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前半生》到《流金歲月》,亦舒小說改編的「變」與「不變」

2021-01-09 騰訊網

文-李子翼

小黑板

我們應該認識到,「還原」從來不是衡量IP改編作品成敗的唯一和至高標準。從文學到影視,借用原著的「故事核」,通過影視化藝術手法,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塑造立得住的「人物」,一定程度上實現社會效應或者經濟效果,那麼原著IP的價值就算是實現了。

「我成功,她不嫉妒;我萎靡,她不輕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1987 年,亦舒創作了講述閨蜜友誼的《流金歲月》,次年就被導演楊凡搬上螢屏。只可惜這部電影,縱然請來張曼玉和鍾楚紅坐鎮,但因為劇情改編不佳,電影口碑平平。

33年後,亦舒的《流金歲月》,以電視劇的形式再次與觀眾見面。「雙女主」設定、「為妮寫詩」CP帶動下,熱度不斷攀升,電視劇景氣指數一度成為了第一,也時常活躍在微博熱搜榜上,豆瓣7.3分。

新世紀以來,師太小說改編的作品頻繁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並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劇集市場,除了《流金歲月》,2017年改編自亦舒同名作品《我的前半生》就火爆一時,達到了179.1億的播放量。

這與上世紀80年代左右,亦舒作品改編作品的反響,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亦舒作品改編的作品從《玫瑰的故事》《朝花夕拾》再到《喜寶》《流金歲月》《胭脂》,影片本身都談不上什麼藝術成就,票房也不佳。

那麼30多年前的作品,為什麼反而在新世紀大放異彩?從小說到影視作品,又經歷了哪些改變,才呈現給我們一個好的影視作品呢?

基於兩部有影響力的亦舒改編作品《我的前半生》和《流金歲月》,都出自同一編導團隊之手,即由導演沈嚴和編劇秦雯操刀,所以對比兩部作品來看,我們或許能夠看到亦舒小說的魅力所在以及改編的路徑。

亦舒小說,出了名的難改

與瓊瑤、金庸、古龍等同時代作家相比,亦舒小說的影視化改編率很低,上世紀改編的電影也聲量也不大,這與亦舒小說文學性強,卻很難影視化不無關係。

亦舒小說戲劇張力不強,以日常生活對話為主,且故事一向很短,一本大概十二三萬字,以一、兩句話為一個段落,起承轉合間還要飈金句露見識,且格調恬淡,自然不肯大灑狗血。

於是改編成影視劇,情節天然張力便不夠「勁」。比如《流金歲月》是講女性友情的佳作,屬於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類型,本身的故事衝突和戲劇性並不強,這無疑會給改編帶來難度。加之亦舒喜歡以總結性的語言進行觀點輸出,金句多,是亦舒小說的一大特色,只要看過亦舒小說的,誰都不會忘記,她的金句多到網上還有專門的總結她的金句匯總。

但是金句太多,一旦要對其進行影視化改編,就會因細節不足而顯得捉襟見肘。文字魅力強的小說,最容易落入的陷阱就是大量照搬原文,故事轉折生硬等問題。

而最難的要數選角,亦舒的女主角要麼驚為天人,要麼風度絕佳,白襯衫卡其褲開司米大衣,各個思路清爽,邏輯分明,姿態好看,不得不高看幾眼,令人難忘,因此演員也非常不好選。

這些改編的難點擺在面前,如果不進行調整,沒有對亦舒內核精準把握肯定不可以,那麼《我的前半生》和《流金歲月》是否邁過了這些坎兒呢?兩部作品是如何進行改編的呢?

變:故事、人物、場景的「顛覆性」

看過原著小說的都知道,無論是《我的前半生》和《流金歲月》,與原著相比,在故事背景、故事情節、人物塑造等方面,改編非常大,但同時有一定的相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現代「場景」的嫁接

亦舒作品,大多以香港為背景,講述30多年前,香港中產階級、經濟獨立女性的愛情故事以及中年女性的迷惘,故事中很多細節和情節,肯定會與現代觀眾產生距離。

因此在改編過程中,背景的設置成為了作品的關鍵,是進行年代還原還是嫁接到現代社會?如何處理亦舒小說中濃濃的港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且必須解決的問題。

《我的前半生》和《流金歲月》選擇了背景的嫁接,儘可能實現與現代生活語境貼合,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事實證明,這無疑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我的前半生》影視作品將發生在香港的故事放到了現代上海,主人公們變成了有煙火氣的上海小市民,從他們服飾、生活方式、從事的職業來看,都具有一定的重塑性和連貫性,在《我的前半生》中,並不會讓觀眾出戲。

《流金歲月》同樣將80年代香港的故事,嫁接到了現代的上海。編劇秦雯在媒體採訪時透露,在創作之處,就希望將《流金歲月》中描述的那個時代的精、氣、神與當下的時代語境進行巧妙融合,重塑一個屬於這代人的流金歲月。

在上海這個背景下,場景布局需要貼合當下的社會現狀,《流金歲月》讓我們看到了很多細節。

比如蔣南孫和朱索索的少年時代會迷戀一些八零九零後耳熟能詳的港臺明星,劇中上海的經典菜式、小吃頻頻出鏡,不管是朱鎖鎖住的弄堂,還是蔣南孫住的洋房,裝修布置都很有特點,這非常符合上海的特色,也符合原著裡所描繪的二人生活的差異性。

2、接地氣的「人物」塑造

在亦舒的小說裡,女主角多半是獨立堅強經濟邁向自由的中產階級單身女性,無論穿著打扮還是為人處世都要姿態優雅,但這種「姿態好看」的立世方式 ,多少包含著幾分涼薄之意。在北上廣的高知、高收入群體中或許可行,但在世俗的大眾群體中,不論認可度和可實行度都較低。

除此之外,亦舒倡導的生活品味,門檻極高。光經濟能力這一條,便能把絕大部分平凡女性排除在外,再加上一條比經濟實力還高門檻的審美能力,不知道又要pass掉多少女性同胞。

因此我們在人物處理時,《我的前半生》和《流金歲月》兩部作品選擇讓人物更加與當下社會接軌,也即更加接地氣。

比如在原著《我的前半生》中,女主子君雖然是位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但卻擁有著極高的審美,衣品極佳。衣服要穿開司米,而且是沒有款式的那種,「有款式的衣服反而不大方」。

而電視劇中,馬伊琍扮演的子君,與亦舒女郎鍾愛的的形象大相逕庭。她熱衷飽和度高的服飾,愛疑神疑鬼到處示威,沒有謀略毫無分寸,這一點成為原著粉詬病的問題。但不得不承認,這個形象與當下的現實更匹配,也為後續的反轉奠定了底色。

到了《流金歲月》中,鎖定「都市麗人的困惑」,「雙女主」個性和際遇也盡力與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相貼合,從校園戀人和職場新人的視角展開故事,很多細節能夠與當下年輕時產生共鳴,甚至從她們身上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演員選擇上,「為倪寫詩」無疑讓人眼前一亮,劉詩詩的氣質和長相都很符合蔣南孫,能接住這個角色;倪妮則演得熱烈又性感,細膩而敏銳,有舒淇和鍾楚紅的影子,讓男女觀眾都喜歡。

3、現實「話題」的強化

此外,現代語境下「話題性」和「社會痛點」的強化,也成為了兩部作品改編的特色。

尤其《我的前半生》對於當代女性婚姻話題的探討,成為了作品出圈的重要因素。從一開始的「嫁得好」還是「幹得好」,到「遭遇小三,到底是不是全職的錯」,再到「二婚等真愛還是和經濟適用男先湊合」,直至最後的「和閨蜜男友相愛,理智與情感到底站哪邊」,《我的前半生》幾乎囊括了一個中年女性可能遇到的各種人生命題。劇中,對於愛情、婚姻、職場、家庭等不同側面的涉獵,讓很多在事業與家庭中左右難顧的都市女性開始審視自己現有的生活。

《流金歲月》對於小說裡「重男輕女」的觀念也進行了呈現,此外還有「滬漂」「鳳凰男」等話題,這無疑也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隨著劇情的推動,眾多基於劇中社會向話題開始發散,如職場向話題#顏值對找工作有多大幫助#,家庭向話題#孝順不是一味的犧牲#,時尚向話題#倪妮鎏金妝#等。這些話題輪番登上各平臺熱榜,引發了觀眾強烈的討論熱情。

不過相比較而言,《流金歲月》內裡更加溫和,也更「亦舒化」,沒有《我的前半生》的劇情那麼濃烈。

不變:女性力量和獨立精神的「魂」

從《流金歲月》到《我的前半生》,雖然改編大刀闊斧,幾乎成為了全新的故事,但對於女性情感、女性獨立精神的展現一直貫穿始終。

《我的前半生》始終講述的是羅子君離婚之後,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事業女性的故事。電視劇《流金歲月》更是保留並強化了「女性情誼」「女性力量」這一內核,不再以「閨蜜互撕」作為吸睛點與話題點。

劇中,蔣南孫和朱鎖鎖都沒有依附於男性和金錢,她們各有所愛各有所夢,各自為愛和事業努力成長著,成為起伏人生裡互相扶持的知己。

而這正是亦舒作品的「魂」。

在亦舒的小說中,有著強烈而鮮明的女性意識,她作品中的女性不再是弱者,他們往往經濟獨立,能夠像男人一樣掌握自己的命運。她唇乾舌燥地在每一本書、在不同的故事裡,試圖告誡女性一個不變的道理:「失戀事小,失業事大」,「經濟獨立,永遠不要打伸手牌」。

因此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從《流金歲月》到《我的前半生》,雖然作品從多方面都實現了顛覆式的改編,但把握住了原著IP的精髓所在。

結 語:

形散神不散,不以「還原」為高標準

任何一個IP作品改編之後,都會遇到一邊是普通觀眾的追捧,一邊是原著黨的不接受(改編)的問題。

我們認為,不同於文學作品,電視劇是一種面向大眾的合家歡藝術,在創作時,它要求儘可能取得最大公約數的受眾群體,他要貼近大眾的生活,滿足大眾的口味和認知水平。因此,在改編過程中,可以不拘泥於「形」,而是要抓住「神」。

同樣,在衡量一個作品的時候,「還原」也從來不是唯一和至高標準。從文學到影視,借用原著的「故事核」,抓住原著的「魂」,通過影視化藝術手法,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塑造立得住的「人物」,一定程度上實現社會或者經濟效果,那麼原著IP的價值就算是實現了。

-End-

點「在看」給我一個小心心

相關焦點

  • 評《我的前半生》:亦舒小說的影視改編怎麼這麼難?
    根據亦舒作品改編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劇照 新的生路還很多,我必須跨進去,因為我還活著。 ———魯迅 《傷逝》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只有我才會幫自己度過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難關。 ———亦舒 《我的前半生》 30多年過去了,屏幕上,亦舒小說的影視改編還是這麼難。屏幕外,我們對於女性幸福的定義,並沒有進步多少。 未遭危機前,羅子君與史涓生是人人稱羨的一對夫妻。大學相戀,畢業結婚,兩個孩子,一男一女,活脫脫天使,丈夫是醫生,收入優渥,前程似錦。
  • 劉詩詩《流金歲月》殺青,搭檔倪妮新劇能火過《我的前半生》嗎
    」《流金歲月》根據作家亦舒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蔣南孫、朱鎖鎖兩人一路扶持的友誼,並一起成長的故事。該劇雙女主由劉詩詩、倪妮主演,配角則集齊了陳道明 、董子健、田雨、楊祐寧、楊玏、袁泉等中青年演技派。《流金歲月》是亦舒出版於1987年的女性小說,講女人故事,寫女性情誼,影響了那個年代無數女性讀者。
  • 《流金歲月》收視指北-言情大師亦舒的歲月往事
    2017年的《我的前半生》,2020年終,2021年歲首的《流金歲月》。這兩部劇達到了炙手可熱的程度,原著作者,言情小說大師亦舒,也漸漸受到了年輕觀眾的關注,對於稍微年長的觀眾來說,亦舒是有很高的知名度,大陸的讀著稱之為:「香港瓊瑤」。亦舒原名倪亦舒 ,籍貫浙江寧波鎮海 ,年幼時隨家人到香港定居,九十年代又定居在加拿大。據傳為人低調,每年只接受一次電郵採訪。
  • 看《流金歲月》我懂了:是勇氣
    就算不為亦舒鼎鼎大名,《流金歲月》也是必追的。剛開場時確有現象大劇的氣勢,演員一字排開,除了劉詩詩演技略有些掉線,其餘哪個不是戲精?藝綻君騰出整個周末打算一口氣追平,可看到一半就被膩住了,說這部劇近乎完美地躲過了亦舒原著氣質已是大大的厚道了。亦舒就地變瓊瑤,到頭來,所謂雙女主居然是改頭換面的加量份瑪麗蘇,《流金歲月》改名叫《拜金歲月》似乎更切題。
  • 我的前半生賀涵小說結局是什麼原型是誰 劇版新增角色介紹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開播以來備受好評,劇中靳東飾演的賀涵是個成功人士,但是在感情上卻不盡人意。令網友好奇的是賀涵小說結局是什麼原型是誰?一起來了解下吧。   《我的前半生》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講述了35歲的全職太太羅子君突然被婚內出軌的丈夫提出離婚,在婚變的打擊下,如何成為一名獨立女性的故事。
  • 還原《流金歲月》裡的亦舒女郎
    1988年版的《流金歲月》,鍾楚紅飾演朱鎖鎖,張曼玉飾演蔣南孫。劉詩詩、倪妮主演的《流金歲月》。《流金歲月》,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1996年,偷偷把頭埋在課桌底下看亦舒小說《流金歲月》時,顏顏還是16歲不到的高一女生。那時的同齡人,女生流行看瓊瑤、三毛、岑凱倫,男生看古龍、金庸、梁羽生。
  • 張曼玉、鍾楚紅變劉詩詩、倪妮,又要重複《前半生》的魔改路線?
    2020年9月22日,最適宜電視臺鬥狠,芒果臺宣布停辦《歌手》重啟《百變大咖秀》,浙江衛視就放出了章子怡產後復出繼續坐鎮《我就是演員》。到了第四季度,電視臺為了來年收成,下的都是狠手,攬客招牌菜全部上桌。 相信我,這不是結束,只是剛開始。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亦舒的前半生
    文\本刊特約撰稿 王凱  近日,根據亦舒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我的前半生》在東方衛視熱播,跌宕起伏的劇情引起了觀眾共鳴,這也讓人們對原作者亦舒產生了濃厚興趣。
  • 我的前半生原著亦舒小說txt賀函唐晶分手原因是什麼
    ­  靳東、馬伊琍領銜主演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正在熱播,馬伊琍扮演的羅子君成為小編同事討論的焦點,跟亦舒小說比起來,羅子君真的是有著巨大反差呢!穿衣沒品,動不動就下手撕逼的「潑婦」盡顯。還搶閨蜜男友賀涵!
  • 《流金歲月》,感謝你帶來的關於生活的反思
    因為,它是亦舒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因為,它太過寫實,揭露現實生活是那樣的「溫柔」。對於亦舒,是三日非常喜歡的女作家之一。對於她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流金歲月》,三日從沒有這麼認真的追過劇,這是第一次。可以說,亦舒的每一部作品,都蘊含著很大的人生話題,即便沒有經歷,亦是作為旁觀者在積累人生經驗,讓人看起來很受用。
  • 「亦舒ip+狗血劇內涵」,《我的前半生》能否成為「ip新編」新範本?
    而圍繞「該劇改編自亦舒名作《我的前半生》」的討論更是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這部被認為「打著亦舒的幌子」、「將一手好牌打成了三流言情劇」的劇作是真的「罪無可赦」還是或將成為解決當下IP改編難題的「新範本」呢?值得深思。豆瓣評分跌至7.3,IP潮流下「亦舒名作改編」成幌子?
  • 亦舒作品《流金歲月》熱播,劉詩詩、倪妮如冰火交融般重現經典
    對於港臺愛情文學而言,瓊瑤因太濃烈而難與時代合流,那種哭哭啼啼的你儂我儂更適合媽媽輩的審美情趣;李碧華因太靈動而顯不合時宜,她筆下的愛情有些「風華絕代」而不接地氣。亦舒則剛剛好,如果不是有著各種時代的符號與標籤,二三十年前的香港與時下的上海北京或廣州,難道沒有重合與近似之處嗎?
  • 改編自亦舒《我的前半生》的電視劇播出,開局口碑還不錯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從 7 月 4 日開始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播出,同時在愛奇藝上線,收視率排名位於《楚喬傳》《夏至未至》等劇之後的第六名,而豆瓣評分達到了意味著「不錯開端」的 8 分。《我的前半生》對於一些觀眾來說還有吸引力的一點是:改編自亦舒的小說《我的前半生》。亦舒是香港最成功的言情小說家之一。她從 1960 年代發表作品,已結集出版的有七十多本小說,代表作包括《玫瑰的故事》、《喜寶》等,因為主角大多是成熟女性的人生糾結事,被讀者稱為「師太」。她的哥哥是香港作家倪匡。而《我的前半生》講了這麼一個故事:35 歲的羅子君,全職太太已做到資深。
  • 《流金歲月》男性角色表現出彩很「圈粉」
    但根據亦舒另一部小說改編的《我的前半生》以及網絡熱播劇《慶餘年》中,觀眾又看到了不一樣的陳道明。在《流金歲月》裡,一頭白髮,將自己曬得黢黑的葉瑾言,再次展現了陳道明的表演功力。劇中,陳道明飾演的葉瑾言將人物溫文爾雅的氣度和令人望而生畏的威嚴集於一身,作為「有情懷的商人」,葉瑾言既要體現出精明勢利的一面,又要展現出他在事業之上對人生的思考,陳道明以不變應萬變的雲淡風輕,巧妙地將這兩點結合,讓這個角色極具穿透力。
  • ...上了魯迅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如何在「狗血樣」的悽惶人生中...
    《我的前半生》視頻截圖一部據稱是「零宣傳劇」的婚姻關係類型劇《我的前半生》有如「熱播系」的「空降劇」,讓人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已在本是青少年觀眾為收視主力的暑期檔迅速霸屏。待這些元素魔幻混搭之後,問題也隨之而來,當五四青年子君、涓生穿越到當今社會,遭遇全職太太「被出軌」「被離婚」「鬥小三」「奪孩子」「愛上閨蜜男朋友」的「狗血樣」悽惶人生,"我的前半生」,如何滿血復活自省其身?
  • 《我的前半生》三個女人之間的情感糾紛,現實中都有活生生的原型
    近期,由亦舒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在網絡上熱播。圍繞三位當代女性:子君(馬伊琍飾)、唐晶(袁泉飾)、凌玲(吳越飾)之間關於婚姻和愛情觀的不同表現揭示了當代人在面臨愛情與婚姻的抉擇時的真實寫照。雖然只播了二十多集,但其中不乏引人深思的金句實言,引發了許多人對於愛情和婚姻的重新審視。
  • 陳道明領銜演老年霸總 《流金歲月》綠葉男配很圈粉
    《流金歲月》接近尾聲,伴隨著贊彈各半的口碑,交織在蔣南孫與朱鎖鎖身邊的諸多事件情節也走向高潮。儘管觀眾對「女性成長是否要依靠男性幫助」這個話題有所爭議,但在這部講述女性情誼的作品中,姐妹花身邊幾位男性角色的出彩表現頗為圈粉,這其中熱度最高的綠葉,當屬葉瑾言、範金剛與楊柯三個角色。
  • 《流金歲月》時光不老,我們不散,成就最好的我們
    首當其衝的《流金歲月》,是由新麗電視、瞳盟影視、居正影業出品,愛奇藝聯合出品,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1988年由張曼玉、鍾楚紅出演過一個電影版本,廣受好評。《流金歲月》劇中角色百花齊放12月28號, 終於等的塵埃落定,2020年歲尾之際,《流金歲月》登錄央視8套正片首播。
  • 《我的前半生》改編大動筋骨 原著粉悲憤至極
    ­  >>內核­  理智冷漠與溫情煙火氣­  「《我的前半生》前二集——論一部改編作品是如何在忠於原著情節主線的前提下,完成精神內核的偷梁換柱的。」可為什麼一到電視劇裡,就變成了男性喜歡和允許的那種『新女性』了。它告訴觀眾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好妻子才不會被丈夫拋棄。這簡直和亦舒南轅北轍。」­  前期無腦,後期就會逆襲,遭遇婚變的羅子君即將展開蛻變之路。馬娜認為:「原著裡子君的反省,是反省自我意識產生得太晚。亦舒對於婚姻是有思考的。」
  • 為倪寫詩太美,《流金歲月》開播,畫面具有電影感
    》是根據亦舒的小說改編,由劉詩詩、倪妮、楊佑寧、董子健、陳道明、袁泉主演,和《我的前半生》有著相同的製作班底,於12月28日在央視8套播出。《流金歲月》講述了蔣南孫和朱鎖鎖的故事。南孫是蜜罐子裡長大的小姐,按照父母的期待做了二十幾年優雅又多才多藝的大家閨秀,不諳世事又有點理想主義。而朱鎖鎖是在舅舅家長大的女孩,寄人籬下所以要看臉色行事,有時候也不得不委曲求全,跟南孫比起來,朱鎖鎖要現實得多。步入社會後,朱鎖鎖在職場中起伏,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優秀,很快便發達起來,而蔣南孫則繼續追求學業,變得也更加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