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甘肅三支一扶考試招募1600人公告已發布,考試時間為7月26日,三支一扶考試內容主要主要是公共基礎知識,包括時事、政治、法律、經濟、管理、扶貧、科技、人文、計算機應用、公文寫作等方面,下面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準備了2020甘肅三支考試公基知識點: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以幫助大家備考。
1.含義
選官制度是保證封建制度的重要舉措,歷代統治者對此極為關注,選拔標準由家世、財產逐漸發展到才學,形式日益嚴密,選拔標準逐步趨向公平、客觀。
2.各朝代的選官制度
(1)夏、商、周時代——世卿世祿制
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破壞後,出現了世襲制。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擔任官員的大小貴族必須經國學教育,學習相關禮儀知識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於學」。凡定爵位與官職者都世代享有採邑和封地。
(2)秦國——按軍功授爵
(3)兩漢——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舉裡選」為依據,注重鄉裡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後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權,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局面。另外,西漢皇帝還徵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職。
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皇帝徵聘是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
(4)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這種選官制度,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新的選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時的吏部尚書陳群創議的。但是這種制度執行到後來就演變成只從名門望族中選拔官吏,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隋朝時這種制度被廢止。
(5)科舉制:隋煬帝以後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時期是科舉制的鼎盛時期)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
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
武則天時,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
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地位,後成定製。
北宋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發展: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嚴格科舉考試程序,舉人經禮部考試後須經殿試才算合格,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試成為定製;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科目;實行糊名制,採取「彌封」「謄錄」即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防止考官舞弊;錄取名額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而且只準用程、朱理學的觀點,不許發揮個人見解;答卷的文體,有嚴格的規定,分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3.練習題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下列哪一人才選拔制度與其所言體現的用人理念最契合:
A.科舉制 B.察舉制
C.世卿世祿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A。解析:題幹中強調「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正式採用考試的方式,並且唐朝時期是科舉制的鼎盛時期,故正確答案為A。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dyoffcn)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