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連續4個月同比正增長,商品零售增長0.2%,實現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反觀國際經濟形勢,疫情衝擊下,發達國家經濟哀鴻遍野,日本剛剛公布國內生產總值大跌27.8%,「安倍經濟學」增長清零,這到底說明了什麼呢?
俗話說:烏雲遮不住太陽的光輝,我認為主要國內是新產業、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在驅動新動能,實現逆勢增長。中國擁有14人的消費規模大市場,不僅可以實現經濟內循環,而且還能自我調節,比如疫情衝擊下誕生的無接觸配送、無人零售等,顯示出我們經濟新動能的強大生命力以及經濟發展的韌性一點都不失色。
一、新消費力的不斷釋放,「買買買」的新消費力量在助推
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哀鴻遍野,可是對於國內新消費經濟模式多年來的培育,讓我們的消費市場總是「春風吹又生」。
網上下單,小區門口拿快遞,這基本已經成為國內主力消費群每天都在不斷重複的生活動作。從春節到現在,估計很多人家裡的肉蛋奶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都是通過網購解決的。
在這種網購新消費助推下,比如北京餓了麼外賣訂單同比增長9倍,盒馬鮮生網上訂單同期激增220%,每日優鮮交易額增長4倍。
新消費模式,「買買買」的消費力量即使在整體低迷的背景下仍然不斷地在展現。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一季度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5.9%,甚至比1到2月加快2.9%,佔整體消費比重為23.6%,比去年同期提升5.4%。
消費的復甦,電商平臺的率先感知,尤其是多年來消費新模式的培育,讓我們的消費市場即使在線下市場「半癱瘓」的狀態下仍然可以保持交易量與經濟活力,這就是新經濟的消費魔力。新經濟消費引擎,尤其是線上電商模式以及線上線下的新零售,已經成為國外經濟正在模仿的新動能,複製阿里巴巴模式正在成為其他國家努力恢復經濟的新手段。
二、新技術驅動新興服務業的動能正在崛起
我們都知道,疫情衝擊下,線下的生活工作都收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可以新技術驅動的新興服務業都能夠迎刃而解。
過去的幾個月,包括釘釘、飛書和zoom等各種雲辦公的軟體頻頻在刷屏,節後開工的有超過3億人啟動遠程辦公,這就是當前新興服務業的一個縮影。
比如在廣州就職於一家專門提供視頻會議產品的程式設計師小李,節後別人也許無事可做,可是他卻每天加班,每天電話不斷,客戶還在不斷的增加,幹這行這麼多年的小李,第一次感受到如此高強度的忙碌。
根據統計局數據,第一季度,雖然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同比下滑,但是其中的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卻實現了13.2%的提升,拉動GDP增長是0.6%。
疫情雖然不同程度傷害了線下的服務業,正在不斷的復甦與重塑,但是線上的爆發就是可以對衝這種損失,比如疫情加速了線上辦公、線上培訓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
也就是說,疫情對傳統消費與產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是壓力下我們的經濟蘊含的巨大潛力與機遇不斷被挖掘,線上消費與智能經濟的新興服務產業快馬加鞭,完全對衝了負面的影響,也是為我們經濟的高質量發現提供了空間。三、高技術產業韌性十足,實現經濟內循環,產業升級與自主研發成為新動能
中美貿易戰下,讓我們看到一個國家不能單純只是埋頭搞消費,還要能夠掌握高科技的制高點,避免被美國卡脖子,產業升級以及自主研發技術為先的產業韌性十足。
可以說,高技術的製造業復甦是今年3月的一個亮點。根據統計局的數據,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達到8.9%,表現竟然遠遠超過整體工業生產負增長的水平。同時,工業機器人和發電機組產量均能實現兩位數的增長。很多人都在擔憂外資企業的基礎製造不斷的在向東南亞的轉移,殊不知我們已經在逐漸完成產業鏈的升級,掌握技術與人才的制高點,這不是東南亞國家一朝一夕就能後追趕的。
比如,工業產業都能夠網絡直播,中聯重科將數百噸的機械產品搬到網絡上,也算是成為在工業科技領域的「新晉網紅」,其中輕量化的攪拌車,在短短39分鐘的網絡直播實現了2000多臺的驚人銷量。
高技術的產業韌性,反映出我們的經濟質量在不斷的提高,加上我們正在舉國之力吸納人才,大力推進研發數十年來的高技術短板,這些還能夠釋放出強大的消費動能。
我們的高技術韌性還體現在吸金魅力不減,儘管全球的整體投資在出現下滑的趨勢,但是我們國內部分高科技產業的投資仍然表現出逆勢增長的態勢。
總之,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中國經濟在面臨全球萎靡的背景下,保持逆勢增長是一定的,我們擁有人口消費規模的加速器,還有新消費模式以及新興技術服務產業都能處於領先地位,即使是高技術產業韌性十足,差距正在逐漸縮小,總體的經濟增長規模成為一枝獨秀也是必然的。
醉井觀商,以小見大,善於思考,樂於分享,更多的商業點評、行業趨勢分析等,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溝通,共贏共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