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年齡的稱謂,0到140歲都有,快來漲知識吧

2020-12-04 文史撰家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論語中孔子對人生狀態各個階段的評價,也正是因為熟知這句話,才讓我們知道了從三十歲到七十歲,各個年齡段古人的稱謂。那麼其他階段的年齡古人是怎麼稱謂的呢?

少年稱謂

古人的年齡一般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稱謂表示,可能古人覺得這樣比較風雅吧。當嬰兒剛出生的時候,被稱為「赤子」。古代嬰兒出生三天有著設宴招待親友的習俗,因此出生三日後也叫做「湯餅之期」,從這之後到1歲的時間內都稱為「襁褓」。很多人小時候就經常會在《貝瓦兒歌》和《搖籃曲》裡就能聽到襁褓,幼兒的甜蜜睡覺之音。請不要說你小時候沒有聽到過那甜蜜的催眠之音。

嬰兒,一歲的時候就會開始說話,我們現在都說牙牙學語,其實這就是古代流傳下來的。這個「牙牙」既是形容嬰兒學說話吞吞吐吐的詞語,也代表著嬰兒滿一歲。到了兩歲的時候,古人眼裡就不再是嬰兒啦,而是稱為「孩提」,這個詞語我們現在也在用,就是指兩三歲的時候。

孩提之後,一直到8歲的時間段裡,古人叫做「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就是這個意思。到了8歲的時候,古代的幼童就會把頭髮紮成髻,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個角,因此就叫做「總角」。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也經常用總角來代指幼年,以後大家看到這個詞語,千萬要結合語境分辨意思啦。

「黃口小兒」是古代用來諷刺人無知的話,其中的「黃口」就是指兒童9歲不滿10歲的時候。這樣到了10歲,在古人眼裡才算是幼年,因此就用「幼學」來借指10歲,此外,外傅之年也是這個意思。

從這以後男女年齡就開始有了區別,女孩兒12歲的時候稱為「金釵之年」,13歲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豆蔻年華」,豆蔻本意是一種植物,它只在初夏盛開而不是盛夏,因此也比喻人尚未成年。那麼男孩兒呢?男孩兒在十三歲的時候叫做「舞勺之年」。

可能是女人心志比男人成熟早的緣故,在古代女子15歲就算成年,那時候女子需要用簪子把頭髮盤起來,叫做「及笄」(讀jí jī)。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因此男子15歲叫「志學之年」。16歲的女子剛剛成年正是風華正茂,因此是「碧玉年華」,而男子的稱謂就很簡單,就是「二八」,兩個8歲就算16歲,怎麼樣是不是很好記。

在男子20歲的時候,終於可以被看作成年了。和現代的成年禮一樣,古時男子成年也有一個加冠的儀式,雖說成年,但此時的體格仍和成年人有著差距。古代醫學雖不發達,但古人擅長「望聞問切」,甚至在研究人體肌理及從外貌容顏判斷體格方面是很有智慧的,因此男子在這時候又叫「弱冠」。而女子20歲的稱謂依然是那麼好聽。是為「桃李年華」。

成年稱謂

自20歲男子成年之後,古人對年齡的劃分就沒有像少年時那麼詳細。女子24歲的時候是「花信年華」,30歲的時候叫做「半老徐娘」,這都是形容女子風姿綽約的稱謂。而男子在30歲時叫做「而立之年」,孔子說的而立,並不是現代人認為的三十歲要成家立業,而是在這個時間段做事得禮,言行都很恰當,簡單來說就是通曉人情世故。

同樣40歲的「不惑之年」也不是說什麼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可真就成神人了,孔子是在說要對自己的原則不疑惑。至於50歲的「天命之年」,也不是所謂的迷信宿命,而是要明白到了這個年齡無論好壞都是自己一手造就的,不怨天不尤人,平常心為「知天命」。到了54歲的時候,古人有個特別的稱呼,就是「六九年」,顧名思義就是六九五十四。

老年稱謂

在古代平均壽命低下的古代,60歲就相當於走在人生的末尾,因此這個年齡也叫做「花甲之年」。同樣的,因為社會閱歷豐富,「耳順之年」裡就能明辨是非,看清忠奸善惡。古代幹支紀年法裡60年為一輪,61歲的時候代表新的一輪,故稱「還歷」。古人能活到70歲的話,可以說是很不容易了。杜甫詩有雲「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因此「古稀之年」是70歲老人的稱謂。

在影視劇裡,經常看到70大壽、80大壽等等。其實77歲對於古人來講也是一個很吉利的壽命,因此77的時候也叫「喜壽」。至於80歲,古人都稱之為「耄耋之年」,當然有些90歲的老人也可以用這個詞語,總的來說這就是泛指晚年。

同77歲一樣,88歲也是一個吉利的壽命,因為「米」字拆開剛好是一個正八、一個倒八、一個十。因此88歲也叫「米壽」。100歲是年齡中極其有意義的年齡,這也是養生學術語裡最高的年壽,有著「上壽」之稱。在99歲沒滿百歲的時候,因為「百」字少一,所以叫做「白壽」。

如果有幸活到108歲的古人,就可以叫做「茶壽」,為什麼這麼叫呢?因為「茶」字上面為廿,古語是二十的意思,下邊是「八十八」,兩者相加就是108歲。這已經是很難達到的年齡了,然而比這更高的年齡稱謂還有一個。就是「雙稀」,顧名思義就是兩個古稀,那就是140歲。

古人云「人過五十,不稱夭壽」,不知道這些稱謂古人都是否用的上,但是可以得知的是,這些稱謂都是古人對長壽的樸素願望。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文化的形成絕非一蹴而就,它要從對大自然的不斷挑戰中,總結和認識世間萬物變化的規律,最後得出有益於人類持續生存的大智慧。對於古人這些有趣又有料的年齡稱謂不知道你們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漲知識|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0歲——140歲
    除了這樣的總體分類之外,古代還有一些特殊年齡的對於的具體稱謂。一、具體年齡對應稱謂及其來源和含義:0歲:初度——指小兒初生之時。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以豆蔻來指代女子13歲。15歲: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後,就將頭髮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束髮——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 漲知識|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古時,人們交流時,不會直接說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今天,和大家一起回味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吧!0歲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初度:是指生日之時。出自《離騷》:皇攬揆餘初度兮,肇賜餘以嘉名。後也也稱生日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賀。
  • 古人年齡的稱謂有哪些,一起漲知識吧
    現代人每年都會過生日,從出生時算起,過一年長一歲,我們通常只用數字來記述我們的年齡。而在古代,從嬰兒呱呱墜地到耄耋之年,生命分成了許多階段,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而是用其他稱謂表示。古人對於年齡的稱謂很講究,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叫法。
  •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 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裡的黃髮指老人,古時,黃髮是長壽的象徵。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髮。 今天,詩詞君和大家一起回味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吧!
  • 【趣味小知識】古人對1到108歲的稱呼,漲知識了
    原標題:【趣味小知識】古人對1到108歲的稱呼,漲知識了 現在人們說年齡,都是很直接的1歲、10歲、40歲……簡單明了,當然也貌似少了一點「韻味」。 對於一些陌生人問年齡,有時候回答起來還有點莫名的尷尬,如何委婉的回答? 那麼古人對於年齡,又是如何稱謂呢?有些稱謂現在還能聽到,但有些已經鮮為人知。對於不是很願意分享自己年齡,學習之後也可以很委婉的回答年齡了。
  • 漲知識|古人對1到108歲的稱呼,真美!
    漲知識|古人對1到108歲的稱呼,真美!,都是很直接的1歲、10歲、40歲,簡單明了,卻貌似少了一點「韻味」。那麼古人對於年齡,又是如何稱謂呢?有些稱謂現在還能聽到,但有些已經很少有人知道。 圖 | 豐子愷1幼年度:小兒初生之時。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3日。
  • 從0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太美了!
    從「始齔」到「豆蔻」 從「而立」到「知天命」 從0歲到100歲 盤點古人對年齡的絕美稱謂 初度 0歲
  • 從零歲到一百零八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在中國古代,人與人之間相處交流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會直接說出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一些特定的年齡稱謂來作介紹,所以衍生出了很多用於形容年齡的詞語。而現代人則相對古人而言,沒有那麼講究,沒有那麼細緻(一般情況下,現代人僅僅劃分了以下幾個年齡階段:嬰兒(0-0.6歲)、幼兒(0.6-2歲)、兒童(3-6歲)、少年(7-14歲)、青年(15-35歲)、中年(36-60歲)、老年(61歲以上))。下面筆者就來談談古人那些別開生面的年齡稱謂。
  •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居然這麼美!
    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指老人,古時,黃髮是長壽的象徵。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髮。從「赤子」到「豆蔻」,從「而立」到「知天命」,每一個都那麼美!【幼年】初度:是指生日之時。
  • 古人對1到140歲的稱謂,知道5個的算你厲害!
    我們平時看古裝電視或者是文言文,常常會聽到很多關於年齡的稱謂,如「黃口小兒」、「豆蔻年華」、「及冠之年」、「花甲之年」等。其實,古代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百歲老人,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一個特定的稱謂,這些稱謂大都記載在古書之中被沿用至今,這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大瑰寶。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一一介紹古人對1到140歲的年齡稱謂及來歷,看看你知道多少?
  • 古人對年齡的稱謂,你知道多少?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年齡的稱謂可以說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古人對年齡的稱謂生動形象,從剛出生的嬰兒到百歲老人,不同的階段對應有不同的稱謂,而且男女的稱謂也有區別。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很美,可是現在已經有很少人知道這些稱謂了。不免讓人遺憾。
  • 花甲的花不是花白也不是花眼,從1歲到140歲年齡全稱謂詳解
    古代人很少用具體的數字來記錄年齡,他們習慣於用一些與年齡有關的特定稱謂代替年齡。這些稱謂非常完善,從剛出生一直到140歲都有專門的稱謂。其中很多稱謂一直到現在仍在使用。因為每個人學說話有早有晚,所以從一歲到三歲都有用牙牙表示的習慣。【孩提】:兩三歲的孩子可以叫孩提了。這個「提」就是提拉的提,太小的孩子不是人人都敢抱起來玩耍,但是到了兩三歲以後,人們就可以把他們抱起來提起來逗著玩了。《孟子·盡心》:孩提之童。
  • 學會古人的這些年齡稱謂,過年時親戚問你多大了,就這麼回答他!
    老實人才會暴露自己的真實歲數,聰明人都懂得轉換話題,用古人這些對年齡的稱謂回答問題,就能很好地轉移話題。因為長輩們聽不懂,你開始給他們科普,自然而然就忘了下面要問什麼了嘛!那麼古人對年齡都有哪些稱謂呢?我們趕緊來看看吧!
  • 史上最全人物年齡對應稱謂,快來看看你是什麼稱謂
    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含蓄的文化,古人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不是直接的去說對方的年齡而是有獨屬於自己的專門稱謂文化,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具體形象,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古人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稱謂吧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布,後來引申為對不滿周歲的孩童的稱謂
  • 漲知識|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涵蓋了一生的智慧
    有家庭主婦說50歲,因為孩子成家後就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了;還有人期盼悠閒的退休生活......人們往往在年少時憧憬長大的自由,長大後懷念年少的無憂。但其實,每一個年紀都是美好的,我們無法選擇年齡,但我們可以活在當下。我們的祖先對此有著自己的智慧。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他們都賦予其一個美好的稱謂。
  • 古代的年齡稱呼你知道嗎?0到140歲都有,看看你是什麼階段
    人生七十古來稀,是古人對於年齡的一種看法,因為古人的壽命普遍不長,能活到七十的已經很稀有了,所以古稀就成了古人對於七十歲的一種稱呼。其實在古代,人們對於年齡一般不用具體的數字來表示,而是會用不同的別稱來指代不同的年齡階段,從一個人出生到最終離世,其年齡跨度最高可到140歲,因為能活到140歲的人是非常少的,別說以前了,就連現在也是一樣。下面咱們就來具體看一看古人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稱呼,看看你是屬於哪一個階段。
  • 古人從0-140歲的年齡稱謂,太完整了,果斷收藏!
    0歲度:小兒出生之時。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古代嬰兒出生三天,設宴款待親朋好友,稱作「湯餅宴」。8歲總角:八到十四歲的男孩,古代小孩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紮成一個結,被稱為「總角」。9歲九齡:9歲黃口:10歲以下。
  • 古人時期的年齡稱謂
    人這一輩子,每一個階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所以古人就根據每個年齡段表現出來的特徵,從而賦予了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更形象、詩意的表現了人們在那個年齡段的特點。嬰兒人初生叫嬰兒或嬰孩。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破瓜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也稱作破瓜之年或者破瓜年華瓜字可以分割成兩個八字,所以舊詩文稱女子十六歲時為「破瓜之年」。
  • 要說古人就是有文化,說個年齡都這麼多稱謂,說錯了還要鬧笑話
    根據這段話,我們可知,十歲到百歲本來應分別稱作幼、弱、壯、強、艾、耆、老、耄、期,後來不知什麼時候起,人們都以「幼學」、「弱冠」、「期頤」等聯讀來作為年齡稱謂。這可能是後來的語言詞彙向雙音節發展的結果吧。
  • 值得收藏:中國古代年齡稱謂大全,看看你身邊有沒有活到茶壽的人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古代,人們將年齡的增長不說成幾歲或者幾十歲,而是用很多稱謂來表示,如今我們能聽到這些稱謂也就只能從很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口中聽到,今天小編就將古人口中的年歲整理一下,有需要的可以收藏!>10歲及以下:外傅、幼學、黃口12歲:女生:金釵之年13歲:女生: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15歲: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