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可謂文壇巨匠,名副其實的詞人、詩人、散文家、書法家、畫家,而其在文學上的造詣最為突出,元好問曾說「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在文學方面,蘇軾將詞的功能拓展,境界擴大。根據《蘇軾詞編年校注》所錄,蘇軾可確定的詞共有272首,這些詞記錄了蘇軾從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罷鳳翔府籤判到其離世的生活經歷、心路歷程。蘇軾將自己的一生用極強的語言表現力展現在讀者面前,其思想也隱含於靈動的文字之中。而今天,要講的是其中的三首七夕詞,讓我們得以了解蘇軾的內心世界。
借七夕寄託身世。蘇軾七夕詞共三首,《菩薩蠻·七夕,朝天門上作》是其中之一。
畫簷初掛彎彎月,孤光未滿先憂缺。遙認玉簾鉤,天孫梳洗樓。佳人言語好,不願求新巧,此恨固應知,願人無別離。
元豐二年(1079年)7月,蘇軾入獄,次年貶居黃州。同年5月29日,夫人王弗由子由陪伴到達黃州,這是蘇軾與夫人在黃州度過的第一個七夕。
牛郎織女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神話,《詩經·大東》就有了織女與牽牛兩星分居銀河兩旁的敘述。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形成了故事的大概。之後,在《歲華紀麗》、《爾雅翼》及六朝梁殷芸《小說》(《月令廣義》引)等書中,這個神話的記載逐漸豐滿起來。至近代,流傳於民間的,更是豐富充實,積極健康,成為膾炙人口的一則古代神話。由於這個神話在諸書中一般是以牛郎織女被銀河阻隔,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靠鵲橋相會,終究被蒙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因此歷代文人經常借這個神話故事來抒發離愁,蘇軾的這首《菩薩蠻·七夕,朝天門上作》也並不例外。
詞的上闋寫七夕之月,把彎月喻為織女床邊的玉鉤,接著「孤光未滿先憂缺」道出了詞人當時的感受。我國古代文人一向對月亮的圓缺變化很感興趣,杜光庭《初月》云:「始看東上又西浮,圓缺何曾得自由。」柳永《平調望漢月》也云:「明月明月明月,爭奈乍圓還缺。」這種對月的無奈傷感,表現出對世事變化以及未來命運的擔憂和慨嘆。而蘇軾此句含義不一般。首先,描繪七夕夜新月如鉤的景色。接著聯繫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愛情故事,兩人長久的分離只為一夕相聚,但也會再次別離,暗示牛郎織女的愛情是一個悲劇。最後抒發情懷,寄託身世,欣喜於家人相聚,憂愁於未來離別之苦,道出詞人複雜的心情。
下闕由七夕婦女拜月乞巧的習俗寫起,借佳人不乞求智巧卻乞求團圓,抒發詞人自己的願望。「願人無別離」句,由牛郎織女的離別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寫出了凡間夫妻被拆散後再次團聚心中的一陣陣痛,以及美好的願景。
借七夕抒寫親情。《漁家傲·七夕》脫離牛郎織女故事本身,由虛入實,因今思昔,表達了作者對親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皎皎牽牛河漢女,盈盈臨水無由語。望斷碧雲空日暮,無尋處,夢回芳草生春浦。
鳥散餘花紛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
此詞寫於元豐二年(1079年)烏臺詩案前後。這一年,蘇軾被罷徐州知州,轉任湖州,7月因烏臺詩案入獄,因此詞中染上一種悲涼氣氛。全詞寫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開篇化用《古詩十九首》其十:「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寫出牛郎織女不能相會的悲劇,引出下文別情的抒發。「望斷碧雲空日暮」,寫遙望碧空,神思。「望斷」刻畫出作者對遠方親友的深切思念之情態。「無尋處」兩句,言昔日親友相聚,宴飲唱合,如今各散四方,難以尋覓,只能在夢中相會了。
在這七夕之夜,詞人感到只有「明月多情」伴隨他,因此他要攬取明月清光,讓它送自己回去。其實,月本無知無情,但此時此境,詞人只感到明月才有情,才與自己相依相伴,關愛自己。接著,一句「明月多情來照戶」更反襯出詞人內心的孤寂和悲涼。
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蘇軾詞新釋輯評》評析:七夕是個富有文化內涵的民間傳統節日,它早就引起了詞人的興趣,五年前在杭州就寫過一首別出心裁的七夕詞——《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與前詞的高情逸韻相比,本詞更向民間風情靠攏,因而也寓含著更多的民俗文化底蘊。
借七夕抒寫友情。歷代引用牛郎織女傳說的詩詞,不是同情牛郎織女的遭遇,就是影射人間男女離別之情,或者是閨中乞巧等。而蘇軾的《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則擺脫了兒女豔情的俗套,藉以抒寫送別的友情,格調飄逸超曠。
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蘇軾任杭州知州時,流連於杭州秀美的風光,與朋友飲酒賦詩,怡情山水之間,得以暫時擺脫生活煩惱。此正是作於杭州的一首送別詞。
此詞上闋,緊扣七夕下筆,借用王子喬飄然仙去的故事,對超塵拔俗、不為柔情羈縻的飄逸曠放襟懷十分讚賞,以開解友人的離別之苦。以緱山仙子乘鶴離去的傳說隱射友人陳令舉的離去。緱山,河南偃師縣。緱山仙子,指王子喬,因為他緱山仙去,故云。「鳳簫」兩句,承「不學」句而來,牛女渡河,兩情繾綣,勢難割捨;仙子吹簫月下,舉手告別家人,飄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後者超凡歸仙,趨向相反,故贊以「不學痴牛騃女」。
下闕以張華《博物志》中客星犯銀河的故事寫陳令舉的飄然離去。 「相逢一醉是前緣」,寫六客之會:「風雨散、飄然何處」,「風雨」承上「天風海雨」,寫朋友分袂,各自西東。「一醉是前緣」,含慰藉之意:「飄然何處」,蘊感慨無限。
陸遊稱讚說:「昔人作七夕詩,率不免有珠櫳綺梳惜別之意,惟東坡此篇,居然是星漢上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反映了詞人超脫曠達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