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續集不如一代」的概念形成了固定思維的客觀情況下,前作的名頭或許帶來的更多是負面作用。
2017年12月18日播出的50集古裝劇《琅琊榜之風起長林》(以下簡稱《風起長林》)於2月5日愛奇藝收官。
縱觀《風起長林》的口碑起伏,其實是一個穩定上升的過程。劇集剛播出時在豆瓣僅有7.9分,而截至2月5日,其評分已經上升到了8.5分,5星比例高達50%。2018年1月11日,北京衛視還宣布把周播劇場的《風起長林》調入黃金檔播出,這種改動在衛視排播裡也是第一次出現。
口碑奮起直追,播放量回天乏術
當然,這部續集無論是口碑還是熱度走勢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前作《琅琊榜》極佳的口碑帶來的更多是對比壓力。在《風起長林》剛剛曝出黃曉明、劉昊然的主演陣容時就被許多網友拿來與《琅琊榜》作對比,認為演員陣容實力不如第一部,對於劇情的另起爐灶,網友也頗多微詞。
但隨著劇情的深入,這些播出之前的質疑聲音很快就消失於無形:《風起長林》的畫面細節繼承了第一部的精緻考究,劇情走向基本避開了「主角開掛」的國產劇設定,幾乎所有正反面人物都是智商在線心思縝密,很少有令人出戲的尷尬劇情安排。
演員角色方面,黃曉明被眾多網友評價貢獻了《大漢天子》裡的巔峰演技;蕭平旌在劇中是一個不斷成長的核心人物,表演難度頗大,年輕的劉昊然表現得也可圈可點;而梁帝、蕭庭生、荀白水、濮陽纓等配角更是整部劇的水準保證,一點也不遜色於《琅琊榜》的角色塑造。
《風起長林》的故事情節相比《琅琊榜》也是各有千秋。《琅琊榜》拍攝時小說原作早已完成,細節上自然更加得心應手,但筆者認為單從故事的格局來看,《風起長林》比《琅琊榜》更宏大,也具有更強烈的情感張力。第一部更加突出梅長蘇個人,而《風起長林》則在群像塑造上更勝一籌。
《琅琊榜》精於梅長蘇的翻案計劃和朝堂之上權力鬥爭,《風起長林》在這方面不及《琅琊榜》精細,但卻將故事更多地提升到了家國情懷的層面,收官之時蕭平旌集結長林舊部千裡勤王的情節更是「燃點」十足。這樣強烈的情緒感染力,在類似架空題材的古裝劇裡是非常少見的。
雖然在最終呈現的劇集水準來看,《風起長林》奮起直追並不輸於《琅琊榜》,但從收視率和播放量來看,兩者卻相差甚遠。
《琅琊榜》在2015年播出當年就突破了100億的網絡播放量,截至2月5日在愛奇藝平臺上《琅琊榜》的播放量就高達61.7億,而愛奇藝網絡獨播的《風起長林》則僅有24.3億。其周播模式在電視上的收視率更是開局慘澹持續低迷,雖然近期被北京衛視移入黃金檔之後收視有所好轉進入前列,但也幾乎都是位居《戀愛先生》《我的青春遇見你》《和平飯店》等幾部當下熱播劇之後。
《風起長林》整體與《琅琊榜》一樣形成低開高走的趨勢,但比起《琅琊榜》超過9分的豆瓣評分以及空前的討論熱度,其口碑收視雙雙不及前作已成定局。
收視口碑倒掛,正午陽光的「二代劇」並不順利
《風起長林》已經是古裝劇裡少有的良心之作,在劇情上雖然不及原作的權謀戲那樣跌宕起伏,但卻也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和激發熱血的家國情懷,以獨立的視角來看,兩部劇集在質量上幾乎可以平起平坐。只是《琅琊榜》在帶來觀眾基礎和IP熱度的同時,也為續集帶來了更高的評價標準。在國內「續集不如一代」的概念形成了固定思維的客觀情況下,前作的名頭或許帶來的更多是負面作用。
剛播出時類似的負面評價很多
續集難以獲得高評價,對於公司品牌也會形成消耗。如同為正午陽光出品的《歡樂頌2》口碑卻呈現崩塌下滑最終豆瓣僅5.3分,「正午陽光出品必屬精品」的坊間口碑在那段時間變成了笑談。
然而弔詭的是,《歡樂頌2》的收視非但沒有下滑,反而在第一部大熱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在去年收官之時播放量就達到了220億,是2017年最熱的劇集之一。劇集質量緊跟首部的《風起長林》收視遇冷,口碑崩盤的《歡樂頌2》卻在一片吐槽聲中成為年度熱劇,這其中除了播出模式和劇情題材的因素之外,或許就與兩者不同的「二代劇」模式有關。
《風起長林》雖然是《琅琊榜》的續集,但故事並非緊接前作,而是另起爐灶講述《琅琊榜》兒孫輩的故事,演員更是全部更換,只是在細節處多次致敬《琅琊榜》帶有前作的情懷。而《歡樂頌2》卻是原班人馬演員,故事緊接上部。
可見同樣有著「二代劇」的頭銜,兩者性質卻相差甚遠。《風起長林》顯然是在《琅琊榜》大火之後開始的拍攝計劃,無法重新聚集原班演員,劇情隔代繼續,幾乎是一個全新的故事,《琅琊榜》的熱度非但沒能傳承到《風起長林》裡,反而因為主創班底的變化加大了宣傳難度。而像《歡樂頌2》這樣劇情和演員的傳承續集則能夠第一時間吸引到原作粉絲,在口碑下滑的情況下依舊有著足夠的熱度。
換言之,類似《歡樂頌2》的觀眾基礎優勢,是提前計劃周全的「二代劇」所具備的天然吸引力。這跟續集質量關係不大,而是與前作是否保持劇情和角色的連續有關係。
以商業和口碑雙重角度來看,《風起長林》與《歡樂頌2》都不算完美作品,這也給了包括正午陽光在內的國內電視劇公司提醒:首部劇大火後,如何拍攝「二代劇」其實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不止要考慮如何拍得好看,還要考慮到觀眾的接受程度,避免把「IP開發」變成「IP消耗」。
在首部劇獲得成功之後,續集如果能夠保持製作班底,那續集確實能吸引到足夠多的基礎觀眾。如《歡樂頌2》《虎嘯龍吟》《一起同過窗2》熱度不輸於第一部的劇集均屬如此;但改頭換面重新來過的續集要麼像《風起長林》這樣口碑極佳卻收視不及預期,要麼像《無心法師2》《步步驚情》《鬼吹燈之黃皮子墳》這樣口碑完全崩盤導致播放量承壓,鮮有能在收視和口碑上都達到前作水準的作品出現。
把劇拍好並不夠,播出模式、宣發手段同等重要
如果把播出環境、宣發方向、劇集水平視為天時、地利、人和,那麼《風起長林》或許只佔了「人和」這一點。同期播出的近似題材《虎嘯龍吟》《海上牧雲記》分走了大量話題熱度;電視臺周播、愛奇藝會員搶先看的先網後臺模式與緊湊發展的劇情節奏不符,引來了觀眾的諸多不滿;前期宣傳不到位,任由輿論被懷疑黃曉明演技的路人帶偏,沒有發揮出自身優勢;好端端的一部良心劇,卻給人一種有力使不出的感覺。
《歡樂頌》與《琅琊榜》第一部的播放熱度相差無幾,結果5.3分的《歡樂頌2》延續了收視熱度,8.5分的《風起長林》卻遠不及《琅琊榜》,這種口碑與收視的明顯倒掛,也顯示出劇集市場的獨特性:把劇拍好是必要的,但並非是受到好評的作品就能火。
在北京衛視將其轉入黃金檔日播之後,《風起長林》在劇情收官之際似乎煥發了第二春,或許當一部作品本身足夠好的時候,計劃不足、檔期、宣發上的劣勢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掩蓋。只是對於一部本可能成為現象級作品的國產劇佼佼者而言,沒能口碑收視雙雙豐收,仍是一件略有遺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