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全力推進海南自貿區和中國特色自貿港建設,努力把海南建設成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海南日報今起推出「海墾革新」系列報導,從改革創新、產業發展、黨建、民生等多個層面剖析新一輪農墾改革帶來的種種變化,以此折射海南面對新使命、新要求,不忘初心、銳意深化改革的精神,敬請讀者關注。
■ 本報記者 梁振君
改革由問題倒逼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席捲全國31個墾區的新一輪農墾改革,亦是如此。
如果說發軔於10年前的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極大地衝擊了海墾這個農業領域最後的計劃經濟「堡壘」,那麼肇始於3年前的新一輪改革,則直面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等深層次障礙,以刮骨療毒、涅槃重生的決心和勇氣,對海墾這一「大象群」進行「外科手術」,馳而不息推動改革不斷深入,做深做透海墾改革這篇大文章。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海南農墾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的歷史關口回望,新一輪海南農墾改革在為全國提供「海南經驗」的同時,也在推動海南農墾發展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進而融入海南自貿區和中國特色自貿港建設。
問題倒逼出改革共識
「海南農墾改革成效出人意料,但它還是一盤尚未下完的棋。」7年前,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海口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時曾這樣斷言。數年後,面對上輪改革遺留下來的問題和矛盾,新一輪海南農墾改革如箭在弦。
2015年底,按照中央推進新一輪農墾改革的要求,海墾人赴廣東、寧夏學習考察,感受到的,是震驚、震動和震撼——
廣東農墾土地面積不及海墾的一半,但產業做得很大,天然橡膠、蔗糖、畜牧等九大產業板塊做得風生水起。
寧夏自然條件遠遜於海南,但寧夏農墾以資產為紐帶,整合資源資產,打造了糧食、葡萄、草畜、旅遊四大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現實拷問人們:是什麼制約了「手捧金飯碗,腳踏金土地」的海墾的發展?
長期參與和推動海墾改革的人士告訴海南日報記者,2008年6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關於推進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7年多過去,海墾改革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其在管理上條塊分割問題依然突出,「原省農墾總局和原農墾集團『兩塊牌子、兩套人馬』,各成體系、各自運行;在農場層面,形成了橡膠基地公司、存續農場一分為二,有些甚至是橡膠基地公司、投資公司、存續農場一分為三的情況。這樣的管理體制,很大程度上掣肘著海墾的決策、管理效率和發展活力。」
機制不活是困擾海墾改革發展的另一痼疾。原省農墾總局所轄40個農場、原農墾集團及其下屬30多家企業都存在生產經營機制不活的問題,吃「大鍋飯」的現象還很嚴重,現代企業制度、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建立健全。
分配問題方面,海墾的土地是國有資產,有的農場幹部職工承包土地上百畝甚至數百畝,有的一分地都沒有,這種資源分配上的不公直接導致收入差距拉大,容易產生不穩定隱患。
在產業發展上,海墾的主業依舊是天然橡膠種植業,受國際天然橡膠市場的影響,橡膠價格長期徘徊在低位,導致集團生產經營效益較低。另外,墾區檳榔、胡椒、芒果、茶葉等具有獨特優勢的產業,仍處於經營散、規模小、產業鏈短的狀態。
此外,沉重的歷史包袱也讓海墾發展步履蹣跚。
「長期以來,墾區農場擔負著基層政府的諸多職能,社會事務由企業承擔,社會治理主體不明確,管理效率低下,是海墾尾大不掉的又一沉痾。」海南農墾投資控股集團農場事務部部長王綏文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弊端在海墾改革發展中的羈絆作用越發彰顯。
改革不進則退。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分配不公、產業不大、人才不強等問題亟待通過深化改革的方式破解。發展現實和問題倒逼改革共識的形成,新一輪改革之「箭」不得不發。
在改革的「加減法」中求變
深水區的改革,直指利益格局的調整,複雜程度和難度都相當高。因此,改革攻堅既要加強頂層設計,也要解放思想;既要穩妥有序,也要大膽探索。
「省委、省政府對海墾改革發展高度重視,省委書記劉賜貴、省長沈曉明多次對海墾改革發展作出批示,要求把海墾打造成為海南經濟新的增長極和國家熱帶特色農業示範區,全力推進政策性盈利向經營性盈利轉型。省委副書記、省深化農墾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李軍多次主持召開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並深入墾區調研,及時研究解決改革碰到的困難和問題。」海南農墾投資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思濤說。
近3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推進新一輪海南農墾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堅持以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為主線,既做「減法」,又做「加法」,勇於改革創新,聚焦體制機制障礙,對症下藥逐一破局,推動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改革的「減法」,首先靶向瞄準原省農墾總局和原農墾集團多年來「兩張皮」、相互掣肘的問題。
2015年12月29日,我省取消原省農墾總局的實體機構,妥善安置分流原省農墾總局機關和所屬事業單位668名幹部職工,並在原省農墾總局和原農墾集團基礎上組建新的海南農墾投資控股集團。從此,海墾結束了「政企合一」的歷史,實現了去行政化。
與此同時,海墾積極推進集團內部資產重組和扁平化管理,將涉及旅遊地產的8家二級企業和25家投資公司重組為海墾實業集團,管理人員由365人壓縮為87人,每年直接節約管理成本超1500萬元;海南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旗下的海膠集團對分、子公司進行機構改革和人員分流,撤銷二級管理機構138個、合併重組減少生產隊405個、減少各類非生產人員6687人,人工成本費平均每年減少8564萬元。
改革的「減法」,直指機制不活的頑疾。
2017年,墾區農場轉企改制工作全面完成,38家農場完成社會職能移交改制,成立了27家農場公司、4家農場產業集團。這意味著跨越60多年的「農場」成為歷史,這一改革走在全國其他省份前列。
改革,帶來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據統計,改制後的農場公司2017年全部實現盈利,實現利潤總額1.92億元,同比增盈2.2億元,扭轉了長期虧損的局面。
如果說改革的「減法」使海墾逐漸擺脫體制機制的束縛,那麼改革的「加法」則為海墾賦能。
改革的「加法」,旨在改變海墾「一膠獨大」「一農獨大」的局面。
通過實施「八八」戰略,加快天然橡膠、熱帶水果、金融服務等八大產業發展,加快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南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等八大園區建設,海墾謀求告別單一橡膠模式的「一業獨大」,精心打造海南「菜籃子」「肉籃子」「果籃子」等。
改革的「加法」,劍指土地「三過」問題。
在東昌農場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海墾分兩批在全省各農場開展農用地規範清理,土地承包租金由前3年平均每年67元/畝提高到135元/畝,漲幅達101%,清理收回私墾私佔土地59.61萬畝,基本解決了墾區土地「三過」問題。從2018年開始,可實現土地租金收入約2.2億元/年,較前3年平均收入增加約1.5億元,增幅約213%。
改革的「加法」,重在加快墾地融合發展,著力補齊墾區民生短板。
「2016-2018年,陵水黎族自治縣共安排約4.41億元資金用於南平農場的路網、水網、醫院等基礎設施建設。」南平農場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李建明說,修橋修路,修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我們都是改革的直接受益者。」陵水龍馬村二隊居民王福才手指雛形初具的南平新橋說。
另外,海南探索首創了在農場設「居」,用創新的辦法初步理順了國有農場的政企、社企關係,以相對較低的改革成本取得了較好的改革成效。
2018年7月,海南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第三次位居全國各墾區之首,農業農村部高度評價「海南農墾改革為全國樹立了一個標杆」,特別是在辦社會職能改革上大膽探索,創造了改革的典型。
將改革進行到底
坐擁海南1/5的土地、1/9的人口,系全國最大的天然橡膠基地和熱帶作物基地,是海南最大的國有農業企業集群——海墾在海南自貿區建設大局中的分量足見一斑。
2018年,海墾改革發展迎來新的機遇「窗口」:中央12號文件明確要求,要深化海墾改革,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有序推行土地資產化和資本化,鼓勵社會資本通過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海墾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參與海墾項目和國有農場改革。
今年8月召開的省委七屆五次全會要求海墾進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利用資源、產業、組織優勢,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新一輪海南農墾改革許多重點改革事項取得突破,基本完成了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社會管理職能屬地化、農用地規範化管理等關鍵領域的重大改革,全面完成中央要求的12項深化農墾改革專項試點任務,海墾改革發展邁上新起點。」楊思濤坦言,「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海墾在經營管理、產業發展、職工增收、改善民生等方面,離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墾區廣大職工群眾的期盼,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解決問題和矛盾,歸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貴在把「知易行難」變成「知行合一」。
據透露,海墾將繼續深入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全面鞏固新一輪海墾改革成果。完善集團和二級企業投融資管理機制、授權經營和監管機制。全面完成海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以資本為紐帶整合墾區產業資源,組建大型產業集團等。
「海墾將抓住海南新一輪改革開放機遇,充分發揮海墾農業龍頭投資平臺的作用,藉助海南建設自貿區和中國特色自貿港進程中蘊含的產業轉型戰略機遇,將自身打造成海南經濟新的增長極,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做強做大南繁育制種產業,做強做精天然橡膠產業,不斷為農墾事業注入新動力。」海墾投資控股集團總經理王業僑表示。
從東到西,由南及北,包括中部山區,正在經歷新一輪改革洗禮的海墾抓改革、謀發展,其「勢」逐漸燎原。
「今年中秋小長假,南繁科研用地土地流轉工作組的組員們沒有休息,而是加班加點奮戰在一線。」海墾南繁產業集團董事長徐強富說,組員們已連續5個周末放棄休息,因為他們必須按期完成6000畝的南繁科研用地土地流轉工作。
在海口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這個「一天當三天用」幹出來的公園,處處留下海墾人真抓實幹的足跡。
在百日大招商(項目)活動期間,海墾人的辛勤付出換來了一批知名企業的青睞——中化集團、中糧集團、吉利集團等企業與海墾共籤訂13個戰略框架協議,涉及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南繁育制種、新能源汽車、醫療健康等領域。
與此同時,海墾還對東南亞相關公司的股權進行收購,海墾天然橡膠控制量從今年開始可超240萬噸/年,已成為全球植膠面積最大的企業,在天膠市場上具備一定的話語權。
海墾還將目光投向廣袤的非洲,加快推進與獅子山政府合作投資建設的10萬公頃天然橡膠和3.5萬公頃水稻種植加工項目,將與後者合作在獅子山建設中塞熱帶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已派遣2個工作組開展前期工作。
新一輪改革,正將政策紅利變成真金白銀,激活了墾區發展「一池春水」。
2017年,海南農墾投資控股集團實現匯總營業收入211億元,同比增長28%,利潤總額4.08億元。與改革前的2015年相比,大幅增加盈利約16億元,實現利稅總額10.6億元。企業職工人均年收入增長10%。今年前3季度,在天膠價格跌破1萬元/噸的情況下,該集團仍實現匯總營業收入156億元,利潤總額2.96億元。
改革的初心不變,前行的腳步不歇。伴隨著深化改革的驚濤拍岸聲,海墾發展新格局正在建構成型。在不斷自我革新的徵程中,海墾砥礪奮進開新局!
(本報海口10月9日訊)
(相關報導見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