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火的劇集故事是什麼?
贏家不是《延禧攻略》,也不是《如懿傳》,而是乾隆的愛情故事。
昨日(10月15日),《如懿傳》會員大結局,如懿斷髮撕渣龍,從夏天火到秋天的「大豬蹄子」乾隆的愛情故事迎來尾聲。截至發稿,《如懿傳》播放量達到144.7億,成為今年第二部破百億的清宮劇。而今年夏天另一部爆款是相同故事背景的《延禧攻略》,播放量達到了180億。
同樣是圍繞在乾隆、如懿、富察皇后、令妃幾個歷史人物之間的愛恨糾葛,兩部清宮大劇接連成為爆款,讓這幾個歷史人物在觀眾心中刷爆了存在感。
在過去20年裡,清宮劇繁不勝數,被視為最容易出爆款的劇集類型,形成了龐大的「清宮宇宙」,甚至有了「中國沒有漫威宇宙,但我們有清宮宇宙」的說法。這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歷史人物為背景的故事,更是清宮宇宙的寵兒。
這麼多的清宮電視劇裡,觀眾最喜歡看哪個故事?自1980年的香港武俠劇《大內群英》後,這個龐大的宇宙發生了數次變遷,毒眸(ID:youhaoxifilm)為此盤點了38年裡的74部劇集,發現了這其中一些不得不說的規律。
乾隆皇帝被「翻牌」最多
無論這三十年來74部電視劇的創作風格如何變化,或者是觀眾發生了什麼樣的變遷,毒眸盤點上述人物關係涉及到的74部清宮戲數據發現,觀眾與編劇們最喜歡的故事似乎從未改變:
「平三藩除鰲拜」、「九子奪嫡」成為被演繹次數最多的橋段,分別有10部和8部作品演繹了這兩個情節。
「平三藩除鰲拜」作為康熙皇帝時期的歷史,成為康熙劇集裡被廣為傳頌的歷史故事;「九子奪嫡」則作為銜接康熙和雍正兩個帝王的重要故事背景,成為了以二者為故事背景的清宮劇無法繞開的情節。
那麼,爺孫三個中,誰的銀幕故事最多呢?
毒眸統計發現:在74部劇集中,康熙25部、雍正22部、乾隆27部。
其中,以雍正皇帝和刺客呂四娘二人的野史進行改編的劇集,聚焦雍正晚年、以雍正和弘曆、弘晝父子三人關係為原型的清宮劇不在少數。而乾隆皇帝的改編劇數量則是這三位帝王中最多的。在這27部清宮劇中,乾隆的婚姻愛情故事成為改編的主要方向。例如,《還珠格格》《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從不同角度演繹的乾隆和富察皇后、嫻妃、令妃、容妃的故事。
為什麼以上幾個故事經常被拿來演繹?毒眸視頻欄目「眸爺解毒」今天也探討了這一話題。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的史料比其他朝代更加豐富,使清宮劇的創作難度大大減小。其次,觀眾對清朝帝王后妃的住所、服飾等生活狀態更加熟悉,觀劇門檻相對低......
儘管已經看了三十多年的清宮戲,但從今年兩部清宮戲的表現來看,觀眾對康乾盛世的諸多故事依舊興致濃厚,清宮戲可演繹的角度也正在被充分挖掘。
如今,《如懿傳》收官、《延禧攻略》從愛奇藝收官後登陸浙江衛視,兩部劇中涉及的藝人也快速名聲大噪。不過,不要期盼著很快能在屏幕上看到下一個「乾隆愛情故事」。由於「限古令」的存在,《如懿傳》可能是短期內最後一部清宮劇了。
清宮宇宙變遷:男主戲漸弱,女主戲唱主角
雖然觀眾、編劇喜歡的歷史情節與人物比較集中,但清宮戲的討論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幾十年來,清宮宇宙最明顯的變化之一,是由男主戲向女主戲的轉變,故事發生的背景也從前朝到了後宮。
二十世紀90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期,發生於前朝的清宮男主戲階段中,雖然也有《還珠格格》為代表的「女主戲」,但男性角色是這一階段清宮戲裡當之無愧的「主角」,權謀政治、刻畫君臣的人物形象成為清宮劇的一大標籤。
當時的男主清宮戲中,有兩大流派。
一派是歷史正劇,這類作品因「借古諷今」而頗受歡迎,並產生了以《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為代表的作品。
從網上公開的收視數據來看,1999年於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的《雍正王朝》收視率達14.39%,創下當年央視的收視高峰;2001央視收視第二的《康熙王朝》收視率達到8.47%;2002年央視一套播出的《天下糧倉》收視率達到10.6%,成為當年收視第一。
當時創作的另一流派則是以90年代的《戲說乾隆》為代表的「戲說派」,該劇中,乾隆用「四爺」的假身份微服私訪、剷除惡霸的故事戳中了內地觀眾的爽點。《戲說乾隆》的成功帶動了以「戲說」為形式,改編自野史、民間傳說的電視劇創作風向,《鐵齒銅牙紀曉嵐》《宰相劉羅鍋》等劇集接連霸屏電視屏幕。
2004年,港劇《金枝欲孽》出現,開啟了清宮劇從男主戲向女主戲的轉變,故事發生的背景也從前朝到了後宮。公開數據顯示,該劇在香港收視平均32點,最高41點,成為當年TVB收視第二的電視劇。2006年,該劇在湖南衛視以2.25%的收視率成為當年收視冠軍。此後,《金枝欲孽》也被譽為宮鬥劇的開山鼻祖。
女主戲出現後,清宮戲的演變又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市場呈現出前朝後宮劇並存的狀態,出現了《大清後宮》《李衛當官3》《鐵齒銅牙紀曉嵐4》《鹿鼎記》(黃曉明版)等作品,但並沒有新的全民爆款。
第二個階段是屬於「清宮偶像劇」的時代。
2011年,《宮鎖心玉》開啟了清宮戲女主戲的新流派。這一階段,一系列臺灣偶像劇在內地爆紅,它們為內地的電視劇培養了一批女性觀眾、年輕化受眾。觀眾的變化影響了這一階段的清宮戲創作,產生了一批「清宮偶像劇」。無論是於正的《宮》系列,還是當時爆火的《步步驚心》,雖然講述的依然是九子奪嫡的故事,但卻將女主角和眾皇子間的感情糾葛作為重點。
其中《宮鎖心玉》平均收視率達到2.5%。一經播出便刷新五年來省級衛視電視劇播出最高收視率,推及全國觀眾近3億人。同為清朝穿越題材的《步步驚心》的平均收視率達到1.52%。儘管首播成績平平,但該劇在時隔6年重播的收視數據依舊能打,曾以0.466%的收視率成為省級衛視同時段第一。
而與《宮鎖心玉》同期的《甄嬛傳》,則開啟了第三個階段——後宮大女主戲。該劇在安徽衛視和東方衛視播出均破1,累計網播量達到105億。相比於此前的清宮「瑪麗蘇」,它改變了女性在清宮劇裡的角色,以往的作品中,女性往往是政治權利的犧牲品、政治婚姻祭奠品,而在這類作品中,她們搖身一變、成為了弄權高手、宮廷「新」女性,在看多了臉譜化的清宮女性形象後,重新反映了女性的性別觀念。
無論是《甄嬛傳》,還是今年爆火的《延禧攻略》《如懿傳》,這背後體現的文化包含了女性對現有性別權利關係的願望和訴求,但這一力量尚未成為能夠介入現實、改變歷史格局的有力政治力量。
這時,雖然也有男主清宮戲出現,但表現均不如女主戲:《錢塘傳奇》(2015年1.7億 )《糊塗縣令鄭板橋》(2016年1.3億)《乾隆秘史》(2016年1.65億)。
觀眾畫像變遷:女性觀眾成清宮戲主力
隨著清宮劇劇情和風格走向的變化,清宮宇宙背後的主力觀眾人群也發生了變遷:從男性觀眾居多,演變成女性觀眾佔據主流。
縱觀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人為背景的清宮劇中,最開始受到女性觀眾喜愛的要數《還珠格格》,而後《步步驚心》《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等多部清宮女主劇的出現,則徹底讓「清宮言情宇宙」裡雍正、乾隆和他們的妃子成功走入觀眾視野,也令清宮劇成為當下女性觀眾的最愛。
其中,三部以女頻網文為藍本改編的清宮劇吸引不少女性觀眾的目光。據百度指數顯示,《甄嬛傳》《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等宮鬥劇的女性觀眾搜索佔比都超過了60%。
而為了迎合女性觀眾的觀劇喜好,從劇情設置和人物塑造上,大女主戲儘可能和當下女性觀眾形成共鳴:無論是《甄嬛傳》中笑到最後的甄嬛、《延禧攻略》在職場打怪升級的魏瓔珞,還是《如懿傳》裡中國式婚姻悲劇的如懿,能給女性觀眾強烈的帶入感。
據《2018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到2017年,中國內地電視劇女性觀眾的比例由51.4%上升至53.8%。
此外,臺網關係的變化也改變了電視劇市場的用戶畫像。2015年,隨著電視臺「一劇兩星」、「一晚兩集」的新政出臺後,不少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受到限制,觀眾向網絡轉移。
與此同時,視頻網站興起,吸引不少電視觀眾,而相比於電視渠道,網際網路渠道的女性用戶佔比往往更高——2017年易觀數據顯示,優酷、愛奇藝和騰訊三家視頻網站的女性用戶超過50%,最高達到70.48%。
這種市場整體用戶畫像的改變,也體現在了清宮戲的觀眾佔比中,如《延禧攻略》《如懿傳》的女性用戶搜索佔比分別達到61%、74%。不過,這並不代表男性用戶已不再喜歡看電視劇。相反,《大軍師司馬懿》《人民的名義》等爆款證明了他們的觀劇實力,一旦有符合男性觀劇習慣的清宮劇,這一用戶畫像或許還會改變。
影視編劇才東亮曾公開表示,「三大清宮正劇和後來的宮鬥、穿越、大女主等等的區別只在於前者是靠譜有功力的編劇,而後者魚龍混雜。」
在編劇求新求變的創作目標和觀眾日趨多元的觀劇口味變化中,在日益趨嚴的「限古令」之下,觀眾看清宮戲的口味也日益刁鑽,面對龐大的清宮故事體系,看清觀眾的喜好或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步。而時代背景下壓抑的人性也給清宮劇極大的創作空間,無論是經典正劇還是宮鬥、職場打怪劇,清宮劇依舊有很多可以結合的新元素。下一個清宮劇是否還會成為爆款、如何讓老橋段講出新故事依舊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