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國駐索馬利亞使館臨時代辦韋宏添(左)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向索馬利亞外交與投資促進部部長貝萊遞交臨時代辦介紹信。新華社
6月30日,在外交部「藍廳」舉行的一場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宣布,中國政府決定恢復駐索馬利亞使館,並將於7月1日向索馬利亞派出復館小組。
當地時間7月2日上午,中國駐索馬利亞使館臨時代辦韋宏添率復館小組一行五人抵達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並向索馬利亞外交與投資促進部部長貝萊遞交了臨時代辦介紹信。
時隔23年後,這個兵荒馬亂、時疫叢生的國度,在頑強自救的索馬利亞人的努力下,終於再次迎來中國使館的駐足。
首要工作是落實使館駐地
2日,韋宏添在向貝萊提交臨時代辦介紹信時表示,中國已經決定重開中國駐索馬利亞使館。「我很高興能成為摩加迪沙的第一批員工。我們早上剛到摩加迪沙,並向索馬利亞遞交了臨時代辦介紹信。」
貝萊在接受介紹信時說,「我已經接到了中國外交官的任命介紹信,有這封信,中國今天正式重開駐索馬利亞使館,相信很快就會開始投入運營。」
貝萊表示,索馬利亞對中國政府決定恢復駐索使館及臨時代辦到任表示熱烈歡迎,索中友誼源遠流長。「在1991年索馬利亞內戰前,中國曾向索馬利亞提供了大量援助,援建了一大批項目,其中一些現在還在發揮作用。中國決定恢復駐索使館的舉動將為恢復雙方務實合作、進一步鞏固兩國關係、加深兩國人民友誼作出新的貢獻。」他還表示,中國此舉也顯示出索馬利亞的安全局勢及其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正在持續得到改善。
在會見結束後,韋宏添對現場的媒體記者說,中索友誼深厚,儘管中國使館撤離索馬利亞20多年,但中國對索馬利亞的幫助從未停止過。中國政府多年來一直支持索馬利亞和平進程。
韋宏添表示,「當前,索馬利亞已經進入戰後重建的新階段。中國政府決定恢復駐索使館,充分體現了中方對發展中索關係的高度重視和對索聯邦政府所取得成就的肯定。中方願與索方一道,加強在各領域的互利合作,造福兩國人民。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索關係將迎來新的發展。」
據了解,中方復館小組一行5人將暫時在當地一家旅館居住和辦公。這個小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落實中國駐索馬利亞使館駐地,儘快復館。
使館原址大門上彈孔清晰可見
索馬利亞地處東非最東端,東濱印度洋,北臨亞丁灣,扼紅海之咽喉,與阿拉伯半島隔海相望,是各國貨輪出入蘇伊士運河的必經海路,也是溝通亞、非、歐三大洲的橋梁、聯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紐帶。因其地理位置至關重要,索馬利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13世紀時,索馬利亞曾建立封建帝國。從1840年開始,英、意、法殖民主義者相繼入侵和瓜分索馬利亞。二戰後,英國和義大利被迫於1960年同意英屬索馬利亞和意屬索馬利亞獨立,兩地隨後合併成立索馬利亞共和國,並在1969年10月21日改國名為索馬利亞民主共和國。「索馬利亞革命社會主義黨」於1969年7月成立,接管最高革命委員會的全部權力,同月西亞德任總統。
1991年,西亞德政權被推翻後,各派勢力為爭奪權力相互混戰,索馬利亞由此爆發了曠日持久的內戰。索馬利亞爆發內戰後,中國駐索使館、醫療隊和工程技術人員於1991年1月被迫撤離。
中國駐索馬利亞大使館位於摩加迪沙市中心,距索總統府不到1000米,經濟參贊處位於城北,距索國防部和電視臺不到500米,都處在反政府武裝與政府軍的激戰區。無政府狀態下的摩加迪沙,戰火殃及「中國大院」。
從當時駐索馬利亞大使館外交官範振水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當年撤館時的危急情形。據範振水回憶,1991年1月2日,中國駐索馬利亞大使館一天五次告急,使館周圍槍聲密集,樓頂槍炮子彈橫飛,兩顆重機槍子彈甚至打進三樓機要室,一枚炮彈還落在經參處院內的露天電影場,大院倉庫起火,濃煙滾滾,使館館員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一群武裝匪徒還闖入中國援助索馬利亞的醫療基地,搶走一輛麵包車和一輛吉普車。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在幾年前曾參觀過中國駐索馬利亞大使館原址。使館正門兩扇大鐵門鏽跡斑斑,門上一個個彈孔清晰可見。打開大門,院子裡滿目瘡痍。使館的主體建築是一座三層小樓,大部分外牆皮都已脫落,二樓走廊的牆上依稀可見「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字樣。原有的鐵塔天線倒落在樓頂,只有中國國旗旗杆還筆直挺立。
據了解,這棟房子曾被一名軍官佔有,政局穩定後才被房東收回。因此中國使館是相對來說保存最好的使館之一,美國大使館早已被夷為平地了。
摩加迪沙逐漸恢復生機
連年內亂讓索馬利亞淪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工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全面崩潰。長期以來,無政府狀態、戰爭和饑荒也為海盜提供了生存空間,他們可以肆意作案而不必擔心受到任何懲罰,海盜的存在已嚴重威脅到重要國際航道的安全。
2007年,聯合國安理會授權非盟在索馬利亞組建維和部隊,幫助過渡政府穩定國內局勢。隨後,安理會多次延長非盟駐索特派團任期並增加兵力。目前特派團兵力主要來自烏幹達、肯亞和蒲隆地等國。
2012年,索馬利亞全國制憲會議投票通過新憲法草案。同年9月,哈桑•謝赫•馬哈茂德當選索馬利亞新一任總統,結束了該國長達20多年的無政府狀態。馬哈茂德也由此成為自1991年索馬利亞進入無政府狀態以來,第一位由議會選出的正式總統。
2011年以前,索馬利亞首都處於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控制下,安全形勢極為惡劣,主要街道每天都在發生暴力衝突,導致重大人員傷亡,大多數建築被夷為廢墟,民眾紛紛逃離,摩加迪沙幾乎淪為「鬼城」。自2011年底以來,在索馬利亞安全部隊、非盟駐索馬利亞特派團以及肯亞、衣索比亞軍隊的聯合打擊下,索馬利亞青年黨被逐出首都摩加迪沙,其活動範圍大幅縮小。摩加迪沙這座飽受戰火摧殘的歷史古城20多年來終於得到了一次喘息機會。
如今的索馬利亞正在緩慢地恢復生機,民眾陸續返回城內,重建家園,街道和居民區開始逐漸變得熱鬧起來。商店重新開業,商人開始投資,許多當地人都找到了工作。在20多年來飽受戰爭摧殘的摩加迪沙,學校和醫院都已重新修建,甚至一些地區開始使用太陽能採光技術。
雖然爆炸襲擊事件還是時有發生,但不可否認,因為國際社會與非盟的幹預,以及索馬利亞政府逐步步入正軌,「伊斯蘭青年運動」實力遭到削弱,去年海盜活動也相對較少,索和平進程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重建與發展面臨新的機遇。索馬利亞局勢進入1991年內戰以來「相對最好時期」。
西方解讀「中國對非洲再次出招」
基於索馬利亞國內安全形勢出現的明顯變化,中國政府作出恢復駐索馬利亞大使館的決定。而這一舉措,則被一些西方國家解讀為「中國對非洲再次出招」、「中國在『非洲之角』爭奪影響力」。
最近幾年,包括英國、土耳其在內的多國陸續重啟駐索馬利亞使館,美國、義大利、加拿大等國也在準備恢復索馬利亞使館。這其中,美國在索馬利亞的動向最具代表性。
1993年,美國2.5萬名士兵進入索馬利亞境內,參與聯合國的「恢復希望」維和行動,結果導致兩架「黑鷹」直升機被反政府武裝的火箭彈擊落,18名美軍士兵死亡,美國大兵的屍體在首都摩加迪沙被遊街示眾。「黑鷹墜落」事件對美國民眾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不久之後便全部撤回。自此,美國再也沒有直接派軍捲入非洲戰事。
近年來,美國不斷增加駐索馬利亞美軍人數,目前已有上百人的軍事教官和顧問為索馬利亞政府軍提供包括任務規劃、戰術指導、醫護服務在內的建議和援助。美國的舉動被普遍視為大國對索馬利亞地區博弈的升溫。
中國社科院非洲研究室主任賀文萍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根據外交傳統,中國在非洲幾乎所有建交國都建有使館,中國此時在摩加迪沙復館只是因勢而為。
非洲問題專家認為,隨著使館復館,中國在索華人華僑的利益能夠得到更好地保護,同時,中國也能更好地參與到非洲的和平安全事務中,在聯合國框架下與非盟、東非政府間合作組織(伊加特)等組織在索馬利亞問題上更好地合作,這與中國在非洲和平安全問題上作出更大貢獻的思路是一致的。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