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讀書,讀書的意義何在?關於這個問題,有著很多答案。之前網上一直盛傳著一句話:你的氣質,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這也是蘇軾所說的那樣吧,腹有詩書氣自華。
所以,讀書是可以改變一個人氣質的。當讀的書多了,一個人在面對生活的艱苦和磨難時,能夠以從容淡然態度,去面對人生,竹杖芒鞋,在風雨中穿行;在待人處事時,虛心通達;在面對誘惑時,能夠理性取捨。
也有人說,腳步走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風景,文字可以。是的,讀書,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我們沒走過的萬裡路,沒經歷過的故事,都可以從書中領略到。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有一位高僧,便道出了為何讀書的答案,這位高僧叫做寒山。
唐朝高僧寒山
寒山本是一位官宦子弟,年輕的時候,曾追求功名利祿,但屢試不第,於是隱居在天台山,自號寒山。寒山並沒有正式剃度,但是與另外兩位著名詩僧豐幹、拾得成為了好友。
後來,寒山與拾得來到了蘇州的妙利普明臺寺,寒山更是活到了一百多歲,這座寺院,也改名為寒山詩,那句著名的姑蘇城外寒山寺,便是言此。
寒山的詩歌作品,以及言行舉止,皆充滿著佛教思想,所以雖然沒有形式上的出家,但寒山確實遁入空門,成為了一個僧人。他和好友拾得曾有過一段經典的對話: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笑曰:
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這段話可謂功德無量,在一千多年來,曾消磨了許多人心中的戾氣,令讀到它的人變得平和,學會了包容身邊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拾得的佛性,當然寒山的佛性也不差,不然二人也不會成為好友,寒山存詩300多首,皆是對生活的禪悟,讀來令人深思,對於讀書,他是這樣說的:
讀書豈免死,讀書豈免貧。何以好詩字,識字勝他人。
對寒山讀書詩的感悟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問句,讀書能夠免去死亡嗎?讀書能夠不貧窮嗎?答案可以是不能,讀再多的書,也不能延長自己的生命,和其他不讀書的人一樣,都有生老病死;同時,讀書也不一定就能夠不貧窮,寒山自己就飽讀詩書,可是他仍然窮困潦倒。
後兩句一問一答,那為何什麼要讀書呢?因為讀書則勝過別人。這個理由,看似簡單,其實包羅萬象,上文所說的提審氣質、心境、見識,都在「勝他人」的範圍中。絕大多數書本背後,都是作者數年、數十年,甚至是畢生的感悟、閱歷、經驗,那麼讀完這本書,我們也就間接地接受了作者寄寓在書中的種種,這些都將變成我們成長的養分。
其實,寒山的兩個問題,答案也可以是能。
古人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通過他人在書中講述的道理,結合自己的人生,我們會產生新的感悟和思考,將這些再轉化為文字,留存世間,通過文字而不朽於世間,活在後世的心中,比如孔子、李白、蘇軾等人,又何嘗不是一種特殊意義的「免死」呢?
書中自有黃金屋,從古至今,知識都是改變命運的利器,是成功的階梯。古代士族階層,多是十年寒窗苦讀而來,如今的成功人士,也多是出身名校,或自小飽讀詩書的。當然,讀書的目的並非是獲取財富,只能說,財富是讀書所帶來的一項好處。這個答案,亦可以說「識字勝他人」。
小結:
無論肉體處於何種逆境,但只要捧著書本,精神則得到了解脫。讀書可識天地之大、曉古今之變、通處事之理,不為苦悲、不因寵驕,不會盲從、不會孤獨。人生的路上,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別忘記讀書、別放棄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