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江湖人稱「老秦」,這個名字為公眾所熟知,是系列刑偵類影視劇《法醫秦明》開播之後。事實上,劇中神探般的「秦明」並非虛構。在現實中,他正是這些影視劇幕後的人物原型,也是《屍語者》《第十一根手指》《守夜者》等系列探案小說的作者。
儘管原創的小說已被改編為多部影視劇,但秦明真正的身份並非一名職業作家或編劇。在他的人生字典裡,「法醫」才是自己終身的職業選擇。
從2005年入行至今,走過法醫生涯16年,40歲的秦明已是安徽省公安廳副主任法醫師。對這份常人看來嚴肅而冰冷的職業,秦明卻始終保持著忠誠和熱愛。2021年1月10日,是中國首個人民警察節,秦明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節日。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專訪時,秦明表示自己不會因為現在的「名氣」和小說創作的成功而放棄法醫這份職業:「因為離開了這個基礎,我的創作也便無從下手。」他告訴紅星新聞:「儘管這份職業充滿血腥和汗水,但因為熱愛,自己從不曾後悔。」
秦明本人 受訪者供圖
第一次觀摩屍體解剖16年從業經歷,秦明參與過無數案件的偵破,他已不記得自己到底解剖過多少具屍體,寫過多少份屍檢報告,做過多少次傷情鑑定更是數不清。但當說起自己的從業開端,他仍記得發生在1999年的事。
1998年,秦明考入皖南醫學院,開始了自己為期5年的法醫學習歷程。他之所以選擇這門專業,與父母的職業有關。秦明告訴紅星新聞,秦父是一名老警察,一直希望秦明能從事警察這份職業;秦母是一名醫生,因此更希望秦明能從醫。「我內心還是更希望做警察,所以將二老工作結合起來,選擇了法醫。」
1999年暑假,秦明來到家鄉刑偵支隊法醫室實習,彼時是秦明第一次現場觀摩屍體解剖。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躺在解剖臺上的遺體,竟是自己曾無比熟悉的小學同學。
「我曾無數次期待像父親一樣親歷現場,也無數次想像自己站上解剖臺的場景,但沒想到,我的第一課竟如此殘酷。」
秦明回憶,案發緣於兩夥人群毆,其中一人被捅身亡,現場民警已將行兇者繩之以法。但由於系多人作案,為了找出致命傷從而定罪,需要法醫做進一步鑑定。
「屍袋慢慢拉開,露出一張蒼白而熟悉的臉。」儘管秦明事先已做好屍檢的心理準備,但那一瞬間,他還是忍不住情緒上湧,一股血腥味奔湧而來,夾雜著悲傷直擊秦明的心臟。整個觀摩過程中,秦明數次別開了頭,看出秦明不太對勁的老師,示意他離開現場,但出於專業,他還是選擇留在現場:「如果第一次觀摩就做了逃兵,那麼以後也就不用再幹法醫了。」
秦明本人 受訪者供圖
從死者身上留下的痕跡第一次解剖觀摩體驗,對秦明來說不僅是一場心理戰,更讓他對法醫工作的現實意義有了更深的了解。隨著屍檢的開展,確定屍體一道致命傷來自一把出現「卷刃」的刀具,秦明恍然大悟,原來通過一道傷口就能鎖定一個犯罪分子。
「沒有嫌疑人會承認自己犯罪,但屍體不會撒謊。」秦明告訴紅星新聞,通過那道傷口再比對道具,從而確定了致命傷的造成者,因此才實現了對幾名行兇人的不同量刑。也是通過這樣的經歷,才讓秦明清楚地認識到,法醫的工作並非開膛破肚那麼簡單,也絕非電視劇裡刻畫的那樣只需要推斷死亡原因、分析死亡時間。
秦明向紅星新聞解釋,在一起命案中接觸屍體的唯一警種是法醫,所以法醫是命案現場掌握最大信息量的警察。除了出具死亡報告,甚至還需要法醫進行現場重建、作案人數推斷、犯罪分子刻畫、犯罪分子搜索範圍的鎖定、找到證明犯罪分子作案的證據等等。「可以說,法醫是唯一能從不會撒謊的屍體上,找到真相的警察。」
通過一道傷痕、一絲血跡、一點從屍體身上透露出的蛛絲馬跡,從而推導出案件走向的經歷,秦明如數家珍。在《屍語者》一書中,秦明刻畫的一起滅門慘案,實際也來源於真實案例,而這起案件的偵破也同樣反映出法醫工作的價值。
秦明回憶,在當時的犯罪現場,看到一家人被謀殺後,第一反應就是搞清楚兇手的動機。而現場一大特點就是大量現金放在顯眼之處。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認為案件不會是為謀財而害命。
但通過法醫對逝者的傷情鑑定,發現死者身體上存在因固定身體留下的傷痕,因此推斷兇手在行兇前有威逼的行為:「所以我們推斷,兇案現場發生過『你別動,告訴我錢在哪裡』的場景。因此法醫確定,這是一起侵財類案件。在此基礎上,我們又繼續鎖定被害人身邊出現過財務危機的熟人,最終通過DNA比對,在十幾天內找到了兇手。
秦明本人 受訪者供圖
法醫面臨的挑戰影視劇裡的法醫,嚴肅有型,在解剖臺上揮刀自若,在懸案面前冷靜從容。但現實裡,法醫從業者卻從「酷」變成了「苦」,因為案件需要,他們要不停出現場。除了身體上看得見的辛苦,法醫所要忍受的屍臭、勘查現場環境的惡劣、長時間的解剖工作,都對法醫從業者提出挑戰。
「法醫其他不敢說,但適應能力一定是數一數二的。」秦明還記得,自己前不久解剖的屍體,甚至出現了「屍蠟化」現象,現場發出的惡臭味秦明至今仿佛仍能嗅到。
「我們當時一進解剖室,好幾個人受不了直接就吐了,但我還算是忍住了。」秦明告訴紅星新聞,因為自己從業經歷豐富,對這樣「極端」的屍體能很快適應,即便剛開始會有些難接受,但幾分鐘過後,就能屏蔽掉難聞的氣味。
此外,勘查現場的惡劣環境,同樣是法醫不得不直面的問題。2010年底,秦明前往一處山區屍檢。彼時,當地氣溫達到了零下十幾攝氏度,迫於當地殯儀館沒有屍檢室,因此他們一行人便在露天找了一塊石板蹲著進行屍檢,前後共計花5個小時解剖了3具屍體。
雙腿一點兒知覺都沒有了,是旁邊人給架起來的。「一起參加屍檢的法醫,鼻涕掛在臉上凍成了冰柱,我伸手才給拿下來。」
夏天的高溫、冬天的嚴寒、高度腐敗的屍體……普通人避之不及的惡劣環境,卻是法醫工作習以為常的一面。除了條件的惡劣,屍體本身帶來的安全隱患,也同樣磨練著法醫工作者的意志。
秦明還記得,自己曾在一次屍體解剖時,發現屍體表面存在一處大面積潰爛的瘡疤。「我第一反應就是,這個人生前可能得過愛滋病。」隨即,秦明找到當地疾控中心配合,結果證明死者生前的確患有愛滋病。而屍檢時間距離逝者去世的間隔,尚不足以讓逝者體內的愛滋病病毒消亡……
「試想,如果我當時受傷有傷口,那我肯定會感染,還會影響我的家人。」秦明表示,因為屍檢工作存在危險性,這也成為他極力要求解剖過程注意防護、解剖規範分毫不差的原因之一。
此外,法醫工作的危險也可能來源於現場。秦明向紅星新聞解釋,如爆炸案件中的爆炸物,或現場毒氣,或尚未離開現場的犯罪分子,都會對手無寸鐵的法醫造成威脅。秦明的一位師兄,便是在勘查現場時不幸犧牲。
秦明已面世的系列作品 受訪者供圖
出書拍電影秦明,一名80後法醫,他的另一份事業,則是寫作。
2012年,「法醫秦明」系列懸疑小說中的首部《屍語者》問世;到2020年,《無聲的證詞》《第十一根手指》《清道夫》《倖存者》《偷窺者》《天譴者》《遺忘者》等8部同系列小說先後進入市場。到如今,新系列小說「守夜者」已出版到第四季大結局,法醫科普類書籍已有兩部問世,而根據上述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也同樣取得強烈反響。
談及自己出版小說的經歷,秦明認為,是一系列的機緣巧合。
2011年,秦明開通新浪微博,作為一名職業法醫,他樂於在與職業相關的話題下發言,尤其當發現有人在法醫領域造謠時,作為熱血一代的他,總忍不住為廣大受眾現場解讀,積極發聲。就這樣,他積累了一定關注法醫事業的粉絲。
不久,他關注到一名急診科醫生在微博中分享自己在手術室裡的經歷,且積攢了上百萬粉絲。正是這一點觸動了秦明的創作起點。
「我們幹法醫的人大多會有到現場就開始記筆記的習慣,將現場情況、自己推理的點、判斷的依據等,都事無巨細地記錄在本子上。久而久之,積累起大量素材。」於是,秦明開始對這些素材加以創作並發布在博客上。
但彼時,秦明的博客尚未得到廣泛閱讀。直到有一天,一名天涯知名論壇主找到他,希望他能將自己的作品分享到天涯上,這才開啟了秦明的「網紅」時代。2012年春節,秦明開始在網上更新《鬼手佛心——我的那些案子》的系列連載。「我沒有想到,幾篇文章發布後,我的粉絲量開始大漲,讀者的留言也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就繼續寫起來。」
自天涯論壇火爆後,秦明開始接到出版社的邀請,希望將他連載的文字發表成書。但作為公職人員,他擔心這些內容是否能見諸於書本。可單位看完這些內容後,打消了他的疑慮,鼓勵他將此類反映公安幹警真實工作經歷的文字刊發出來,讓更多人能夠看到這份職業的真實故事。
根據《鬼手佛心》改編的第一部小說《屍語者》一問世,便成了當年的熱門懸疑新作,為他積攢起大量讀者。
隨後幾年裡,法醫秦明系列小說幾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在更新。「利用業餘時間寫作,每天幾個小時,一本書不知不覺就出來了。」秦明告訴紅星新聞,自己並未因寫作而耽誤正常的工作。「我只會壓縮自己休息娛樂睡覺時間,絕不會讓工作受影響。」同時,在秦明看來,工作是在為創作收集素材,而寫書是在總結提高業務水平,反而是一個良性循環。
案件來源於真實素材2016年,由徐昂導演,張若昀等主演,根據小說翻拍的影視劇《法醫秦明》首播,一時間反響強烈。對於劇中「不可思議」的案件進展和偵破關鍵點的真實性,秦明回應紅星新聞表示,案件都緣於真實素材,但出於保護當事者隱私,會更換地名人名等,有時為藝術效果,也會隱去或演繹一些辦案過程,但大體上都源於真實。
而說起影視劇為何叫《法醫秦明》的原因,秦明則直呼:「真不是我自戀。」據秦明介紹,之所以劇名與書名不一致,原因在於書本中多以秦明本人作為第一人稱講述事件,而在影視劇中,「我」被隱去,因此才有了「法醫秦明」的影視劇名稱。
對於劇中塑造的「秦明」高冷的形象,秦明表示完全不像自己:「我從來都不是一個高冷的人,有時候去講課,大家都以為我是講脫口秀的。」
一舉成名後,秦明被問及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是否會脫下一身警服成為一名職業作家或編劇。而秦明卻從未動過這樣的念頭,即便他知道這條路掙錢會容易很多。
「法醫是我創作的根本,這會是我過去、現在、未來一直堅守的工作。」事實上,秦明對我國法醫的職業現狀並不樂觀,由於行業的艱辛和常人難以理解的工作性質,目前我國從事法醫行業的人數遠不能滿足現實所需。
「在過去,每年的法醫學畢業生只有300人左右,遠不能滿足辦案對法醫的需求」。秦明介紹,自己進入大學時,全國開設法醫學專業的學校鳳毛麟角。而他所在的法醫專業,40名同學中,僅有他1人將法醫作為了第一志願。
秦明表示:「即使過了10年,像深圳這樣人口千萬的城市,如今總共也只有62名法醫而已。」秦明坦言,自己絕不會放棄法醫這份工作,同時也更希望通過自己筆下的小說來引起社會對法醫行業的重視:「讓更多人看到法醫這個職業,了解這個職業,或許能吸引更多人投身這項事業。」
(原題為:《紅星專訪|法醫秦明:探案小說被改編成多部影視劇,但「法醫」是我終身的職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