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圍繞德軍推遲進攻莫斯科時間,轉而進攻基輔,是導致莫斯科戰役失利的重要原因問題,一直飽受人們質疑,認為這是德軍統帥部錯誤的決定。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發生於1941年7月到9月間的斯摩稜斯克戰役就會發現,德軍這個決定不僅上無奈之舉,而且也符合當時戰場需要。
01斯摩稜斯克戰役非打不可
1941年6月22日德軍三路大軍閃擊蘇聯以後,中央集團軍群不到一周時間就突破蘇軍西方方面軍的主力防線,27日佔領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7月3日開始向斯摩稜斯克發起進攻。此時蘇德雙方都將目光放在這個離莫斯科僅300公裡的西部門戶要塞城市。
當時兵力對比:經過格羅德諾和比亞韋斯託克和明斯克包圍戰以後,雖然蘇軍西方方面軍遭受重創,4個集團軍悉數被殲,但德軍也受到一些損失。到7月初,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共有60個師、1個旅,外加北方集團軍群有6個師,總兵力達到了120萬人,裝甲集群可用的坦克雖然比開戰時少了一些,仍有1000多輛,在古德裡安的領導下仍有非常強的戰鬥力,尤其是蘇聯空軍遭到沉重打擊,德軍兩個航空隊牢牢控制著制空權。
相比德軍的進攻優勢,蘇軍顯得七拼八湊。一方面,由於邊境地區作戰的失利,德軍前鋒已抵達第聶伯河和西德維納河畔(簡稱兩河),蘇軍統帥部準備沿兩河沿岸建立一條防線阻止德軍進攻,確保莫斯科安全。而此時接替巴甫洛夫的鐵木辛哥,將從明斯克戰場上撤退下來的第3、第4、第10及第13集團軍收集到一起,名義上有37個師,實際上兵力裝備只有編制的10%到30%,完全失去防禦能力。而且手上僅有200輛老舊坦克和370架飛機。
另一方面,蘇軍統帥部緊急將第二梯隊前移,重組西方方面軍。史達林命令將19、20、21、22四個集團軍全部編入西方方面軍,又從預備方面軍中調第24、28兩個集團軍共19個師劃歸鐵木辛哥,部署在涅利多沃到布良斯克防線,同時又命令西南方面軍的第16集團軍火速增援西方方面軍。至此,蘇軍西方方面軍用於防禦斯摩稜斯克正面進攻的兵力達到了70萬人左右,包括從明斯克敗退下來的殘部25萬人,新增援軍45萬人。這些兵力打頭陣的有蘇軍第5、第7兩支機械化軍。
從兵力情況看,蘇德雙方都在圍繞斯摩稜斯克調兵遣將,對德軍來說,佔領斯摩稜斯克就拿到了打開莫斯科西部大門的鑰匙,尤其是古德裡安和霍特的兩個裝甲集群恨不得馬上就要進攻莫斯科;對蘇軍來說,前期明斯克的失守已經使蘇軍陣腳大亂,如果斯摩稜斯克再度陷落,莫斯科危如累卵,即使德軍不進攻,蘇軍也不會讓德軍佔領兩河地區。
02激戰斯摩稜斯克,蘇軍打得慘烈但非常值得
斯摩稜斯克戰役有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德軍的進攻通常都是以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和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作鉗形夾擊攻勢,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元帥下達的命令是沿兩河地區合圍蘇軍,然後佔領奧爾沙、斯摩稜斯克和維捷布斯克,打通一條通往莫斯科的通道。實際上,早在明斯克包圍戰鬥前,古德裡安就想把包圍圈擴大到斯摩稜斯克,接到命令,德軍兩支裝甲集團馬不停蹄,也不管步兵能不能跟上,一周時間就來到了斯摩稜斯克城下。斯摩稜斯克戰役由此展開,一共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7月10日到20日。這一階段,德軍主要突破蘇軍右翼和中央防線,以佔領斯摩稜斯克以東70公裡的葉利尼亞為標誌,準備以斯摩稜斯科為中心,組建一個大規模的包圍圈,牢牢把蘇軍主力困在包圍圈中。德軍的目的到20日達到,葉利尼亞失利,蘇軍陣亡30多萬,受傷8萬多,由此引發後續朱可夫的葉利尼亞反擊戰。
第二階段,7月21日到8月7日。這一階段,蘇軍統帥部調整進攻打法,將24、28、29、30四個集團軍外加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改為5個集團軍級戰役集群,從別雷、亞爾採沃、羅斯拉夫利一帶向斯摩稜斯克實施反攻。這一階段是斯摩稜斯克戰役最殘酷的階段,蘇軍雖然付出慘重代價,蘇軍第16、第19、第20三個集團軍幾乎全殲,但德軍同樣遭到重大損失,裝甲集群和摩託化步兵損失近一半,其它步兵團損失達到 20%,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不得不投入一半預備隊即24個師中投入了10個半師補充到前線。這個階段的戰鬥是導致德軍改變戰略,推遲向莫斯科進攻時間的關鍵因素之一。
第三階段,8月8日到8月21日。這一階段主要以朱可夫以預備方面軍發起葉利尼亞反擊戰並取得蘇軍開戰以來第一次重大勝利為契機,加上鐵木辛哥主動向西南方面撤退,客觀上逼迫德軍害怕蘇軍切斷了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之間的聯繫,整個會戰中心也向斯摩稜斯克以南地區轉移,為德軍發動基輔圍殲戰創造了條件。
第四階段,8月22日到9月10日。這一階段,是德軍在進攻莫斯科還是進攻基輔之間猶豫爭吵的階段。史達林藉此機會發動了一次進攻戰鬥,組織了460架飛機和作戰集團,對古德裡安南下的裝甲集群進行阻截,重創了德軍但沒能阻止古德裡安南下,從而使德軍進攻基輔願望達成。到9月10日,因為蘇德雙方把重點都放在基輔,德軍佔領了斯摩稜斯克地區但並沒對莫斯科形成重大威脅,蘇軍全面轉入防禦。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在斯摩稜斯克戰役打得還是可圈可點的,重要的是蘇軍找到了如何阻擊德軍裝甲的辦法。整個戰役四個階段,蘇軍共損失48萬人,1348輛坦克,900架飛機,各種火炮近萬門,但德軍也損失了14萬人,裝甲坦克也損失巨大。重要的是,動搖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決心。
03斯摩稜斯克戰役對德軍沒有進攻莫斯科的影響
一直以來,人們一直質疑德軍統帥部為什麼不趁佔領斯摩稜斯克之機,繼續發動莫斯科戰役。實際上,這裡面有幾個因素制約著德軍不敢輕易動手。
首先,德軍閃擊戰的進度太快,德軍的綜合保障跟不上。斯摩稜斯克戰役看似對蘇德戰爭影響不大,卻是蘇德雙方重新認識閃擊戰的重要一戰。就蘇軍來說,在前期明斯克包圍戰兩支機械化軍被圍殲,這次蘇軍創造了用手榴彈和大量使用反坦克手雷等步兵打坦克的方法,讓德軍閃擊戰不再無敵戰場。就德軍來講,由於兩支裝甲集團突擊太快,不僅燃油消耗太大、補給困難,裝甲部隊打開的通道卻因為步兵跟不上而頻繁重新爭奪,戰線拉得太長和兵力不足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其次,蘇軍的戰鬥力逐漸體現。斯摩稜斯克戰役中,蘇軍的第5第7兩支機械化軍也不再懼怕德軍的裝甲硬碰硬,多次給古德裡安的裝甲師以重創,尤其是蘇軍的喀秋莎火箭炮首次投入戰場,巨大的毀傷能力使德軍非常懼怕。同時,西方方面軍前期失敗的陰影使蘇軍個個義憤填膺,戰鬥精神讓德軍自嘆不如。而且,蘇軍雖然在戰爭開始,空軍遭受重創,但蘇聯強大的國防潛力和空軍儲備在這場戰役中得到恢復,蘇聯空軍的作用逐步體現出來。
第三,蘇軍西南方面軍基輔突出部的形成,客觀上使戰場南移。一方面,德軍閃擊戰的進度太快,帶來後勤補給和燃油上的短缺,需要德軍迅速找到就地補給的基地,基輔突出部的形成給了德軍佔領烏克蘭和高加索能源基地的由頭。另一方面,蘇軍主動放棄斯摩稜斯克往南撤退與西南方面軍的企圖,客觀上又迫使德軍怕蘇軍抄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後路,使德軍出現了危機感。如果成功,不僅德軍進攻基輔無望,古德裡安的裝甲集群還可能遭受來頂之災。
總結:斯摩稜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展開的第二場大規模鉗形戰鬥,但與第一次不同,這次蘇軍學會了如何規避德軍的包圍和如何與德軍裝甲優勢對衝,可以說蘇軍用一場戰鬥,牽制了基輔和莫斯科兩場戰役,逐漸適應了閃擊戰打法。由於德軍裝甲單方面孤軍突進,客觀上使步坦脫節和步兵機械化程度低的問題暴露了出來,讓蘇軍發動集群進攻和分割反攻成為可能,如果蘇軍前期準備充分預備隊充足,一旦鐵木辛哥阻擊古德裡安裝甲部隊南下成功,斯摩稜斯克戰役不僅可能會扭轉戰場態勢,還會使德軍發動的基輔攻勢功虧一簣。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朱可夫:回憶與思考》《羅科索夫斯基:戰爭回憶錄》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為何空中力量沒有成為打擊重點?閃擊戰特點決定的
二戰明斯克戰役,蘇軍把防守打成進攻,築壘地區梯次防禦成為擺設
二戰勒熱夫爭奪戰,為何說是一箭雙鵰戰略?雙方出發點都差不多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3個集團軍被圍格羅德諾,古德裡安抄了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