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歷以千載。在中國悠久的文明長河中,總有些承載著先民智慧和探索精神的工藝傳承至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依舊熠熠生輝,並藉助著後代的傳承與新興技術結合傳播地更為廣泛。今天咱們要介紹的就是墨戎苗寨裡,那些被世人稱讚與傳承的歷史經典產物!
墨戎苗寨即龍鼻嘴村,「墨戎」為苗語,意為「有龍的地方」。全村由13個苗寨組成,有17個村民小組,共1018戶,5568人。寨內居民大多是先祖遷移到湖南湘西區域,定居於此,隨之帶來的是歷史智慧的結晶並不斷地傳承至今!
苗族銀飾手工鍛制技藝
苗族銀飾手工鍛制技藝是一項在苗族民間傳承數千年的頻臨消失的古老手工技藝,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手工銀飾以其富有民族美好的精美圖案,傳承著整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
苗族銀飾的加工工序複雜,全是手工操作完成。製作流程包括熔銀、鍛打、下料、做鉛託、雕花、焊接、洗銀等七大工序,其中又可細分為幾十道小的工藝流程。一塊粗銀要經過銀匠師傅千千萬萬次的反覆敲打錘鍊,才能做出精美的銀器飾品。苗族銀匠善於從婦女的刺繡及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他們根據本系的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對細節或局部的刻畫注重推陳出新。
苗繡
苗族刺繡代表了中國少數民族刺繡的最高水平。在2006年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苗族刺繡具有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刺繡的圖案上。幾乎每一個刺繡圖案紋樣都有一個來歷或傳說,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達,是苗族歷史與生活的展示。蝴蝶、龍、飛鳥、魚、圓點花、浮萍花等圖案都是《苗族古歌》傳唱的內容,色彩鮮豔,構圖明朗,樸實大方。
蠟染
蠟染顧名思義就是蠟防染色,它是用蠟汁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等天然纖維織物上,然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覆蓋的地方便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因蠟覆蓋而產生美麗的花紋。蠟染後來變成使用銅片製成的蠟刀沾上熔化的蠟液直接在布上繪製,這種方法把蠟染從複製變成了創作,充分發揮了蠟染工具自身的優勢,體現出蠟染的材質美,因而,這種製作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苗鼓
湘西苗族鼓舞的種類多達數十種,常見的有花鼓舞、猴兒鼓舞、女子單人鼓舞、男子單人鼓舞、團圓鼓舞等。這些舞蹈特點鮮明,表演者打鼓起舞,節奏明快,雙手交替擊鼓,兩腳輪換跳躍,全身不停扭擺,動作舒展大方。猴兒鼓舞靈巧多變,風趣詼諧;花鼓舞溫婉嫵媚,身態柔美;男女鼓舞多為屈膝矮樁,動作豪放剛健;女子鼓舞步伐靈活。
苗歌
苗族民歌歷史悠久,調式較多、曲式結構完整、旋律獨特、節奏自由而複雜、演唱形式多樣,具有濃鬱的民族彩色,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唱苗歌也是苗族青年表述心跡、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苗歌博大精深、構式嚴謹、種類繁多,在激越高亢或委婉纏綿中表情達意。
我國有眾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濃縮了傳統藝術的精華,但被大家熟知的少之又少。這是歷史的沉澱,也是先祖的智慧結晶,新時代的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去探索並保護、傳承下去。如果你也對苗族文化感興趣,如果你也想來看一看苗族習俗文化,墨戎苗寨值得一來!