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2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圖源@松溪大曲、@四月晨晨呀
什麼?
哪裡有熱度,哪裡有話題
哪裡就有他的死丫頭(於正)
又與人在網上撕起來了
還邁出國門,撕到國外
而且一向反感他撕逼行為的網友
竟然稱讚他罵得好
我的天!太陽要從西邊出來嘍
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原來是死丫頭旗下藝人
在社交平曬出穿明制漢服劇照
被網友說成盜穿韓國服裝
他直接回懟: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
大明屬國的高麗沿用了
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 」
話糙理不糙的回答傳到韓國
立即燃爆網友熱議
他們吐槽於正瘋了、偷韓國文化
並叫囂曬出服飾屬於中國的證據
死丫頭毫不示弱
直接把一張漢服圖發到外網
用證據痛打韓國網友的臉
事實擺在眼前
死鴨子嘴硬的網友並不認帳
依然聲稱「漢服抄襲韓服」
畢竟,前幾天他們剛剛在推特上
狂噴中國漫畫作者@old先
「畫的笠帽不是中國風是韓國風」
並氣急敗壞找來歷史圖片、韓劇劇照做例證
順便諷刺
只有剃半邊光頭的清朝大辮子
才是中國唯一的傳統造型
甚至恬不知恥發起了「韓服挑戰漢服」活動
許多畫師紛紛加入
替韓國網友搖旗吶喊
儘管@old先給出強有力證明
畫得帽子都是有參考出處
分別來自於2020「華裳九州」
中國華服文化活動
明洪武初出土魯王墓的藍氏畫像軸
以及電影《繡春刀》和《龍門飛甲》
證據當前
韓國網友耍起賴皮
「我不聽,我不聽,你們就是抄襲我們」
話不多說,到底誰抄誰?
咱們用事實來說話
漢服or韓服
到底誰抄了誰?
漢服,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
起源於黃帝妻子嫘祖養蠶製衣
止於清代「剃髮易服」
經歷幾千年的發展
在漢、唐、宋、明各有不同特色
而韓服
起源於李氏朝鮮王朝(1392-1910)時期
在《明史·列傳》清楚記載:
「明成祖賜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
佩玉、霞帔等於朝鮮王室
自此朝鮮與明朝服飾統一。」
▲明太祖朱元璋(左)與朝鮮太祖李成桂畫像
也正如中國歷史研究院給出的解釋:
「漢服源於韓服?笑話!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說簡單點就是當今韓國
祖先服飾都是明朝皇帝賜予
他們在不斷學習、借鑑文化的過程中
根據漢服不斷改良才形成了今天的韓服
「二可怪,兩隻衣袖像布袋」
這句民謠是用來形容明朝男子
最喜歡穿的衣身寬鬆、衣袖寬大
四周鑲寬邊,腰間系兩根帶子的直綴
就是那麼巧
出土的高麗九章服不僅與咱們的明代服裝像
還恰到好處的符合所有描述點
▲明代服裝
▲高麗九章服
明代文人雅士很是講究
特別喜歡戴一種太祖時期頒布天下的
黑色紗羅製成,可以摺疊
呈倒梯形
展開時四角皆方的「頭巾」(四方平定巾)
達官貴人所佩戴的多鑲有金玉
《女醫明妃傳》與韓劇《擁抱太陽的月亮》中
兩位男主又非常巧合的「撞帽」了
誰的做工比較精緻
一目了然
讓韓國人驕傲到上天的平頂笠帽
隨便找一幅明朝畫像就能證明
是根據咱們的圓頂大帽
逐步改良而成
▲國家博物館藏《王瓊事跡圖》中的大帽圓領形象
而韓劇中千年不變的古代女裝
則效法於唐朝時期微胖女子們
喜歡的寬鬆短儒長裙裝扮
上儒短且小,下裙肥且長
裙系高腰至胸部,系扎絲帶
唯一不同就是唐裝開放,領口低到胸口也不足為奇
順便再給大家普及一個額外小知識
韓女子之所以帶一些奇怪頭飾
盤著高高的大首和舉頭美
是因為當時李朝工匠無法製作翟冠
一旦明朝不賜予就只能做這些稀奇古怪的裝扮
對於本土服飾僅有「露乳裝」的韓網友
不知誰給的勇氣
竟敢與有著幾千年穿衣史的我們公然叫板
無論是受戰亂與玄學影響
思想極盡開放、不拘禮的法魏晉時期
流行的長裙曳地、飄帶飛揚
「翩若驚鴻,宛若遊龍」的雜裾垂髾
▲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局部
還是經濟穩定,地大物博
物質豐富,思想開放的盛唐時期
追求雍容華貴、兼收異國情調的襦裙、胡服
▲唐 張萱《虢國夫人春遊圖》
以及受程朱理學影響走樸素風的宋代
在沿襲前制基礎上發明出
兩襟相對,紐扣在胸前正中
長度過膝,袖口與衣服各片的邊都緣邊
衣下擺十分窄細
穿上後顯得非常瘦小的褙子
都分分鐘秒殺韓服
▲南宋 佚名《歌樂圖》橫幅局部
一件衣服,多種深意
上衣裁四片,意為春夏秋冬
下裳裁十二片正好對應十二月
袖口相圍成圓,衣領相交成方
天圓地方,兩者相包
漢服中縫,時時刻刻都要
規規矩矩、堂堂正正
既包含著祖祖輩輩日積月累文化
也彰顯古人敬畏天地、崇尚自然的漢服
豈是搶能搶走的
韓國人為何
敢明目張胆搶漢服?
如此情景
韓國網友為何敢如此明目張胆
與我們搶奪漢服呢?
除了他們臉皮比城牆還要厚
自身缺乏歷史文化底蘊就想搶奪他人的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我們對自身文化的忽視
以及對外來文化的重視
雖然我們一直在推行漢服文化
也有一部分人在身體力行
但實際上仍舊發展困難
沒有得到大範圍的認可與喜歡
往遠看十七年前
電力工人王樂天穿漢服行走在鄭州街頭
被路人大喊
「快來看呀,日本人,穿著和服的日本人」
十年前在成都春熙路上
一群學生錯把漢服當和服
當場要求穿漢服的女孩
在公共場合脫衣服並燒掉
往近看
前段時間在成都螢火蟲漫展
急哭漢服愛好者
說取消就取消的華裳九州活動
都在間接或直接證明
我們不夠了解漢服
更不熟悉、不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
而從中國服飾演變過去的韓服、和服
恰恰被人家重視起來
再輸出給我們
所以當看到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時
錯認為是韓流、日流
覺得「外來的」就是時尚,一味跟風追捧
久而久之
當失去自信心的我們重拾文化時
就會被動、敏感很多
如,韓國申遺由舞蹈、薩滿祭祀
民間藝術等構成的「江陵端午祭」
被傳為搶端午節、屈原
韓國申遺《東醫寶鑑 》,被傳搶李時珍
面對此情此景
許多人發出疑問:
我們為什麼
不把屬於自己的文化發揚光大?
總要等到「韓化、外來化」才去解釋
是不是要更主動去保護文化呢?
是的!
復興傳統文化迫在眉睫
稍有不慎,它就會斷層
所幸,一直以來
還有一群默默為此奮鬥的人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漢服
許多愛好者線上線下積極宣揚
在社交平臺他們發起「漢服挑戰」活動
鼓勵畫手、coser以作畫、穿搭等各種形式
現實生活中,不顧他人目光
穿著漢服走上街頭
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展現漢服之美
就如憑藉扮演寶姐姐、女兒國王
出名的00後漢服推薦官「四月」
就曾說過一句令人深思的話
「漢服不是圈,就是傳統服飾
人人可認識、可深知、可穿 」
漢服復興,不僅是一件衣裳
更是一種文化與信仰
就像《國家寶藏》在舞臺上展示
兩件重量級國寶
絹衣彩繪木俑與明衍聖公朝服時
配備的文案
「守護歷史,守護華夏衣冠!」
中國地大物博,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穿漢服、普及相關知識
只是文化復興之路的一種
做國學、習書法、唱戲曲、知樂理
懂建築、會手藝、品茗
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守護好咱們自己的歷史
離不開任何一位國人的努力
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全球化環境中我們兼容並蓄
歡迎各種友好的文化交流
但也堅決維護好自己的利益
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不能忘
更不能丟!
至於和我們搶文化的人
就讓他們沉睡在想像世界中吧!
畢竟,夢裡啥都有!
- END -
原標題:《漢服抄襲韓服?韓國人,拜託別鬧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