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歷史中,法海是一位得道高僧,對我國佛學發展有著卓越貢獻。馮夢龍小說《白娘子》選段,也提到了法海禪師是高僧,後人為了突出美好的愛情故事,把法海刻畫的嚴肅刻板,不通人情世故。影視劇中,更是不斷改變醜化這位歷史人物。
幸虧法海是和尚,沒留下什麼後代,否則其後人定要索賠,讓有關影視創作者賠禮道歉,順便彌補點精神補償。那首《法海你不懂愛》之類的調侃,希望就此打住,別再醜化這位得道高僧了。
法海禪師,俗名裴文德,乃大唐名相裴休的兒子。
裴休曾擔任5年時間的宰相,為官期間,他以身作則、清正廉明、剛正不阿、治理有方、愛戴百姓、博學強識,是一位好評度很高的政治家。
在裴休擔任宰相期間,皇子病重,御醫束手無策。古代有積德行善對身心健康有好處的觀點,然而皇子已經病得站不住了,不可能去寺院出家,於是這位宰相就讓兒子裴文德代替皇子,去寺中出家,靈佑禪師賜法號為「法海」。
這時候,裴文德還是個少年,但頗有慧根。靈佑禪師收他為徒之後,為了打磨他的心性,就讓他從苦行僧開始,為夥房劈柴三年,為500位僧眾運水三年。
原本是宰相的兒子,地位高,受人尊敬的法海,一到這裡就幹苦力活,他心裡自然不開心。某日挑著水,他詛咒道:「喝老子挑的水,你們會消化不良」。果然僧眾一連多日,吃飯不消化。
靈祐禪師知道後,就當著法海的面打坐,念念有詞,大概意思是,「老僧在這裡打坐,萬斤糧食吃了,和尚也能消化個乾淨」。咒語一出,果然僧人的腸胃疾病消除。法海覺得很不好意思,之後便不再詛咒,老老實實的幹活。
不過,靈祐禪師念的是什麼咒語呢?如果能普及下來,或許能得個諾貝爾醫學家也未可知。
法海苦行僧的生活結束之後,又三年閉關修煉,一心參悟佛理。
《金山寺志》中說,這一日靈佑禪寺在門外喊法海之名,法海應聲而出,緊閉的門窗卻未動。這說明三年的閉關當中,法海已得道圓滿,這穿牆術只是其神妙之一。
果然,佛學真是廣袤無邊,不光能修習的武藝高強,連法力也是水漲船高,讓人嘆服。
得道之後,法海遊歷四方,行至江蘇氏俘山,聽當地人說,氏俘山在東晉時,有寺廟曰澤心寺,年久失修,佛像損壞。於是法海在此重修道場,因其佛學精湛,他又有普渡終生之能,該寺名氣日益大了起來。
總體來說,法海的形象,在唐朝應該是偶像派的行列,但明清之後又有了新變化。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大唐時期。
唐朝的法海禪師,住在金山寺,寺中有山洞,洞中有蟒蛇,十分兇猛。在法海之前,已有多名高僧過去勸那白蛇積德行善,但都被蟒蛇所害。
法海有著金剛不壞神功,蟒蛇多次害他不得。法海對著這蟒蛇念《大悲咒》一類的佛學經典,蟒蛇見總有人過來打擾,就離開了這山洞。
書中說,蟒蛇是受了法海點化,羽化登仙。
故而大唐人民對法海禪師極為尊敬,當時有些迷信,認為法海憑藉著佛法,度化了那蟒蛇。大唐本就對佛學十分推崇,法海禪師自然也是一位典型人物,受到所有人的敬仰和愛戴。
這一時期的法海形象,絕對是正面的英雄形象,普通百姓或許還會在牆上貼一副他的法相,來闢邪。
2.明清時期。
明清之前,法海的形象以高大上示人,而小說家馮夢龍,將蟒蛇杜撰成了溫柔可親、美麗動人的白娘子。與此同時,曾依靠自己的意念,勸走白蛇的法海,也是依靠佛法對白娘子諄諄教導,闡述人與妖怪本是兩個物種,強行在一起會對人類有所損傷的道理。
馮夢龍總體上給法海的描述,仍然屬於正派角色。他治病救人,見到有妖怪作亂,他或是降服,或是勸導,很得人心。他勸白娘子的話也是句句在理,義正言辭。
3.五四運動後。
五四運動之後,興起了一股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封建文化的潮流。青年人主張戀愛自由、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幹涉。如果許仙和白娘子願意的話,就算是一個是人類,一個是冷血動物,法海也無權幹涉。
於是,法海成了被打倒的對象,直接淪為了大反派。
4.今天。
電視劇拍了一部又一部,電影上映了一部又一部,段子手調侃了一遍又一遍,甚至還有了一部神曲《法海你不懂愛》來誇張的描述對封建主義代表人物法海闡述的不滿。
青年一代看見法海出來,都要暗罵一句,替白蛇捏一把汗。這些早已是對美好文化的褻瀆,是對一代高僧的不敬,原本是正面人物的法海,淪為了人人喊打的對象,實在讓人遺憾。
於是,佛家開始為法海禪師鳴不平,批判眾人的調侃和誤解,讓人們正視歷史,關注佛教文化。
歡迎讀者關注
看更多精彩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