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意義何在?一千多年前,唐代高僧便給出了答案

2020-12-22 國風美詩文

人為何讀書,讀書的意義何在?關於這個問題,有著很多答案。之前網上一直盛傳著一句話:你的氣質,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這也是蘇軾所說的那樣吧,腹有詩書氣自華。

所以,讀書是可以改變一個人氣質的。當讀的書多了,一個人在面對生活的艱苦和磨難時,能夠以從容淡然態度,去面對人生,竹杖芒鞋,在風雨中穿行;在待人處事時,虛心通達;在面對誘惑時,能夠理性取捨。

也有人說,腳步走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風景,文字可以。是的,讀書,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我們沒走過的萬裡路,沒經歷過的故事,都可以從書中領略到。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有一位高僧,便道出了為何讀書的答案,這位高僧叫做寒山。

唐朝高僧寒山

寒山本是一位官宦子弟,年輕的時候,曾追求功名利祿,但屢試不第,於是隱居在天台山,自號寒山。寒山並沒有正式剃度,但是與另外兩位著名詩僧豐幹、拾得成為了好友。

後來,寒山與拾得來到了蘇州的妙利普明臺寺,寒山更是活到了一百多歲,這座寺院,也改名為寒山詩,那句著名的姑蘇城外寒山寺,便是言此。

寒山的詩歌作品,以及言行舉止,皆充滿著佛教思想,所以雖然沒有形式上的出家,但寒山確實遁入空門,成為了一個僧人。他和好友拾得曾有過一段經典的對話: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笑曰:

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這段話可謂功德無量,在一千多年來,曾消磨了許多人心中的戾氣,令讀到它的人變得平和,學會了包容身邊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拾得的佛性,當然寒山的佛性也不差,不然二人也不會成為好友,寒山存詩300多首,皆是對生活的禪悟,讀來令人深思,對於讀書,他是這樣說的:

讀書豈免死,讀書豈免貧。何以好詩字,識字勝他人。

對寒山讀書詩的感悟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問句,讀書能夠免去死亡嗎?讀書能夠不貧窮嗎?答案可以是不能,讀再多的書,也不能延長自己的生命,和其他不讀書的人一樣,都有生老病死;同時,讀書也不一定就能夠不貧窮,寒山自己就飽讀詩書,可是他仍然窮困潦倒。

後兩句一問一答,那為何什麼要讀書呢?因為讀書則勝過別人。這個理由,看似簡單,其實包羅萬象,上文所說的提審氣質、心境、見識,都在「勝他人」的範圍中。絕大多數書本背後,都是作者數年、數十年,甚至是畢生的感悟、閱歷、經驗,那麼讀完這本書,我們也就間接地接受了作者寄寓在書中的種種,這些都將變成我們成長的養分。

其實,寒山的兩個問題,答案也可以是能。

古人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通過他人在書中講述的道理,結合自己的人生,我們會產生新的感悟和思考,將這些再轉化為文字,留存世間,通過文字而不朽於世間,活在後世的心中,比如孔子、李白、蘇軾等人,又何嘗不是一種特殊意義的「免死」呢?

書中自有黃金屋,從古至今,知識都是改變命運的利器,是成功的階梯。古代士族階層,多是十年寒窗苦讀而來,如今的成功人士,也多是出身名校,或自小飽讀詩書的。當然,讀書的目的並非是獲取財富,只能說,財富是讀書所帶來的一項好處。這個答案,亦可以說「識字勝他人」。

小結:

無論肉體處於何種逆境,但只要捧著書本,精神則得到了解脫。讀書可識天地之大、曉古今之變、通處事之理,不為苦悲、不因寵驕,不會盲從、不會孤獨。人生的路上,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別忘記讀書、別放棄讀書。

相關焦點

  • 唐代高僧的一首禪詩,道法自然,靈感只在一念之間
    禪詩是詩歌的一種形式,經常描寫禪門開悟、勸學、示法的偈頌,其創作在唐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不僅詩作數量眾多,而且特色鮮明。之所以會湧現像皎然、貫休、賈島、寒山的一大批詩僧,主要原因是唐代詩歌的普及,以及江左寺院的林立,當然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唐代時環境寬鬆,佛教得到了大力發展。
  • 唐代名臣尋訪高僧,高僧大罵不休後吟出一首詩,成為千古名作!
    有了火爐,有了火堆,漫長的冬天裡,寂靜的山水間,莊嚴的寺廟裡,便衍生出了許多的佳話。當佛法與火堆在嚴寒的冬日融合在一起時,便產生了非常奇妙的詩情畫意。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唐高僧懶殘禪師的一首千古名作《天子不如我》。
  • 一為文人,便無足觀:唐代文人的貶謫噩夢
    答案是肯定的,唐朝經歷了盛唐的巔峰,從盛唐到中唐逐漸由盛轉衰,到安史之亂以後,唐朝被貶文人在數量和地域分布都達到了唐朝開國之後的巔峰。宋代王溥的《唐會要》一文寫到:「大凡有乖枉,懷奸挾情、貪瀆亂法、心懷不軌而又不夠五刑之量刑標準者,皆在貶謫之列」,意思是說,封建社會犯了錯誤但還沒到十惡不赦程度的官員,都在貶謫的範圍裡。
  • 《陳書》中的那些讀書人和讀書的意義
    江總江總可是一個閱書過千卷的愛讀書者,《陳書》中有:(江總)及長,篤學有辭採,家傳賜書數千卷,總晝夜尋讀,未嘗輟手。這段記載的大致意思是:江總長大後,勤奮篤學有才華。灼常疏食,講授多苦心熱,若瓜時,輒偃臥以瓜鎮心,起便誦讀。這段記載的大致意思是:鄭灼家裡貧窮,他抄寫義疏日以繼夜,筆毫用盡了,每次都削一削而繼續用。鄭灼經常吃蔬食,講授時常常苦於心裡發熱,若有瓜時,他就伏臥用瓜鎮住心,起來後便誦讀。簡評:一個貧窮而刻苦的讀書人。
  • 農曆十二月十一日 唐代高僧、馬祖道一法嗣懷惲禪師圓寂日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1月30日,農曆十二月十一日,唐代高僧、馬祖道一大師法嗣章敬懷惲禪師圓寂紀念日。 懷惲禪師(756~816),唐代高僧,姓謝氏,泉州人。懷惲禪師於貞元初年禮馬祖道一禪師,嗣法傳教,後遊北方,卓錫太行山百巖寺,又稱百巖禪師。元和三年(808)奉召進入長安,於章敬寺毘盧遮那院中安置,故稱章敬和尚。
  • 讀書有什麼意義?這10本書給出最好的答案
    讀書有什麼用?知乎上一位網友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太功利地糾結於「有沒有用」,反而是欲速則不達的。我一直覺得,讀書應該被看作和吃飯一樣,是一件既不那麼高尚,但也絲毫不普通的事情。一、謀生篇身在塵世,謀生是第一步。年紀輕的時候,心高氣傲,而又躊躇滿志。帶著校園裡的鋒芒進入職場,碰壁是最常有的事。那時候,總以為付出與收穫成正比,但卻忘記了,那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職場如戰場,一兵一卒,都各有站位。
  • 3000多篇論文獲獎的評選意義何在?
    (原標題:3000多篇論文獲獎的評選意義何在?)一次縣級層面的論文評獎,就有3500多篇獲獎,獲獎率佔全體教職工人數的二分之一。表面看來,該縣教研氛圍濃,教師撰寫論文積極性高,教科研成果豐碩,是教育科研形勢大好的表現。但果真如此嗎?(1月10日《中國教育報》)前段時間有記者爆出河北大學一助教涉嫌抄襲他人學術論文一事,河北大學學術委員會工作人員表示,該校學術委員會通過對相關材料進行核對,最終認定該教師論文抄襲屬實。
  • 暑期讀書|一本告訴我們讀書意義的書《兔子坡》
    《兔子坡》這本書主要描寫了新人家到來前後對小喬奇一家和兔子坡上的其他小動物的生活的影響,形象刻畫出小喬奇一家的人物性格,比如多疑的兔媽媽,平和有些紳士風範的兔爸爸,還有倚老賣老的阿納達斯叔公,善良,機智勇敢的小喬奇,還有其他小動物們,每個動物的形象都刻畫的很深入,讓人印象深刻。
  • 唐代「安西」今何在?
    在新和縣發現的唐代古城群中,該城規模最大、居於中心地位。對這座古城的發掘,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和縣龜茲文化博物館三家單位共同向國家文物局申報的「安西大都護府考古」項目的一部分。研究者從該城入手,希望從系統的角度解決有關安西大都護府的種種疑難問題。
  • 農曆十一月十三日 唐代高僧青原行思禪師圓寂日
    六祖大師高足青原行思禪師(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1月3日,農曆十一月十三日,今天是唐代高僧青原行思禪師圓寂紀念日。行思禪師法系稱「青原下」,與「南嶽下」相對,其後衍出雲門、曹洞、法眼三宗。 青原行思(671~740),唐代高僧,吉州人,俗姓劉。行思禪師自幼出家,淵默樂道,同修每次群居論道,行思禪師總是默然自照。後聞曹溪法盛,於是前往參禮。初禮六祖,行思禪師便問:「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六祖大師反問:「汝曾作什麼來?」行思禪師答道:「聖諦亦不為。」六祖大師又問:「落何階級?」
  • 一閒書舍:有人問「一年級開始學習國學,意義何在」
    一閒書舍 閒話塵間國學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不可忽視,也受到很多人的重視。其中,很多家長也會把國學作為教育子女成才的重要素材,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教導他們背誦《三字經》以及《弟子規》,朗朗上口還頗具趣味性,非常適合孩子。
  • 讀書究竟有什麼好處?宋代的這首打油詩,給出的答案堪稱完美
    網上有句玩笑話:「人醜就要多讀書,長得帥的請自便。」其實,讀書跟長相無關,活到老學到老才是明智之舉。無利不起早,做任何事都帶有目的性,有人讀書是為了陶冶情操,有人讀書是為了增加見識,有人讀書是為了找個好工作,也有人讀書是想改變命運,甚至未來可以功成名就。
  • 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讀書的意義
    ——《人生不過如此》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很多人可以給出你答案,讀書可以明理,可以明智,可以讓你認識到不一樣的大千世界,當我們登上山峰眺望遠處時,可以吟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當我們遊覽江南美景時,可以吟出,「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 唐代詩人求高僧指點,頓悟後寫下一首禪詩,能讀懂的都是高人
    他的詩體現出隱晦和迷離。早年的李商隱,對人生有抱有很大的期待,但不知怎麼去實施,帶著太多的疑問,曾一度去玉陽求仙學道,求高僧指點迷津。在求僧訪道的過程中,他的內心得以淨化,突然參悟到了人生的真諦,並寫下了一首頗具禪味,意境高遠的詩。《北青蘿》唐 李商隱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 2010年佛頂真骨再現人間,一位功在千秋的高僧,隨之浮出水面
    2500年前的那一天,佛祖釋迦牟尼在即將涅槃前,曾對身邊弟子說:見舍利,如同見我。根據佛典記載,火葬後的佛祖真身舍利,約有84000顆。直到100年之後,阿育王統一了印度半島,為了救贖自己屠殺生靈的罪孽,在皈依佛門以後,他便陸續在全世界各地,造了84000座佛塔。以此供奉佛祖舍利。而這其中據傳,瘞(yì)埋於中國的就有19處。
  • 是高僧也是唐代有名的段子手,寫下首妙詩,道出不少人的執迷不悟
    唐代有三大詩僧:齊己、皎然、貫休,詩作都各具特色,不少流傳至今。但在他們之前,唐初還有一位名叫王梵志的詩僧,曾在當時詩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王梵志與其它詩僧不一樣,他是半路出家。他幼時家境殷實,過著富家少爺的生活,後來家道中落,雖生養了幾個兒女卻個個不孝,落得窮困潦倒的境地。
  • 世界讀書日的來歷由來 為什麼要讀書意義及好處
    世界讀書日的意義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從那以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讀書、愛書的重要性,也開始樹立尊重智慧財產權的意識、開始加強智慧財產權和版權保護。那麼今天就讓我們進一步來挖掘世界讀書日的意義。
  • 圖說北京:唐高僧隱峰禪師在幽州城北銀山始建佛嚴寺並講經探秘
    自古燕地多奇人,燕地奇人秘事多,求得密碼可解密,欲知眾多歷史之迷和答案,請看燕地密碼系列連載。】今日北京的昌平區明十三陵東北方向不遠處,有一座山名為銀山,而且還有一所始建於唐代的著名佛寺佛嚴寺,那時的北京是其前身幽州城。幽州城北銀山下的佛嚴寺裡有座說法臺,是一位佛學高僧講法時所留,至今仍存。
  • 雲橫秦嶺家何在——商於之路與唐代逐臣
    因為貶謫文人經行之路多荒遠險惡,最能體現人生經受的磨難;而被貶者所作之詩,多呈現出悽愴蒼涼的悲劇色彩。嚴羽《滄浪詩話》有言:「唐人好詩,多是徵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曹辛華)作者:尚永亮(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甘曉雯(武漢大學文學院研究生)「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個「雲橫秦嶺」,一個「雪擁藍關」,展示了商於之路的艱險及其與唐代逐臣的緊密關聯。
  • 景點介紹書:山東省慶雲縣金山寺,有人說唐代高僧玄奘在這裡出家
    山東省慶雲縣金山寺我國傳統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一直都是人們心中的經典所在,而其中的主人公唐僧更是歷史上知名高僧玄奘的化身,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唐代高僧玄奘是從哪裡出家修行的呢?儘管這個地方誰也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但是坐落在山東省的金山寺,一直是大家公認的比較接近的處所,所以今天小編我就帶大家一起走進我國著名的寺院金山寺看一看。金山寺是近年來才逐漸完善的,修繕好的金山寺,可謂是富麗堂皇,壯觀輝煌,比之前能夠更好地弘揚歷史文化,展現其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那麼我就說一下,當我走進金山寺之後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幾個建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