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開於仲夏,即農曆五月,因此五月又雅稱「榴月」。榴花多為紅色,燦若明霞,絢爛之極,有如美人。相傳,楊貴妃曾在驪山遍種石榴。
「鳳凰山下榴花發,一杯香露融春雪」,榴花,開在宋詞的仲夏裡,如一闋清麗的詞章,輕輕舒捲,靜靜綻放。或是一曲《少年遊》,看「石榴花下薄羅衣,睡起卻尋棋」;或是夏季新相見,「榴花折得一枝看」;又或是憶舊遊,「閒看昔日題詩處,依舊榴花出短牆」;又或是慶佳節,「榴花一盞濃香滿,為壽百千春」。
▍南宋 佚名《榴枝黃鳥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榴花,穿越千年的唐風宋雨,穿過山野的長短籬牆,榴花照眼,與你相見。
花時 五月榴花照眼明
石榴原產波斯(今伊朗)一帶,西漢時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晉代張華《博物志》載曰:「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故有詩云:「何年安石國,萬裡貢榴花。迢遞河源道,因依漢使槎。」張騫從西域引入石榴後,當時在長安上林苑、驪山溫泉宮皆有種植。西晉時,石榴賦大興。潘嶽曾作《安石榴賦》,並贊其為「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石榴花的花神,是傳說中的鎮宅聖君鍾馗,民間所繪的鐘馗畫像,耳邊大都插著一朵豔紅的石榴花,表達古代民眾的詩意想像。
石榴花開於仲夏,即農曆五月,因此五月又雅稱「榴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竹葉一尊酒,榴花五月天」,「五月榴花妖豔烘」等詩詞皆點明了榴花的花期。石榴花期正值端午,故古人有端午節賞石榴花的習俗,範成大即有詩云「榴花三日迎端午」。江南五月多梅雨,雨中榴花更惹人憐愛,故趙長卿詞云:「梅黃弄雨正頻頻,榴花照眼一枝新。」石榴花開時,新荷正娉婷,榴花與荷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或是「稚荷出水榴花開」,或是「新荷泛綠榴花紅」,或是「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都是仲夏時節的自然詩意。榴花開放,代表夏已深,如李洪詩云「安石榴開夏已深,動人絳萼綠成陰」,文徵明亦有詞雲「庭下石榴花亂吐,滿地綠陰亭午」,都揭示了榴花開放的季節特徵。
▍潘天壽所畫石榴
花姿 石榴花映石榴裙
石榴花多為紅色,色彩豔麗,於綠葉蒼翠之中,燃起一片火紅,燦若明霞,絢爛之極。故在明人的插花「主客」理論中,榴花總是列為花主之一,稱為「花盟主」,輔以梔子、蜀葵、紫薇等,可見古人對榴花的推崇。白居易《山石榴花》中即贊曰「好差青鳥使,封作百花王」。
白居易詩中多次寫到石榴花,或贊其明豔,曰「曄曄復煌煌,花中無比方」;或贊其新妍,曰「山榴花似結紅巾,容豔新妍佔斷春」;或贊其繁盛,曰「一叢千朵壓闌幹,剪碎紅綃卻作團」。古詩詞中的榴花,或盛放如火,「榴花滿山紅似火」「榴花又見火初燃」「夜久月明人去盡,火光霞焰遞相燃」;或花如錦緞,「深色胭脂碎剪紅」「誰家巧婦殘針線,一撮生紅熨不開」;或盛如雲霞,「綠陰蔽朝曦,朱豔奪暮霞」。《紅樓夢》中寫賈元春「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元春曾榮耀一時,亦如榴花之盛放。
▍宋代 馬麟 《石榴文鳥》
榴花姿態優美,色澤明豔,古詩詞中多以榴花比美人,如「若教移在香閨畔,定與佳人豔態同」。白居易《山石榴花》中亦贊曰「此時逢國色,何處覓天香」。又以「風嫋舞腰香不盡,露銷妝臉淚新幹」寫其楚楚之態。蘇軾詞《賀新郎》中,亦以榴花寫美人,先以「石榴半吐紅巾蹙」寫其姿態,再以「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寫其品格。石榴花瓣層層疊疊,像舞女的裙裾,梁元帝《烏棲曲》中雲「芙蓉為帶石榴裙」,「石榴裙」的典故便由此而來。
劉禹錫有詩云「榴花裙色好」,張先有詞雲「石榴花映石榴裙」,黃庭堅有詩云「窗中遠山是眉黛,席上榴花皆舞裙」。古代女子著裙,多喜歡石榴紅色,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也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為「石榴裙」。《紅樓夢》中即有「憨湘雲醉眠芍藥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的情節。
花品 西風後,尚餘數點,猶勝春濃
榴花開時繁盛如霞,花落時亦引人悲戚。韓愈《題榴花》詩云:「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借榴花的無人欣賞寫自己的懷才不遇,落寞傷感。許渾亦有詩云:「盡日傷心人不見,石榴花滿舊琴臺。」榴花開時春天已過,亦引起詩人的傷春之愁。歐陽修《榴花》詩云:「榴花最恨來時晚,惆悵春期獨後期。」
▍明代畫家徐渭畫的石榴 上面題詩:「山深熟石榴,向日便開口,深山少人收,顆顆明珠走。——-文長」
南宋詞人王沂孫所作《慶清朝·榴花》為歷代榴花詩詞中傳世名作。詞云:
玉局歌殘,金陵句絕,年年負卻薰風。西鄰窈窕,獨憐入戶飛紅。前度綠陰載酒,枝頭色比舞裙同。何須擬,蠟珠作蒂,緗彩成叢。
誰在舊家殿閣?自太真仙去,掃地春空。朱幡護取,如今應誤花工。顛倒絳英滿徑,想無車馬到山中。西風後,尚餘數點,猶勝春濃。
全詞多用典故,化用前人詠榴花的詩詞和故事,寫榴花之哀傷、悽美。上闋開篇即用蘇軾和王安石詠石榴花的典故,「玉局」指蘇軾,蘇軾曾任玉局觀提舉;「金陵」指王安石,因其晚年家住金陵而稱之。開篇寫自蘇、王詠榴花詩詞後,再無續響,花自落寞,負卻南風,不禁有今昔盛衰之感。「西鄰窈窕,獨憐入戶飛紅」,化用朱熹《榴花》詩詞:「窈窕安榴花,乃是西鄰村。墜萼可憐人,風吹落幽戶。」「前度綠陰載酒,枝頭色比舞裙同」,寫榴花可與石榴裙相媲美。「何須擬,蠟珠作蒂,緗彩成叢。」反用溫庭筠「蠟珠攢作蒂,緗彩剪成叢」詩意,寫榴花之天然明豔。
下闋運用楊貴妃典故,相傳楊貴妃曾在驪山遍種石榴,「太真」即指楊貴妃,「誰在舊家殿閣?自太真仙去,掃地春空」,物是人非,不勝今昔之悲。「朱幡護取,如今應誤花工」,用《酉陽雜俎》中典故,指唐代處士崔玄在苑中立朱幡保護石榴花的故事。「顛倒絳英滿徑,想無車馬到山中」,化用韓愈「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詩意。最後,詞人以「西風後,尚餘數點,猶勝春濃」作結,既寫榴花開後之凋零,亦寫榴花品格之堅貞。
「五月榴花照眼明」,照進山谷,照進自然,亦照過個人的悲慨和時代的盛衰。(責編:曾子芊)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郭林麗
編輯:姜寶君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