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宏宇
有些世俗傳統觀念,相互間是矛盾的。
比如說「女人心」。既有「女人心軟」的大眾概念,也並存「最毒莫過婦人心」的老話。
那麼問題來了——女人的心,到底是柔軟善良還是惡毒「超標」?
有人說,「最毒婦人心」這話,是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和凌辱。對!也……不全對。話雖刻薄、失之絕對,但從今天相對科學、理性的角度看,也有其成因。
(一)生理對思維的影響
拋開個例,看向具有普遍意義的「大概率」,男女兩性的大腦結構,既是「大同」,也存「小異」。那些「小異」,雖然從局部的純生理層面,可能不如體貌特徵的區別那樣明顯,但卻影響深遠,直擊相當比例的意識活動。
比如:有說法講,女性大腦中,更興奮甚至可以說更發達的「區」,是偏向感性思維的;而男性則對應地更偏向理性思維。後者可能針對某種事物會更快、更精到地發現並利用規律,並長於邏輯化的思維和表達;而前者則感官敏銳,針對某種事物更易產生感性的聯想,長於模擬性的思考,對缺乏邏輯的事物接受能力更強。
這種區別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的體現,比較容易識別的,大致有下面幾個方面:
男人善推演,女人會比較;
男人愛講道理,女人更重感情;
男人處事偏於「橫向」,女人更喜歡刨根問底;
男人在本能層面更具攻擊性,女人則相對更具包容性。
這些,還有很多沒舉出來的,表徵性的區別,歸根結底,是我們通常說的「思維方式」的差異;而思維方式的差異,既有社會因素,也必然有源自生理本原的「內因」。
當這種差異遭遇外來的負面衝擊時,兩性的應對表現,會呈現挺明顯的差異——
男人由於邏輯鏈條長且堅定,更容易表現出理性分解、程度層次化、反彈步驟化,極端情形下,最有代表性的形容,就是那耳熟能詳的八個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而面對同樣問題,女人由於感性強烈、慣於並善於模擬性思考,更可能表現出趨於爆發的情緒化、負面感受轉移和對比性報償、情感化的否定和抗拒。簡單舉例:兩個男性朋友之間發生矛盾,只要沒觸及不可彌合的最根本,都存在複合的可能;而一對閨蜜,不管因為什麼,只要「破臉」,基本上就是老死不相往來了,結仇可能性極大。
當然,這只是基於最普遍群體的概念性推想,不能覆蓋全體,更無法排斥特例。而且,女性那些看上去更「絕」甚至更「毒」的表現,必然會因由所受的負面作用。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負面作用,女人的「絕」和「毒」,都最多只是潛在的。亦即:在沒有負面作用或者負面作用很微薄的情況下,她們更多表現出的,還是善良和包容。
所以說,最好不要惹女人不高興。頂到頭,千萬別把女人欺負狠了。不然,你真的不知道會在某一個瞬間,前一秒還是小綿羊的她,突然就變了個人似的,成了「兇猛」。
而且,這種變化,因為更是基於感性的,也就是更源自情感上的抗拒和否定,多數情況下,都很難甚至是無法以理性的方式謀求改變。
(二)傳統糟粕的社會因素
在大約兩萬年前,人類生活集群由「母系氏族」向「父系社會」過渡,然後開始出現打破平均原則的私有制。由男性主導的私有制,以比過往快得多的速度,刺激了生產,也應運而生了統治機器,以苛刻甚至嚴酷的方式維持生存秩序,進而鞏固男性的優勢地位。由此,可以說,一切打破平均原則的思想、工具及其歷史產物,都是由男性主導的。
在這個過程中,男性,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他們在社會角色上近乎集體默認的規則或說「使命」之一,就是壓迫女性。
說什麼哪哪哪兒男女平等甚至女士優先,而哪哪哪兒重男輕女、歧視婦女,這種比較,是很後來的事了——如果把父系社會起源比喻成一天中的0:00,而今天是一天中的23:59:59,這個「很後來」,最早也就是23:30:00!
就是說,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中,有意識地束縛、壓迫女性,作為「法則」,存在的時間,相當漫長,漫長到今天的太多努力、突破性的努力,都也根本不可能真正普遍性、本質化改變的程度。
在漫長的束縛、壓迫過程中,女性飽受傷害、摧殘,形成巨大「陰影面積」,在社會總體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比如上古至中古的「封建」階段)時,這巨大的陰影面積,在女性群體中,衍生出三個不同的心理基本面:
其一,習慣性地退化以至於呈現類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式的、歧變的奴性。
其二,直接的、報復性的抗拒與否定。
其三,間接的、策略性的抵制與批判。
其中第3種更是激發出「最毒婦人心」這話的動因。
第3種——間接的、策略性的抵制與批判——似有點兒晦澀。典型化說白了,可以代表性地理解成是「利用男性的權力和力量改善自身生存條件,或/及,對所受的傷害施以報復」。
也許,就是因為這其中的「利用」,使得強大的、掌握話語權的男性,不僅遭到報應,而且大感被愚弄的憤怒;很大程度上,說女人「毒」、「最毒」,是帶著洩憤的意圖的。也可以說,基本上,是為了洩憤。
必須承認的是,在「智商」其實完全對等的前提下,在壓迫、摧殘女性的漫長歷史中,的確有比率雖低但為數不算少的女性,成功地以相對間接而策略的方式,實現了報復和謀求。
也不否認,在那些成功的報復和謀求中,她們中有些個體,採取的方式比較決絕、殘忍;這些女人中又有一部分,她們所表現出的報復和謀求,超越了公約式的限度。這種超越,其實,從生理角度看,也跟女性偏於「感性」的特徵密不可分。
(三)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
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不管曾經怎樣不合理、殘暴、黑暗,男性取代女性,成為人類文明的主導,都是近乎必然的歷史趨勢。
這說法本身是沒錯的——男性體能強健,更能推動生產、贏得競爭(戰爭);男性邏輯性相對強,更會研創出相對完備(完備≠合理)的秩序、法規;男性攻擊性強,更勇於挑戰未知……男性因為諸多優勢和成就,在社會存在中更自信、更有支配慾,但終究無法改變強大生理機能掩蓋著的生理弱點,也終究繞不過「至剛易折」的宿命。
除去上述大腦結構的區別,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異,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不斷刷新認識,歷史上彪悍、睿智、無堅不摧的男性,其實有著無論如何也無法改變的生理弱點。
比如在健康方面——
明擺著是事實是,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部族、族群,女性平均壽命都普遍高於男性。
另據說,很多嚴重病症,女性的天然抵抗能力也強於男性——HIV(愛滋病),有數據統計說同樣攜帶(感染),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8倍;癌症、糖尿病等「遺傳相關」疾病,女性發病率和病死率也都比男性低;還有,大多數遺傳病(色盲、白化病),都是Y染色體遺傳(男性遺傳)。
現代研究還表明,女性在耐受饑渴甚至耐受疼痛方面,都強於男性。
這個其實古來也並非完全不明白——我國民間自古就有「男七女八」的說法,說的是在徹底斷絕食物攝取的情況下,男性最多可耐受七天,而女性則可以耐受八天。幾乎所有成年女性都至少經歷一次的分娩痛苦,在絕大多數男性而言,都是無法承受的。
還有,女人是地球上唯一的排卵期失血(月經)物種,長期、規律性的大量失血,賦予了女人格外堅韌的自我恢復的生理機制。
總之,女性在生理機能方面,有著諸多男性無論如何都無法企及的優勢。正如絕大多數情況下男性都比女性具有更強悍體能。
但是,在為悠久的男權社會歷程中,女性的生理優勢,要麼得不到充分體現、發揮,要麼被男性利用;於是,在普遍社會現象的層面上,女性長期處在「弱者」地位。
在相當長歷史時期中,女性在體能上的弱勢,很大程度決定著她們的命運——男人打老婆,古今中外都是「現象級」問題;女人打丈夫,卻只會有奇葩的個例。男人想要殺死女人,幾乎可以採取任何他認為方便的辦法;而女人想要殺死男人,就難如登天,一般不採取下毒這樣策略性措施是無法實現的。男女相合,男人事前事後沒啥兩樣,女人則可能因而懷孕,然後是十月懷胎之苦,再然後是一朝分娩之險,再再然後……那苦受的,簡直罄竹難書!
這樣的嚴重不平衡、不對等之下,被壓迫、欺凌的女人,別說爭取平等,就是求存,都會艱險重重,一旦產生反抗、爭取的決心,欲予實現,肯定「倚智而不恃力」,出點兒陰損招術,實在也是難免。
最後再舉個簡單例子:倆男人幹架,只要不是血海深仇,通常都還能做到「適可為止」、「留條後路」。這不光光是「寬大」、「謙和」,而還蘊藏著一個根本性原因,就是——反正勢均力敵,不怕對方再找茬。可如果換成體能懸殊的一男一女,一旦女人有了機會,斷然不敢奢望之後還會有同樣甚至更好的機會,所以要充分利用,將男人致死,哪怕男人「罪不至死」。不然怎麼辦?等男人緩過勁兒來殺死自己麼?
也許,也是有過一些這樣的事兒,「最毒婦人心」這話,才多多少少有那麼點兒帶普遍性的認同。
好在,人類終於走出了昔日的昏暗與愚昧,在制度先進、科技昌明的今天,男女兩性的「天然差異」,以「互補」模式在迅速縮小,女性更多獲得相對平等的生長、成長、成就的機會,不僅在體能上大大提升,更在社會分工中呈現幾乎完全跟男性平等的態勢!
這是全人類的大趨勢,或早或晚,或快或慢,男人女人,終將各盡所長、親和相處。至時,「最毒婦人心」這話,八成就會被普遍遺忘了,最多不過也就是「舊故事」裡的「老話」。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著有《管得著嗎你》《紅月亮》《武王伐紂》《深水爆破》等多部長篇小說。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聊聊薛寶釵守拙的性格與令人驚豔的素顏美
林黛玉有多「仙女」?浪蕩子薛蟠的一個動作出賣了林黛玉的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