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於我國而言,絕對算得上曲折的一年。然而在沉默了近一整年後,也算是終於迎來了爆發。年關將至,我國接連發生的四件大事,每一件事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關聯,但實際上是在為未來布局。為此,有西方媒體稱, 疫情後時代的中國,即將迎來加速崛起。
第一件大事,當屬我國三代核電站「華龍一號」福清核電5號機組在首次併網就獲得成功,這代表著我國三代核電站已經領先世界,同時在未來會有更多三代核電站陸續開工,取代火電站。或許會有國人不以為然,認為區區三代核電站又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殊不知,伴隨著5G時代到來的會是核電時代,因為5G基站的耗電量是4G基站的3-4倍。而且想要全面覆蓋5G網絡,建設的基站數量會遠遠超過4G基站。而在5G網絡初期和中期,還會保留大量4G和部分3G基站,所以其總耗電更是恐怖。
據有關專家估計,到了2025年,5G耗電量將佔全球總用電量的20%,而這個數據還僅僅是5G剛剛開始覆蓋的初期而已,後期隨著全球越來越多的5G基站建成,耗電量有可能突破全球總用電量的25%。可見,5G覆蓋對現有電力布局造成的壓力有多大,而三代核電站的興建,將緩解5G建設帶來的電力壓力。
第二件大事,在11月6日時,全球首顆6G測試衛星發射成功,而這顆衛星出自我國電子科技大學與國星宇航等企業、機構聯合研發,這標誌著我國在6G時代又先人一步。提到6G,或許還是會有不少國人不以為然,表示5G尚且沒有覆蓋,何必急著研發6G,網速再快用不過來似乎也是浪費。殊不知,6G與5G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6G是太赫茲通信,而5G屬於米波頻率。簡單地說,太赫茲通信可以用於太空通訊,而5G米波頻率由於會受到光的影響,難以用於太空領域的通訊。換句話說,未來太空探索要依靠6G而非5G。
第三件大事,則是嫦娥5號「不遠萬裡」,費盡千辛萬苦從月球帶來了2公斤「月球土」。該消息雖然振奮民心,但很多國民都很不解,為何大費周章要從月球挖土?原因有很多,像是研究土壤中所含太陽風粒子,從而了解太陽風周期變化。再比如通過土壤,研究月球年齡周期,從而判斷內部火山活動等。
但更主要的原因就兩個,一個是尋找「未來能源」,而在月球土壤中含有一種名為氦-3的物質。若能成功提取,只需要10噸重量的氦-3便可產生足夠我國使用一年的能源。倘若將這種能源用於月球基地,那麼能源問題將得到解決。而第二個原因則是,月球土壤中除了含有水分子外,同時也包含另外兩種「特殊物質」,它們就是氫和鈦鐵礦物質。如果能讓這兩種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便可以製造出水,從而也能分離出氧氣。有了水,有了氧氣,意味著人類可以在月球「紮根」,並以月球為跳板向更遠的火星探索邁進。可見,嫦娥5號帶來的月球土有多重要,難怪連NASA都心動不已。
第四件大事則是我國農業數位化建設進度在加快。根據農業農村宣傳部對外消息稱,中國農業正在聯手華為等國內一流科技公司,將5G、大數據、人工智慧與農業生產、儲存、銷售相融合。其實此前北京就嘗試著將冷鏈與區塊鏈相理念相融合,實現冷凍產品的信息實時跟蹤。這些代表著我國數位化程度正在加深,而隨著這種加深必將推動我國數位化領域的發展。
這四件大事,其實隱隱約約勾勒出一條主線。那就是在5G領域,我國要完成好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把電網構建得更加強大,三代核電技術突破將如虎添翼。有了電力的充足保障,5G才能全面鋪開,全力發展。第二件事則是深化數位化進程。但5G之後的6G競爭已經開始,因為6G關乎太空探索。所以6G測試衛星發射升空、嫦娥5號帶來月球土,研究未來如何在月球造基地,可以說,5G、6G分分對應當前的大勢和未來大勢。可見,當西方國家還在忙於疫情,在忙著打壓我國時,我國卻在忙於布局未來。或許短時間內難以看到成效,但放眼未來,時間卻在中國這一邊。也難怪有西方學者感嘆道,「未來在東方,也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