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高鐵建設的不斷加快,旅遊出行行業出現了空前的大爆發。但是,每逢五一、十一黃金周,人們的旅遊出行都會集中在國內知名的旅遊景點上。而對於一些沒有走大眾視線的旅遊景點來說,卻有點門可羅雀,甚至無人問津的意味。
2020年,新冠疫情的來襲,讓很多人的出行需求被一再壓抑。因此,旅遊出行的頹勢,似乎在年底將近的時候,出現了轉機。近日,一名叫做丁真的藏族小夥,更是用他的大紅大紫,以及拉升了家鄉理塘旅遊的實際客流數據,給全國各個地區旅遊景點的推廣宣傳,上了一堂課。據報導,丁真事件,讓四川甘孜理塘的搜索指數近日增長了620%,比國慶還翻了四倍。
丁真走紅後,無數地區蹭熱點,借勢營銷當地的文旅服務,也讓沉寂已久的地區旅遊,換發出新的生機。那麼,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地區旅遊到底應該如何振興?丁真給了人們什麼啟示?本文將從地區文旅產品營銷的角度,來分析這個行業的發展機遇。
地區旅遊成剛需,營銷推廣是難題
據文化和旅遊部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旅遊人數達55.4億人次,出境遊達1.5億人次;2020年預計國內旅遊人數將有65.7億人次,出境旅遊人數有1.8億人次。其中,千禧一代(1981—1996)和Z世代(1997—2012)基本佔到了線上旅遊人群的78%。
特別是Z世代,旅行成為了他們業餘興趣愛好的Top3,佔比達57%。此外,2019年他們在度假、旅遊領域的消費金額也佔到了44%左右。由此可見,旅遊出行幾乎成為年輕一代的剛性需求,並在快速崛起。
相信經常看央視的朋友都有印象,一些重要的新聞前面,總會有一些推廣地區文化旅遊的公益廣告。例如,在穿插一些旅遊景點的畫面後,就會道出"好客山東歡迎你"、"古城西安歡迎你"等這樣的廣告語。
這些廣告語,非常簡短,但是都用簡單幾個字,向外界傳輸了一個信號:這個地區的文化名片是什麼,特色是什麼,以便人們在短短幾秒鐘之類,便產生強烈的記憶,並為之嚮往。
但是,不得不正視的是,儘管隨著網際網路的日趨發達,地區旅遊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是地區文化旅遊產業的營銷推廣,一直面臨著熱點旅遊景點"擠破頭"、不知名的景點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而且,旅遊行業過於傳統,也讓其營銷方式缺乏創新,從而陷入推廣難的局面。
通過下表可以看出,八大綜合區面積由大到小分別為:西北區>青藏區>晉陝內蒙古區>西南區>長江中下遊區>東北區>華北區>東南區。但國家級5A旅遊景區數量由大到小分別為:長江中下遊區>華北區>東南區>西南區>東北區>晉陝內蒙古區>西北區>青藏區。
旅遊景點的分級,以及推廣力度的的相差懸殊,讓國內旅遊行業的收入,呈現出強烈的頭部效應。而因為人們的一窩蜂、扎推等,也讓另外一個沒有被普遍認知的景區依然人跡罕至。
以2019年國內旅遊收入排名前五的城市為例,北京、上海、重慶、成都、廣州分別排名前5。數據表明,在這些頭部城市及一些頭部景點所在的地區的超強影響力之下,即使一些不太知名的景點在推廣宣傳上喊破嗓子,可能也是賠本賺吆喝,很難抓住遊客的心。
所以,丁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有人說他像一股清流,打開了地區旅遊的一扇門。也有人說丁真不過是其背後旅遊文化景點宣傳造勢的"工具人",甚至淪為幕後推手及資本家的傀儡。
雖然這種說法言辭有些過激了,但是也不得不說,這是地區文化產業醞釀已久、不斷蓄勢的必然結果。試想,如果不是因為全國各地的文旅部門,跟風借勢,也不會有丁真的一夜爆紅,丁真更不會受到全民熱捧。
這一方面說明,丁真的出現,讓旅遊文化產業的從業者看到了希望,更讓地區的文旅宣傳,找到了一個抓手,也看到了一種創新。而過去一些並不知名的旅遊景區,也因此找到了參照物,並刷下了存在感,甚至仿佛瞬間明白了,原來文化旅遊也是可以這樣宣傳的。
反觀丁真的爆火,不得不說這是這個內容大爆發的時代使然。如果沒有2020年小視頻網際網路產品形態的如火如荼,也許丁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理塘更不會從名不見經傳到婦孺皆知。
因此,丁真的走紅,給文化旅遊產業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地區旅遊營銷難已經成為過去,現在或將是地區文化旅遊產業大力推廣,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最佳時刻。
而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地區旅遊景點,也將會因為其在鏡頭下的某個瞬間,打動無數網友,從此脫穎而出,找準自己的定位與用戶群,大放異彩也不無可能。
地區文化與市場營銷,地區旅遊產業的弓與箭
通常情況下,旅遊與文化唇齒相依,所以也並成為文旅產業。可以如是說,一個旅遊景區,除了景區的風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文化。
文化,通俗來說就是故事。我們會發現,往往一些有歷史底蘊、文化故事的景點,總會令人心馳神往。例如北京故宮、陝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山西祁縣的喬家大院都是如此。
不難看到,這些景點全國知名,甚至享譽全球,並非一日之功,而是其不斷積累文化底蘊、不斷營銷推廣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把地區旅遊的營銷渠道與文化底蘊視為弓與箭。過去,一些旅遊景區之所以不慍不火,可以說是弓與箭的雙重缺失。
一方面,這些景區缺少足以引起廣泛傳播的故事,也沒有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文化。以杭州為例,提及杭州,人們就會想到西湖,想到雷峰塔與白娘子的故事。所以,說西湖是杭州的名片也不過分。
而提到雲南,人們就會想到蒼山洱海。說到福建,人們一定知道廈門鼓浪嶼,說到廣西,人們一定會提到桂林山水甲天下。
所以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都概莫能外。旅遊景點需要有一個能夠引起傳播,為人們帶來無限遐想空間的好故事,這就是營銷之弓的箭,這把箭不夠鋒利,恐怕營銷渠道再豐富、營銷模式再創新也是徒勞。
另一方面,過去的旅遊景區,營銷形式及營銷渠道過於單一。儘管網際網路給旅遊業帶來了蓬勃發展,但是在線旅遊的平臺資源依然有限,所以地區旅遊依然在頭部旅遊景區的陰影之下,難以有出頭之日。
所以,在短視頻平臺抖音、快手等成為國民級的應用後,一些偏遠地區的旅遊景點似乎找到新的了營銷渠道與營銷方式。有了這些流量平臺的加持,丁真這樣的網紅一夜走紅便成為了可能。
毫無疑問,如果說文化是一個旅遊景點的核心,那麼丁真顯然已經成為了理塘的一張名片,丁真走紅的這個事件,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加上各個地區旅遊部門的借勢跟進,丁真的人氣以及名片價值也快速攀升。
近年,IP的概念橫空出世,打造IP的玩法更是被營銷界奉為圭臬。《舌尖上的中國》讓民間美食登上大雅之堂、故宮上元燈會吸引無數遊客駐足,成都藉助社交媒體平臺成為網紅城市。無不說明IP的影響力一旦形成,超強的號召力也隨之而來。
很明顯,有了丁真作為IP代言的理塘,在各大傳統媒體、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快速成了很多網友慕名前往的迦南之地。這也仿佛說明,IP的打造過程,也並非要像一些歷史文化景點一樣,經歷漫長的勢能積澱過程。
通過故宮這個景點的爆紅就可以印證這一點。故宮的歷史,接近600年。但是它真正走進大眾的視線,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可以說,上元燈會讓故宮大紅大紫,是舊瓶裝新酒,是故宮特色的第二春。由此可見,故事講的好,成名就能更早。
而旅遊景點營銷的弓與箭,只有完美搭檔,才能相得益彰,讓一個地區旅遊景點完美出圈。
是什麼限制了地區旅遊的發展?
實際上,大多數人也知道,丁真與理塘不過是960萬平方公裡大中國的冰山一角。但是為什麼丁真只有一個,理塘在這個時候才被人們所熟知?
在營銷邏輯裡,有一個詞叫做注意力經濟。丁真出現之前,人們對於熱門旅遊景點的注意力,因為頭部旅遊景點的強勢營銷被佔據了,而因為注意力有限,所以難以雨露均沾。
因此,頭部旅遊景區,決定了旅遊景區的收入貢獻,而一些寂寂無名的景區,卻被淹沒在浩瀚的信息之中,即使當地的文旅部門使勁渾身解數,也難以有一定起色。
而因為經濟發展與交通建設的不同步,讓一些三四線城市或者偏遠地區,甚至原生態的鄉村旅遊景點,都沒有什麼存在感。加上因為營銷的聲量相對偏小,文化底蘊不足、交通不夠便利等因素,所以很難走出鄉裡、城鎮,甚至進軍城市市場。
于斌也注意到,前幾年高鐵新城在全國拔地而起,也給旅遊產業颳起了一陣風。但是事實證明,當所有的地區都千篇一律的用高鐵新城這個點來做噱頭營銷,並不足吸引遊客來觀光。所以現在用高鐵新城來助力旅遊宣傳的聲音,也大大減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隨著高鐵線路在全國的普及,高鐵已經逐漸成為國內旅遊景點的標配,不足以成為某個旅遊景點獨一無二的名片。令一方面,高鐵新城的建設,與旅遊文化景點的建設並不一定同步。例如,有些地區打響了養生宜居、文化旅遊的產業宣傳,卻因為周邊的生活配套跟不上,被人戲稱為"鬼城",而讓遊客望而生畏。
因此,不難看出,限制地區旅遊產業發展的,可能並不是旅遊景區的風景不夠優美、文化不夠深厚、交通不夠便利。而是三個維度的優勢組合後,能否讓人們眼前一亮,從而脫穎而出。
丁真與理塘的出圈,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有機組合。從丁真為理塘代言,就可以看出,地區旅遊的發展觀已經改變,沉睡已久的地區旅遊市場也因此生機勃勃,可謂佔盡天時優勢。
這一點,從各個省份"爭搶"丁真就可以窺見一斑,全民借勢的事件,也在說明,意識覺醒的不只是遠在四川的某個窮鄉僻壤,而是全國各地的各個旅遊景區,都在等待一個時機,蓄勢待發。
丁真有多火,有網友曬出截圖,一天有3個與丁真有關的話題,登上熱搜榜。
而丁真呈現的鏡頭中,景區原生態的旅遊風景、丁真的天真質樸、不帶人格修飾的笑容,也天然的融為一體,讓人印象深刻,加上社交媒體的加碼發酵,地利優勢也被充分挖掘。
而因為各個地區的借勢營銷,也讓丁真快速圈粉,同時博得了各地旅遊景區及廣大網友的支持,佔盡人和優勢。因此,丁真走紅自然有偶然的成分,但是也是各方面機緣相結合的必然。
由此可見,地區旅遊的發展,已經因為短視頻時代的來臨、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升有了更多的發展機遇。而隨著地區旅遊部門的營銷意識、營銷方式的升級,地區旅遊業展現出了更多新的可能。
而地區旅遊,也因為各種外界環境的改變,突破了過往發展的瓶頸,正一飛沖天,為旅遊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地區旅遊發展前景展望
旅遊行業的發展,是依託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旅遊行業也展現出新的發展前景與趨勢,也與各行各業的發展同步,展現出新的發展動力。
首先,國家宏觀政策的加持,助力區域旅遊迎來新機遇。近年,國家不斷調整法定假日方案,讓居民出行的機會更多,無論是五一、十一黃金周,還是元旦、春節小長假,都讓人們的旅遊出行變得更加頻繁,出行方式與目的地也變得豐富多樣,因此也帶動整個文化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
其次,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融合,已成大勢所趨。除了具有歷史底蘊的文化景點外,一些自然景觀、人造景觀都傾向於植入文化。網紅文化的興起,讓新型文化旅遊產業有了更多的切入點。越來越多的網紅城市及網紅打卡景點的出現,讓旅遊文化的發展欣欣向榮。
為帶有網紅氣質、人文氣息的景區,也越來越深受網友歡迎。這也為一些文化旅遊景點增加軟實力,留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各種標誌性的人文景觀建設、名片級別的文化故事,也將隨著這種發展趨勢的臨近,而愈發顯得重要,其現實意義也像其文化底蘊一樣,歷久彌新。
再次,旅遊景區百花齊放的時代即將來臨。丁真現象的出現,也說明了地區旅遊越來越注重宣傳與推廣,也在不斷的進行營銷模式與營銷內容的創新。未來,會有也勢必有越來越多的"丁真"與"理塘"出現。所以,地區旅遊將不會再低調,而是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可以預見,未來地區旅遊的爆發,也勢必與丁真的走紅過程一樣,以點帶面,由此及彼。旅遊產業與其它行業的關聯性,也空前的顯現出來。旅遊產業的發展甚至與其它產業相輔相成。
最後,旅遊行業也將迎來產業化、網際網路化、數位化。近年,各行各業都在擁抱網際網路,旅遊行業也不例外。地區旅遊在這個時代也有著厚積薄發的優勢,以及彎道超車的機會。藉助網際網路化,以及住宿、餐飲、旅遊、出行等多個行業的產業效應,文化旅遊行業的生態特性也越來越明顯的體現出來。
而與旅遊行業對應的服務,也將逐漸向網際網路化、數位化的方向發展。例如,疫情期間的雲旅遊,就可以讓人們足不出戶,感受到異域他鄉的風土人情、秀麗風景。
除此以外,對於地區旅遊來說,因為信息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交通越來越便利,也有了更多被世人了解、認識、併到達的可能。因此,相比較人們耳熟能詳的旅遊景點,更富有吸引力。
結語
近年,"去中心化"這個詞也非常火熱。丁真現象的出現,也可以用"去中心化"這個詞來形容旅遊行業的發展。頭部旅遊景區的光環,也將逐漸因為邊緣地帶景區的被關注,而被削弱。
因為網絡媒體的日漸發達,人們對於旅遊文化、景區IP營銷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每一個不曾被關注的旅遊景區,都有同等的機會展現在大眾面前。而無論是過去微不足道、樸素無華的"丁真",還是名不見經傳、人跡罕至的理塘,都是如此。
因此,在不久的將來,旅遊景點走出當地,享譽全國甚至極有可能成為一種常態。相信在地大物博的中國,有更多的"丁真"與"理塘"待發現,他們應該被看到,也一定能被看到。(編輯 于斌)
轉自:於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