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大撤退指揮官是坑中國遠徵軍的逃跑將軍?你們黑錯人了

2020-12-07 虹攝庫爾斯克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伴隨著電影《敦刻爾克》的上映,爭論就沒有停止過,到最後甚至被有心之人拉出了多年後遠在千裡之外的中國入緬作戰遠徵軍,以證明西方拍攝《敦刻爾克》沒有顧忌中國的感受。

為什麼拍攝歐洲作戰的《敦刻爾克》電影要顧忌中國的感受呢?據某些人考證,指揮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是英國一個叫亞歷山大的將軍,而這位將軍後來又到緬甸指揮英軍撤退,在沒有通知中國遠徵軍的情況下自己跑回了印度,讓中國遠徵軍被日本人包圍。

圖片:啟動開黑模式的網友將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認為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指揮官,開黑無節操。

其實,這個叫亞歷山大的將軍就是英國的哈羅德·亞歷山大,這位將軍後來成為了英國陸軍元帥、國防大臣、加拿大總督。確實,1942年的駐緬英軍撤退是亞歷山大一手指揮的,但是所謂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真的也是這個被網友稱為「逃跑將軍」的亞歷山大指揮的嗎?

其實不然。

最簡單的邏輯,亞歷山大在二戰爆發的時候只是一個步兵師的師長,後來在敦刻爾克戰役期間上升為軍長,也就是一個少將。你說一個步兵少將有權力指揮40萬大軍嗎?你說從海上撤退的敦刻爾克「發電機」行動中,皇家海軍會聽一個步兵少將指揮嗎?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反正皇家海軍的將軍們是不信的!

圖片:敦刻爾克戰役時亞歷山大還是個少將步兵師長,根本沒有戰略指揮的決策權。

那麼當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當然不是你之前聽到的什麼亞歷山大「逃跑將軍」的故事。

1940年5月20日,由於前期聯軍作戰失利,德軍部隊切斷了英法聯軍與南翼法軍的聯繫,英法聯軍3個集團軍約40個師被包圍在法、比邊境的法蘭德斯地區,隨後德軍抵達英吉利海峽沿岸,聯軍被壓縮在寬50公裡的敦刻爾克周邊濱海地區。

而當時的英國遠徵軍司令並不是什麼亞歷山大師長,而是戈特勳爵,也是他首先提出撤退的。戈特是帝國總參謀長,也是遠徵軍總司令,也只有他才能夠決定整個遠徵軍的行動,而不是一個師長。

圖片:提出敦刻爾克撤退設想的是老當益壯的帝國總參謀長、英國遠徵軍司令戈特勳爵。

其實早在5月17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就訪問了巴黎,當他問法國人後續準備怎麼打時,法國人的回答是我們已經盡力了,我們沒有戰略儲備了,也沒有預備隊了!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強人邱吉爾立刻就意識到法國要完蛋,不能讓遠徵軍陪著他們玩完。

而此時,戈特勳爵也拜訪了法國第一軍團總司令,英、法、比聯軍總協調官,法國加斯頓·比洛特將軍。讀過之前我介紹法國坦克王牌皮埃爾·比洛特中尉的朋友一定還記得,就是這個64歲的加斯頓·比洛特老爺子的不作為,導致前線法軍的潰敗。而這次戈特勳爵向加斯頓·比洛特將軍一問情況,了解到在德軍和法國沿海之間已經再也沒有法國部隊了。

從坦克王牌到國防部長,他曾一口氣幹掉13輛德國坦克!

圖片:5月21日時候的態勢圖,一些網友想當然地認為應該向南突圍與法軍一起抗敵,而不是逃跑。殊不知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的法國此時早已沒有了預備隊,面對法國可能投降的風險,邱吉爾果斷地決定不和你法國一起再玩了!

最開始邱吉爾是命令英國遠徵軍向南突圍,和法國第一軍團一起與南方的法國部隊取得聯繫,這個計劃叫「韋根計劃」。但是在試探性進攻後,戈特勳爵感到已經不可能再往南部法國撤退了,去那邊就會面臨著被徹底包圍的困境。

而最近的辦法就是去敦刻爾克,那裡有古老的防禦工事可以利用,還有歐洲最長的海灘可以用來撤軍。於是他指揮殘存的英法聯軍一起往敦刻爾克前進。英國也最終決定在敦刻爾克通過海運實施撤退。

圖片:敦刻爾克的實際指揮其實是皇家海軍伯特倫·拉姆齊中將,他是一位已經退休的老人,在戰爭爆發後再次回到自己的崗位上。

海運撤退行動當然必須由皇家海軍主導。因此這個行動之所以被命名為「發電機行動」,是以位於多佛堡的海軍總部發電機房來命名的,總指揮既不是還在歐洲掙扎的戈特勳爵,也不是還是師長的亞歷山大少將,而是皇家海軍伯特倫·拉姆齊中將(後來還負責不列顛空戰時的海峽防務,並參加了諾曼第登陸,1945年因飛機失事而犧牲,去世時為海軍上將)。

伯特倫·拉姆齊海軍中將首先調配物資往多佛港,以應對大軍返回的物資供應問題。

圖片:還記得《敦刻爾克》影片中海灘上的這位海軍將領嗎?皇家海軍才是海上撤退的指揮者,而不是什麼步兵師長。

第1天德國空軍猛烈轟炸敦刻爾克,將港口炸成廢墟,阻止聯軍撤退,英國海軍軍艦由於吃水深,無法靠近海灘,撤退速度較慢,5月27日只撤出了7,000多人,然而以第1天的作業效率來看,英國要40天才能將所有的人員撤離。

拉姆齊海軍中將提出緊急呼籲平民提供船隻,無數業餘水手和私人船主也應召而來,他們駕著超過850艘駁船、貨輪、汽艇、漁船,甚至遊艇、內河船隻等,冒著德國飛機、潛艇和大炮的打擊,穿梭於海峽之間,將一批批聯軍官兵送回英國本土。這些人才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精神所在。

圖片:敦刻爾克的勝利更多的是對這些平民衛國事跡的褒獎。

那麼為什麼會有說亞歷山大少將是敦刻爾克撤退的指揮官呢?看上去好像沒有他什麼事情啊?

由於平民船舶加入幫助運輸的行列,撤退效率一下提高很多。 5月28日,有17804名士兵抵達英國港口;5月29日撤退人數達47310名;到5月30日,撤退人數提高到了53823人,包括第一批法國士兵。

5月31日,一下子有68014名士兵通過海運回到了英國,而這其中就包括在海灘的英國遠徵軍最高司令戈特勳爵。既然戈特勳爵走了,海灘上必須找個人盯著咯,繼續組織士兵上船。這個時候,還留在海灘的亞歷山大少將成為了臨時組織者。

圖片:海灘中英軍用步槍、機槍抗擊轟炸的德軍飛機,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反映。

6月1日,有64429名士兵上船走人,隨後繼續加快了撤退進程,而且隨著德軍空襲的加劇,撤離行動主要在晚上進行。6月2~3日晚上有4000餘名英軍撤走,而在2~4日的晚上,還有75500名法軍戰士一同撤離。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陣亡,而撤回英國的部隊總共有338226人,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圖片:一名傷員被送上開往英國的輪船,從其頭盔上看這是一名法軍戰士,從敦刻爾克去英國的9萬法軍成為了後來自由法國部隊的主力。

所以可以看出,敦刻爾克戰役是一場戰術上非常成功的撤退行動,而在戰略上也確實挽救了數十萬聯軍士兵的命運。至於所謂的「逃跑將軍」亞歷山大,那時還是個少將,根本無權指揮和決策如此重大的戰略行動,只是在最後幾天他正好留在海灘上,起到了一個維護秩序組織者的角色。

所以,要黑的話還是要黑到點子上,不要用不實依據去噴!

圖片:6月4日的態勢圖,此時聯軍只佔海灘上很小一部分地域了,當晚,所有撤退任務完成。

相關焦點

  • 敦刻爾克大撤退與緬北大撤退,皆出自這位「逃跑將軍」之手
    《敦刻爾克》在我國上映後,影迷粉絲們都在為其宏偉的戰爭場面、演員們精湛的演技喝彩。可是,有誰知道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不久之後,在遠東戰場上也有一場悲壯同時又讓人憤怒的緬北大撤退呢?大英帝國在宣傳這次「偉大」的勝利時,稱讚行動指揮官成功保住了盟軍主力,為日後反攻歐洲大陸,擊敗納粹德國奠定了基礎。事實真相又真是如此嗎?其實,這場「偉大勝利」的指揮官——「逃跑將軍」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英法聯軍所有的重型裝備都丟棄在了歐洲大陸上,為德國橫掃歐洲大陸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 英國先在敦刻爾克「坑」了法國,又在緬甸「坑」了中國
    事實上,英國不僅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坑」了法國盟友一把,更在兩年後,在緬甸「坑」了當時的盟友中國。  法軍浴血奮戰 保障敦刻爾克撤退  回到1940年,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法國港口小城敦刻爾克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在電影中,有關法國士兵的內容基本都是一帶而過。
  • 敦刻爾克撤退大事記
    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約34萬盟軍士兵從法國的敦刻爾克渡海撤回英國,避免了在德軍的包圍下全軍覆沒的命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正是以下這些事件塑造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離行動,成就了最神奇的戰爭逃生計劃。
  •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蹟」?
    原創 薩拉·班克斯 中國畫報出版社 收錄於話題#「螢火蟲」書系20個對英國遠徵軍主力從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重大事件,各涉事方的看法不盡相同。▲敦刻爾克大撤退那麼,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英國對法國的背叛?是羞恥的逃跑?還是一場史詩式的英雄壯舉?
  • 敦刻爾克讓法國人殿後,在緬甸戰場讓遠徵軍殿後,回國卻被封爵
    當時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指揮官是英國第一軍軍長哈羅德·亞歷山大,大撤退開始英國就打算讓法國士兵給英軍撤退爭取時間,可以說法軍成為了殿後部隊,當然站在英國的角度想,肯定是要首先保護本國士兵的安全的,但是之後做的事情就有些不仗義了。
  • 二戰,以逃跑出名的二戰名將,因為怕死坑了10萬遠徵軍撤退野人山
    但是也有怕死的人的,這類人還非常多,但是這類人卻很多都能做上大官,在小編的眼裡真是不可思議。不知道他們是靠什麼方法,什麼套路做到這麼的高管。今天小編要講的這位將軍是哈羅德·亞歷山大,他是英軍集團軍司令,在與日軍作戰中,遇到日軍就逃跑,可是非常出了名的,正因為如此,最後還坑了我們中國遠徵軍在不得已的情況撤退野人山!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是否被過譽?
    因為他們根本無法想像,當時撤出的二十多萬英國遠徵軍對於搖搖欲墜的大英帝國來說意味著什麼。另外,我認為敦刻爾克撤退中值得稱讚的是那些冒死駕船去營救潰兵的英國民眾和在槍林彈雨中掩護撤退的皇家空軍與海軍士兵!所以你沒有必要給我糾結遠徵軍(陸軍)英勇不英勇。因為他們不英勇!
  • 《敦刻爾克大撤退》出版,全景展示二戰中史詩式撤退行動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秀麗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輕閱讀、趣歷史的「螢火蟲」書系的第11種:《敦刻爾克大撤退》——通過生動細緻的講述、海量珍貴歷史照片,全景展示敦刻爾克大撤退這場二戰中史詩式撤退行動的來龍去脈。
  • 十大未解之謎之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經常在世界未解之謎資料中看到,在我們歷史課本中只有不足100字的介紹,人們習慣於記住勝利者,記住諾曼第登陸史詩般的輝煌,卻忘卻了輝煌背後的星星之火——敦刻爾克大撤退。
  • 1940年 二戰中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完全解析
    01在二戰中,歐洲戰場有一次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軍在這段時間裡,一方面組織加強敦刻爾克的外圍防禦,一方面準備實施大撤退的發電機行動。直到5月26日下午,希特勒才重新下令德軍裝甲部隊開始進攻。希特勒在下令停止進攻的這一天,還曾經告訴他的將軍們,戰爭會在最多幾個星期內結束。德國最高統帥部的作戰局長約德爾將軍在他的日記中提到,在德軍在西線發起進攻後不久,希特勒曾說,他將與英國達成「公正和平的解決方案」。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前因後果
    然而時至今日,敦刻爾克大撤退依然是史學界乃至坊間關注的熱點話題,有關於此的討論還在持續。因而,重新審視敦刻爾克大撤退,特別是分析這次大撤退的前因後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當然,在筆者詳細審視這次大撤退前因後果之前,還是有必要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大致脈絡進行些許梳理。
  • 電影敦刻爾克,為啥中國人不看
    《蝙蝠俠》你們肯定聽說過,沒錯,諾蘭就是《蝙蝠俠》的導演。他還導演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獲獎無數,在外界看來,他就是票房的保證。然而,《敦刻爾克》在中國爆了冷。並不是導演不行,問題出在這電影背後的故事。
  • 中國遠徵軍悲劇
    你們不是擔心緬甸作戰的指揮權嗎?我無所謂,由你們英國人來全權指揮好了。只要讓我們的部隊直抵仰光,保衛仰光。這一切,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中國在緬甸最重要的利益,就是保住其南部的仰光出海口。我們抗戰這些年,一退再退,國境之內,沿海盡失,到現在,僅剩緬甸到昆明這條國際交通線。
  • 出色指揮刻爾克大撤退的哈羅德 是否真的間接坑害數萬中國軍人?
    近期《敦刻爾克大撤退》遭到許多網友抵制,認為影片靈魂人物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在入緬作戰時,以十萬中國遠徵軍作肉盾,保護英軍撤離。這道理是不是歷史真相呢,今天我們就回顧一下那段中英合作抗日的歷史?哈羅德亞歷山大因在1940年5月,指揮敦刻爾克大撤退,讓英軍安全撤回英國。
  • 中國「敦刻爾克大撤退」
    本報記者熊明攝   ●這是一次拯救中國命運的撤退  ●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依靠國家的力量,由軍事部門指揮完成;宜昌大撤退則是盧作孚憑藉一己之力,打通了全中國的「生命通道」  本報記者 鄭昆 陳維燈  1940年5月底至6月初,德軍悍然入侵法國,將英法聯軍圍困在法國與英國隔海相望的海濱城市敦刻爾克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為什麼沒有諾曼第登陸大?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並沒有諾曼第登陸大,主要原因無非是逃跑與進攻的區別,因敦刻爾克大撤退正好是諾曼第登陸的逆行版。其次是在運送人數上的區別,諾曼第登陸運送的人數是288萬,同時還包括大量的武器裝備;敦刻爾克大撤退是33萬人,是掉盔卻卸甲的敗兵,是在短時間內倉促完成的。
  • 周小平:敦刻爾克和遠徵軍的故事是我講的 不爽衝我來
    於是我就給媳婦說:敦刻爾克其實根本沒資格在中國上映。媳婦很好奇就問我到底咋回事。於是,我就給她講了一下原委。我說當時同盟國裡英軍也是多線作戰的,歐洲戰場要抵抗德國,亞洲戰場要防備抵抗日軍。不過英國人這兩線打得都很可恥。首先是敦刻爾克戰役指揮官哈羅德·亞歷山大上將放棄了敦刻爾克,一場攔阻戰役生生給打成了逃跑戰役。隨後英國又派他來亞洲指揮對日作戰,結果同樣又打成了個逃跑戰役。
  • 敦刻爾克大撤退:歷史影像中的真實故事
    01 20  1940年,在德軍的炮火之下,英軍從敦刻爾克撤退,士兵們排著蜿蜒的隊伍等待著船隻將他們運送回英國。敦克爾克戰役,又稱敦克爾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歐洲大陸的一次戰略性撤退。18 20  成功從敦刻爾克撤退後,英國遠徵軍的部分士兵乘坐火車,筋疲力盡的他們終於得以安心休息。在
  • 走為上策——英法聯軍歷史最大規模軍事撤退行動:敦刻爾克大撤退
    中國的《三十六計》中有個走為上策:指遇到強敵或者陷於困境時,以離開迴避為最好的策略。出處《南齊書·王敬則傳》:&34;在退卻中保存實力,留得青山,藉以轉敗為勝——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法聯軍敦刻爾克軍事大撤退就是如此!
  •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盟軍的幸運,還是希特勒的失算呢?
    事實上,英國早在5月19日就預見到了失敗,戰時內閣指示海軍部制定代號"發電機行動"的遠徵軍撤退計劃。希特勒阻止德軍坦克進逼敦刻爾克給了英法聯軍建立阻擊陣地的機會。儘管5月27日德軍裝甲部隊恢復了對敦刻爾克的攻勢,但他們面臨敵人有組織的防線而無法突破。英法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進攻,並且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更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