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法海,本是宰相之子,受人尊崇的得道高僧

2020-08-12 新語說古今

真實的歷史中,法海是一位得道高僧,對我國佛學發展有著卓越貢獻。馮夢龍小說《白娘子》選段,也提到了法海禪師是高僧,後人為了突出美好的愛情故事,把法海刻畫的嚴肅刻板,不通人情世故。影視劇中,更是不斷改變醜化這位歷史人物。

幸虧法海是和尚,沒留下什麼後代,否則其後人定要索賠,讓有關影視創作者賠禮道歉,順便彌補點精神補償。那首《法海你不懂愛》之類的調侃,希望就此打住,別再醜化這位得道高僧了。

1.少年出家的俊傑

法海禪師,俗名裴文德,乃大唐名相裴休的兒子。

裴休曾擔任5年時間的宰相,為官期間,他以身作則、清正廉明、剛正不阿、治理有方、愛戴百姓、博學強識,是一位好評度很高的政治家。

在裴休擔任宰相期間,皇子病重,御醫束手無策。古代有積德行善對身心健康有好處的觀點,然而皇子已經病得站不住了,不可能去寺院出家,於是這位宰相就讓兒子裴文德代替皇子,去寺中出家,靈佑禪師賜法號為「法海」。

這時候,裴文德還是個少年,但頗有慧根。靈佑禪師收他為徒之後,為了打磨他的心性,就讓他從苦行僧開始,為夥房劈柴三年,為500位僧眾運水三年。

原本是宰相的兒子,地位高,受人尊敬的法海,一到這裡就幹苦力活,他心裡自然不開心。某日挑著水,他詛咒道:「喝老子挑的水,你們會消化不良」。果然僧眾一連多日,吃飯不消化。

靈祐禪師知道後,就當著法海的面打坐,念念有詞,大概意思是,「老僧在這裡打坐,萬斤糧食吃了,和尚也能消化個乾淨」。咒語一出,果然僧人的腸胃疾病消除。法海覺得很不好意思,之後便不再詛咒,老老實實的幹活。

不過,靈祐禪師念的是什麼咒語呢?如果能普及下來,或許能得個諾貝爾醫學家也未可知。

法海苦行僧的生活結束之後,又三年閉關修煉,一心參悟佛理。

《金山寺志》中說,這一日靈佑禪寺在門外喊法海之名,法海應聲而出,緊閉的門窗卻未動。這說明三年的閉關當中,法海已得道圓滿,這穿牆術只是其神妙之一

果然,佛學真是廣袤無邊,不光能修習的武藝高強,連法力也是水漲船高,讓人嘆服。

得道之後,法海遊歷四方,行至江蘇氏俘山,聽當地人說,氏俘山在東晉時,有寺廟曰澤心寺,年久失修,佛像損壞。於是法海在此重修道場,因其佛學精湛,他又有普渡終生之能,該寺名氣日益大了起來。

2.關於法海的四個形象

總體來說,法海的形象,在唐朝應該是偶像派的行列,但明清之後又有了新變化。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大唐時期。

唐朝的法海禪師,住在金山寺,寺中有山洞,洞中有蟒蛇,十分兇猛。在法海之前,已有多名高僧過去勸那白蛇積德行善,但都被蟒蛇所害。

法海有著金剛不壞神功,蟒蛇多次害他不得。法海對著這蟒蛇念《大悲咒》一類的佛學經典,蟒蛇見總有人過來打擾,就離開了這山洞。

書中說,蟒蛇是受了法海點化,羽化登仙。

故而大唐人民對法海禪師極為尊敬,當時有些迷信,認為法海憑藉著佛法,度化了那蟒蛇。大唐本就對佛學十分推崇,法海禪師自然也是一位典型人物,受到所有人的敬仰和愛戴。

這一時期的法海形象,絕對是正面的英雄形象,普通百姓或許還會在牆上貼一副他的法相,來闢邪。

2.明清時期。

明清之前,法海的形象以高大上示人,而小說家馮夢龍,將蟒蛇杜撰成了溫柔可親、美麗動人的白娘子。與此同時,曾依靠自己的意念,勸走白蛇的法海,也是依靠佛法對白娘子諄諄教導,闡述人與妖怪本是兩個物種,強行在一起會對人類有所損傷的道理。

馮夢龍總體上給法海的描述,仍然屬於正派角色。他治病救人,見到有妖怪作亂,他或是降服,或是勸導,很得人心。他勸白娘子的話也是句句在理,義正言辭。

3.五四運動後。

五四運動之後,興起了一股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封建文化的潮流。青年人主張戀愛自由、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幹涉。如果許仙和白娘子願意的話,就算是一個是人類,一個是冷血動物,法海也無權幹涉。

於是,法海成了被打倒的對象,直接淪為了大反派。

4.今天。

電視劇拍了一部又一部,電影上映了一部又一部,段子手調侃了一遍又一遍,甚至還有了一部神曲《法海你不懂愛》來誇張的描述對封建主義代表人物法海闡述的不滿。

青年一代看見法海出來,都要暗罵一句,替白蛇捏一把汗。這些早已是對美好文化的褻瀆,是對一代高僧的不敬,原本是正面人物的法海,淪為了人人喊打的對象,實在讓人遺憾。

於是,佛家開始為法海禪師鳴不平,批判眾人的調侃和誤解,讓人們正視歷史,關注佛教文化。


歡迎讀者關注

看更多精彩歷史小故事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法海是個得道高僧,為何有法海收白蛇的故事原因在這?
    法海這個名字,大部分人知曉其皆是來自於新白娘子傳奇故事,講述的是個不講人情,只講天理人道,無情拆散別人的糊塗和尚,他一直打著收妖的旗號,卻只重點照顧白蛇與小青,而諸如蛤蟆精、蜘蛛精、金鈸法王視若無睹,對他們的惡行更是視若罔聞。
  • 歷史上真的有法海這個人嗎,真實的法海是什麼樣的?
    人們印象中的法海,是可恨的愛情破壞者。因為白娘子是妖精就要把她抓起來,根本不管她是不是個好妖精,導致白娘子和官人不能相見。不過法海卻表示不背這個鍋。歷史上的法海可是一個受人尊重的得道高僧。法海俗名叫做裴文德,其父名叫裴休。
  • 歷上真實的法海是否有確實存在呢?
    歷史上的法海禪師是得道高僧,是一位對中國佛教發展有卓越建樹的唐代高僧。法海和尚在歷史上實有其人,據史載,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時宰相裴休之子。(圖為影視圖片)裴休送子出家的因緣是由於皇子重病,看盡天下名醫均不奏效,有高僧點撥:遠離紅塵,可得性命。
  • 歷史上真實的法海和尚
    歷史上名為法海的僧人有數位,名最著者為金山寺法海禪師。關於這位得道高僧的公案眾多,曾有一則驅趕咬傷人獸的白色蟒蛇進入長江的記載。明代文學家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的故事中,有道高僧法海禪師可能就是據此創作。
  • 扮演「法海」的他走了,歷史上真實的法海禪師究竟是怎樣的呢?
    記得那時候每次看到可恨的法海老和尚拆散一對有情人就恨得牙痒痒,心裡罵著「法海」真是一個壞和尚,那麼歷史上真的有法海嗎?他又是怎樣一個人呢?《白蛇傳》裡的法海老和尚還真是有原型的呢,那就是唐代高僧法海禪師,金山寺的開山裴祖。法海禪師俗名裴文德又叫裴頭陀,是唐代名相裴休的兒子。裴休為官清廉,博學多才,曾主持改革漕運及茶稅等積弊,頗有政績,官至宰相,這麼說來裴文德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不僅如此,裴文德還繼承了父親的才氣,從小就天資聰穎,博覽群書,少年時期就高中了狀元,是皇上欽點的翰林。那這前途不可限量的狀元郎為什麼會出家做了和尚呢?
  • 法海的俗名是裴文德嗎?歷史上真實的法海是怎樣的?
    一部《白蛇傳》將高僧法海塑造成拆散別人家庭的壞人,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故事被廣為傳頌。今天我們就來揭開歷史上真實法海的神秘面紗,他到底是何許人也?  法海,俗名為裴文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  唐宣宗大中三年,裴休已經是當朝宰相了,他捐獻了大量的金銀修建密印寺。
  • 歷史上有法海這個人嗎?
    提到法海,就會想到《新白娘子傳奇》中的那個一心除妖、不通人情的法海和尚。在《新白娘子傳奇》裡,他是一個得道高僧,法力非凡的人物。只不過因為他強行拆散白素貞和許仙,從而讓一些人覺得他是惡僧,當然法海降妖除魔本是分內之事,白素貞雖然善良,但終究是異類,所以這裡也不便多說法海的善惡。
  • 歷史上真實的法海禪師——明賢法師
    (圖片來源:資料圖)法海禪師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宰相,字公美,唐代濟源地方裴村人。出身名宦之門,世代奉佛。裴休宰相於當時各宗派教旨均深入研究。他在唐代長慶年間(821-824)考中進士,歷任節度使、禮部尚書、太子少師等職。
  • 翰林出家做和尚,說了一句話使得全寺人遭了罪,最後卻成得道高僧
    翰林出家做和尚,說了一句話使得全寺人遭了罪,最後卻成得道高僧佛教雖然是起源於尼泊爾,但是由於當時是古印度,所以誤傳到現在,使得人們都以為佛教就是起源於印度了,而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就與中國本土的文化相融合,尤其是在唐玄奘大師將大乘佛經帶回來之後,結合我國傳統文化的大乘佛教,便慢慢的向全世界蔓延
  • 宰相問得道高僧,自己的壽命多長,高僧:吃完一萬隻羊就得死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裡是大偉歷史觀,大偉今天帶你走進:宰相問得道高僧,自己的壽命多長,高僧:吃完一萬隻羊就得死。古代的人們是非常封建迷信的,他們通常用算卦佔卜來預知自己的壽命,其中大部分是無稽之談,但是也有一部分預言是極為精確的,用現代科學也無法解釋,比如在唐朝時期就曾經發生了一起預言世界,一位生病的宰相為一位高僧自己的壽命還有多長
  • 一分鐘了解歷史上真實的法海,他和白蛇到底有什麼故事
    在《白蛇傳》中,我們不僅感嘆許仙和白娘子經歷種種坎坷的不易,同時也記住了那個為故事推波助瀾的反派和尚法海。那麼歷史上真有法海這個人嗎?根據記載,歷史上確有法海其人,他是唐朝人,俗名裴文德,法海的父親曾經做過宰相,而法海本人不僅不像故事裡那麼冥頑不靈,還是位有道高僧。
  • 歷史上最無奈的父子,本是得道高僧,卻被迫娶了公主
    世界上三大宗教分別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相比起來佛教在我國的信仰的還是比較多的,小時候經常的看少林寺傳奇,認為和尚就代表著武功高強,但是到了現在就不是這樣想了。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代的和尚都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不殺生,不娶妻,不生子,戒色,戒貪,仿佛是沒有了人的七情六慾一樣。但是就在歷史上曾經有兩個這樣的得道高僧,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被迫成了親,還生下了孩子。歷史上最無奈的父子,本是得道高僧,卻被迫娶了公主。他們就是鳩摩羅什和他的父親鳩摩羅炎。
  • 看了20年的《新白娘子傳奇》才知道法海的原型是真實存在的!
    那麼,佛家裡真的有法海這個人物嗎?法海是虛擬的還是真有其人呢? 歷史上法海並不是憑空捏造,而是確有其人的,是唐朝的一位得道高僧。法海本名是裴文德,唐朝時候出生在濟源縣裴村人。 據記載,唐宣宗三年,皇子得重病,求天下名醫而無效後,時任宰相的裴休送自己的孩子代皇子出家,密印住持靈佑禪師賜號「法海」,並拜在了靈佑禪師足下為弟子,人稱法海禪師。
  • 《新白娘子傳奇》誤讀了法海禪師
    看過《新白娘子傳奇》的人大都對法海禪師印象不好,但真實的法海禪師是位令人敬仰的得道高僧。法海禪師的父親是唐宣宗時的宰相裴休,他有三個兒子,因遇到皇子生病,群臣無策,裴休於是將自己的第二個兒子裴文德送到密印寺代皇子出家,當時主持靈祐禪師為他取名「法海」。法海禪師先是在密印寺修行,後外出參學。因其效仿前輩高僧的苦行方式,行頭陀行,日中一食,六時危坐,以禪觀度日,故名「裴頭陀」。
  • 原來法海與白蛇真的有故事,但雷峰塔真的是法海鎮壓白蛇所造嗎?
    無論是以前的《新白娘子傳奇》,還是後來各個版本的白蛇傳,都離不開白蛇與許仙相戀,法海將之拆散,以雷峰塔鎮壓白蛇的中心。你可知道,歷史上,法海是真的存在,且與白蛇也真的發生了一段故事。但是沒有那麼玄幻。那麼雷峰塔又是為何而造?真的是法海用來「鎮壓」白蛇的嗎?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法海。在歷史上,法海是一位得道高僧。
  • 歷史上真實的法海,他的身世背景有多好,你根本無法想像
    一部《白蛇傳》將高僧法海塑造成拆散別人家庭的壞人,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故事被廣為傳頌。今天我們就來揭開歷史上真實法海的神秘面紗,他到底是何許人也?法海,俗名為裴文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唐宣宗大中三年,裴休已經是當朝宰相了,他捐獻了大量的金銀修建密印寺。當時有皇子得了一種治不好的病,裴休作為宰相自然要做點什麼,於是他把自己的兒子裴文德送去代替皇子出家,從此長伴古佛,替皇子祈福。密印寺的主持靈佑禪師收裴文德為弟子,並給裴文德賜號「法海」。
  • 法海和許仙的真實關係是什麼?《白蛇鬧許仙》中,法海收妖是義舉
    法海和許仙的真實關係是什麼?《白蛇鬧許仙》中,法海收妖是義舉「法海你不懂愛,雷峰塔也倒下來……」白蛇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故事浪漫唯美,在中國可以說家喻戶曉,老少都愛看。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但法海作為金山寺的得道高僧,卻千方百計都要拆散兩人的情緣,理由只有一個:白蛇是妖,妖類不管善惡都該收。法海在白蛇傳故事裡,法海是一個不問善惡,只分類別的高僧。他這種一根筋的做法真是讓人憤怒而哭笑不得。
  • 因著作被人誤解很深的歷史人物,誤會了法海高估了唐伯虎!
    然而還是不乏有很多人物或事跡因為史料記載不全,被歷史洪流淹沒,從而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但是也總那麼一些人,因為野史被人銘記,而且曲解誤會,忠良變奸佞。今天我們要講三位耳熟能詳的人物,是否如我們所知。唐代的高僧法海,在《白蛇傳》中演繹成一位不近人情,多管閒事的糊塗僧,拆散了白娘子和許仙的家庭,並將白娘子關押雷峰塔數十年。可以說,是這部劇中最大的反派了。
  • 人大代表:歌曲《法海不懂愛》惡意詆毀法海禪師
    人大代表釋永信 近日,出席全國兩會的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在接受河南當地媒體的採訪時,宣稱龔琳娜的網絡神曲《法海你不懂愛》涉嫌詆毀得道高僧——唐代著名的法海禪師。 雖說少林寺現任方丈釋永信,一直以語不驚人誓不休的言論被網友們所調侃,但人家這次可沒有說錯,法海和尚確實是我國歷史上有名有姓的得道高僧。法海,原名裴文德,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少年的裴文德接受父命,前往湖南溈山拜入佛門做修行,取號法海。46歲時,前往鎮江氏俘山的澤心寺潛心修禪,因見山寺破敗,佛像殘缺,遂燃指一截立下宏願,以身棲山洞,開山種田,誓修復禪院。
  • 歷史上真的有法海禪師嗎?法海和金山寺的又有哪些淵源?
    法海禪師和白素貞、許仙之間的故事深受人們的熟知,白素貞經過苦修而成了一個美貌善良的白娘子,她因為報恩,所以後來嫁給了許仙,本來他們過得也挺幸福,但是法海卻認為人妖殊途,同時他也以降妖除魔為已任,所以就要管白素貞和許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