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了一個演講沙龍,在實戰演練的環節,老師出了一道主題演講的題目:你朋友圈的第一條內容。
這個題目打眼看上去沒什麼難度,畢竟幾乎所有使用微信的人都發過朋友圈。但到了真正演練時,幾乎所有人都說「我沒話說」。
有些人的理由是很久沒發過朋友圈,第一條內容已經是三年前的,不想再提陳年舊事。
有些人的理由則是第一條內容,甚至幾乎所有內容都是跟工作有關的,不想站上臺去給公司打廣告,也不想在工作之餘再談工作。
這時候,一個女孩主動站起來,說:「我來吧。」
她登臺的第一句話,就說:「我覺得我是個幸福的人,因為身邊的幾位朋友都說自己第一條朋友圈的內容是工作,而我的是最近剛去參加的草莓音樂節,我為我還有一些私人生活和業餘活動感到幸福。」
這句話雖然只是她對事實的陳述,但卻讓我陷入了深思。
我開始不斷思考一個問題:如今的職場人,是不是真的沒有了私生活?如今的朋友圈,是不是真的已不再是分享生活美好瞬間的陣地?
01被工作幾乎佔據了所有的「打工人」,已離朋友圈越來越遠
我和小情是多年的好友,但是最近一年因彼此工作都比較忙,一直沒怎麼聯繫。
前段時間,她發微信問我「最近怎麼樣」。當時已經是晚上十點多,我聽到手機響了,也看到提示有一條微信,但我想,一定是公司的同事,要麼是詢問工作的事情,要麼是布置工作,而晚上是下班時間,不想再去聊任何與工作有關的話題。如果真有急事,對方一定會直接打電話,就沒有理會。
第二天,當我上班後打開手機,準備「處理工作」時,卻發現這條微信並不是同事或領導,而是小情。
我趕忙給小倩發信息說「不好意思,昨天晚上沒看見」。小倩秒回了我一句「沒事,咱倆這關係沒什麼不好意思,什麼時候有空,什麼時候回。」
她的這句話,讓我感到欣慰,也讓我感到內疚,但同時也讓我忍不住向她吐槽說:「現在打開微信,全是工作,所以我一點也不想看微信,朋友圈也早都不發了。」
由於小倩一直是自由職業者,所以她不太能理解我這個「打工人」的這句吐槽,一個勁兒說「沒事」,最後還開玩笑說:「我可是希望微信響個不停,說不定生意就來了。」
我們的對話結束後,我忽然因自己那句無意間的吐槽陷入了沉思。
以前,每天抱著微信刷個不停,看看大家最近都在做什麼、玩什麼、有什麼新鮮事。即便多年未見,也總能透過朋友圈了解好友的近況;即便許久不聯繫,也總覺得這個朋友每天都在身邊。
如今,充滿煙火氣的朋友已經不在,越來越少看到好友的生活動態,十有八九都是工作,要麼是公司新項目的宜傳海報,要麼是公司的招聘廣告,要麼就是出席什麼會議、參加什麼會議。
分享生活的朋友圈,變成了為公司代言的廣告圈。我想,這不是越來越多人對朋友圈的熱度減退,而是越來越多人,已經被工作佔據了所有,真的沒有了「朋友圈」。
02從「滿是好友」到「全是同事」,朋友圈已成為「打工人」打造人設的平臺
F是一位我很尊敬的演講老師,去年退體後,她一邊週遊世界,一邊做自由講師,可謂生活和工作兩不誤。
每次看她的朋友圈,都特別賞心悅目。
她總會發一些自己的授課照片,還有四處旅行的照片,並且張張都是真人出鏡,拍得也特別好。所以,每次看到F老師的朋友圈,都讓我特別羨慕她的生活,也在無限憧憬自己的退休生活。
然而,有一天我在微博上,看到F老師發的一條信息裡面帶了髒字。雖然她的微博名不是真名,頭像也不是真人,但我知道這就是F老師。
看到這條信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她的號被盜了」,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是一個追求美的人,根本不可能發出這樣的內容。於是,我點開了她的微博主業,赫然發現裡面很多條內容,都是充滿負能量的吐槽,或者負面情緒,甚至有些還帶了髒字。
我當時很難相信,一個在我心中的溫婉、幹練、完美的老師,居然也會如此「放蕩不羈」。
就在我發現F老師這個「小秘密」之後沒幾天,她突然約我見面,我們聊著聊著,說到了自媒體。F老師很誠懇地向我請教如何做自媒體。
我當時沒多想,就說:「打造人設是關鍵。」
說完這句話,我心裡咯噔一下,突然想起她微博的「小秘密」,不知道該不該挑明,因為從打造人設的角度看,她的微博內容實在太不合格了。
正在我糾結時,她問我:「你覺得我朋友圈的內容如何?」
我笑笑說:「很不錯,特別符合您的人設。」
她聽完滿心歡心,向我解釋到:「我的微信裡大多是我的客戶,還有學員,所以我經常會發一些我的授課照片,這樣會讓客戶和學員對我有更高的認可。」
我聽完她的這句話才明白,原來對於F老師來說,朋友圈才是她打造人設,甚至是「招攬業務」的重要陣地,而其他平臺並不是她的主戰場。所以,我原本的糾結被打消了,我們的交流很愉快的畫上了句號。
這件事結束後的很多天,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朋友圈是不是真的己經成為了打造人設的重要途徑?朋友圈裡是不是不再有那個七情六慾的自己?
以前,我們或許經常會在朋友圈看到好友的加班抱怨,看到對公司、同事、領導的吐槽,甚至還有曝工資以表示無奈。因為以前的微信好友多半是同學或朋友,所以可以盡情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
現在,這些情緒化的內容己經越來越少出現,就連發個加班的朋友圈,都要對文案左思右想,不能展現抱怨之意,也不能引來同事的妒忌。因為如今的微信好友不僅有同學、朋友,更多的是同事、領導,而這些人也是朋友圈裡真正的「活躍分子」。所以,私信聊天、發表朋友圈都需要格外小心。
漸漸地,朋友圈不再是分享生活、盡情表達,而變成了每個職場人打造人設、展現人設的重要途徑。通過對朋友圈的打造和包裝,向領導展示出你的熱情和努力,向同事展示出你的穩重和樂觀,向客戶展示出你的優秀和成熟。然而,人是感情動物,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總是少不了的,有脾氣、有情緒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不通過一些方式發洩出來,那麼就會成為一種自我傷害。
所以,後來想想,F老師的「小秘密」是一種很聰明的做法。當朋友圈已經從「滿是好友」變成了「全是同事」或「全是客戶」時,我們需要找一塊自留地,用以抒發情感、發洩情緒。
03走出滿是工作的「朋友圈」,做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打工人
有一個周末,我去公司取資料,看到同事小郝坐在自己的工位上發呆。她看到我來了,趕忙湊上來跟我聊天。
我問她:「又沒事兒幹,還來加班幹什麼?」
她一聲嘆氣,說:「除了加班,我現在真的不知道周末還可以去幹什麼。」
她的這一句感嘆,道出了不少「打工人」的心聲,也體現了不少「打工人」的悲哀。
當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當生活已經被工作大量的佔據,除了工作,的確很難讓人想出還可以去做什麼。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職場人,朋友圈只剩下了工作,不是不想發精彩的生活,而是生活本身就是工作。
當一個人陷入到迷茫時,也是他重拾初心的良機;當一個人陷入工作和生活失衡時,也是他重啟人生的契機。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朋友圈,已經逐漸被工作佔據,那麼就說明,你的工作和生活是時候該整理整理了。
一個人的一生中,會扮演八種最為基本的角色,它們分別是學習者、工作者、體閒者、兒女、父母、妻子/丈夫、持家者、公民。完整且平衡的生活,應該同時兼具這八種不同角色,並能肩負其背後相應的責任。
換句話說,只有我們能扮演好每一種角色,才稱得上是平衡的人生。要走出滿是工作的「朋友圈」,讓失衡的人生變得平衡,不妨就從學會扮演這八種不同的角色開始。
在工作時間裡,努力扮演好工作者的角色,認認真真完成工作,踏踏實實完成任務。在工作之餘,拿一些時間去做一個學習者,學習一個新的技能,或者讀讀書、聽聽課。
如果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家庭,已經為人父母,那麼每天下班回家,最好能和愛人說說話,陪孩子玩玩玩具,或陪著孩子一起寫作業。周末最好能回家看看父母,關心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
在身心疲意時,要能學會放鬆自己,出去逛逛街,和好友唱個K,或者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即使做一個休閒者,也絕不能馬虎。
如果可以,最好能參與到一些社會活動中,這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放鬆心情,還能進一步打開我們的視野,提升我們看問題的高度、看世界的格局。
結語
今天,很多職場人自稱是「打工人」,這個詞的背後不僅夾雜著「不怕苦不怕累」的積極態度,也蘊含著對超負荷工作的幾分無奈。或許正因為「打工人」的生活節奏越為普遍,才導致越來越人的微信好友沒有了好友、朋友圈裡沒有了生活。
不論現實如何不堪和殘酷,被工作包裹的「打工人」也不應該放棄對生活的追求,因為真正健康的、讓人感到幸福的狀態,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而一個人終日不辭辛苦的奔波,不應該只為了在工作中拿到漂亮的業績,更應該努力向「平衡」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