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恐怕是最為人熟知的清明題材詩作。其實,清明感懷也常見於我國古代詩人的作品之中,或感慨人生悲涼,或分析處世之理,生動詞句描繪出的清明別有韻味。
宋代黃庭堅筆下的《清明》別具一格,在桃李盛開的清明時節,轉向對野田荒墳悽涼景象的哀嘆。詩中將《孟子》中一位喜愛誇耀虛榮的齊國人與堅守氣節的介子推對比:「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在《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中,明代詩人高啟以悲涼的筆觸,帶領人們品味戰亂帶給人們的災難愁苦,風雨飄搖的社會裡,有幾戶人家的後人會去給先人掃墓?清明時節,充滿憂思的感嘆將悲傷的情緒渲染到極致,既是對故人的懷念,也是對戰亂的不滿和痛斥。
清代詩人李漁在《清明前一日》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思考,「戰場花是血,驛路柳為鞭。荒壠關山隔,憑誰寄紙錢?」字字戳在人心痛處,為後人留下了對戰爭的反思和對和平的呼喚。
北宋詩人張先有「芳草拾翠莫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的佳句,饒有情趣地描繪了郊野踏青遊人往來不絕,婦女乘春遊之際採集花草、流連忘返的景象。風和日麗,梨花盛開,楊柳蔥翠,流鶯嬌啼。清明節雖然是一個值得感懷思考的節日,但畢竟也是清心明志的時節。愁歸愁,但不是全部,不如吹一吹春風,莫負了大好春光。
清明節是寄託人們對逝去的親人思念的節日,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把生死離別的悲傷寫到痛徹心扉。清明時節,獨在異鄉漂泊,哭聲浸染了思緒,紙錢擊碎了堅持,感嘆離別愁苦,思念故去親人,此情此景,陰陽兩隔,無處安放的思念。
寫掃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則非宋代詩人高菊澗的《清明》莫屬,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春意盎然,美景如畫,但故去的親人卻無緣享受這大好春光,實在令人黯然神傷。
唐代詩人杜甫在《清明二首》(之二)中,真摯透徹地表達了清明之時漂泊無依的無奈。「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寂寂繫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十年蹴踘將雛遠,萬裡鞦韆習俗同。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繡中。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當清明的愁遇上漂泊的苦,詩人心中的苦楚被放大,仕途受挫的杜甫身處人生低谷,平生抱負施展無望,身老病廢,流離失所,這樣的境遇,甚至不如一隻可以自由飛翔的「白頭翁」,漂泊之苦讓人無法自抑。在杜甫的另一首詩作《小寒食舟中作》中,「雲白山青萬餘裡,愁看直北是長安」的詩句,也訴說了詩人清明時節的漂泊愁思。
這些描寫清明節的經典詩詞,建議收藏哦!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