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在新聞上看到這樣的報導,一處正在施工的工地意外發現了一座墓地,最後經過專家搶救性發掘之後解開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其實在小編看來這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因為在古代史籍記載多為紙質,這樣很容易損壞或遺失,結果導致很多事跡成為了未解之謎。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個因施工被意外發現的墓地,由於墓地的主人葬俗奇特,結果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2006年5月,在北京市石景山玉泉路一處施工現場工人在施工時意外發現了一具清代乾屍,在這具乾屍的棺材上刻著: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從棺材上的文字可以看出棺中長眠的是一個名叫黃拙吾的人,清朝皇帝欽賜了他「中憲大夫」的四品文官官銜。
本來是一件很普通的墓地,但是令考古人員奇怪的事卻一件接一件被發現。首先,按照棺材上的「中憲大夫」,這是清朝四品文官的職位,但是乾屍身上穿的官服卻刺繡著一品武官才應該有的麒麟圖;其次,乾屍還穿著一件「四爪蟒袍」,一件陪葬「五爪龍袍」。眾所周知,四爪為蟒,五爪為龍,此人不過是四品文官,卻身穿只有親王以上才有資格穿的四爪蟒袍,以及陪葬五爪龍袍。這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是不可想像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讓考古人員驚訝的是,這具乾屍的髮髻是明朝漢族髮髻。眾所周知,清朝入關後頒布了「剃髮令」,當時此項命令極其嚴格,「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那麼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此人是誰,為何簡陋的墓地(只有一口棺材)卻在棺材內發現了嚴重超越了死者能享有的葬禮?
由於專家在查閱清朝所有史籍中沒有發現「黃拙吾」這個人的記載,因此目前關於此人的身份還是一個謎。不過也有很多專家作出下面一種猜測:此人經歷了明末清初,當在清朝為官時不得已剃髮易服。由於政績出色,被皇帝封為被封為四品「中憲大夫」,並得到皇帝賞賜的一品麒麟補服、「四爪蟒袍」和「五爪龍袍」。當臨終時,家人將其髮髻挽成明朝法式下葬。
另外專家還對這具乾屍進行了「肖像復原」,從復原的結果來看死者死亡年齡可能在50歲左右,死亡的時間在當年的深秋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