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欽州市志》已由廣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全書共522萬字。這是我市地方志工作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支持下取得的一項重大成果,標誌著我市市本級完成了國家和自治區確定的在2020年前完成第二輪修志的光榮任務。
我市素有修志傳統,歷史上曾多次修志,最早始於唐代。現存有明嘉靖《欽州志》,清康熙、雍正、道光《欽州志》,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靈山縣誌》以及民國《欽縣縣誌》《靈山縣誌》。新中國成立後各級黨委政府重視地方志工作。1958年,合浦專區各縣執行上級指示,組織班子編修地方志書,欽縣寫出初稿,冠名《前進中的欽縣》(今存有油印本)。1981年,欽州地區啟動第一輪修志。2000年,第一輪修志工作結束,欽州市共編纂出版《浦北縣誌》《靈山縣誌》和縣級《欽州市志》。2001年1月,根據自治區統一部署,欽州市啟動第二輪修志,最終確定新編6部志書,即《欽州市志》《欽州市欽南區志》《欽州市欽北區志》《欽州港經濟開發區志》《靈山縣誌》《浦北縣誌》。其中,《靈山縣誌》《浦北縣誌》為續修,其餘為創修。欽州市編修志書進入了市、縣區全覆蓋的新階段。
眾手成志著新篇
《欽州市志》為創修志,上限追溯至欽州市歷史的發端,下限至2005年,記述的地域範圍為2005年欽州市行政區域。全書設39篇,內容涵蓋本行政區域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等方方面面,堪稱「一地的百科全書」。
2001年,《欽州市志》編修工作啟動後,幾乎所有市直副處級以上機關企事業單位都被列為《欽州市志》的承修單位,負責撰寫本單位所在行業的分志。因修志的專業性較強,工作推進緩慢。到2006年底,各分志完成初稿的不多,真正交稿的更少。
2007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地方志工作會議,部署第二輪修志工作。會後,市地方志辦加強對143家承修單位的督促指導,並陸續舉辦修志培訓班,各承修單位明確了分管領導和撰稿人員,專人修志。
2013年底,市地方志辦確定《欽州市志》的總纂和副總纂,創新工作方法,強化質量目標責任制。2014年8月完成《欽州市志(評議稿)》,11月召開《欽州市志》三級評稿會。三級評稿會後,將專家評議意見及眉批內容逐一梳理,編印《如何提高志書編纂質量》一書和《〈欽州市志〉無紙化編輯及MicrosoftWord使用技巧培訓教材》,對全市修志人員進行培訓。並將三級評稿後的修改完善工作分解成五個階段,形成遞進式的五套志稿,即送審樣稿、送審稿、學術研討稿、齊清定稿、出版社一校後修改稿。每個階段的志稿除了總纂把關,都聘請專家審校。各個階段都有明確的時間計劃和質量要求,並將《〈欽州市志〉整改進度表》上牆公示。
2016年9月,《欽州市志》以高分通過自治區的審查驗收。經審後修改,2018年7月,《欽州市志》正式進入出版程序。《欽州市志》的順利出版,是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專家、修志工作者和熱心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
精益求精出佳作
《欽州市志》所記的地域範圍是1994年10月欽州撤地設市後的欽州市境。由於今欽州市境所隸行政區域經多次變化,如何把記述範圍準確表述出來,從自治區審稿專家到承修單位撰稿人都有不同意見。為使表述精準,市地方志辦的編輯們經過反覆研究和討論,最後確定統一使用「今欽州市境」或「今市境」來泛稱本志記述的地域範圍。
今欽州市境的行政區劃歷史上屢屢變更,所轄縣的變化則更加紛繁複雜。市地方志辦的編輯們需對志稿中所記每一事項條分縷析,務必使時間、地點、所在行政區劃精準對應。
《欽州市志》的內容主要源於已出版的一輪志書、相關舊志、檔案材料、考古資料,但這些資料並不齊全,有些也不準確甚至錯誤。為了查漏補缺、勘誤校正,市地方志辦除了在當地廣泛搜集資料外,還組織人員專程到北京方志館、首都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去搜集資料,其中包括對古代合浦郡治的考辨。2017年3月24日-28日,市地方志辦邀請8位廣西知名方志專家,就如何打造精品佳志,召開《欽州市志》學術研討會,古代合浦郡治的記述問題亦在研討範圍。
《欽州市志》堅持求真存實的原則,秉筆直書,力求還原歷史真相,並儘可能反映客觀規律,以啟警後人。內容上,注重記新、記特、記亮點,以彰顯人傑地靈。篇目上,將口岸、欽州港、鹽業、漁業、水果業提級升格為篇,將坭興陶、造船升格為節,以突出我市臨海、水果豐富、坭興陶出名的地方特色,突出時代特色。
2017年5月11日-13日,全國第二輪志書(政治部類)編纂業務研討會在成都市舉行,共選出3個地方的政治部類志稿參評,《欽州市志》參評,獲得專業人士高度好評。
進入出版程序後,市地方志辦經過努力爭取,廣西人民出版社首次外聘方志和出版行業的8位資深專家,對《欽州市志》進行6次審校,出版社的編輯們最後又對志稿進行了嚴格的覆審。
志載盛世啟未來
《欽州市志》以翔實的資料全面真實地再現欽州經濟社會巨變的歷史軌跡,是欽州的文明史、發展史和創造史。當您讀完本志,定會發現:歷史上的欽州並非偏遠落後的蠻荒之地,而是有著燦爛輝煌歷史的英雄故裡。
秦統一嶺南後,今市境依江傍海相繼設立過近40個州、郡、縣署。漢至南北朝,今市境是北部灣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要地及交通樞紐。
欽州自古以來英雄輩出。明代,石梯鄉(今浦北官垌鎮)狼兵總目黃李繼率兵赴廣東電白抗倭,全殲來犯倭寇。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靈山天地會首領蘇三被清軍殺害,其妻蘇三娘率天地會2000餘人投太平軍,在天京與洪宣嬌同領女軍,任女營副總管。十九世紀末期,面對外敵進逼祖國邊疆的危機,馮子材、劉永福分別率軍英勇抗擊,屢敗法軍。劉永福還率黑旗軍東渡臺灣島,抗擊日寇的侵略,踐行了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和崇高的愛國精神。清末,欽州大寺人黃明堂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組織和領導鎮南關起義,與關仁甫、王和順組織領導雲南河口起義,民國12年(1923年)任中央直轄第四軍軍長,先後參與反清、倒袁(世凱)、剿龍(濟光)、討陸(榮廷)、伐陳(炯明)等鬥爭。抗日戰爭時期,今浦北縣石埇鎮人香翰屏被任命為第三戰區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後調任第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率部在淞滬、蘇、浙等地同日軍作戰。日軍入侵欽州後,中共地下黨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中,廣泛發動民眾成立抗日壯丁團、自衛隊、遊擊隊,配合駐軍英勇抗擊日寇。中共領導的欽縣人民抗日解放軍發動小董起義,13位志士被捕遇害。解放後,今市境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參加剿匪戰鬥以及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對越自衛還擊等參戰支前工作,為建設祖國邊疆、保衛祖國邊疆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90年代,欽州上下團結一心,不等不靠,捐款集資建設欽州港。1994年1月,欽州港2個萬噸級起步泊位建成投入使用。1997年6月,欽州港國家一類口岸正式對外開放。此後,欽州保稅港區、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等國家級發展平臺相繼落戶欽州。中石化、中石油、中電投、中船集團、中糧油脂、國投公司、華誼集團、印尼APP公司、新加坡來寶集團等企業巨頭相繼進駐。欽州港已建成30萬噸級碼頭及航道、8個10萬噸級貨櫃碼頭、30多個萬噸級以上泊位,港口吞吐能力達1.14億噸;已開通26條國內國際班輪航線。
知古鑑今,以啟未來。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欽州港片區的設立,又使欽州面臨更大的發展機遇,欽州人民正在發揚敢想敢幹,勇於創造嶄新業績的優良作風和光榮傳統,為建設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門戶港、發展向海經濟產業集聚區、打造中國-東協合作示範區而努力奮鬥。我們堅信,欽州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胡運動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