59「桑美」衛星雲圖
二是「燦鴻」的路徑發展情況與「桑美」類似。在2006版的「颱風三兄弟」中,「桑美」生成後向西北方向移動,直撲閩北浙南沿岸,最終在浙江省蒼南縣馬站鎮登陸;而「燦鴻」在生成之後,也基本向西北方向移動,預計登陸地點亦為浙閩交接地區。
三是「燦鴻」與「桑美」都屬於三颱風中位置相對居中;強度方面,都比位置相對偏西、更先影響我國的颱風要強。在2006年,「桑美」的強度遠勝於位置偏西的「寶霞」,因而在「寶霞」登陸臺灣之後,兩者產生了「藤原效應」。今年,「燦鴻」的能量也強過西側的「蓮花」,兩者亦存在出現「藤原效應」的可能性。
「燦鴻」與其他兩颱風距離更遠
不過,「燦鴻」與「桑美」的不同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2006年「桑美」與其他兩個颱風之間的距離更近,基本在2000公裡以內。而「燦鴻」與「蓮花」「浪卡」之間的距離均超過2500公裡。
通常來說,當兩個颱風相距1000至1500公裡以內時,一個颱風的外圍環流就會對另一個颱風的路徑產生影響。而且颱風越強、距離越近,對另一方產生的影響就越大。也就是說,目前情況下,還不會出現類似兩個颱風繞著相連軸線,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的「藤原效應」。但高拴柱也指出,與2006年的情形類似,「燦鴻」的移動速度較快,「蓮花」則移動緩慢,不排除「燦鴻」追趕上「蓮花」的可能。
今年情形與2006年的不同還在於,這次三颱風之間緯度南北相差不大,因而出現「一字排開」的景象。而在2006年,三颱風基本呈現「三角形站位」。
「桑美」登陸時的雷達監測圖。
登陸後影響範圍比「桑美」更廣
相較於「桑美」從生成之後就迅速增強、快速移動,「燦鴻」的生命歷程顯然要曲折一些。6月30日「燦鴻」生成,在強度達到颱風級之後,7月3日,曾減弱為熱帶風暴級。7月5日,從雲圖上看,「燦鴻」颱風中心進行重組,「力量」再次增強。
在高拴柱看來,颱風的這種發展變化過程並不罕見。「颱風生成初期,如果自身結構不好,便容易受到高低空切變系統的影響,導致結構出現分散的狀況。不過,『燦鴻』重組之後結構較為穩定,強度也在穩定增強。」
那麼,既然「桑美」與「燦鴻」確實存在諸多相似之處,是否意味著「燦鴻」登陸時的破壞力將不遜於前者?高拴柱說,「燦鴻」整個生命期的強度極值很可能與「桑美」相當,破壞力大小更多取決於其登陸時的強度。2006年,「桑美」登陸時,恰處於其強度最強之時。「燦鴻」如果在登陸前夕能量有所消耗,那麼「威力」便會「打折」。
不過,高拴柱強調,「燦鴻」登陸華東以後,預計影響持續時間較長,風雨影響範圍也可能比「桑美」更廣。
高拴柱認為,目前來看,對「燦鴻」登陸時的強度要有充分準備。如果能充分吸取防禦「桑美」颱風時的經驗、教訓,確保相關防禦措施及時、得當,就能將颱風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責任編輯:趙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