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這裡,作者竟是黃庭堅的後裔

2020-12-17 經典悅讀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17歲寫的《雜感》。全詩是這樣的: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1749年-1783年),字漢鏞,又字仲則,是常州府武進縣人。是宋朝大詩人黃庭堅的後裔,清代有名的詩人,他四歲而孤,17歲為求生計開始四方奔波,一生窮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為縣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上面的詩描述了自己貧困的處境,抒發了想要改變貧困狀態的願望。

  第一、二句:修仙道,沒學會仙道的逍遙;學佛,沒學來對宇宙人生的覺悟;只知道在半夜裡獨自抱怨個不停。作者是有上進心的,對自己學問要求不高的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感嘆的。

  第三、四句:第三句大概取自杜甫的「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以表達目前的貧困。第四句這應該也是一個典故吧,它表達的意思是,嚮往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楊柳飄絮多麼輕靈、浪漫而又美好,卻總是被粘滯在貧困的淤泥中。

  第五、六句:世人大多是嫌貧愛富的,貧困就會遭人白眼輕視,不僅清朝是這樣的,現代也是這樣的。詩中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有兩層含義。一層表達的是世人的看法。一層是自己對自己的自嘲。大概作者沒有想到,現在這句話已經成了世人嘲諷貧困窘迫之中讀書人的名言。

  雖然是名言,但卻不是真理。古往今來,雖然不少讀書人是貧困的,出名的還有杜甫等。但也有不少的讀書人位極人臣、富貴傳家,如張九齡、曾國藩等等。說白了,貧困與讀書,並不是因果的關係。

  第七、八句: 「莫因詩卷愁成讖」,不要因為別人說讀書無用而憂愁成讖語,「春鳥秋蟲自作聲」,春鳥啼、秋蟲鳴,各自發各自的聲,自己走自己的路。

  很喜歡作者這句話。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畢竟才17歲,有著少年人的意氣風發和對未來的憧憬。這句話按現代的話說就是:勿要畏懼人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這裡作者倒是看得明白:一個人的如意與不如意,貧窮和富貴,與他是不是讀書人,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讀書就像吃飯一樣,不過是一件事情罷了。

  世俗之人往往就是眼光短淺的。看到有人因讀書而做官,得富貴了,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到有的讀書人貧困潦倒,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世人的說東說西,說南說北,無非是隨境而轉,逐利而生的。

  吃飯這件事,其作用通俗的說,能填飽肚子,滋養身命。專業的說,吃飯是這個世界上補充能量的方法之一;因為有能量的補充,生命才能生存、生長、發展。

  讀書同樣也一件事,它的作用是通過讀書,明白道理,提升生命的品質。若能這樣讀書,讀書不是無用,而是有大用。

  雖然在17歲那年,黃景仁在詩中寫道「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但事實上,他的一生顛沛貧困,好像真的是「讀書無用」一語成讖了。縱觀他的一生,在此妄加揣測一下其中的原因,或許對我們領悟「要怎樣讀書才能有用」有所幫助。

  史料中說,在乾隆、嘉慶年間,讀書人中盛行考據之學,詩中有典故、古辭等成為詩壇主流,而黃景仁的詩是當時此類詩的翹楚,可見他讀書細緻的,善於考據,而且記憶力很好。

  

  這裡想起《論語》裡有這樣一段對話: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考據之學,就像這段話中說的「鬼神」,考據的東西早已過去了。如果連當下人世間的事情都沒做好,卻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考據過去的事情,真的有意義嗎?

  過去的事情,都過去(死)了。如果現在眼下的事情你都不能明白(未知生),那麼久遠過去的事情,你又怎麼能搞得明白(焉知死)呢?

  黃景仁飽讀詩書,很能引經據典,可是「未知生,焉知死」?

  他讀的書,不是當下這本書,而是過去了的書。他的那些學問,都是對過去的識記之學,而不是當下的生命之學,所以他雖然讀了不少書,但解決不了當下的現實問題,最後也沒有成功地改變貧困的命運。

  他不僅身貧困、心也貧困。他的作品中,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甚至憤世嫉俗,這和同樣也在貧困之中的顏回,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顏回在貧困之中,依然能保持著良好的君子風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相關焦點

  •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誰說的?你怎麼認為?
    古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有何看法?文/南郭居士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很容易被我們掛在嘴邊,但大多數人在引用這句話的時候常說「古人說」,卻並不知道這句出在何處,是誰說的。對讀書人,中國一直存在著兩種評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 百無一用是書生」。
  • 古詩「百無一用是書生」,上一句講得更有道理,原句是什麼?
    古詩「百無一用是書生」,上一句講得更有道理,原句是什麼?「百無一用是書生」到底是諷刺古代書生無用還是嘲諷自己報國無門、仕途不順呢?如果暫且拋開這個問題,了解一句古詩的意義就要先知道前半句古詩,那麼,這前半句到底是什麼呢?
  •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真的沒用嗎?
    前言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黃景仁的七律《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泣,泥絮招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 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知道它的原文是什麼意思麼
    而中國人對於斷章取義也很有一套,比如說專門挑別人話裡的哪一句出來,就去理解別人的意思;再比如說書上的哪一句話,隨意截取一部分出來,就去揣測作者的意思;而這種行為往往就會造成很大的誤會。今天我們來講講「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我們經常看到或者聽到,應該都是從那些成績不好的人嘴裡,為什麼呢?這大概是要為自己的成績不好找到一個藉口。
  • 「唯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到底哪個說法是對的?
    一句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意思是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入流的,只有讀書才是高尚的」;另一句古話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意思是說「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看待書生的,世界上最沒有用處的人就是讀書人」。
  • 「百無一用是書生」,很多人不知道後一句,誰知道後一句是什麼?
    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這裡看望我!相信大家聽過一句話,那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狠毒老百姓把它當成讀書無用的說辭,特別是在古代,時不時的就發生戰亂,作為讀書人呢就感覺很是束手無策,也就是秀才遇見兵,有理也說不清說的。既然我們這麼喜歡引用這句古語,那麼你知道這句話的後一句是什麼嗎?
  • 俗語「百無一用是書生」,上半句是什麼?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在哪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俗語,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常常聽到。這句話從古流傳至今,每當人們認為讀書無用時,就常常引用它發表感嘆。令人奇怪的是,在要靠讀書參加科舉才能成為人上人的古代,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話呢?現代社會,「讀書無用論」也在一些圈子裡流行,我們先不評價這種看法是否正確,且來說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的出處,它的上半句又是什麼。此話出自清朝一位詩人之筆,他的名字叫黃景仁,是宋朝著名文學家黃庭堅的後代。這位詩人名不見經傳,很多人大概從沒聽說過他。
  • 「百無一用是書生」,它的前一句很囂張,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所以,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不過,它的前一句很囂張,可惜很少有人知道!「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從面上的意思來看的話,主要是說世界上有這麼多的職業,而唯獨只有書生是最為沒用處的。後來由於現在的大學生們都不值錢了,滿大街都是大學生了,就成為大學生、博士生等等來調侃自己的。不過就,即便是這樣,可還是不少人讓好好讀書學習的。
  • 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知道它的真正含義嗎?
    不過,在那些親戚們的口中,話還是那些,不過換了一個花樣而已,誰誰沒有上大學,做生意掙了好多錢,誰誰誰上大學後成了書呆子,早就告訴你「百無一用是書生」云云。是啊,有多少次聽人提起誰誰大學畢業混得不好時,「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就被人抬了出來,說句老實話,那些說這句話的人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知道這句話其實還有上半句嗎?不用說,他們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 「百無一用是書生」,作者原意並非如此,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對書生的辱罵之聲,比如「書呆子」、「書生誤國」、「百無一用是書生」等,把書生說得一文不值。但另一方面,對書生的讚美之聲也不絕於耳,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才高八鬥」、「才子佳人」,又把書生捧到天上去了。到底讀書好?還是不好?不用筆俠回答,眾多省吃儉用都要把孩子往好學校裡送、為孩子報無數興趣班的家長就是最好的回答。
  • 為什麼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原因其實很簡單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黃景仁的《雜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整首是這樣的: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泣,泥絮招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 黃景仁什麼情況下寫的「百無一用是書生」?摒棄讀書無用論的觀念
    清代詩人黃景仁的《雜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在某些時候,有些人總會拿「百無一用是書生」來說事,認為讀書無用,這純屬斷章取義的臆造。首先,咱們先來了解下黃景仁。黃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武進(今江蘇常州)人。
  • 黃仲則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就好比馬雲說「我不喜歡賺錢」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這首詩第一句自嘆一事無成,第二句出自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到這裡還是在發牢騷自己沒啥功名,失意落拓。到了第三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繼續自嘲:「我就是讀書人,我沒用,到處遭人白眼!」
  • 常言道:百無一用是書生,真的嗎?它還有前半句,聽了讓人很無奈
    常言道:百無一用是書生,真的嗎?它便是「百無一用是書生」,許多人常用這句話來推脫,來解釋自己失敗的原因,那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是真的嗎?其實不然,想必大家也聽過這麼一句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話和「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反義詞」,是兩個極端。
  • 百無一用是書生——清代落魄詩人黃景仁的喟嘆
    「百無一用是書生」。從小到大實在聽得多,不過相信大家聽得更多的是「惟有讀書高」吧?看吧,這就是個活生生的悖論,讓你相信只有讀書才有用處,然後到了社會上,就發現原來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正是這種情境的反差讓這句話大為流行,因為戳中了無數讀書人的痛點。
  • 為何古人既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其實這個思考古來就有之,既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有人道「百無一用是書生」,那這兩句話都出自何處?到底是不是矛盾的呢?「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句出自北宋著名學者汪洙的《神童詩》,可能說起這首詩大家都不熟悉,但是這首長詩中有幾句至今還總是被很多人掛在嘴邊,「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以及「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 百無一用是書生?信了你就太天真
    這幾天讀書看到一句古詩:「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個話題很有意思。近十年來,因為大學生就業情況不好,很多家長已經不願意讓孩子考大學了,所以這種論調也常見,喜歡刨根究底的我今天就來展開談一談我的看法。縱觀歷史,大部分上位者都是飽讀詩書之人,這首詩為什麼說書生沒用呢?
  • 世人皆知「百無一用是書生」,卻不知上一句更心酸,都是淚
    因此在文學作品中,常常包含了作者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其中以詩歌作品最為淋漓酣暢,此類題材也十分突出。如唐代詩人白居易認為正確的人生態度,應是「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即在有限的生命裡,為國家民族做出應有的貢獻。再如唐代詩人羅隱為了諷刺部分朝廷官員的不勞而獲,寫出了名句「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 百無一用是書生,大家只知道後半句,而知道前半句的人很少
    大家可能對於讀書人的嘲諷經常想到的一句話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人也常用這句話來自嘲,但是你們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百無一用是書生只是下半句,但是上半句問起來是很少人知道的,這首兩句話是黃景仁寫的,這首詩全詩如下。
  • 「百無一用是書生」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看了後兩句才知道
    這就很容易造成誤解和誤用,如果只挑出其中一兩句來解釋和使用,經常會斷章取義,曲解作者本來的意思,令人誤會,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褻瀆。我們現在經常能聽到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被很多人用來形容讀書無用,但是這句話真的是這樣嗎?不聯繫上下文閱讀,是不能體會其中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