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當中,中國飲食之道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備。這當中不只是菜系和菜品的豐富程度,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一套代代相傳的飲食禮儀,我把它稱為:飯桌上的「老講究」。
一、吃飯要端起飯碗用筷子夾飯送進嘴裡。不能用嘴靠著碗邊撥飯吃,更不能把碗擱在桌上低頭扒飯。手託飯碗,夾飯找嘴是不受飢苦的貴相;而低嘴找飯碗是一生貧寒,食不飽腹的賤相。
二、吃飯時不能邊揮動筷子邊說話,否則會被老人拿筷子敲頭,作者小時候就沒少挨敲。按照河北老一輩人的說法,這是對飲食的不尊重,總有一日會受饑寒之苦。
三、在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百姓多以出海捕魚為生。出海本是危險重重之舉,古代人更是將其視為在老天手下混口飯吃,所以有很多禁忌。例如:
吃魚不能翻身。沿海地區百姓多以出海為生,不能聽到「翻」、「沉」、「坐」、「下」等字眼,認為其象徵著船翻人亡不吉之事。
飯前忌先擺上碗筷或者飯勺。沿海漁民認為這是祭神的專用方法,凡人用了是對神的褻瀆,恐招致不測。
在船上吃魚,要從頭吃起,剩下魚尾。海上吃魚,魚被看作船,船頭斷,猶可補;船尾斷了,船就要沉。
四、不能用筷子敲盤碗。一是因為筷子敲碗是過去乞丐表演蓮花落時的行為;二是山西地區流傳的說法是:當你用筷子敲碗時,如果隔壁領居聽到敲碗聲,拿出一個碗,碗口朝下扣下。你立刻就會肚子疼,不過疼一陣就自然好了。
五、吃飯時不能吧唧嘴。麻衣神相中通過飲食時的動作可以相出一個人的未來境遇,其中有一條就是說:吃飯出聲的人,一生貧寒,難得際遇,庸庸碌碌度過一生。
六、吃飯前要禮貌性地招呼長輩,長輩坐下說吃飯才能吃。家裡來客人了,添飯時一定不能說「還要飯嗎?」因為只有乞丐才會要飯吃。
七、大年三十年與初一之間的晚上,年夜飯一定要有魚。因為除夕連接了兩個年份,象徵的是「連年有餘(魚)」。
八、拿筷子位置要恰當。太高,為人無禮;太低,為人無知。天津老一輩人認為女孩拿筷子越高,嫁得越遠。
吃飯時也不能咬著筷子,不能用牙來調齊筷子,不能用筷子剔牙,更不能用舌頭擦筷子。
筷子不許插在米飯中。只有祭拜死人時,才會把香插在香爐裡,不吉利。
九、招呼客人一定要謹記「茶七、飯八、酒滿」。
請客招待客人,點菜不能點七個菜,因為只有祭祀祖先時,才會擺放七個菜。
而茶水被視為清茶淡水,倘若敬客人太滿了反而不敬;給客人盛飯也不要裝得太滿,反而顯得客人飯量太大;而酒則不同,每次倒酒必須滿杯,這樣才顯示主人的盛情。
「茶水倒得七分滿,留得三分人情在」, 一杯淺茶,在慢品中方能品出一番溫情;斟酒滿而滴酒不漏,如此才顯得熱情好客,才能喝出膽氣豪情。
老輩人流傳下來的講究,其實都是對生活的在分寸上的把握。行事有分寸,說話有餘地,待人要寬容,處世需淡泊。滿淺之間,代表的是虛心謹慎,不驕不躁,謙和含蓄的處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