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在社區|「媽媽,請安心工作!」一封兒子寫給奮戰一線醫生母親的...

2021-01-09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姚佳琳 記者 江躍中)「媽媽,最近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人很多,您作為一名醫生要小心啊!您要注意休息,下班後早點回家,早點睡!」深夜,普陀區真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科預防接種部門負責人劉燁剛剛下班,讀著這封字體稚嫩、情真意切的信件,內心百感交集。

這封信出自她年僅10歲的兒子之手,簡單的言語中,透露著孩子對母親的關心與思念,更讓人感受到孩子對醫生母親的支持和敬佩。

圖說:兒子寫給媽媽的信。珍儒 攝(下同)

作為中心預防接種部門負責人,劉燁整個春節都撲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第一線,社區人員排查、上門落實防控舉措、匯總疫情相關信息……面對緊急而繁重的任務,她勇挑重擔,沒有怨言,從早上7時堅持到深夜11時、12時,第二天凌晨1時、2時甚至更晚,已經成為了常態。常常是說好第二天休息,但第二天她又如期出現在疫情防控的戰場上。

忙碌的節奏讓劉燁顧不上照顧家人,有時回到家中,兒子早已經睡去。由於已經好幾天沒有好好陪伴孩子,起初,劉燁的兒子並不了解媽媽忙碌背後的原因,還頗有些不開心。但當得知媽媽是為了抗擊疫情、保護更多人的健康時,劉燁的兒子不僅理解了媽媽的辛苦付出,更決定寫下這封信給媽媽「加油」。

「媽媽,我在爺爺家裡表現很乖,字每天都練,口算也每天都練……」看著孩子在信中「匯報」在家乖巧的狀況,劉燁的眼眶裡泛著淚光。孩子稚嫩的話語裡充滿了對媽媽工作的關心和支持,還懂事地細數自己的事跡,仿佛在說,媽媽請安心工作,我乖乖在家聽話。

在防治疫情的一線,劉燁是一名「戰士」,但同時她也是一位母親,她坦言,「現在情況特殊,防治疫情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最重要的事,但我的內心也牽掛著孩子和家人,看到孩子的這封信,我內心也覺得很暖心。」

像劉燁這樣堅守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還有很多,她的同事殷劍就是同一戰線的「戰友」。提起真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科預防保健組組長殷劍,同事們會聯想到他「胖胖」的體型,沒想到,這個春節期間,在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殷劍一下子就瘦了8斤。

圖說:劉燁(左二)、殷劍(右一)和其他醫務人員正忙於疫情防控相關排查工作。

「這個春節就當是減肥啦。」樂觀的殷劍對此並不在意,作為在傳染病防控一線有著23年經驗的「老兵」,他深感自己在疫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職責,絲毫不敢懈怠,從除夕夜起,連續奮戰、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埋頭於走訪與防控工作中。

有時,半夜一個電話,殷劍就立刻趕回單位開展社區人員排查、上門防控等工作,「這幾天,這樣的情況是常有的事情。」熬紅的雙眼顯出了殷劍的疲憊,但他堅定的眼神依然透露出自己作為傳染病防治「鬥士」那種不計得失、堅守崗位的堅強信念。

事實上,殷劍忍著腰、腎的舊疾,已經連續熬了好幾夜,晚上10時多下班對他來說都已是「早下班」了。作為家中的「掌勺人」,這個春節,殷劍連軸加班,家人少了「口福」也跟著一起瘦了。當被問到辛不辛苦的時候,殷劍依舊樂觀地笑道:「這個時候就不說辛苦不辛苦了,疫情就是命令,就當減肥了。」

疫情當前,在殷劍、劉燁的帶領下,真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科的同志們全員無休、全部上崗,成為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一支堅實力量。

劉燁、殷劍是上海無數奮戰一線醫護人員的縮影,醫者仁心,他們用行動守護百姓的健康,與此同時,他們的家人也用默默的支持為醫者構築堅強後盾,讓他們放心「前行」,這一份份「小愛」共同匯聚起了守護一方平安的溫暖「大愛」。

相關焦點

  • 小學生寫信給抗疫一線的媽媽:媽媽,我想你了!
    2021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石家莊市金地小學二年級七班的閆梓航同學媽媽,作為一線醫護人員,投身到社區核酸樣本採集工作和裕華區高速路口測溫勸返的工作中。在這些特殊的日子裡,寫信成為了母子倆溝通的特殊方式。
  • 心中的英雄媽媽!鄭州12歲男孩寫給抗疫媽媽的一封信
    鄭州12歲男孩寫給抗疫媽媽的一封信 2020-03-01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封抗疫一線醫生妻子寫給外科醫生丈夫的5·20情書直...
    今天是2020年5月20日,諧音「愛你愛你我愛你」,在這「三倍愛你」的特殊日子,舟山醫院抗疫一線醫生妻子寫了一封情書給她同在舟醫工作的外科醫生丈夫。而在信中,她稱他為「剛剛好」先生,究竟是怎樣的「剛剛好」先生呢?醫生夫妻的日常又是怎樣的?
  • 鄂州一線抗疫醫生廖梁勇過勞離世,妻子仍在醫護一線
    2020年3月29日上午,連續工作一個多月在抗疫一線的鄂州二醫院骨科主治醫生廖梁勇,又堅持做了一臺因疫情摔傷導致的陳舊性骨折病人的手術。「在這樣的災難面前,我們不上一線誰上一線?」然而,在張菲上崗後的第三天,丈夫廖梁勇也加入了鄂州市二醫院的抗疫前線隊伍。孩子們則留給公公婆婆照顧。當時,廖梁勇對張菲表達了歉意:「孩子們只能交給爸媽來帶,咱們的工作就是如此,我們都要保重。」接下來長達近兩個月的時間裡,張菲和廖梁勇都在抗疫一線工作,沒有見面。
  • 見字如面 展信如晤|一封寫給抗疫一線民警的家書(一)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爭中,那些凜凜風中的逆行者,是鋼鐵之軀,也是肉體凡胎,是奮戰在一線的「戰士」,也同樣是父母、是子女,有擔當和勇氣,更有牽掛和不舍。你的單位和領導也對你的工作給予了肯定,相信有他們的支持,你也會更安心地工作。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你能舍小家,顧大家,堅持工作,父母真的很為你自豪,但又於心不忍,左右為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工作之餘,我們更想聽見你的聲音和消息,哪怕是閒聊也覺得足夠。疫情面前沒有小家,在與群眾接觸的戶籍工作當中希望你能認真負責,為群眾做好服務,為自身做好防護。
  • 退休父親寫給抗疫一線孩子的詩:「當出徵的戰車馬達轟鳴 我看到了...
    近日,重慶一位只有高中文化的父親,為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醫生兒子寫了一首飽含深情的詩歌,字裡行間中讓人感受到深沉的父愛。出發前,一家人在結合地點合影。他的兒子,新橋醫院的醫生王衛黎此時正在隨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在武漢同濟泰康醫院為接診新冠肺炎患者做著緊張的準備工作。2月14日,就在王衛黎抵達武漢的第二天,父親通過微信給他發來的一首詩讓他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王衛黎的父親王春生,一位只有高中文化的退休工人,跟我們許許多多人的父親一樣,性格含蓄內斂,在家裡與兒子鮮有細膩的情感交流,而又是什麼讓這位父親有了這麼細膩情感表達的舉動?
  • 「我羨慕、嚮往著母親的那身白衣」!學醫兒子寫給醫生媽媽的一封信
    李同霞的兒子子承母業,是公共衛生專業的博士生,1月17日深夜,他從北京回到家鄉,滿腦子憧憬著與家人團聚過年的幸福時光,誰知「從我回家後的第二天起沒有休息過一天。每一天,她都早早地離開家門,奔赴單位,有時連吃午飯的時間都沒有,甚至幾天不回家,就是回家後也手機不離手,生怕沒有及時接聽到電話。」這是他在寫給「我的醫生母親」信中的一段話。
  • 成都這位馳援武漢的醫生凱旋歸來,卻來不及送母親最後一程
    此次新冠疫情發生後,錢樹森第一時間遞交請戰書,時刻準備加入抗疫一線。2月3日晚,錢樹森接到緊急通知,來不及和家人、朋友告別,帶上早已準備好的救援裝備,揮別同事,直接從醫院出發,趕往抗疫一線。車上,錢樹森泣不成聲。上午,他剛為患惡性腫瘤的母親辦理入院手續,來不及和母親說一聲再見,就離開了。
  • 被「成都醫生援武漢歸來後痛別母親」感動 兩澳門學生寫詞致敬英雄
    2月3日晚,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國家緊急救援隊隊員錢樹森接到緊急通知,來不及和家人告別,直接從醫院出發,趕往武漢抗疫一線,等他凱旋歸來,母親已經病逝,這一去竟是永別!沒能送母親最後一程的他,含淚寫了一封給天堂媽媽的信,「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 一封「戰疫書簡」背後的母子戰疫記憶
    (展覽講解)「一封封戰役家書用最樸實的方式,訴說著白衣戰士內心深處的真情與大愛……」朱秀華站在「戰疫書簡」板塊前,仔細的閱讀著每一封家書。看到自己寫的家書時,回憶瞬間湧上心頭。疫情期間,兒子歐陽柳作為協和醫院醫生主動請戰,投身「戰疫」工作。
  • 謹以此身報家國——一位漢中公安醫.警家庭孩子寫給戰「疫」一線...
    在漢中公安的隊伍裡,有許多醫、警「雙料」家庭,他們是人民警察、是醫生護士,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為了廣大民眾的身體健康,「撇」下年邁的父母、幼小的兒女,攜手奮戰在抗擊疫魔的第一線,用自己執著和信念、責任與擔當,阻擊著疫魔。
  • 「我真想我是一個魔法師」孩子們寫信送給在一線抗疫的父母
    面對疫情無數人奮戰在一線為我們築起安全的防護這背後是許多家庭短暫的別離「爸爸媽媽,我想你們,希望你們能早點戰勝病毒椒江的幾位小朋友在家裡,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寫了一封感人的信。孩子們突然間懂事了,知道了要好好保護自己,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像超人一樣守護自己,守護大家。《辛苦的媽媽》從病毒出現後,我幾乎都見不到媽媽了,因為我媽媽雖然不是醫護人員,但是一個後勤員——調查人員。
  • ...一線抒寫「為了誰」的壯麗答卷丨遵義市廣大黨員、幹部一線抗...
    「媽媽,請擦乾淚水送我出發;  祖國母親在把我召喚。」  …………疫情來勢洶洶,勇士激戰正酣!這是陳韜的兒子寫給他的信。  從警16年,陳韜很少陪伴他的孩子和家人,原本打算春節陪家人到外地度假旅遊。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他原本的計劃。大年初一凌晨五點,接到單位停止休假返回崗位的指令,陳韜懷著對父母、妻子和兒子的愧疚,簡單囑咐了一番便返回單位。
  • 戰勝疫情的中堅力量——記英勇奮戰在湖北抗疫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廣大醫務人員不顧個人安危,英勇奮戰,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體現了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這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武漢當地數萬名醫務人員堅守崗位,與全國各地支援的醫療隊一起,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  一襲白衣,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能讓一個人不懼生死?  「如果醫務人員都退縮了,誰來保護病人呢?
  • 助建方艙、義捐善款、下沉社區、大學老師奮戰抗疫一線
    楚天都市報4月6日訊(記者揭明玥 通訊員潘中鋒)學校方艙醫院籌建時,他奮戰在學生宿舍,挑最累的活做;通過故鄉商會,他是武漢首批自願捐款抗疫的黨員之一;下沉社區,為宅在家裡的居民提供各類服務;線上授課時,他積極推廣「退役軍人創業就業服務項目」線上模式,讓學生在疫情期間有話說、有事做…
  • 抗疫日記 | 我是醫學院學生,父母也在抗疫一線
    抗疫日記 | 我是醫學院學生,父母也在抗疫一線 2020-04-12 13: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從維和戰場到抗疫一線,四朵金花在逆行中綻放
    這一次,她們再次懷揣火熱的家國情懷,身著白衣奮戰在湖北抗擊疫情一線,她們就是火神山醫院的楊靚、李景輝、張源源和泰康同濟醫院的李桂蘭。耿華攝(資料圖)在軍旅生涯中,她們分別有過執行抗擊非典、抗擊伊波拉病毒、援非、抗冰雪災害、駐港及支援亞運等重大衛勤任務的經歷,工作經驗豐富。她們巾幗不讓鬚眉,猶如一朵朵鏗鏘玫瑰綻放,為軍旗添彩。如今,四朵姐妹花再聚首,在抗疫一線,書寫屬於她們的勇敢和美麗,過一個別樣的「三八節」,把白衣戰士的果敢與溫暖,留在江城病患們的心底。
  • 11歲土家族女孩捐壓歲錢抗疫,還給習爺爺寫了封感人的信
    11歲女孩郭科彤「叔叔阿姨,這是我的壓歲錢,我想把它捐給國家,給抗疫一線的叔叔阿姨們買口罩和防護服,請一定要收下。」2月29日下午,一位小女孩在爺爺奶奶的陪伴下,將捐款交到了四季園社區黨委的工作人員手中。這位女孩名叫郭科彤,今年11歲,是育英學校五年級一班的學生。
  • 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第五期
    是去社區滅病毒嗎?你會開著警車嗎?請你離開之前一定要叫醒我,不然我會很傷心。老媽,您啥時候才能不工作,回來陪陪我?我開始一直在抱怨您,不帶我出去玩,不陪我們過新年。爸爸告訴我,武漢很多叔叔、阿姨、小朋友都曾受到病毒的侵襲。很多醫生和護士,都曾告別親人,冒著生命危險,陸陸續續地從祖國的大江南北趕赴武漢搶救病人。您是一名社區工作者,疫情防控戰打響以來,一直早出晚歸忙碌在社區疫情防控一線,保衛大家的健康和安全。
  • 「我把外公和媽媽都借給你了!」寫下這句話的女孩,從張定宇手中接...
    在今年2月初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一封16歲中學生寫給患者的公開信表達了對患者的鼓勵、對家人的牽掛以及戰勝疫情的信心。寫信的人就是來自武漢的陳琪方。陳琪方出生在醫學世家,疫情發生後,母親、外公奮戰在抗疫一線,父親參與社區值守,一家人聚少離多。抗疫期間,她寫下《哥們,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