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是全港最多有錢人居住的地方,連續四年成為香港的「富貴區」。中西區以商業大廈、銀行、政府機構為主,是香港地區的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行政署所在地,是香港地區最繁華的地段,香港市區主要集中在這裡。中西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可以細分為中區、西區和半山區三個部份,中區包括金鐘、中環和上環等地,西區包括西環和摩星嶺,而半山區則包括太平山和薄扶林北部一帶。中西區東接灣仔區、南接南區。北部水域與葵青區和油尖旺區連接。西部水域則與離島區連接。
1841年1月26日,英軍在今日上環的水坑口登陸。當時,英人先在港島海濱的西北面進行開發,先有今日的中環、上環,繼有西環,及後向山上發展,於是出現了半山區及山頂區。英人劃出今雅賓利道以東一帶作軍事用地;西面山坡留作政府用地;民房集中在中環、上環及西營盤海旁一帶;倉庫、兵房及海關則設在中環的海旁。英人的管治是由中西區開始向外延伸。
1841年6月7日,英人宣布香港成為自由港,準許商人、資金自由進出,並隨即出售五十一塊土地;銳意將中環帶發展成「女皇城」,作為政治及商業中心。1843年,為了紀念1837年登基的維多利亞女皇,於是將「女皇城」改作「維多利亞城」。1844年,城內已有100幢建築物;1874年,更增至1800多幢。伴隨著殖民政權而來的基督教及天主教的傳教士,陸續在中西區建立教堂、教會學校及各種的福利機構。而從國內到香港從事貿易的商人,組織起不同的華人社團,如南北行公所、中華會館等。
港島中西區是全港最多有錢人居住的地方,並連續四年成為香港的「富貴區」。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一項有關人口及社會經濟特徵統計顯示,中西區住戶每月個人收入中位數達二萬三千元,是十八區之冠。而深水埗及元朗區則成為最低收入地區,住戶每月個人收入中位數分別為一萬一千七百元及一萬三千元。最「富」與最「貧」的地區,個人收入相差近一倍。商鋪售賣蛇羹、珍珠、玉器、人參藥材。觀光點包括建於十九世紀中期的文武廟,該廟因文昌帝和關公(武帝)而得名,廟內設有色彩鮮豔的神像木座和香爐。附近的荷李活道和嚤囉街一帶是著名的古董商店集中地。其他的一些小巷和陡峭的樓梯街也值得一遊。
中區以商業大廈、銀行、政府機構為主,這裡是香港地區的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行政客署所在地,是香港地區最繁華的地段。香港市區主要集中在這裡。中環的景觀是殖民時期的建築與現代高科技大廈的混合體,大型的購物商場內則滿是國際聞名的時裝店。這裡大廈如林,酒樓櫛比,超級市場和攤販市場並存,東、西文化兼蓄,被稱為購物天堂,旅遊者的樂園。香港公園在中區的紅棉道,面積有10萬平方米,內有全港最大的觀鳥園、溫室、噴泉、餐廳、視覺藝術中心和圓型露天劇場等。香港公園內設有茶具文物館,珍藏各式陶瓷茶壺、茶碗、託盤和水罐。香港植物公園位於香港公園的北面,充滿著維多利亞時代的典型園林物色,其中包括一座賞心悅目的錢鑄音樂臺和林蔭小徑。園中有900多雙雀鳥,約280個品種,包括吃粉紅色飼料的朱鷺。園內哺乳動物包括美洲虎、金錢豹、袋鼠和世界上最大的一群紅頰長臂猿。溫室內種植各式花草。
中西區在香港的今昔歲月中,均享有獨特的地位。西區是香港歷史最悠久、最富傳統特色的地區之一,藉著臨近海港西面的進出口航道之便,多年來貨運貿易均非常發達,停泊的貨船數以百計。時至今日,西區仍然保存了不少引人入勝的風貌,讓人可以一窺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假如你問起哪兒是香港的中樞中西區的高樓,答案毫無疑問是中區。中區有充滿特色的歷史遺蹟和高聳的摩天巨廈,區內官商及民間活動亦十分昌盛蓬勃。至2004年,中西區的人口約有240,000人,另有約300,000居於其他地區的市民到區內工作。區內大部分人口均居於私人樓宇,這些私人樓宇種類繁多、互相輝映,有山頂和半山的豪宅及中產階級住宅,也有在上環、西營盤、堅尼地城等地櫛比鱗次的唐樓。
香港島最高的山峰。香港開埠以後,定名維多利亞峰,民間俗稱為扯旗山。據說在未有電報之前,山頂設有船隻瞭望站,工作人員在見到來港的遠洋輪船時,便扯起旗號通知山下港口的領航人員好作準備,是為扯旗山得名的原因。香港位於亞熱帶。每年近半年時間氣候溫和。受季候風影響。冬季吹北風或東北風,夏季吹南風或西南風。一月和二月雲量較多,間中有冷鋒過境,吹北風,氣候乾燥。市區氣溫通常徘徊在攝氏十度上下,有時更低。新界和地勢較高地區,有時降至攝氏零度以下,並有結霜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