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會告訴大家——蟄伏,靜待爆發可能是當下英國房產活動的真實寫照。在我了解的很多多海外購房者中,沒房的觀望的大部分是空頭,因為他們希望房價下跌,讓他們能買上房,但是當房價真的跌了,觀望不敢買的也是他們。
已經享受到倫敦等城市紅利的投資者自然而然都是多頭,甚至後悔當時為什麼沒有多買幾套,當然期望房價再漲漲,能有一個較大的帳面收益。也有天天嘴上唱空的,私底下到處打探小道消息:2020年到底能不能投資倫敦房產?
長贏投資哲學有句話很經典——這個世界上也根本沒有一成不變空頭和多頭,都會隨著周期的變化而變化,凡是絕對、一定的,都是案板上的韭菜。
現在我們需要讀得懂樓市學者口中的觀點,還要清楚它們背後的前提設定條件。看你買的房在「哪個城市」。
我一直認為好的城市,房產投資就是一場在平衡中尋求共贏的遊戲,而差的城市,就是一場殘酷的零和遊戲,有人賺錢就一定有人血本無歸。
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以下3條,希望對廣大投資者有所益處。
1、長周期看多,短周期看平。經濟只要發展,央行降準,釋放貨幣流動性就是必然的選擇。而貨幣通脹後,房價作為大宗消費品,價格一定是上漲的。所以在漫漫長市中,房價的數值一定是增加的。
短期內,政策是主導因素。政府出臺各種政策鼓勵或者限制買房,例如利率高低、移民政策、稅收優惠、政府投資等,讓你買房,房價漲,限制你買房,房價小幅回落或橫盤。
當然也有特殊例子,倫敦房價的走勢主要是受短期脫歐政策的影響,近期出臺的一些列政策——移民政策,其實在我看來是利好中長期的倫敦樓市,畢竟高素質的人口越多,樓市的漲跌是有能力買房人數決定的,新的移民政策增加了限制。
但是會讓倫敦更安全、更有效率、更多彩。注意這個漲的數值一定要跑過通脹,否則都是虧損的。這一條不僅適用於英國倫敦,也適用於大多數國家和地區。
2、二手房交易主導的市場看多。如果一個城市的房產交易結構主要是二手房,說明這個新房供應不足,核心區的土地大部分已被開發完畢。如果二手房高於新房均價,說明這個市場人口多,房子少,是看好的。
反之,一個城市目前階段,新房還是絕對主流,二手房都賣不出去,說明房子遠大於人口。近期,我們分析了倫敦十月份的房產數據顯示:
二手房交易在倫敦佔據主導地位,新房市場由於核心地段稀缺,新盤上市數量銳減,從樓市敏感度看,二手房也最先感知冷暖。專業人士介紹,率先開啟房價回升通道的基本都是英國倫敦的二手房。
2019年10月,整個英國房屋供應暴跌10%,倫敦的房屋供應量暴跌30%。
3、大城市圈看多。倫敦是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日本東京、法國巴黎並列。倫敦是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
總的來說,如果大家談到的是「大倫敦」地區(Greater London),所指的就是包括32個倫敦地方行政區以及倫敦金融城——「倫敦市」(City of London)在內的一大片地區,總面積約為1千5百平方公裡,大約是M25環城公路所包圍的地區。
這個概念有多大?如上海市市區面積是1600平方公裡。而狹義來說,「倫敦」兩字所指的就是這個城市的中心地區,所包括的就是倫敦金融城和威斯敏斯特自治市(City of Westminster)這兩個部分。
英國城市群基本分為6個,即英國以倫敦為中心的城市群,由倫敦-利物浦一線的城市構成,其中包括世界紡織工業之都-曼徹斯特、紡織機械重鎮-利茲、伯明罕、謝菲爾德等大城市,以及眾多小城鎮。
我們要牢記一條——重點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發展模式一般都是「吸血發展」,利空周邊小城市的發展。
莊主最後還是想給大家一些建議:從2019年英國整體的市場來看,相對壓力還比較小,英國房地產價格也沒有出現過度下降的情況,並且出現指數盤整小幅回升的態勢,倫敦等主要城市城市也出現單月或連續上漲的情況。
而對於個別英國城市來講,房地產低庫存短期內無法解決,有價無市的或將成為常態。對於剛需來講,期待了一年英國房價下跌之後,迎來的或許還是沒有任何變化的市場,那麼今年能買為什麼要再等到明年!
1、自住留學的朋友:當下英國市場的平靜對剛需上車是非常好的機會。就好像你本來就要買個Iphone,雙十一活動市場正好打個9折,為什麼不買呢!
2、資金富裕的投資需求:當下是可以抄底買到好房子的。樓市就是這樣,只有在淡市才能買到稀缺的好房子,也只有好房子才能賣的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