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朝發五十萬大軍開始南徵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歷經七年的戰爭最終以秦朝的勝利而結束。
同年,秦朝在原百越地區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廣闊的嶺南地區開始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之下。今梧州市地區此時屬桂林郡管轄,境內尚無縣級行政治所。
下列圖中虛線內為當代梧州市的行政區劃範圍,轄三區三縣一市。
公元7年西漢時期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在這一帶置蒼梧郡,治所廣信縣。今梧州市地區均屬蒼梧郡管轄。
廣信縣即今梧州市城區行政建制的起源,延續至今已兩千一百多年。此時還存在一個猛陵縣,治所在今蒼梧縣人和鎮孟陵村,北宋開寶四年 (公元971年) 併入蒼梧縣。猛陵由縣治變成村,這降級跨度太大。
公元262年東吳時期
東吳時今梧州市地區境內新置一個新寧縣,治所在今龍圩區大坡鎮大城村,隋初被廢。
公元612年隋朝時期
東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南方得到迅速的發展。
到了隋朝統一之時,今梧州市地區境內存在以下八個縣:
蒼梧縣由上文的廣信縣更名而來;
隋化縣位於今蒙山縣東南,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廢;
隋建縣位於今岑溪市西北,唐貞觀末期被廢;
賀川縣位於今岑溪市東北,唐貞觀末期被廢;
安基縣位於今岑溪市西北,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 廢;
淳民縣位於今藤縣西北,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 廢;
永平縣即今藤縣行政建制的前身,此時位於今藤縣東,為永平郡治,管轄著藤縣、平南、龍圩、岑溪、容縣一帶,北宋開寶六年 (公元973年) 移於今治;
戎成縣即今龍圩區行政建制的前身,戎成縣在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廢入蒼梧縣,後長期為戎圩鎮,1950年改今名,2013年置龍圩區。
公元741年唐朝時期
唐朝此時,今梧州市地區境內存在以下四個州:
以鐔津縣(今藤縣前身)為治所的藤州;
以蒼梧縣(今梧州市區前身)為治所的梧州;
以立山縣(上文隋化縣更名,明廢)為治所的蒙州;
以龍城縣(今岑溪前身)為治所的義州。
這四個州的轄區合併起來,恰好十分接近現在梧州市的行政區劃。
公元1111年北宋時期
北宋此時,唐朝時的義州和蒙州已相繼被廢。
今梧州市地區分屬藤州、梧州、昭州管轄:
今蒙山一帶屬昭州(今桂林平樂縣前身)管轄;
今藤縣、岑溪一帶屬藤州管轄;
今三區和蒼梧一帶屬梧州管轄。
公元1330年元朝時期
元朝的這一帶行政區劃變化不大,只有梧州改為梧州路,昭州改為平樂府。依舊延續著藤州與梧州,一個東一個西並立的狀態。
公元1582年明朝時期
明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梧州路改為梧州府。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 ,藤州降為藤縣,原轄區屬梧州府管轄。
梧州府行政版圖最大之時,管轄著今梧州市(少蒙山縣地區)、玉林市、廣東省懷集縣。
此外,蒙山縣的前身永安州也是在明朝時置。
公元1820年清朝時期
此時的梧州府轄蒼梧、藤縣、岑溪、容縣、懷集5縣,本土還是欠缺今蒙山縣一帶。
此時的蒙山縣叫永安州,太平天國著名的歷史事件「永安建制」便是在這個時期發生。
民國北洋政府時期
此時的今梧州市地區除蒙山縣外均屬蒼梧道管轄,治所在蒼梧縣。蒼梧道轄區除梧州外,還包括玉林和貴港兩市。
公元1951年底
圖中時間為1951年底,此時的梧州市為省轄市,但只轄城區附近。其餘大部分地區屬容縣專區管轄,蒙山縣屬平樂專區管轄。
1958年容縣專區撤銷,重新恢復梧州專區,轄梧州市及蒼梧、藤縣、岑溪、蒙山、昭平、賀縣、富鍾等地。
特別註明一點,梧州專區並不是梧州市的前身。兩者時而並存,時而一體,最後梧州專區成了賀州市。
當代
隨著梧州專區1971年改稱梧州地區,1997年藤縣、蒙山、岑溪等地劃歸梧州市,逐漸成今日的行政區劃。
縱觀梧州市地區的行政區劃史,梧州城區歷史悠久,建城能追溯到漢高后稱制時期的蒼梧王城。
藤縣長期為地市級行政單位,時間從公元361年東晉時期置永平郡到公元1377年明初藤州降級,延續了上千年。
蒙山縣誕生之初不屬梧州一帶管轄,歷史上和北方的桂林一帶關係更為緊密,一直到二十多年前方歸屬梧州。
關注一下可查看更多系列圖集(已完結四川、廣東),您的支持是作者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