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下)

2021-01-09 搜狐網

  1938年11月和12月,日軍對冀中區進行兩次圍攻。根據中央軍委命令,賀龍、關向應率領八路軍一二師主力,於12月下旬開赴冀中,並於次年4月在河間縣齊會村戰鬥中殲滅日軍700餘人,取得平原地區殲滅戰的重大勝利。

1940年,晉察冀軍區各部參加了百團大戰,重創日偽軍,鞏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到1940年底,晉察冀根據地發展壯大為晉察冀、冀中、冀熱察三個戰略區,成為擁有1500餘萬人口的華北最大的抗日根據地。

  1941年起,日軍,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晉察冀根據地進入艱苦困難的時期。晉察冀分局和晉察冀軍區執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堅持敵後抗戰、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實行精兵簡政、減租減息,發展生產。廣泛運用地雷戰、麻雀戰、地道戰、武工隊等遊擊戰方式,深入敵後開展反「掃蕩」、反「蠶食」鬥爭。1943年,北嶽區粉碎了日軍4萬餘人的大「掃蕩」。

  1944年,晉察冀根據地軍民實行攻勢作戰,共作戰4400餘次,斃傷敵2.29萬餘人,拔除敵據點、碉堡1600多個,解放人口758萬,擴大了北嶽區,鞏固了平北與平西區,堅持了冀東區,恢復了冀中區。

  1945年5月,晉察冀根據地軍民對日、偽軍發起大規模夏季攻勢,先後發動察南、熱遼幾大戰役,消滅日、偽軍2萬餘人。8月,攻佔天津、石家莊70餘座城市,解放了西迄同蒲鐵路,東到渤海、錦州,南臨正太路、石德路,北至多倫、赤峰的廣大地區,使晉察冀根據地與晉綏、晉冀魯豫、山東根據地和東北解放區連成一片。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

相關焦點

  • 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其中,聶榮臻領導創建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主要包括華北同蒲路以東,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張家口、承德以南廣大地區。它的創立、鞏固和發展,對堅持華北敵後抗戰和全國持久抗戰起了「堅強堡壘」的作用,對全國戰略反攻和進軍東北起了「前進陣地」的作用。根據地軍民在對敵鬥爭和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中,創造了極為豐富和寶貴的經驗。
  •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軍工傳奇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解放區)建立了許多軍工企業。在毫無工業基礎的背景下,廣大軍工戰士以大無畏的勇氣、屢敗屢戰的頑強精神、無窮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為前方將士輸送了充足的槍炮彈藥。
  • 抗日英雄譜: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烽火英雄
    > 高陽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追憶
  •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疾疫應對
    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根據地作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除要面對日本侵略者的襲擾、封鎖等非常嚴峻的戰爭形勢外,還因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文化教育不發達、醫療衛生條件落後等原因而遭受各種嚴重的疾疫侵擾。
  • 白求恩大夫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會場上,抗日歌聲嘹亮,「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 「歡迎國際友人支援抗戰!」 「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 「為抗日勝利而鬥爭!」的口號聲、歌聲此起彼伏,場面十分熱烈。會上,當地政府左縣長和群眾團體代表都講了話,歡迎國際朋友白求恩大夫到邊區來。
  • 孤懸敵後,困難重重,先輩們是如何開闢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而在在中國華北的敵後戰場,一些抗日根據地正在陸續創建起來。而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聶榮臻元帥所創建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了。首先晉察冀邊區地處山西省、河北省與原察哈爾省交界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扼制著平漢、平綏、正太、同蒲、津浦等交通大動脈和北平、天津等大城市。中共中央看中了此位置的重要性,決定讓聶帥和部分同志留下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 抗日烽火熔鑄的晉察冀文藝
    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後建立的第一個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1938年10月,晉察冀被中共中央譽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抗戰初期,晉察冀邊區村村落落的院牆屋壁,道路兩旁的石壁、土崖、大樹上,到處書寫著鼓舞人心的抗戰詩篇,這些多數沒有署名的即興創作,成為激勵邊區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號角。街頭詩是晉察冀詩歌的主體。在敵後抗日根據地,街頭詩運動發軔於延安,興盛於晉察冀。
  • 抗日烽火熔鑄的晉察冀文藝
    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後建立的第一個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1938年10月,晉察冀被中共中央譽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抗戰初期,晉察冀邊區村村落落的院牆屋壁,道路兩旁的石壁、土崖、大樹上,到處書寫著鼓舞人心的抗戰詩篇,這些多數沒有署名的即興創作,成為激勵邊區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號角。街頭詩是晉察冀詩歌的主體。在敵後抗日根據地,街頭詩運動發軔於延安,興盛於晉察冀。
  • 河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三問
    原標題:河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三問   晉察冀和北嶽是什麼關係   「『晉察冀』在歷史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成立時,經八路軍總部批准,成立了4個軍分區——這就是狹義上的『晉察冀』,也就是著名的『北嶽區』。」中國抗戰史學會專家組顧問、河北省社科院退休研究員、抗戰史研究專家謝忠厚表示,其後在北嶽區基礎上,八路軍又相繼開闢了冀中、冀熱遼等根據地。「這些根據地的建成,使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這就是廣義上的『晉察冀』。」
  • 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晉商的銀行
    專題:聚焦晉商銀行掛牌    (晉商銀行相關資料)    1937年8月,日軍侵入山西,閻錫山避退晉西,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轉入敵後,開展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一支代表新生力量的新民主主義金融力量在各敵後抗日根據地迅速發展起來
  • 西柏坡所在地民國三十三年晉察冀邊區根據地民主政府平山縣契約
    契約內容極為豐富重要,「受民主政府耕者有其田政策之下將過去封建壓迫剝削、頑敵壓榨去的農民土地房產一切財產現歸農民所有;該田地照章納稅後取得民主政府合法保障永遠固定所有權,自立契約之日起定以大力耕種生產走向致富興家立業豐衣足食的民主生活特此為證……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來到平山,中共平山地方組織從長期隱蔽的地下破土而出,站在了抗日鬥爭第一線,抗日烽火迅速在平山燃起。
  • 紅色記憶:八路軍創建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
    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八路軍總部迅速作出了分兵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遊擊戰爭,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部署,令第115師以一部在聶榮臻率領下,創建晉察冀邊抗日根據地,師部率主力南下創建以呂梁山為依託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令第129師由正太路南下開闢以太行、太嶽山脈為依託的晉冀豫邊抗日根據地;令第120師繼續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 阿蒙: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改造懶漢、懶婆始末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阿蒙】 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提出「沒有一個懶漢」的大生產口號,照顧其生活、在村中公開批評,促進其加入互助組、合作社等辦法使其所在村的懶漢、地痞、流氓、巫婆、神漢、破鞋「大量的減少」。
  • 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三)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建立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為堅持抗戰、牽引和消耗日軍發揮了重要作用,察哈爾省也先後建立了平西、平北、察南、察北等抗日根據地。今天張垣方志向大家推送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 聶力追憶聶榮臻:從平型關到晉察冀 父親的抗日往事
    孤懸敵後:創建晉察冀打完平型關,父親和林彪就分手了,林彪帶115師主力南下,父親帶少數人留下創建晉察冀根據地,擔任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毛澤東主席說:「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晉察冀是山西、察哈爾、河北三省交界的一大片地方。晉察冀邊區是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創建的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
  • 姚依林在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革命經歷
    徐玉鳳 姚依林是從封建官僚大家庭中走出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193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在全國抗日戰爭中,他參與領導了冀東抗日暴動,參加了建立和鞏固平西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各項建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加領導冀東抗日暴動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國抗日戰爭爆發。
  • 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為打破敵人的封鎖和包圍,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調動根據地各階層人民的抗日積極性,為持久抗戰奠定物質基礎,中國共產黨在敵後根據地大力開展了經濟建設並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發展農業:敵後各抗日根據地建立後,制訂了減租減息、廢除高利貸和苛捐雜稅等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 平西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鄧華支隊進入平西齋堂,收編偽軍、肅清土匪,偷襲門頭溝日軍據點,連戰連捷,收復了房山、淶水、涿縣、昌平、宛平、宣化、涿鹿、懷來的大片地區,以齋堂為中心創建了平西抗日根據地。 5月,八路軍120師宋時輪支隊開赴平西,與鄧華支隊會合。兩個支隊組成八路軍第4縱隊,開赴冀東。
  • 抗日根據地軍事工業的開創與振興
    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抗日根據地軍事工業歷經戰爭的炮火硝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關鍵詞】抗日根據地  軍事工業  抗日戰爭  中國共產黨【中圖分類號】K265.1                【文獻標識碼】A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
  • 當年華北抗日根據地的街頭展覽
    華北抗日根據地的街頭展覽,主要包括新聞攝影展、戰利品展覽、科普展覽、生產展覽、美術作品展等形式。它是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一種為農民所喜聞樂見的傳播抗戰新文化的形式。街頭展覽,豐富了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配合與推動了各項中心工作,促進了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鞏固、發展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