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有多可怕?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14 澎湃新聞

7月7日,中國新聞網消息,據內蒙古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目前內蒙古已在3個疫點檢出鼠疫菌,其中1個疫點即為確診患者所在地烏拉特中旗溫更鎮。

這個疫點在6月18日發現4隻自斃鼠,後判定為疫鼠。患者日常生活以草場放牧為主,一直在該疫點附近生產生活。已對確診患者的15名密切接觸者全部實施了居家醫學隔離觀察措施,同時對疫點進行消殺。截至目前,疫區處理面積達3.6平方公裡,密切接觸人員中均未出現異常症狀。

鼠疫,有多可怕?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人畜共患病 。人類歷史上共有 3 次鼠疫大流行 ——6 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 、14 世紀的「黑死病」、19世紀末在中國的大流行。

6 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對於這場瘟疫的記載,是歐洲史上對鼠疫瘟疫最早的記錄。

僅從死亡人數上來看,君士坦丁堡一個城市就死亡了20萬人,整個東羅馬帝國近三分之一人口喪生,其死亡率突破33%,與14世紀歐洲的黑死病大體一致。

後世的史學家甚至認為,正是這場瘟疫的發生動搖了拜佔庭帝國長達數千年的統治,成為查士丁尼統治晚期帝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查士丁尼瘟疫/圖源:Google 圖片

14世紀席捲歐洲的黑死病同樣直接奪走了歐洲近1/3人口的生命,在一些文獻記載中,黑死病被稱為難以治癒的新型瘟疫。

在《黑死病1348~1349:大災難、大死亡與大蕭條》一書中,弗朗西斯·加斯凱這樣描述黑死病——「有人突然得病,幾小時內便命赴黃泉;有人則沉睡不醒,喊也喊不起來;有人則因發熱而無法入睡,口渴難耐。這種疾病剛出現時,病期一般為三至五天,但到疫情末期,那些生腫塊病人的恢復期則長達數月。」

黑死病時期的全套防護服,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鼠疫的恐懼

我國也是深受鼠疫影響的國家之一,19世紀末到新中國成立,我國一共發生過6次鼠疫大流行,波及20多個省(區),發病人數約115萬,死亡約100萬人。

當時清府全權欽差總醫官伍連德治理1911年春節前後發生在我國東北地區鼠疫

三次流行瘟疫之後,鼠疫至少造成了全球超過1.7億人的死亡,一度被認為是最恐怖的傳染性疾病。

目前我國多個省區仍然存在不同類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因此對鼠疫防控工作一直沒有放鬆。

我國主要鼠疫自然疫源分布圖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21世紀仍存在鼠疫的流行和暴發風險[1]。2019年11月北京確診的2例肺鼠疫病例,也在提醒我們——鼠疫離我們並不遙遠!

鼠疫在我國被列為甲類傳染病,根據我國疾控中心(CDC)數據,20 世紀 80 年代平均每年報告病例約 20 例 ,20 世紀 90 年代 ,我國南方鼠疫發病率曾出現過短暫上升 ,自 2010 年以來每年僅有零星病例報告 ,主要集中在我國西北地區部分省份[2-3]。

2004年我國鼠疫的發病和死亡情況統計

鼠疫的特點及症狀

鼠疫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由鼠疫耶爾森氏菌引起,為甲類傳染病。鼠疫潛伏期一般為1至6天,個別病例可達8至9天。

感染鼠疫菌以後,臨床可表現為腺鼠疫、肺鼠疫及敗血型鼠疫等類型。

腺鼠疫最為常見,除全身症狀外,主要表現為急性淋巴結炎,治癒率高。

腺鼠疫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噁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鼠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淋巴結。

由於淋巴結及周圍組織炎症劇烈,病人常呈強迫體位。如不及時治療,腫大的淋巴結迅速化膿、破潰、於3~5天內因繼發肺炎或膿毒血症死亡。治療及時或病情輕緩者,腫大的淋巴結逐漸消散、傷口癒合而康復。

鼠疫的傳播途徑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攜帶鼠疫菌的宿主動物主要是鼠、旱獺等嚙齒類動物。

1.鼠蚤叮咬傳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的傳播途徑,由此可將動物身上的病原體(鼠疫耶爾森菌)傳播給人,形成「齧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帶有大量的鼠疫耶爾森菌,可經呼吸道飛沫形成人際間傳播,並可造成人間鼠疫的大流行。

3.經皮膚傳播

接觸傳播。健康人破損的皮膚黏膜與病人的膿血、痰液或與患病齧齒動物的皮肉、血液接觸可發生感染。

公眾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專家提醒廣大公眾:嚴格按照鼠疫防控「三不三報」的要求,切實做好個人防護,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

1、「三不」: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

2、「三報」:發現病(死)旱獺及其他動物要報告、發現疑似鼠疫病人要報告、發現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要報告。

3、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儘量避免去人群擁擠場所,去醫療機構就診或個人出現發熱、咳嗽等相關症狀時要及時佩戴口罩。

4、若懷疑自己與病例有過接觸可向當地疾控部門主動申報,取得專業指導,一旦出現發熱、咳嗽、淋巴結疼痛、咯血或出血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5、外出旅遊時儘量減少和野生動物接觸,不去逗玩健康狀況不明的旱獺,做好防蚤叮咬,通過使用驅避劑、減少軀體暴露,避免被蚤叮咬,不私自捕獵、食用野生動物。

我國鼠疫疫情情況

歷史上,鼠疫出現過三次世界範圍內大流行,曾經被稱為「黑死病」,造成人類生命健康嚴重損失。建國前,我國鼠疫疫情也非常嚴重。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鼠疫防控工作,發病數明顯下降,至80年代平均每年報告約20例病例,90年代,我國南方鼠疫疫情曾出現過短暫上升,自2010年以來每年僅有零星病例報告,主要集中在我國西北部分省份。

來源:綜合醫學界、中國新聞網等

原標題:《鼠疫,有多可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