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3天休3天 上6天休1天 上2天休7天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傅勇濤 王自宸
「上3天休3天、上6天休1天、上2天休7天……16日起工作進入混亂狀態!」「請3天假休息8天」、「請2天假休息10天」……中秋、國慶假期臨近,五花八門的微信提示、「拼假攻略」躥紅網絡。
東「拼」西「湊」連休24天:
「逆天拼」靠譜嗎?
「請11天假可連休24天!」中秋、國慶假期臨近,各種拼假攻略走紅網絡;
攻略一:中秋節請3天:即可享受9月14-21日的8天長假。
攻略二:國慶節請2天:從9月28日放到10月7日即可享受10天假期。
攻略三:請11天:申請中秋8天和國慶10天的假期,然後在9月22日-27日請假,即可享受「超值24天套餐」……
多個版本的「拼假」攻略在網上瘋傳,東「拼」西「湊」的假期換來連續多日工作。清華大學教授、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說,這反映出我國公共假期少,人們渴望長假帶來更多休息,也折射出目前的假期安排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有數據顯示,我國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幾乎佔到全年的三分之一,為何老百姓還是感覺「太少」了?
業內人士指出,2013年節日及紀念日放假總數29天,但實際上法定節假日只有11天,另外18天都是從周末「挪」過來的。這樣一來,11天的法定節假日,不但沒有多休,反而比去年還少了5個正常的雙休日。
「連續三四天拼接起來,表面上看假期的時間長了,實際上假期時間並未增加,這種休假設置不合理。」海南省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代紅說,小長假其實是「挪假」而已,用連續多日的「加班」換取假期休息。
假期「被安排」:
休息「福利」變額外「負擔」?
國家將中秋、端午、清明設定為法定節假日,旨在增強節假日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
然而,在重視節假日的同時,相關部門將周末雙休日與節假日「挪」在一起,「湊」出小長假,這種把周末遷移的做法該不該?記者採訪的多位市民表示,雙休日的「福利」演變成連續工作的額外「負擔」,一點放鬆感都沒有了。
「被安排」的節假日「扎堆」放假,必然導致「扎堆」出遊,質量難保障。2012年國慶黃金周期間,約有7.4億人次通過公路、鐵路、民航出行。9月30日當天,全國道路旅遊運輸量就達到8560萬人,超負荷的流量讓多地「高速路」變「停車場」,全國各大知名景區人滿為患。
一些律師表示,2013年節假日安排中部分放假調休安排導致勞動者一周連續7天上班,與我國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相衝突。
專家表示,國務院的放假安排只是指導意見,各個部門或單位完全可以通過人性化管理,結合行業自身特點和員工訴求,適當調整工作日和休假期。
「我的假期我做主」:
休假設置如何更合理?
「法定節假日的設置應該將尊重傳統文化與廣納民意相結合。」蔡繼明表示,政府機構更少地管制,騰出更多的空間給公眾,有關部門在制定明年的「假期」安排時,應該把公眾的休假權利兼顧好,使其達到利益最大化。
五花八門的「拼假」指南,不僅使得一些假期原有的文化內涵受到衝擊,也體現了人們對於休假更加人性化的渴望。對法定節假日的合理調整也考驗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相關專家表示,建議通過網絡調查、民意抽樣調查等方式,廣泛收集民眾的意見建議,使決策符合大多數人的意願。
「在保證假期總數基本不變的前提下,休假日期安排也可以更合理一些。」南京大學城市旅遊文化開發研究所所長胡小武認為,應該在保證假期總數基本不變的前提下,使具體日期安排更人性化。比如,可以嘗試讓一些單位擁有一定自主權,合理安排放假時間,滿足人們不同的假期需求。
「勞動者的休息權,應該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保證。」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說,全國法定節假日和周末休息日應該全面兼顧,不能隨意擠壓雙休日。
(據新華社海口9月16日電)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