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17歲寫的《雜感》。全詩是這樣的: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1749年-1783年),字漢鏞,又字仲則,是常州府武進縣人。是宋朝大詩人黃庭堅的後裔,清代有名的詩人,他四歲而孤,17歲為求生計開始四方奔波,一生窮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為縣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上面的詩描述了自己貧困的處境,抒發了想要改變貧困狀態的願望。
第一、二句:修仙道,沒學會仙道的逍遙;學佛,沒學來對宇宙人生的覺悟;只知道在半夜裡獨自抱怨個不停。作者是有上進心的,對自己學問要求不高的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感嘆的。
第三、四句:第三句大概取自杜甫的「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以表達目前的貧困。第四句這應該也是一個典故吧,它表達的意思是,嚮往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楊柳飄絮多麼輕靈、浪漫而又美好,卻總是被粘滯在貧困的淤泥中。
第五、六句:世人大多是嫌貧愛富的,貧困就會遭人白眼輕視,不僅清朝是這樣的,現代也是這樣的。詩中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有兩層含義。一層表達的是世人的看法。一層是自己對自己的自嘲。大概作者沒有想到,現在這句話已經成了世人嘲諷貧困窘迫之中讀書人的名言。
雖然是名言,但卻不是真理。古往今來,雖然不少讀書人是貧困的,出名的還有杜甫等。但也有不少的讀書人位極人臣、富貴傳家,如張九齡、曾國藩等等。說白了,貧困與讀書,並不是因果的關係。
第七、八句: 「莫因詩卷愁成讖」,不要因為別人說讀書無用而憂愁成讖語,「春鳥秋蟲自作聲」,春鳥啼、秋蟲鳴,各自發各自的聲,自己走自己的路。
很喜歡作者這句話。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畢竟才17歲,有著少年人的意氣風發和對未來的憧憬。這句話按現代的話說就是:勿要畏懼人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這裡作者倒是看得明白:一個人的如意與不如意,貧窮和富貴,與他是不是讀書人,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讀書就像吃飯一樣,不過是一件事情罷了。
世俗之人往往就是眼光短淺的。看到有人因讀書而做官,得富貴了,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到有的讀書人貧困潦倒,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世人的說東說西,說南說北,無非是隨境而轉,逐利而生的。
吃飯這件事,其作用通俗的說,能填飽肚子,滋養身命。專業的說,吃飯是這個世界上補充能量的方法之一;因為有能量的補充,生命才能生存、生長、發展。
讀書同樣也一件事,它的作用是通過讀書,明白道理,提升生命的品質。若能這樣讀書,讀書不是無用,而是有大用。
雖然在17歲那年,黃景仁在詩中寫道「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但事實上,他的一生顛沛貧困,好像真的是「讀書無用」一語成讖了。縱觀他的一生,在此妄加揣測一下其中的原因,或許對我們領悟「要怎樣讀書才能有用」有所幫助。
史料中說,在乾隆、嘉慶年間,讀書人中盛行考據之學,詩中有典故、古辭等成為詩壇主流,而黃景仁的詩是當時此類詩的翹楚,可見他讀書細緻的,善於考據,而且記憶力很好。
這裡想起《論語》裡有這樣一段對話: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考據之學,就像這段話中說的「鬼神」,考據的東西早已過去了。如果連當下人世間的事情都沒做好,卻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考據過去的事情,真的有意義嗎?
過去的事情,都過去(死)了。如果現在眼下的事情你都不能明白(未知生),那麼久遠過去的事情,你又怎麼能搞得明白(焉知死)呢?
黃景仁飽讀詩書,很能引經據典,可是「未知生,焉知死」?
他讀的書,不是當下這本書,而是過去了的書。他的那些學問,都是對過去的識記之學,而不是當下的生命之學,所以他雖然讀了不少書,但解決不了當下的現實問題,最後也沒有成功地改變貧困的命運。
他不僅身貧困、心也貧困。他的作品中,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甚至憤世嫉俗,這和同樣也在貧困之中的顏回,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顏回在貧困之中,依然能保持著良好的君子風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