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激戰兩個月,逐漸適應閃擊戰法

2020-12-13 島主說事

二戰蘇德戰爭,圍繞德軍推遲進攻莫斯科時間,轉而進攻基輔,是導致莫斯科戰役失利的重要原因問題,一直飽受人們質疑,認為這是德軍統帥部錯誤的決定。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發生於1941年7月到9月間的斯摩稜斯克戰役就會發現,德軍這個決定不僅上無奈之舉,而且也符合當時戰場需要。

01斯摩稜斯克戰役非打不可

1941年6月22日德軍三路大軍閃擊蘇聯以後,中央集團軍群不到一周時間就突破蘇軍西方方面軍的主力防線,27日佔領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7月3日開始向斯摩稜斯克發起進攻。此時蘇德雙方都將目光放在這個離莫斯科僅300公裡的西部門戶要塞城市。

當時兵力對比:經過格羅德諾和比亞韋斯託克和明斯克包圍戰以後,雖然蘇軍西方方面軍遭受重創,4個集團軍悉數被殲,但德軍也受到一些損失。到7月初,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共有60個師、1個旅,外加北方集團軍群有6個師,總兵力達到了120萬人,裝甲集群可用的坦克雖然比開戰時少了一些,仍有1000多輛,在古德裡安的領導下仍有非常強的戰鬥力,尤其是蘇聯空軍遭到沉重打擊,德軍兩個航空隊牢牢控制著制空權。

相比德軍的進攻優勢,蘇軍顯得七拼八湊。一方面,由於邊境地區作戰的失利,德軍前鋒已抵第聶伯河和西德維納河畔(簡稱兩河),蘇軍統帥部準備沿兩河沿岸建立一條防線阻止德軍進攻,確保莫斯科安全。而此時接替巴甫洛夫的鐵木辛哥,將從明斯克戰場上撤退下來的第3、第4、第10及第13集團軍收集到一起,名義上有37個師,實際上兵力裝備只有編制的10%到30%,完全失去防禦能力。而且手上僅有200輛老舊坦克和370架飛機。

另一方面,蘇軍統帥部緊急將第二梯隊前移,重組西方方面軍。史達林命令將19、20、21、22四個集團軍全部編入西方方面軍,又從預備方面軍中調第24、28兩個集團軍共19個師劃歸鐵木辛哥,部署在涅利多沃到布良斯克防線,同時又命令西南方面軍的第16集團軍火速增援西方方面軍。至此,蘇軍西方方面軍用於防禦斯摩稜斯克正面進攻的兵力達到了70萬人左右,包括從明斯克敗退下來的殘部25萬人,新增援軍45萬人。這些兵力打頭陣的有蘇軍第5、第7兩支機械化軍。

從兵力情況看,蘇德雙方都在圍繞斯摩稜斯克調兵遣將,對德軍來說,佔領斯摩稜斯克就拿到了打開莫斯科西部大門的鑰匙,尤其是古德裡安和霍特的兩個裝甲集群恨不得馬上就要進攻莫斯科;對蘇軍來說,前期明斯克的失守已經使蘇軍陣腳大亂,如果斯摩稜斯克再度陷落,莫斯科危如累卵,即使德軍不進攻,蘇軍也不會讓德軍佔領兩河地區。

02激戰斯摩稜斯克,蘇軍打得慘烈但非常值得

斯摩稜斯克戰役有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德軍的進攻通常都是以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和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作鉗形夾擊攻勢,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元帥下達的命令是沿兩河地區合圍蘇軍,然後佔領奧爾沙、斯摩稜斯克和維捷布斯克,打通一條通往莫斯科的通道。實際上,早在明斯克包圍戰鬥前,古德裡安就想把包圍圈擴大到斯摩稜斯克,接到命令,德軍兩支裝甲集團馬不停蹄,也不管步兵能不能跟上,一周時間就來到了斯摩稜斯克城下。斯摩稜斯克戰役由此展開,一共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7月10日到20日。這一階段,德軍主要突破蘇軍右翼和中央防線,以佔領斯摩稜斯克以東70公裡的葉利尼亞為標誌,準備以斯摩稜斯科為中心,組建一個大規模的包圍圈,牢牢把蘇軍主力困在包圍圈中。德軍的目的到20日達到,葉利尼亞失利,蘇軍陣亡30多萬,受傷8萬多,由此引發後續朱可夫的葉利尼亞反擊戰。

第二階段,7月21日到8月7日。這一階段,蘇軍統帥部調整進攻打法,將24、28、29、30四個集團軍外加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改為5個集團軍級戰役集群,從別雷、亞爾採沃、羅斯拉夫利一帶向斯摩稜斯克實施反攻。這一階段是斯摩稜斯克戰役最殘酷的階段,蘇軍雖然付出慘重代價,蘇軍第16、第19、第20三個集團軍幾乎全殲,但德軍同樣遭到重大損失,裝甲集群和摩託化步兵損失近一半,其它步兵團損失達到 20%,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不得不投入一半預備隊即24個師中投入了10個半師補充到前線。這個階段的戰鬥是導致德軍改變戰略,推遲向莫斯科進攻時間的關鍵因素之一。

第三階段,8月8日到8月21日。這一階段主要以朱可夫以預備方面軍發起葉利尼亞反擊戰並取得蘇軍開戰以來第一次重大勝利為契機,加上鐵木辛哥主動向西南方面撤退,客觀上逼迫德軍害怕蘇軍切斷了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之間的聯繫,整個會戰中心也向斯摩稜斯克以南地區轉移,為德軍發動基輔圍殲戰創造了條件。

第四階段,8月22日到9月10日。這一階段,是德軍在進攻莫斯科還是進攻基輔之間猶豫爭吵的階段。史達林藉此機會發動了一次進攻戰鬥,組織了460架飛機和作戰集團,對古德裡安南下的裝甲集群進行阻截,重創了德軍但沒能阻止古德裡安南下,從而使德軍進攻基輔願望達成。到9月10日,因為蘇德雙方把重點都放在基輔,德軍佔領了斯摩稜斯克地區但並沒對莫斯科形成重大威脅,蘇軍全面轉入防禦。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在斯摩稜斯克戰役打得還是可圈可點的,重要的是蘇軍找到了如何阻擊德軍裝甲的辦法。整個戰役四個階段,蘇軍共損失48萬人,1348輛坦克,900架飛機,各種火炮近萬門,但德軍也損失了14萬人,裝甲坦克也損失巨大。重要的是,動搖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決心。

03斯摩稜斯克戰役對德軍沒有進攻莫斯科的影響

一直以來,人們一直質疑德軍統帥部為什麼不趁佔領斯摩稜斯克之機,繼續發動莫斯科戰役。實際上,這裡面有幾個因素制約著德軍不敢輕易動手。

首先,德軍閃擊戰的進度太快,德軍的綜合保障跟不上。斯摩稜斯克戰役看似對蘇德戰爭影響不大,卻是蘇德雙方重新認識閃擊戰的重要一戰。就蘇軍來說,在前期明斯克包圍戰兩支機械化軍被圍殲,這次蘇軍創造了用手榴彈和大量使用反坦克手雷等步兵打坦克的方法,讓德軍閃擊戰不再無敵戰場。就德軍來講,由於兩支裝甲集團突擊太快,不僅燃油消耗太大、補給困難,裝甲部隊打開的通道卻因為步兵跟不上而頻繁重新爭奪,戰線拉得太長和兵力不足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其次,蘇軍的戰鬥力逐漸體現。斯摩稜斯克戰役中,蘇軍的第5第7兩支機械化軍也不再懼怕德軍的裝甲硬碰硬,多次給古德裡安的裝甲師以重創,尤其是蘇軍的喀秋莎火箭炮首次投入戰場,巨大的毀傷能力使德軍非常懼怕。同時,西方方面軍前期失敗的陰影使蘇軍個個義憤填膺,戰鬥精神讓德軍自嘆不如。而且,蘇軍雖然在戰爭開始,空軍遭受重創,但蘇聯強大的國防潛力和空軍儲備在這場戰役中得到恢復,蘇聯空軍的作用逐步體現出來。

第三,蘇軍西南方面軍基輔突出部的形成,客觀上使戰場南移。一方面,德軍閃擊戰的進度太快,帶來後勤補給和燃油上的短缺,需要德軍迅速找到就地補給的基地,基輔突出部的形成給了德軍佔領烏克蘭和高加索能源基地的由頭。另一方面,蘇軍主動放棄斯摩稜斯克往南撤退與西南方面軍的企圖,客觀上又迫使德軍怕蘇軍抄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後路,使德軍出現了危機感。如果成功,不僅德軍進攻基輔無望,古德裡安的裝甲集群還可能遭受來頂之災。

總結:斯摩稜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展開的第二場大規模鉗形戰鬥,但與第一次不同,這次蘇軍學會了如何規避德軍的包圍和如何與德軍裝甲優勢對衝,可以說蘇軍用一場戰鬥,牽制了基輔和莫斯科兩場戰役,逐漸適應了閃擊戰打法由於德軍裝甲單方面孤軍突進,客觀上使步坦脫節和步兵機械化程度低的問題暴露了出來,讓蘇軍發動集群進攻和分割反攻成為可能,如果蘇軍前期準備充分預備隊充足,一旦鐵木辛哥阻擊古德裡安裝甲部隊南下成功,斯摩稜斯克戰役不僅可能會扭轉戰場態勢,還會使德軍發動的基輔攻勢功虧一簣。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朱可夫:回憶與思考》《羅科索夫斯基:戰爭回憶錄》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為何空中力量沒有成為打擊重點?閃擊戰特點決定的

二戰明斯克戰役,蘇軍把防守打成進攻,築壘地區梯次防禦成為擺設

二戰勒熱夫爭奪戰,為何說是一箭雙鵰戰略?雙方出發點都差不多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3個集團軍被圍格羅德諾,古德裡安抄了後路

相關焦點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頑強抵抗,是推遲莫斯科戰役的重要因素
    01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遭遇背水一戰1941年6月22日德軍三路大軍閃擊蘇聯以後,蘇軍西方面軍遭受重大損失,接連在格羅德諾、明斯克鑽入古德裡安布下的口袋,4個集團軍基本喪失作戰能力。02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關鍵幾步使德軍改變了進攻戰略很多資料認為,德軍發動基輔戰役是因為80萬西南方面軍主力在基輔一帶形成了狹長突出部,為德軍包餃子創造了條件。
  • 斯摩稜斯克戰役簡介,斯摩稜斯克戰役結果
    這是第一次斯摩稜斯克戰役爆發簡介。斯摩稜斯克戰役圖片在20世紀中期的時候,斯摩稜斯克戰役再一次發生了,這次是德國與蘇聯之間的戰鬥,由德國主動發起進攻,這場戰役持續了有兩個月的時間,一共分為四個階段,蘇聯成功抵抗了德軍的進攻。第二個階段,蘇聯的軍人被俘虜了30多萬,武器裝備也被繳獲了很多。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交戰雙方為何轉換戰場?先打兩頭後打中央
    二戰蘇德戰爭,1941年7月到9月發生的第一次斯摩稜斯克戰役,雖然德軍最終佔領了斯摩稜斯克,宣稱完成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目標和任務,但蘇軍也對外宣稱挫敗了德軍繼續對莫斯科展開進攻的企圖。從當時戰場環境看,德軍有繼續進攻莫斯科的條件,蘇軍也有繼續反攻斯摩稜斯克的可能,為什麼交戰雙方都沒有繼續進攻呢?
  • 蘇軍損失76萬人,勝利元帥朱可夫的昂貴學費,斯摩稜斯克戰役!
    二戰蘇德戰爭,圍繞德軍推遲進攻莫斯科時間,轉而進攻基輔,是導致莫斯科戰役失利的重要原因問題,一直飽受人們質疑,認為這是德軍統帥部錯誤的決定。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發生於1941年7月到9月間的斯摩稜斯克戰役就會發現,德軍這個決定不僅上無奈之舉,而且也符合當時戰場需要。
  • 蘇德斯摩稜斯克戰役,為何蘇軍兵力懸殊也要打,其真實目的是什麼
    在德軍進攻優勢面前,史達林及時提出積極防禦方針,斯摩稜斯克戰役成了關鍵一戰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閃擊戰術以後,德軍分別從三個方向向蘇聯內地推進,在不到三周的時間裡,北方集團軍群向前推進了500公裡,南方集團軍群向前推進了350公裡,中央集團軍群向前推進了600公裡。
  • 悲壯的斯摩稜斯克戰役:用人命來換時間,以土地拖延德軍
    蘇德戰場可以說是歐洲戰場之最,這場戰爭的結果決定了二戰的走向。當年德國人調用了所有的精銳部隊進攻蘇聯,而蘇聯人更是動員了將近800萬的部隊抵抗德軍。關於這場大戰的激烈程度在很多紀錄片就能反應出來,有一場戰役把蘇聯人抵抗德軍侵略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它就是斯摩稜斯克戰役。
  • 斯摩稜斯克戰役:挫敗納粹戰略企圖
    1941年7月10日至9月10日,在蘇聯的斯摩稜斯克州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德蘇攻防戰役。此役,德軍共俘虜蘇軍約45萬餘人,擊毀和繳獲坦克約3600輛、火炮4800餘門;蘇軍擊潰德軍7個師,重創14個師。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斯摩稜斯克地域配置有60個陸軍師又1個旅和1個航空隊。
  •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斯摩稜斯克戰役
    1941年斯摩稜斯克戰役是德國海因茨·古德裡安指揮的德國第2裝甲軍團及由赫爾曼·霍特指揮的德國第3裝甲軍團對蘇聯紅軍一場大型包圍戰,戰役中蘇聯紅軍被包圍在斯摩稜斯克以南,被俘40餘萬人。1941年7月8日,德國軍隊統帥部給"中央"集團軍群規定了任務:合圍防守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地區的蘇聯紅軍,攻佔奧爾沙、斯摩稜斯克、維捷布斯克地域,開闢一條通往莫斯科的捷徑。蘇聯紅軍西方面軍奉命固守斯摩稜斯克地域,阻止德國軍隊向莫斯科突進。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明斯克戰役首戰失利,雞蛋裝在了一個籃子裡
    發生於1941年6月22日到7月9日的明斯克戰役,是二戰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軍防禦德軍閃電進攻的首次大規模作戰。但這場戰鬥蘇軍並沒打好,不僅西方面軍30多萬主力被吃掉,還使莫斯科西面門戶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陷落。那麼,作為戰前史達林和蘇軍抱以重望的西方重兵集團,為何短短的8天時間內,近50萬人慘遭圍殲呢?從戰術層面上講,蘇軍的梯次防禦為什麼輸給了德軍的鉗形攻勢呢?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第16集團軍為何3次換防?戰況太激烈
    1941年7月初斯摩稜斯克戰役打響後,羅科索夫斯基就是在南有基輔戰場、北有斯摩稜斯克戰場的雙重需要下,臨危受命,率領第16集團軍北上增援中線戰場。可是,讓羅科索夫斯基沒想到的是,他這一去直到1942年7月組建布良斯克方面軍這一年時間裡,居然有3次要換防第16集團軍,這是為什麼呢?
  • 在二戰的斯摩稜斯克戰役中,為何這支部隊能阻止古德裡安的進攻?
    在蘇德戰爭初期,因為戰局開始明朗了,因為打敗蘇軍後的德德軍迅速開始以斯摩稜斯克為目標挺進,一個巨大的鉗型攻勢已經成形了。以斯摩稜斯克為中心,北面的「鉗子」由第3裝甲集群組成,在發現德軍搶在蘇軍完成部署以前攻佔斯摩稜斯克的時候,蘇聯西方方面軍司令員鐵木辛哥元帥立刻下令,加強負責斯摩稜斯克正面防禦的第20集團軍的兵力。剛剛抵達的科涅夫將軍的第19集團軍幾乎是一下火車,就被拆散了補充給第20集團軍。
  • 波蘭的傷心地斯摩稜斯克,兩次團滅國家精英的地方
    波蘭的傷心地斯摩稜斯克斯摩稜斯克(英文:Smolenskaya Oblast';俄文:Смоле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的一個州,位於東歐平原中部,西邊與白俄羅斯接壤。斯摩稜斯克州成立於1937年,轄區面積4.98萬平方公裡,首府為斯摩稜斯克市。
  • 二戰蘇德戰爭,刻赤半島和哈爾科夫之戰,為史達林格勒戰役打基礎
    本來,當德軍中線莫德爾第9集團軍從莫斯科戰場撤到勒熱夫一帶作再攻莫斯科準備時,德軍統帥部就在考慮1942年春季戰役在哪裡打響的問題,因為莫斯科戰役暴露出的補給和不適用冬季作戰的難題逐漸顯露出來。一方面,德軍可以依託哈爾科夫為中心控制第聶伯羅彼德羅夫斯克區域,還可以控制北頓涅茨河一線戰略資源;另一方面,曼施坦因6月份佔領塞瓦斯託波爾,從而在南線形成了一個穩固的後方基地,德軍在南線重新搶回了發動進攻的主動權,史達林格勒戰役由此產生。
  • 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
    蘇德戰場第19章 德軍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巴巴羅薩計劃兵力部署山河動搖第20章 列寧格勒保衛戰,「生命之路」創造的奇蹟誇下海口強敵壓境列寧格勒危機封鎖與反封鎖衝出突圍第21章 斯摩稜斯克會戰,莫斯科的門戶之戰攻打斯摩稜斯克
  • 二戰莫斯科戰役,蘇軍圍殲莫德爾為何讓其打了反包圍?主觀輕敵
    二戰蘇德戰爭,圍繞莫斯科戰役得失問題,一些人認為蘇軍雖然在此戰中打贏了德軍的閃擊戰,卻在戰役前後缺乏有效的組織指揮。戰役打響後,蘇軍67.3萬人在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戰鬥中被圍殲,戰役結束時,德軍主力又順利地撤退到莫斯科以西維亞濟馬一線死守。這樣的結果對於整個戰役來說,蘇軍的勝利不能算得了全勝。
  • 波蘭的傷心地斯摩稜斯克,國家精英在此被滅
    波蘭有一座城市叫做斯摩稜斯克,對于波蘭來說這也是一個一言難盡的地方,它見證了波蘭的由盛至衰,更是兩次埋葬了波蘭的精英。一戰結束以後,波蘭在印尼國和法國的扶持之下重新復國。復國後的波浪便開始了浪,不光跟著德國去侵佔別國的領土,還強硬的拒絕德國關於但澤走廊的談判。介時還想去侵略俄國對其發起攻擊從而試圖恢復自己舊有的領土。
  • 決戰斯摩稜斯克!《坦克世界》新地圖遭洩露
    決戰斯摩稜斯克!tid=7784962&forder_by=postdatedesc   轉載請註明來源,並於文首保留此行   斯摩稜斯克在二戰期間發生二次重大的戰役,一次是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此戰,德國軍隊共俘蘇聯紅軍40多萬人,繳獲大量裝備,為進攻莫斯科打開的通道。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烏曼戰役中錯失戰機,第5集團軍有勁使不上
    戰鬥打響時,蘇軍第5、第6、第26、第12四個集團軍歸屬西南方面軍,主要應對德軍從波蘭方向的進攻,由北向南沿邊境一線部署;而第9第18兩個集團軍則歸屬南方方面軍,部署在靠近羅馬尼亞邊境一線。也就是說,德軍閃擊蘇聯時,南方方面軍的防禦方向並沒有發生戰鬥。雖然德軍統帥部考慮到了南線進攻有一些顧慮,但蘇軍南線還有兩個優勢他們沒想到。
  • 蘇聯抒情老歌《斯摩稜斯克的道路》,柳德米拉·澤金娜 演唱
    歌曲《斯摩稜斯克的道路 Смоленская дорога》是巴赫慕託娃夫婦創作的聲樂套曲《加加林星座》中的第2曲,創作於1971年。   歌詞大意如下:   斯摩稜斯克的道路   Смоленская дорога   選自 聲樂套曲《加加林星座》   詞:尼柯萊·多布朗拉沃夫
  • 戰艦世界:秋月&斯摩稜斯克的一點心得
    我自己玩了百多場斯摩稜斯克(娛樂玩的,數據不是很好),然後開始爬春雲線。 現在稍微談談我自己對於秋月和斯摩稜斯克的一點心得。如果說的有所不當,歡迎指出,互相交流。 先從斯摩稜斯克開始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