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接著專題「北京賞花好去處」;上回說到北京賞櫻花的好去處是玉淵潭公園。今天咱們說一說北京賞海棠花的好去處——元大都遺址公園的海棠花溪。目前正是賞海棠花的好時節。以前就住在附近,現在想看也比較困難了,更別說夜遊海棠花溪了。
一、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話說,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建立了我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國家。「一代天驕」的一生都在徵戰,因此並沒有固定的首都。1235年,大汗的繼任者窩闊臺建都哈爾和林。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中都。1267年在原中都城北重建新都,以北海為中心興建宮城、皇城、壇廟等。1271年,改國號為「元」。1272年命名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1284年全部建成,周長28.6千米。
現在的北土城,高達十餘米的城牆遺蹟是在1368年明攻克元大都後,將北城牆向南收縮五裡後形成。
元大都遺址公園範圍廣:西城牆在海澱區學院南路,南邊從明光橋起,過薊門橋,途徑黃亭子到西土城;北城牆西邊從西土城起,轉過彎來往東依次是牡丹園、健德門橋、北土城、安貞門、惠新西街南口,直到芍藥居橋。東邊已經沒有城牆了就護城河。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創下4個北京之最和1項全國第一:最大的城市帶狀公園、最大的室外組雕、最大的人工溼地、最先完成北京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試點公園,北京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個進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和掛「應急避難場所」標誌牌的城市。為北京市創造了一個「以人為本、以綠為體、以水為線、以史為魂、平災結合」的經典園林
以前在北京化工大學讀書的時候,晚上吃撐了就會去元大都遺址公園遛彎。剛開始就是走走北土城東路這半拉。後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地朝西探索,逐漸的就把元大都遺址公園給廣完了。夏天的晚上,夜很長,月很亮。約小夥伴們到城牆上去乘涼,去唱歌去瘋,很愜意。
二、 海棠花溪
進入今天的主題,海棠花溪,多美的名字。元大都遺址公園依託有利地形,高聳依舊的城牆下面就是護城河,至今依然水流潺潺,就像北京城的玉腰帶。在護城河兩岸開闢出來的綠化帶,經過設計師的大手筆,在這個全長9公裡,呈狹長帶狀,橫跨朝陽、海澱的公園中,設計出「薊門煙樹」、「大都建典」、「古垣新韻」、「大都盛典」和「龍澤魚躍」五大景點。從西到東展示了元大都至今北京城市700多年的發展脈絡。
其中的朝陽區段,以北京中軸路為重點,設計六個二級景區:雙都巡幸、四海賓朋、海棠花溪、安定生輝、水街華燈、角樓古韻。
今天要說的海棠花溪就在這裡:
乘坐地鐵可以在北土城站下,記得是D口出來就是。
網上有云:花開如雲、花落如雪。這是對「海棠花溪」最貼切的描述。景區內種植了西府海棠、貼梗海棠、金星海棠、垂絲海棠等28個品種的海棠樹,約5000餘株,是北京城內品種最多、數量最大的海棠林。我第一次去的時候都被驚呆了,這些海棠怎麼可以開得如此賣力。啥也別說了,上圖。
晚上的海棠花溪






白天的海棠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