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徽州績溪人,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富可敵國的晚清著名企業家,政治家。
他開辦胡慶餘堂中藥店,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後主持上海採運局局務,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藥、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人稱「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
胡雪巖出身貧寒,卻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迅速發跡。到了清光緒四年(1878年),55歲的胡雪巖成立「胡慶餘堂」藥號,正式營業。胡雪巖在全盛時期開創的胡慶餘堂將他救死扶傷的對象範圍擴大到全天下所有的百姓。
在胡雪巖的主持下,胡慶餘堂推出了十四大類成藥,並免費贈送闢瘟丹、痧藥等民家必備的太平藥,在《申報》上大做廣告,使胡慶餘堂在尚未開始營業前就已名聲遠播,這正是胡雪巖放長線釣大魚的經營策略。
商道就是人道。胡雪巖經商成功之道,關鍵在於人脈的經營。從錢莊小夥計到清朝首富,紅頂商人胡雪巖的一生極富傳奇性。他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除了本身才幹非凡、膽識過人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十分會做人。
胡雪巖說過:「當我還是小夥計時,經常在街上跑業務。下雨天,我總是會幫人打傘。後來時間一長,我就不用帶傘了。你肯為別人打傘,別人才願意為你打傘。誰都有雨天沒傘的時候,能幫人遮點兒雨就遮點兒吧。」
胡雪巖生意做得如此之大,而且一直順風順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借力。他最早找到的靠山,是浙江巡撫王有齡。倆人剛結識的時候,一個是錢莊的小夥計,一個是窮困潦倒的異鄉人。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26歲的胡雪巖結識「候補浙江鹽大使」王有齡,挪借錢莊銀票500兩銀錢,幫王有齡補實官位,此故事來就自高陽小說,有專家指出歷史上王有齡並非因胡雪巖的五百兩白銀的資助而起家,此為小說家杜撰而已,因此有待考證。後來事發,胡雪巖被趕出錢莊。
但是胡雪巖沒有押錯寶,王有齡進京之後官運亨通,一路做到浙江巡撫。而他也知恩圖報,助力胡雪巖成為江南首富。
看看《紅頂商人胡雪巖》就會明白: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卻不是人人都願意做的。然而,這既是一種能洞察未來的人生智慧,也是一種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豁達情懷,在成全別人的同時,往往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