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出國留學了呀,你家裡真有錢,肯定有礦吧?」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留學生幾乎是和「富二代」「有錢人「」奢靡」等劃等號的。相信我們的很多粉絲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歷。
在國外,尤其是美國的留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美國開得起豪華跑車的就三種人:老太太、黑哥哥、中國留學生。
每年去美國讀高中和大學的中國人數量可觀。他們當中確實有很多貨真價實的「富二代」,生活水平和日常行為作風,甚是惹眼。這些人一般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學校課堂是基本見不到人的。
他們都是各類夜場和高檔場所的常客,豪車名牌都是換著來,一些超跑愛好者還經常私下組局各種超跑party。
看到上面這些的時候,大家的心裡酸了木有?很多同學一定會想:難道我們留的不是同一個學嗎?
之前網上有人發過一個提問帖:超級有錢的留學生生活是怎樣的體驗?
萬萬沒想到,評論區的畫風和想像中完全不一樣。
同時,另一個話題是:經費拮据的留學生生活是什麼體驗?
評論再次刷新了大家的認知......
看到大家的評論區留言,簡直是哭笑不得。原來留學生群體裡,也是有過著慘兮兮的苦日子的。
其實,以上評論區的現狀,是大部分留學生的真實生活寫照。在出國留學的群體中,確實有很多富二代,但真的只是少數。多數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學生族而已。
住著正常物價的房子,開著一般水平的車子,讀得起公立,讀不起私立,買得起普通牌子,買不起奢侈品,生活費是夠用和剛剛夠用。
雖然不至於窮到買不起機票回國,但也得精打細算一番好買到便宜一點的經濟艙。
總之,他們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富裕人家的孩子」。
知乎有人做過一個總結,海外留學生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 家庭月收入不足10000,為了留學夢想依然選擇留學,這個群體佔據10%。
這類群體在以前是不可能有能力出國的,除非公派留學。不過現在很多人都通過借貸或借錢,加上獎學金和打工兼職,也能出國留學了。
2. 家庭條件一般,年收入大概在10萬到30萬之間,這類群體佔比在逐漸擴大。
這個群體基本上剛剛夠交留學費用,不用去打工賺生活費,但也沒有閒錢可以到處玩,為省錢還得自己做飯,把自己逼成一個合格的廚子。
3. 條件優渥,家庭年收入在30萬到50萬之間,這類群體正成長為留學主力。
留學生當中最多的其實還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那一群人,他們有閒錢吃吃喝喝,也能負擔得起奢侈品,家庭條件普遍在小康家庭以上。
4. 貨真價實的富二代,屬於被人羨慕、常年活在段子和新聞裡的這個群體,家庭年收入在數百萬、甚至千萬級別以上。
他們不用擔心任何留學開銷費用,留學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筆再正常不過的開銷而已,和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樣簡單。
每天都是名牌潮牌加身,整天忙於社交蹦迪,學校課堂見不到人,刷朋友圈你會看到他們整天都在週遊世界、吃香喝辣。
當然富二代群體裡也有很積極努力上進的,只是他們身份條件特殊,一些細節難免被公眾和新聞媒體放大,以致於引起社會一些不良觀感。
為了省錢
那些留學生是怎麼拼命的
小編經常在朋友圈看到剛到美國的同學,一邊懷著激動和興奮的心情到處打卡,一邊又心疼起美國的物價.......大家為了省錢,每天都在算匯率,硬生生把自己的生活品質和匯率掛鈎起來了。
知乎答主@曾小so: 「如果有無產階級出國留學什麼感覺的問題,請一定要@我,我一定全方位無死角360°地描繪一下,我拿著一張只有3000人民幣的銀行卡就敢出國的,如同野草女孩一般的奮鬥史。」
單身最省錢了I don`t wanna sex
我能想到最省錢的事,就是單身,沒有對象,B事沒有。
(其實就是找不到罷了)
不剪頭髮
@totoyo:我一年沒剪過頭髮了。
@月良左:自己剪劉海,在網上搜教程,然後越剪越短,變成狗啃劉海。
能走路絕不坐車
@一隻妞頓兒:走路上下學
@川行天下:開校買了輛二手自行車,50刀。省了每個月80多刀的地鐵卡,騎回來比去學校多騎15分鐘,兩個大緩坡,整得大腿酸爽一陣一陣兒的,趕上tutor心情好,剛騎回去,又叫你去辦公室什麼的,一天下來晚上都不用練了,多吃的垃圾食品熱量也消耗了。挺好。
不好好吃飯
為了省錢選擇少吃的留學生不在少數,要麼就是選擇降低生活品質。
從超市裡撿便宜的東西買,沒成熟的水果,臨期打折食物,晚上的清倉時間……簡直不要太划算。
@白天的小小星:一刀的三明治等過期後20分買來,凍到冰箱裡囤著,每天帶到學校當午餐。
@Bonkeii:剛來兩周,一天一頓飯,就一個雞腿,生病想省錢,躺床上一周,瘦了五斤,水都不喝。
@伊莉莎白燜雞:11點後在Coles買當天過期的水果杯,從2刀降價到30分…也買過1刀兩塊的微波爐pizza,一頓吃一片。
真正準備出國的人才會明白,留學有多「燒錢」,而且這種「燒錢」不是到美國才開始,而是在你做出留學這個決定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
託福雅思動輒上千的報名費,還有各種培訓費、資料費、中介費等等,條件一般的家庭根本承擔不起。
誠然,能到美國留學,家庭條件自然差不到哪裡去,但總會有相對的富有和貧窮。
中產階級的孩子到了美國,最大的感受就是你會發現身邊有很多很有錢的同學,而且不到一定情況你無法想像你們之間的差距原來這麼大,觀念完全不一樣。
你會發現你的同齡人可以住一個月上千刀的studio,落地就買了幾萬刀的SUV,假期自駕遊或者全美飛,坐商務艙,全程吃米其林,而且購物付款毫不猶豫,因為他們眼裡完全沒有預算這種東西。
你要做的,就是慢慢對這種差距習以為常。
留學圈中不乏有錢又努力的人,他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而且不是生活在逼他們,完全靠自覺。
相反很多留學生身負期待和經濟壓力來到國外,但出國之後就變得浮躁,想迅速融入周圍的環境,用名牌包裝自己,漸漸迷失在攀比裡。
那些大家眼裡炫富的留學生,很多恰恰是家庭條件比較一般的。
家境只是提供一個平臺,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自己的牌打好。
不管你是出身高產家庭,還是來自家庭年收入一萬二的留學生,不管你是自費,還是拿著全額獎學金,這一切的一切,為的是什麼?
無論在哪裡留學,最可悲的,莫過於家境一般卻硬要過富二代一樣的生活,而且還不努力的人。
-End-
往 期 精 彩 內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