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馬海燕)在中國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8周年之際,四集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在中國國家電視臺播出,引發民眾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6月6日至9日,該紀錄片中文版在中央電視臺首播。7月2日至9日,央視綜合頻道和中文國際頻道再次播出該片。同時,該片被譯為英語、俄語、法語、德語、日語、韓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等八個語種播出。
同為犯下戰爭罪行的國家,德國反省戰爭,日本否認侵略,為什麼會有如此差別?該片將二戰後德國與日本從政府到民眾層面的反思過程進行了梳理。除採訪中、德等國的專家學者,該片也採訪了鳩山由紀夫、姬田光義、金子安次等日本前政要、學者、老兵,甚至有日本右翼勢力代表。
南京大學教授周凱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歷史不容忘記,反思是為了讓下一代獲得正確的認知,紀錄片的力量就在於真實。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用紀錄片的形式呈現真實的影像和權威採訪,讓人們重溫那段歷史,有利於讓中國民眾靜心反思,也可以讓世界各國民眾了解歷史真相。
片中直陳兩個國家戰後初期對戰爭的反省程度是導致兩種歷史態度的根本區別。眾所周知,德國從一開始就表示出對納粹主義的堅決反思,通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而日本戰後由於美國對天皇制度的維護,導致對戰爭責任的追究不徹底,隨後的冷戰日本又成為美國在亞洲的合作者,使得日本從未徹底反思戰爭。
戰後,德國向受害國家和民族付出了過千億美元的巨額賠償,還與波蘭、法國等國以共同編寫中學歷史教科書等方式,實現了民族和解。而日本在戰後幾十年裡,卻因修改教科書、不承認侵略罪行、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等,而與亞洲鄰國不斷發生衝突。
日本外務省前中國課課長淺井基文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這部紀錄片著眼大局,從日本與德國在歷史教科書以及教學方面的差異切入分析,這一視角難能可貴。從客觀上來說,這一紀錄片能夠起到警醒的作用。
當時任聯邦德國總理的勃蘭特向華沙猶太人紀念碑俯身下跪時,時人評論道,「勃蘭特跪下去,德意志站起來。」2014年,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清華大學演講時再次表示,歷史歷歷在目,沒有人能夠撇清關係。每個德國人都必須反思自己在過去的作為和不作為,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德國正視歷史的做法是對的,可以讓後代不要重蹈覆轍。從勃蘭特到默克爾,德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始終未變。
但日本的政治人物卻每每因為參拜靖國神社被國際社會指責,從迴避戰爭責任的裕仁天皇「終戰詔書」、到模糊戰爭責任的「一億人總懺悔」、再到安倍晉三正面挑戰國際正義審判的「侵略無定義論」,日本右翼保守勢力扭曲歷史的頑固性比世人想像的更甚。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表示,紀錄片中真實的記錄使人進一步認清,一個國家若要走正確的道路,必須勇於正視過去歷史,汲取歷史教訓。只有這樣,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才能有根本的改善,與國際社會的關係才能改善。
周凱說,今天人類文明仍然面臨大規模傷害的威脅,反對戰爭、維護和平仍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重任。在關鍵歷史節點上,人們重新吸取戰爭的教訓,思考如何才能不讓歷史悲劇重演,不縱容任何否認侵略歷史、美化侵略戰爭的言行,既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