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神話中學」陪讀:有家長放棄30萬年薪陪孩子念高三

2020-12-14 人民網江西頻道

「高考第一是狀元,採訪、上報、掛橫幅,第二即使只差兩分也不會有人記住」

送小林來臨川讀高中,是張英夫婦在孩子上初中時就設計好的路。為此,他們拒絕了留在原籍讀書2萬元的物質獎勵。

在學校王安石塑像前的廣場上,幾張大紅色的「喜報」欄從去年立到今年,上面列出2016年每一位考上清華北大學生的名字,以及考上外省重點院校的學生名單。

校長王昱不喜歡把自己的學校和衡水中學這類「超級中學」比較,他認為這是「片面地看到我們高考成績好」,他更喜歡和記者談論學校這幾年大力舉辦的文體特色活動。

「片面地追求升學率,肯定是不合適的,」校長王昱說,「但是有升學率是一所學校的榮耀,真不是犯罪。一個學校如果連升學都管不好,它絕對談不上素質教育。」

這座小城,曾走出湯顯祖、曾鞏等歷史名人,但是家長更津津樂道於一串數字:2016年,江西省理科狀元出自臨川一中,38名學生進入清華北大,而清華北大在江西省招生的名額僅有166個。每年高考成績出來,這個數字都會被地方媒體大肆報導。

這場逆襲以2002年為一個分水嶺。在這之前,臨川一中只是一所地方高中,四五千名學生以當地生源為主。2002年,撫州市成立了臨川教育集團,將臨川一中、臨川二中和撫州一中三所學校納入集團進行統一管理。據當時媒體報導,集團剛成立時,政府鼓勵這幾所中學面向全國招生,還成立專門的宣講團四處擴大影響。2004年,12名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隨著名氣的擴大,短短5年,包括復讀生在內,臨川一中已有11000人。

2016年考入清華大學的熊峰迴憶,在他中考那年,縣裡前10名,都會接到臨川一中打來的電話,提供免學費免房租的優惠政策。

在過去幾年的臨川一中,這些外地的優等生源往往會構成「喜報」上的主力軍,在校長辦公室裡,一面牆壁的正中懸掛著一副牌匾——「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

「臨川一中都是看清華北大,不看一本二本。不是說每個人都為了考清華北大,可每年都有好消息出來,人家就會說,這個學校真的很好。」一位陪讀家長告訴記者。

招租也打著類似的名號。有的專門將「狀元樓出租」幾個字放大,在括號中寫著「如果考上狀元,租用費用全免」。有一戶人家,在陽臺的防盜窗上掛上一條巨大的紅色橫幅,慶祝租在這家的小孩考上了北大。

張英租住的樓房,就是2008年新校區搬遷時,當地農民建造的。房東小王說,「學校開始造,我們也開始造」。還沒修好門前的水泥路,就已經有家長過來住,這幾年租戶從未中斷過。「我們希望學生考得好,這樣就有更多人來住。」

這裡流傳著許多故事,有的人在這裡待了八年十年,只為了把3個孩子都送去大學;有的人辭了年薪幾十萬的工作,陪孩子最後一年;兩位來自別處小縣城的學校老師,在高三那年,母親請假一年來這裡陪孩子讀書,父親留在家鄉的學校為妻子代了一年課。在很多人眼裡,全家再大的事大不過高考。

帶著3個孩子陪讀8年,把大女兒送進北京大學的席雯,就是「媽媽幫」裡活生生的例子。

2008年,席雯辭去廣東一所小學教師一職,帶著3個孩子遷往臨川。她講到陪大女兒時,晚上洗腳水都要打好,讓她邊寫作業邊泡腳。有人說她「你太慣孩子了,以後自理能力很差」。

「她讀書那麼累,我幫她做一點有什麼關係。」席雯毫不在意地說。不過她馬上舉例說明,自己女兒上北京大學後,會做菜,回家還會幫她帶弟弟妹妹,「很獨立」。

楊金梅的小兒子還在臨川一中讀高一,她就來陪讀了。去年夫妻倆關閉了在北京打拼了十幾年的門窗店,丈夫去了福建泉州打工,因為「泉州到撫州有直達的高鐵」,方便看孩子。

她還記得,兩人送兒子回來讀書的那天,她看到許多家長在這兒陪讀,問兒子要不要留下來。兒子心疼他們放棄生意,說「不要了」。楊金梅坐在車裡,「眼淚一路從江西流到了安徽」。那天,兒子躺在床上,用一本書蒙著臉,她猜測孩子也一定很捨不得。

最後她決定陪讀,是因為不願小兒子重蹈大兒子的「覆轍」。大兒子從小在外婆家養大,初中讀完就出來打工,「走到彎路上」了。

但她最近嗅出了一些危險的信號。相比學習,兒子更喜歡打籃球,看到嶄新的球衣,「眼睛都發亮了」。然而剛剛過去的期中考試,一向數學成績優秀的他竟然考了不及格。

這樣的成績會錯失「零班」。而進了「零班」,就相當於一隻腳踏入重點大學的保險柜。

進入高二,40多個班級會被分為「零班」、A班和B班。「零班」的學生將享受最好的教師資源,「連學習資料都是免費的」,高考時,由學校安排車接車送。

一位父親稱根據自己的長期觀察,「下課後,如果這個班教室門口幾乎沒有學生出來玩,那就是零班;如果出來的不多,就是A班,出來一堆人,那肯定是B班」。

「零班」不是用牌子掛出來,而是敲打在每個學生,甚至每個家長的心上。

一位臨川一中走出的學生在網絡上寫道,「零班」老師喜歡說,「我們缺的是清華北大,武大廈大之類學校誰考上對我們不重要」「高考第一是狀元,採訪、上報、掛橫幅,第二即使只差兩分也不會有人記住」。

王芳菲的女兒不在「零班」,「有時候女兒回家會說,你們這些大人,早就把我們分成三六九等了。」但這位愛讀龍應臺作品的母親安慰女兒,「你走完人生該走完的路,以後不會後悔就好。」

因為孩子沒考好,楊金梅的丈夫著急地打長途電話過來,「兒子,難道我和你媽媽這樣的選擇是錯誤的嗎?」重話一出口,他又有些後悔,偷偷打電話給老婆讓她安慰一下兒子。

小林在文科「零班」就讀,去年暑假,張英看到這塊上重點大學的紅榜,會和兒子開玩笑,「什麼時候你的名字能寫上去咯?」但是今年她從來不說這樣的話,「不能給他太大的壓力」。

「高三了,也該來了」

去年8月9日,是高三開學的日子,也是張英來到上頓渡鎮的第一天。此前,專門僱了一位農村的親戚照顧幾個孩子,可「高三了,也該來了」。

許多的陪讀家長都遵循這樣的軌跡,「高三了,也該來了」。

王芳菲的女兒升入高三,打電話告訴她,「媽媽,無論如何您可能要支持我一下」。

「小孩的路還很長,萬一她考到不理想的學校,有怨言怎麼辦。」一直奔忙於職場的她,從初中起就把孩子送到臨川讀書,自己在外地打拼。作出這個決定時,幾乎沒有人支持她。但一想到孩子的未來,她還是心軟了。

在臨川單獨租了一間60平方米的小房子,王芳菲從十多年沒怎麼摸過的鍋碗瓢盆開始,一點一點融入女兒的生活。

如今張英已經逐漸適應了這個鎮子的節奏。

樓下牛奶店,即使顧客忘記帶購物卡,老闆娘也可以先賒著帳;小超市裡,零食種類不斷更換,滿足孩子多變的口味;步行20分鐘的菜市場裡,野生黃鱔60元一斤,她買起來毫不猶豫。

但在臨川,她依然被打上「外地人」的標籤,一次在菜市場買肉時,她和同行的陪讀媽媽被不斷擠到後面,朋友著急了,嚷道:「你們不能這樣對我們,你們不還是靠我們這些外地人養活。」

進入高三最後一個學期,張英明顯感覺到,「壓力更大了」。

考試多了起來。摸底考、省聯考、超級中學大聯考、穩派名校聯考、還有大大小小的月考……每次考完,就是孩子情緒的低谷期。

在飯桌上,3個孩子中一個耷拉著腦袋,沉默地扒著飯;一個搖搖頭,把碗一推,說「吃不下,沒食慾」。而性格外向的小林則會拍著桌子,大叫著「我要炸學校」。

張英開玩笑「吃飽了才有力氣炸學校」,半哄半騙地讓孩子們好好吃飯。

私下裡,她專門拿個本子記錄菜譜,68個菜樣,前面打著勾的,是她暗自觀察出受歡迎的菜,比如「排骨蒸芋頭」「紅燒帶魚」等。

夏天到了,她堅持要把菜燒得辣一點,「這樣孩子們才有食慾」。「談心?都不怎麼談,他們的壓力已經夠大了,」 張英抓起一把紅辣椒,放進滾燙的油鍋中,「家長只能每天盡琢磨吃的了」。

如今在清華大學讀書的熊峰記憶深刻,高三快臨近高考時,他有幾次模擬考試沒考好,「心裡不太痛快」。晚上寫完作業,他躺在被窩裡玩手機,被母親發現了。

不動聲色的母親,直到第二天中午,才邊吃飯邊淡淡地說,「快高考了,不能馬上松下來」,並說自己的手機壞了,借你的手機用一下。熊峰立馬交出了手機。

直到畢業之後,他才知道,那幾日母親雖然表面上沒有表現出什麼情緒,但是背地裡十分擔心,「整夜整夜睡不好覺」。

「我覺得,一定要學會做路邊鼓掌的人」

4月30日,高三年級要開家長會,提前了兩日通知,張英和在家鄉工作的丈夫林強商量了一下,還是決定由林強趕來參加。

相比於母親,在老家的「留守父親」更像候鳥,每個月來看望兒子一兩次。當妻子全身心在外地照顧孩子時,他們肩負著賺錢的責任。張英曾算過一筆帳,包括房租、菜錢、水電費、煤氣費、工錢等所有開支在內,3年來一個家庭大約要花費10萬元,培養一名臨川一中的高中生。

家長會那天,林強沒訂到他經常住的、鎮上最豪華的酒店。他打聽到,還沒到5月,鎮上的酒店已經公布出高考當天的房價,比平日提高了近兩倍,而且「最好提前兩個月預訂」。快遞店門口也打出了「高考生寄貨大優惠」的廣告。

張英的同鄉華麗經歷過這些,今年是華麗的兒子第二次迎戰「高考」。去年一放榜,兒子掉了一本線,什麼都沒說,直接給父母發簡訊,說「我要復讀」,父母二話都沒說,只回復了「好」,又續租了一年的房子。

據說,高考那天,家長都來了,「車都沒地方停」,文科班的學生會被大巴接走,去臨川二中考試。在考場外等待的家長,會把校門前的一條路圍得水洩不通。

一考完,就有轟轟烈烈的「撕書大會」,「零班」不讓撕,但是會有人偷偷跑到別的班級門口,三下兩下就把書撕開,從樓上拋下去,還會有低年級的學生撿來為以後的複習做準備。這項活動常常會持續4~5天,比「百日誓師大會」壯觀得多。

林強已經打算好了,他對兒子說:「高考期間,我不會影響你,吃還是這樣吃,也不要加什麼菜了,已經營養過剩了,要是堵車,我就叫朋友開電瓶車送你。」

教室前半部分的牆壁上,貼著近幾次的聯考、月考成績,班主任宣稱,5月的考試不會再貼出成績單,也不會發送給家長,「保持一顆平常心」。每個書桌上都壘著厚厚的一疊教輔書,按小林的說法,從外面看「連頭都看不到」。

廣播裡響起了臨川一中副校長的聲音,這位副校長強調「這個月複習與家庭配合很重要」,還專門提到陪讀問題,「如果孩子覺得有必要,非常希望家長最後一個月來陪著他們,那麼家長就應該放下手上的事情。如果他覺得沒有必要,或者家長實在抽不出時間,就要以平常的心態來對待高考。」

這位副校長頓了頓,又說:「高考確實是挺殘酷的,我們國內的高考,基本上是一考定終生。但我還是這麼說,高考的勝敗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我覺得,一定要學會做路邊鼓掌的人。」

廣播聲音剛落,班主任走上講臺,開門見山地說,「這次考試起伏有些大」。她叮囑陪讀家長要讓孩子「平平靜靜,不受任何外界的幹擾」。接著舉了一些平時不起眼、高考脫穎而出的,以及平時很優秀、高考失敗的例子,來說明一定「不要輕易改變吃住環境」。最後她總結道:「這一屆肯定是讓我最感到驕傲的。」

家長會結束後,圍在班主任身邊的家長並不多,一位從廣東趕來的家長,焦慮地向老師詢問,自己沒辦法來陪讀會不會有影響。

回到家吃完午飯,張英夫婦走到兒子房間,關上門,林強一改往常和兒子打鬧的風格,語重心長地對小林說:「在學校裡有什麼苦惱的事,學習遇到什麼壓力,適當和你媽媽發發脾氣都行,但也要顧及你媽媽的面子。」

最近幾次考試,小林發揮不穩定。「你以後上了大學、考研,我們都不管了,但是現在高三,我們還是要管。誰都考過,神仙都會重視,中國的體制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試,不要滿不在乎。」林強說。

如今在清華大學讀大一的熊峰說: 「高考給了像我這樣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的農村孩子一個機會。要是沒有高考,想走到更大的舞臺上,還是挺困難的。」

「我們唯一能喘口氣的時間就是晚上了」

「我們唯一能喘口氣的時間就是晚上了。」張英說。

傍晚是小鎮最熱鬧的時段,三五個陪讀家長圍成一圈聊天,不時抖抖腿驅趕蚊子;操場也漸漸接納接二連三到來的家長,在跑道上一圈圈地繞著走,操場旁邊就是燈火通明的教學樓——他們的孩子在裡面上晚自習。

日子久了,陪讀媽媽們形成了自己的「小生態」。王芳菲報名參加了當地一個會計培訓班,每周去三次,打算好好學一學原來在上班時沒空學習的東西,為「再就業」打基礎。

在臨川「駐守」多年的席雯,「結拜姐妹」 13個。這群姐妹「一呼百應」,平時一起健身、跳肚皮舞、過生日、做飯。

張英常去汗蒸,一周兩三次。汗蒸房位於南門小區一處臨街的居民樓上,門口打著標語「請人吃飯,不如請人出汗」。在這裡,相約去汗蒸是陪讀媽媽的一種「日常活動」。

這家汗蒸房是來自四川的李平和別人合夥開的,她的兩個女兒正在讀高三,「一個花了4萬8,一個花了2萬4」。此前一直在各地做生意的她,來到臨川閒來無事,發現了商機,「來的基本都是陪讀家長」。

她們組成了一個「汗蒸陪讀家長群」用來聯絡,常常有人因為「今天孩子在家」「老公來臨川」等原因取消行程。

汗蒸房只有不到30平方米,擠不下20個人,一進去要灌下一大杯「鹼水」,高溫逼迫汗水溢出,不到10分鐘就會滿身大汗,據張英說這樣「可以放鬆心情」。

熟悉的人漸漸多起來,相互間聊的話題依然離不開高考。

她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交換經驗,比如在網上看到高考那天,要穿「旗袍」,意味著旗開得勝,男人穿馬夾,寓意「馬到成功」。另一位家長馬上說,她考察過了,這裡紅色旗袍賣得貴,「一件要300」。還有的母親說,考試當天早上要吃一枚墨水煮的雞蛋,「肚裡有墨水」。還有人打聽過,高考那幾天,臨川一中老師和學生都要別上一枚毛主席像章。

這些被孩子們稱為「迷信」的做法,卻深受家長追捧。

「文曲星的生日」那天早上,張英專門空著肚子,「虔誠」地前去附近的「太子廟」朝拜。

在大殿門口,一名身穿長衫的僧人,被一群婦女圍著,他手中拿著原子筆和本子,記著學生的姓名、學校、年級,「點一次燈160元」。僧人介紹說,高考那幾日,準考證可以複印了拿到廟裡來,為考生念經祈福。

眼下,李平急著轉讓這間汗蒸房,因為等女兒高考完了,自己也要離開這個地方。很多家長也開始為孩子收拾起了冬天的衣服和被褥,「慢慢地一點點搬回家」。

看慣了人聚人散,席雯說,有的家長一直說著想回來,但有了新的生活,很少有人回來看一眼。也有家長離開時,「會扔一塊石頭在這裡」,意思是今後再也不會回來。

開家長會那天,離高考只有37天——學校裡各處都能看到倒計時器,高考已經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

在45個高三教室裡,倒計時有的被寫在前方黑板正中央,有的被寫在後方黑板上,還有的被學生用鉛筆輕輕地描繪在桌角上。

無形的倒計時在很多人心裡。張英經過教學樓,迎面走來素不相識的兩個家長,沒有寒暄,大聲詢問:還有幾天高考了。

「不到四十天了。」張英突然心裡一驚,她加快了腳步。這天回家有點晚了,牛奶還沒給孩子熱上。

(應採訪對象要求,張英、楊金梅、王芳菲、席雯、鄭楠、華麗、李平均為化名)(記者江山)

(責編:帥筠、邱燁)

相關焦點

  • 孩子迎戰高考 家長陪讀:唯一能喘口氣的時間就是晚上
    臨川一中北校門外的「陪讀小區」去年8月,張英作出了她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選擇——放棄穩定的工作,陪兒子讀高三。同一時期,楊金梅夫婦一狠心關掉了在北京開了十幾年的門窗店,跨越了大半個中國,陪高中的兒子回到江西老家。王芳菲放棄了「30萬年薪」副總的工作,操起十多年沒摸過的鍋碗瓢盆,陪獨生女兒度過高三這一年。而早在8年前,席雯就辭去小學教師一職,帶著3個孩子,從廣東一路北上。陪讀的她送一個孩子上了大學,眼下還剩下兩個孩子。
  • 讓高三學生殺死陪讀母親這樣的慘劇不再發生
    12月13日,江蘇鹽城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17歲高三學生楊某將其陪讀母親殺死。中學生殺死老師、父母、同學或者自殺,這樣的慘事近幾年不斷發生,實在令人痛心。痛心之餘,大家不禁要問,我們該怎麼辦呢?當今中國,部分父母對孩子期望值太高,總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成為傑出人才。成為一個普通百姓,似乎難以讓人接受,但絕大多數孩子註定會成為普通百姓。由於父母的期望值太高,結果無論孩子怎麼努力,都難以達到父母要求,這將帶給孩子嚴重的挫敗感和沉重的心理壓力。如果這些心理壓力得不到及時宣洩,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像氣球一樣爆炸,對自己或他人造成損害。第二、父母輕易不要陪讀。
  • 陪讀家長悔恨萬分:辛辛苦苦陪兒子讀三年書,卻換來兒子一輩子恨
    陪讀是一個很常見的社會現象,這與當下家長普遍重視教育有很大關係。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全身心地不受幹擾地學習,主動放棄工作陪在孩子身邊,給孩子提供全方位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客觀地說,某些情況下,家長的陪讀還是有必要的,比如孩子就讀的學校離家較遠,而學校又不能提供食宿,此時在學校旁邊租住下來,家長陪孩子一起讀書,可以幫助孩子節省很多時間,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不過,陪孩子讀書也會衍生出一些問題,比如因為陪讀家長對孩子進行非常嚴厲地管教、過多幹涉他們的生活,而導致家庭成員關係緊張。
  • 陪讀媽媽的勇敢自述:陪孩子讀書三年畢業了,而我的心也變了……
    導讀現在的社會生活中,可以看得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曾有人說過最好的禮物應該是——陪孩子一起閱讀!親子共讀,是最簡單、最有效、最經濟的家庭教育。正文陪讀是近幾年的一個熱點名詞,也能看得出是這個年代家長對孩子的特殊照顧,到底是學習壓力變化了還是家長溺愛了。
  • 殺害陪讀母親的高三男生已被抓獲 陪讀模式再遭網友質疑
    殺害陪讀母親的高三男生已被抓獲根據楊某知情同學介紹,這段時間楊某並沒有表現出有任何異樣,其在學校一直學習成績非常優秀。鄰居們聽到江蘇高三學生殺害陪讀母親,都紛紛表示楊某就是喪盡天良,還有網友表示這已經不是第一個高三學子殺害自己母親的事件了,既然要陪讀為什麼還要天天去爭吵?這種陪讀方式真的可取嗎?父母為了孩子,有的父母傾家蕩產也要買學區房,有的父母勒緊了褲腰帶也要給孩子報昂貴的課外輔導班,還有很多的家長選擇陪讀。
  • 孩子讀高中了,堅決要求自己住校,不讓陪讀,怎麼辦?
    我當時看到後肯定地回復她:孩子上高中了,堅決要求自己住校,不讓陪讀,你應百分之百地支持孩子住校,且家長不陪讀。今天抽空再來細細談談有關孩子住校,還有家長陪讀的問題。高三最後一年,我與她媽媽徵求孩子意見,準備到學校旁邊或學校租房子,周末好去看一下他,但孩子反對我們的做法;所以,從高一到高三都是住校,甚至高考期間,他也不讓我們到學校附近去租賓館陪伴。他告訴我們,高考有什麼大不了的,還不是一次考試而已。去年高考結束過後,我只是軀車去給他拉東西。
  • 江蘇一高三學生將陪讀母親殺害:母親以前還是老師、孩子和民警要...
    17歲男孩楊某,就讀於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母親徐某,46歲,全職媽媽,陪讀,楊某12月12日因不服從管教與母親發生了爭吵,隨後親手殺害了撫養自己17年的母親,事後逃跑,母親屍體直到第二天才被發現,男孩目前已被警方抓獲、據周圍鄰居講,楊某的性格還可以,與同學關係普遍保持不錯,母親徐某性格偏內向。
  • 河北高三開學了!小學生還遠嗎?家長也要從陪孩子上網課中解脫了
    河北高三的同學們終於開學了,下一步就是初三年級的,而其他的中小學生,估計要到5月中下旬,視情況而定,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這個學期可能就這樣過去,下學期見吧!幼兒園的學生不用上網課,孩子們是最輕鬆的,但是,家長要時刻看著孩子,可是一點不輕鬆,對於孩子剛剛上小學一二年級的家長,陪孩子上網課、陪孩子寫作業才是一種「折磨」。
  • 千餘戶農民工七成是陪讀 南昌文教路永溪村成「陪讀村」
    ■記者熊春瑜/文    中國江西網訊 開學了,南昌很多重點中小學附近又現「陪讀熱」——不少家長開始在孩子學校附近租房或置房陪讀,並且這種現象愈演愈烈,有些農村父母為了「陪讀」甚至放棄農活,舉家前往大城市。
  • 江蘇大學通報學生墜亡事件與家長陪讀的利與弊
    該同學因學習困難,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其母親來鎮江在校外租房陪讀。2019 年9月,該同學從2017級轉年級至2018級。今年上半年因疫情原因在家線上學習,9月返校後,學校與家長商量建議其搬到現所在班級宿舍,儘快融入新班級同步學習生活。 學校對該同學的不幸離世深感惋惜並哀悼。
  • 原樹人校長張建波新辦明道中學40萬年薪招教師
    2018-01-16 11:34圖文來源:金陵晚報原樹人校長張建波「重出江湖」新辦明道中學40萬年薪招教師  2018年1月曾任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南京樹人學校校長的張建波正式宣布「重出江湖」。原來這一年多來,張建波一直都在忙活著這所新的民辦學校。在浦口區和江北新區政府支持下,他創辦了「南京明道中學」,任理事長、校長。南京明道中學目前的建設裝修已經到了收尾階段,今年將正式對外招生。這所學校究竟有何特別之處?紫金山記者進行了採訪。
  • 智慧家教策略——把握好孩子的心態與需求,科學陪讀方能效果更好
    對於這個問題,不能一刀切說好或者不好,好與不不好的結論要視學生本身的需要和所處學校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只從大人的角度來說,肯定是不好,因為大人有大人的生活、時間、工作和事業,只顧陪伴學生,家長肯定要做出很多的犧牲,會浪費了工作與賺錢的時間。
  • 陪讀現在很流行,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求,陪讀往往吃力不討好
    現在陪讀很流行,孩子上學了,似乎沒有家長的陪讀都不能學有所成了,都學不到什麼知識了,都不能考上理想的學校了。關於陪讀,它對孩子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弊呢?陪讀主要是「陪」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陪上下學。有的家長生怕孩子會弄丟一樣,上學陪他去,然後再去上班,下班了又馬上去接他,可以說是對他進行全方位的保駕護航,現在這種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了,一方面反應出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相當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應了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二是陪孩子做作業。
  • 家長做好兩件事,孩子順利度過高三,坦然迎接高考
    2、高三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家長很多人都以為高三學生的壓力來自高考,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家附近就是一所高中。家裡有一處老房子四上四下帶大院子,院子裡還建了一溜6間平房,這些房子都出租了。租客基本上都是高中生和陪讀家長。
  • 孩子學習時,家長做「書童」也有技巧,正確陪讀能讓娃事半功倍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取得更好的成績,放下自己的工作,或者在閒暇的時候,抓緊時間給孩子當「書童」,當起了「陪讀」。------題記在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我有一個同事跟她的愛人商量後決定辭去工作回家給孩子當「書童」,當一個陪讀媽媽。
  • 高三男生殺害陪讀母親被抓獲:人性教育,遠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生活中,很多家長過分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將孩子的成績用來衡量孩子努力、聰明和優秀的唯一標準,這類家長也容易忽視對孩子人性人格的培養,容易忽視孩子人性的缺陷,似乎只要孩子成績好,家長就滿足了。事實上,讓孩子「成人」遠比「成才」更重要!高三男生殺害陪讀母親被抓獲近日,一則關於江蘇鹽城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學生將陪讀母親殺害的消息,在全網引起了轟動。
  • 「陪讀三年,我和兒子的關係降到了冰點,早知如此打死也不陪讀」
    陪讀是一個很常見的社會現象,這與當下家長普遍重視教育有很大關係。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全身心地不受幹擾地學習,主動放棄工作陪在孩子身邊,給孩子提供全方位的無微不至的關懷。
  • 陪讀媽媽風險有多高?江蘇高三男生對母親痛下狠手!惡魔在人間
    陪讀媽媽風險有多高?江蘇高三男生對母親痛下狠手!惡魔在人間 導語: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由母親給的,沒有母親,我們就不能獨立的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所以母親是世界上最應該得到保護和愛護的人!然而現實中,她們卻經常受到傷害。
  • 高考前家長追逐「神秘力量」 陪讀家長趕在凌晨搶拜「樹神」
    他們需要象徵考無不勝的神,於是這個世界有了「考神」。  在安徽一所著名的「神話中學」,近千名高三學生的陪讀家長趕在凌晨搶拜「樹神」。他們務必要向這位大神敬上高考前最後一個農曆十五的頭炷香,祈求他們的孩子能考個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