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削橙子
指導 | 沽民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編者按】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鳴鑼開市;12月19日,上海交易證券所迎來敲鐘時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值從23億到現在的約80萬億元,上市公司數量從8家增至4000餘家,投資者開戶人數達1.6億人……三十年間,A股締造了一座裡程碑。
三十年,世事變幻;三十年,滄海桑田。車輪滾滾向前,市場在不斷更變。站至這個節點,回望中國股市30年的曲折歷程,縱然有萬般不盡人意,但萬物皆有規律可循。為此,格隆匯傾心推出#A股三十年#系列,讓我們一起回顧中國股市的起落浮沉,在不斷求索中,一路兼程、無懼風雨。
本文是本系列第一篇
18世紀初,英國掀起由南海公司引起的購買股票熱潮。適逢經濟繁榮,政府債主、稅收優惠、壟斷貿易特許經營的績優股題材,再配合自編自導「發現金礦」故事的預期,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扶搖直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投資者趨之若鶩,當時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都加入了搶購隊伍,甚至英國國王也投資了10萬英鎊。在牛市旗手的帶動下,一時之間,所有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上到國王下到家庭婦女,人們完全喪失了理智,連智商140的牛頓也沒能抵住誘惑,捲入了漩渦當中。
1720年,南海泡沫破滅,時任英格蘭皇家造幣廠廠長的牛頓割肉離場,虧損2萬英鎊,相當於他在皇家鑄幣廠十年的工資收入。
有人說,上帝創造了世界,而牛頓發現了上帝創造世界的方法。但即便智者如牛頓,照樣「一入股市深似海」,光榮地成了人類韭菜史上的一員。
如今,A股即將迎來成立30周年,我們撫摸著那些已經泛黃的老照片,一如感受當年股市炮火的餘溫,回顧A股這三十年間的故事。正是:
一將成名萬古枯,不破樓蘭終不還。黃沙百戰穿金甲,春風不度玉門關。
1
無知,無畏,無路可退(1990)
1988年4月,深圳特區證券公司開業,經營股票掛牌交易,當時交易的唯一的股票就是深發展,一家由21家經營不善的農村信用社重新組建的股份制銀行。
由於只有一隻股票,全年的成交額只有400萬元,證券公司只能依靠自營交易來活躍市場,深發展成交價在20到22元之間來回震蕩,當時投資股票的人也是寥寥無幾。
1988年,深發展銀行通過改革實現了驚人的業績增長,首次向股東派息分紅,每股紅利2元,按照20元的股價看,年化收益率達到10%;1989年,深發展又推出年中分紅:每2股送1股,每股分紅7元。
巨大的財富效應吸引了所有人,引發中國股市的第一波牛市狂潮。
1990年初,中國還沒有正式的股票交易所,瘋狂的股民早已就位。
是年3月,原野實業(000005)發行1650萬股,引發萬人空巷,凌晨一點證券公司門口就已經排起長龍,面對人山人海,主管部門緊急出動大批警察維持秩序。早上證券公司一開門,人潮一下子湧進去,把證券公司的玻璃櫃檯都擠碎了。
一江之隔的香港媒體都震驚了。港媒報導,某村全村老少派村長用蛇皮袋扛著全村湊的錢來深圳炒股,港澳臺的資金悄然介入。就連普陀山的僧人也籌集了20多萬元,派僧人來炒股。
熱潮一起,股票是什麼東西已經不重要了。
3月份,深發展進行了拆股,將面值從20元拆細為1元,每股2.8元。4月底股價漲到了11元,漲幅達到290%。
股市突然連續翻番上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埋頭衝進去的人,政府也開始慌了,急忙出手調控:
5月28日,深圳政府第一次推出漲跌停板制度,每天限制漲跌10%;
6月18日,每天限制漲跌5%;
6月26日,股價漲幅限制在1%,跌幅可以為5%。
7月1日,開徵印花稅和入息稅,股息紅利超過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的部分要繳納10%的個人收入調節稅;
10月,深圳市政府發布嚴令,處級以上黨政幹部不得買賣股票。
但已經殺紅了眼的股民們將這些警示和利空拋諸腦後,僅有的5隻股票被炒上了天,天天封板,絲毫不知害怕為何物。
滅亡前的瘋狂。
6月底,深發展的股價漲到了24元,不算拆股配送後稀釋的部分,半年之內就漲了900%。當年10月,深發展漲到了62元,7個月翻了22倍多。
「我在交易廳外轉了一會,100元變成了200元,200元轉眼變成了800元。」
同樣,半年之內,萬科從1.3元漲到了17.19元,金田從24元漲到了215元,安達從1.5元漲到了20.89元,原野從13元漲到了143元。
11月,深圳市政府再次加大股市調控力度,漲幅限制再減半,到千分之五;印花稅加倍,雙向徵收。同時市場傳出將開徵差價稅等謠言,一時之間市場情緒降至冰點,有人率先拋售股票,股市開始了長達9個月的下跌。
就在這風雨飄搖的市道中,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門營業。
5個月後,1991年4月3日深圳股票指數發布。然而這個指數一經問世就頭也不回地往下掉,連續一個多月每天開盤跌停,成交量上也全是賣盤。4月22日更是堪稱奇觀——全市場只有賣盤沒有買盤:
全天成交為零。
9月6日深成指跌至歷史低位397.67點,當天深發展股價只剩下13.7元,跌去近8成。
股民1.0時代,只有個體在搏殺,是理智收割衝動的時代,跑得早的人賺得盆滿缽滿,但更多地還是義無反顧高點衝進場接盤的韭菜。
無知,無畏,無路可退。
2
等開戶,等7000點,等解放軍(2007)
步入21世紀,新一代的股民們慢慢學會了電腦盯盤,也學會了技術分析,K線圖、分時線、市盈率,學習炒股已經分成基本面、消息面、技術面等派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指標、做攻略。奈何股市始終萎靡不振,成交量慘澹,頗有一身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
2007年的6124點鋪墊了很久,起點是2005年5月的股權分置改革,上證指數跌至998點的歷史大底,PE為15倍。
估值低、經濟基本面向好,加上政策推動,連年的熊市過後股票的價值屬性回歸。聰明的資金開始買入股權分置概念股,賺錢效應吸引大量沉寂的股民重新進場交易。這是分析師的觀點。
而老股民的話說得比較簡單:股權分置改革需要一波大牛市。
2005年年底,牛市第一波開啟,到2006年5月上證指數從1100點衝上了1700點。連續的上漲觸發賺錢效應;賺錢效應是韭菜的培養基。
隨後盤整的3個月中,大量散戶跑步進場,新增開戶數在5月份達到了68.79萬。
8月末第二波浪潮來臨,大象開始起舞,指數呈45°上漲,2000,3000,4000,上證指數接連創出歷史新高,漲到所有人意想不到的超高點位,一天成交量幾千億習以為常,個股平均漲幅90%,百元股比比皆是。
什麼PE,什麼基本面,什麼理性投資,全都拋諸腦後,市場到處充斥著瘋狂。
韭菜是不懂泡沫的,他們只知道衝衝衝。當然,還有些人知道已經很危險了,但不想錯過賺錢的機會,還是要抓住牛市的尾巴。2007年,新增開戶數突破歷史記錄,當年8月份最高達到了892萬人。
據當時的新聞報導,證券公司的營業部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排隊開戶,甚至不少地方出現黃牛倒賣開戶序號,一個位置最高可以賣到上百塊錢。
2007年股民排隊開戶
圖片來源:新文化網
「追漲」成了這一年的關鍵詞。為了追漲,很多投資者賣房、賣車、貸款……他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不管怎樣,都要抓住這隻「狂牛」的尾巴,所以即便是6124宇宙點後的連續暴跌,每月仍有3、400萬的中國大爺大媽埋頭進,那時個股的市盈率已經突破天際,動輒就是成千上萬。
隨便一搜07年的新聞,就是初生牛犢新股民的眾生相:辭職炒股、現場學看K線、交易廳搶座位、和尚炒股做善事。甚至你去買個茶葉蛋,老闆都會和你聊股票:
「兄弟,你買了什麼股票,看在你買了個蛋的份上,我有個消息……」
從股權分置試行到6124點的兩年多裡,A股的「造富神話」堪稱歷史之最:
廣船國際從2.21元漲到了130.67元(股改送後復權價格),59倍;
中國船舶從7.75元漲到了396元,51倍;
國金證券從3.25元漲到了159元,49倍;
山東黃金從6.77元漲到了298.75元,44倍;
……
股民情緒決定進場資金,而進場資金決定市場價格。因此,股民的情緒是市場點位的二階導。也就是說,如果人人都開始談論股票,市場動能已經非常強了;這時候即便你把貨幣的閘門關了,市場情緒還能繼續推動大盤往上走個一兩千點!
所以,不能在已經滾開的油鍋上面澆涼水,而是應該在鍋底剛開始冒泡的時候就慢慢撤掉柴火。監管為行情降溫,需要比市場提前半個周期,而2007年這次調控,來得太晚了。直到2007年5月才意識到需要給行情降溫,這也就是俗稱的「5·30半夜雞叫」。
2007年5月30日,證監會深夜重拳出擊,宣布上調證券交易印花稅,股市立馬暴跌,當天滬指暴跌6.5%,900多隻個股跌停,而當時兩市股票總數不過1500隻,之後震蕩了一個多月。然而一朝失去了信念的支撐,泡沫就開始崩塌。
下跌持續了一年多。
到2008年11月市場見底的時候,不少股票已經跌去了9成。特別是在牛市頂點2007年下半年上市的許多新股,再也無法回到上市的位置。例如中鋁(601600)這種股票,與2007的高點相比,現在累計跌幅已經超過94%;還有暴風等當年的明星股,如今已經退市,累計跌幅也在90%已經上。當年「滿倉中石油,子孫養老不用愁」等豪言壯語,也隨風飄散,淪落天涯。
一位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波動的老股民意味深長地說:
「新股民的炒股有點近似瘋狂,一個漲停還沒有感覺,要連著二三個漲停才說過癮!他們不知道熊市是什麼,漫漫熊市的那種等待的痛苦,沒有經歷過是不知道箇中滋味的。」
等開戶,等7000點,等解放軍。
3
加倉,加槓桿,加班站崗(2015)
A股的年齡一天天在增加,慢慢向著成熟邁進,股民也在進化。
2010年以後的股民以80、90後為主,他們普遍操作大膽、反應迅速,採用「1+2」的炒股方式:同花順獲取行情資訊,微博獲取股市內參,微信獲取小道消息。這個年輕群體有著以往老股民沒有的個性和活力,朋友圈充斥著股票和段子,無論是文化素質還是炒股起點都遠超以往,但終究難逃韭菜的命運。
2014年兩會中,中央提出了以網際網路+、工業4.0為核心的新發展戰略,配合以降準降息、利率市場化、全民創業等一系列經濟利好政策。這一切似乎都向人們傳達一個信號:新一輪經濟增長時代已經到來。
而從另一個角度,創業板從2009年成立已經四五年了,積累了手握股權無處變現的大股東。同時人民幣的匯率早就從習慣性低估(升值壓力)轉變為慣性高估(貶值壓力),資金外流的趨勢巨大。所有這些,亟待資本市場的兵車相會,一場大捷,百邪全消。
於是,財經媒體開始搖旗吶喊,大量的資金開始湧入股市,分析師也耐不住寂寞叫出歌聲:牛市大幕就此拉開。
2014年6月到11月,上證指數從2000點衝到了2500點,2500餘只股票有43%的漲幅在50%以上,270多個股股價翻倍,蘭石重裝漲了近15倍,三鋼閩光漲812%,同花順漲748%。
就像前幾次牛市一樣,躺著賺錢的誘惑擺在面前,人們開始忍不住了,一批批地往裡衝。
沉寂了4年之久的融資融券業務也一下子火了起來,場外配資風靡一時,尤其傘形配資和P2P配資最為盛行,大量的股民通過這種方式給自己加上槓桿,最高甚至達到過1:10。這意味著你10萬塊錢入市,最多可以買賣100萬的股票,漲的時候賺10倍,虧的時候自然也是10倍。
2015年6月,也就是大盤暴跌之前,A股總市值大約60萬億元,槓桿資金就有4萬億以上,其中券商放出的融資融券高達2.3萬億元,場外配資據推算約為1.8萬億。
巨額資金推動下,短短7個月,上證指數直線飆漲,3000,4000,5000,每一個「股神」都是滿面紅光,有股市的紅,有賺快錢的興奮,有衝動加倉的瘋狂。
時隔8年,跟風趕去開戶的人再次擠滿了銀行和券商營業部,又是一次全民炒股,大街小巷、大爺大媽,從政府辦事處到居民菜市場,都在談論股票和各種各樣的小道消息。2015年6月兩市新增股票開戶數達到1285萬人,同比增長28.5倍,瘋狂長度遠超07年那一波。
股市裡一直都流傳著一句話:當你平時不炒股的親戚都開始推薦股票,就是股市見頂的信號。
牛市眼看就要被玩壞,人們等著上證衝上6000點,然而等到的卻是查處場外配資。這與2007年5·30半夜雞叫加印花稅的操作類似,看上去是要給行情降溫,結果卻炸了鍋。
然而,還是那句話,監管需要比市場情緒提前半個周期;你真的等到連買個油條燒餅都能推薦股票的時候再給行情降溫,那一定是災難性的。
7月3日,千股跌停;7月8日,兩市僅有7隻股票上漲,1300隻股跌停,另有1400多家上市公司停牌,超過A股總數的一半。
7月份的下跌止住之後,8·11匯改的大幕揭開,人民幣匯率從此不再錨定美元,改為浮動匯率制。匯改當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次性跌超6%,而股市的暴跌則又來一波。
有人把7月的暴跌指責為沒有熔斷機制,於是2016年新年第一天中國股市推出熔斷機制。出於對流動性黑洞的恐懼,熔斷機制推出後資金瘋狂逃離,4天之中竟有3天發生了熔斷,於是不得不在1月4日晚間取消熔斷機制。熔斷鬧劇以再度爆發股災而匆匆收場。
至此,2015年這一波股災,終於跌透了。
中國股市,每一輪股災都有許多人在見頂之前減持。而2015年這一波股災,減持也創下了歷史新高。截止到2015年7月,922家公司大股東減持1億元以上,累計減持套現近5000億元,為歷史之最。
股災過後,有人反思,把批判的矛頭指向那些減持的大股東。然而,有一位大股東是這樣說的:
「我從來沒覺得我的公司值這麼多錢,是你們非要炒這麼高。我根本沒想到他們會來炒我的公司。我有雷鋒那麼高的覺悟,我想為國家工作到70歲,但我經歷過破產,我50多歲了,我有兩個孩子在國外讀書,我爸媽都生病了。我知道行情好的時候必須得吃飽點,不然危機來了就扛不住了。換你,你也會在那個時候減持。」
一邊是瘋狂地加槓桿買買買,一邊是大股東減持賣賣賣。你說誰錯了,誰都一肚子委屈。
加倉,加槓桿,加班站崗。
4
結 語
中國股市建立至今,30年,兩代人的時光。當初股市血本無歸的散戶,有的轉身在樓市賺了大錢,有的憑藉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總之天無絕人之路。
股民這個群體,從最初的50後60後,到現在00後已經開始進場;如果說股民這個人群的畫像有什麼變化,那一定是有的。不論是學歷、常識、經濟與金融知識、還是投資理念,當下的股民與前幾輪牛市中那些鮮活的面容,都有著巨大的變化。最初那群人,炒股為的是一夜暴富;而時至今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是站在資產配置和財富保值增值的角度去參與股市。
回顧中國股市的幾輪股災——無一例外都是散戶在賺錢效應的驅使之下形成的正反饋強化過程。
賺錢效應是韭菜的培養基。價格的上漲本身具有自反性,價格來到足夠高的位置之後,就會出現「龐氏狀態」,即需要持續的進場資金才能維持價格自身的高位。然而進場資金一定會枯竭,而高價格最終難以維持。於是,先前的「一致行動人」轉眼就成了「對手盤」,最終演化為奪路而走的踩踏效應。這就是每一輪瘋牛轉化為股災的必經過程。
古人云:韭菜不可被教育,只能被消滅。而我們的監管,不負責教育韭菜,不負責消滅韭菜,卻要負責保護韭菜。這的確不容易。
如果總結這幾輪股災的教訓的話,監管提前出手是防止瘋牛行情的必要措施。
而經歷了這麼多輪股災,中國證監會似乎也學聰明了。我們看得到,在2018年那一輪長達一年的下跌之後,監管開始學會提前出手。
現在,每當牛市的信號稍一出現(開戶量激增、微信群討論股市變多、市場出現賺錢效應等),監管層都不惜代價地打壓市場。例如強調宏觀槓桿率,強調貨幣供應量總閘門,打擊場外配資,甚至是監管當局直接喊話為行情降溫。2019年4月如此,今年7月也是如此。也正是因此,這兩輪看上去就要玩成「瘋牛」的行情,就活生生地被幹了下去。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對此,我的觀點從來沒有變過:只有過程中任何時候看起來都不像牛市,最終結果才能走出長牛慢牛。
更多系列文章請點擊:A股30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